走出藥物過敏認識誤區【圖】

  現在藥物品種越來越多,隨之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也層出不窮。然而許多患者甚則醫生對藥物過敏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走出藥物過敏認識誤區

  誤區1:用藥量小就不會過敏

  這是將藥物過敏與藥物的毒副作用混為一談。藥物的毒副作用可通過減少用量而減輕,但藥物過敏反應的決定因素是藥物本身,與它的劑量無關。例如對破傷風抗毒素皮試陽性者,臨床上常採用小劑量分批註射,但事後絕大多數人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過敏反應;甚則有的患者只要聞到青黴素的氣味也能引發過敏性休克。

  誤區2:用過的葯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其實以往曾用過或經常用但從未引起過敏的藥物也可能引起過敏。藥物過敏反應是藥物第一次進入機體後,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相應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只有當這種藥物再次進入人體時才會引發變態反應,也就是說一般是兩次以上用藥才會發生過敏。攝入藥物的次數越多,產生過敏的可能性越大。再者所用藥物的廠家不同、同一廠家所生產藥物的批次不同(藥物內所含雜質不同),這些都能成為引發過敏的原因。所以,青黴素之類的藥物沒有連續用藥而再用時,都必須重做過敏試驗。

  誤區3:中藥不會引起過敏

  有人認為只有西藥才會引起過敏,中藥不會過敏。雖然臨床引起過敏反應者以化學合成藥物為多,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葯、抗毒素與血清、鎮靜催眠葯等,但是,有些中草藥也可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發生休克、剝脫性皮炎等。近年來報道較多的有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等中成藥,其過敏表現以蕁麻疹和固定葯疹最常見。 第1


推薦閱讀:

哪些人不宜服用抗菌藥物磷黴素
降壓藥物聯合治療的方式與方法
[科普]顧鋒:生長激素分泌型垂體瘤術後複發率50%以上 需輔以藥物及放射治療
那些讓女人掃「性」的藥物
【綜述】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藥物注射治療進展

TAG:藥物 | 過敏 | 誤區 | 認識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