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關於佛學

佛教將觀世音描寫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求解脫,所以被稱做「觀世音」。據說觀音生於夏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這三個日子都是虔誠的中國民間信徒大事燒香供奉的重要日期。

佛教有轉世之說,而成佛的人既擺脫輪迴,就可能有各種化身,如釋迦有一佛三身之說,而觀世音的化身競達33種之多,即「三十三身」。

觀世音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據《悲華經》講,他是古印度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名叫不晌。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隨同父親轉輪王同歸佛門修行。他的行動比思想還快,他對佛說:「我願世人在遇到危難困苦時,口裡念誦我的名字,好讓我聽見看到。這樣我便可以去解救他們。」於是,佛就給他起了個名號,叫做觀世音,意思是不僅能聽見,而且還能看到世人的呼救之音。

轉輪王得道成了阿彌陀佛,不晌成了觀世音菩薩,尼摩成了大勢至菩薩,兄弟倆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協助者)。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過去意譯為大士、力士等,所以人們有時也在觀世音後面加上「大士」的稱號。

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時,在中國信眾眼裡,觀世音還依舊是男身。我們從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觀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其明顯的標誌就是唇上的一撇小鬍子:他在中國的由男而女是一個漸變過程。

入唐以後,觀音像臉龐漸趨豐腴圓潤,爾後則臉形更加俏麗,雙眉細長,黑髮披拂。盛唐時代其著裝似為透明輕薄的裙據,呈雍容華貴狀,這與當時的女子美的特點是相符的。此時似乎已出現了女觀音,但多數觀音像卻尚未完全變為女性。到了宋代,觀音像才變成了女相。明代吳承恩筆下的那位「眉如小月,服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的「女真人」觀世音,乃是唐以後特別是元明之際的一尊中國佛教女菩薩和典型的中國淑女了。

觀世音在中國佛教徒與中國普通老百姓眼中,何以竟能由男變女?其實,這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佛教徒,也可以說是出於佛事的需要吧!觀音志在救眾生出苦海而不分對象,一視同仁。《華嚴經》上說,菩薩為了方便,也可以根據需要變成各種不同的角色,從男到女,從僧到俗,從鬼怪到動物,達33種之多,即所謂「三十三面觀音」或「三十三身」。而光就觀音本身的形象來說,又可以變出魚籃觀音、凈瓶觀音、楊柳觀音、水月觀音、送子觀音以及干手千眼觀音等。在觀音的眾多變化中,即有變女性一種。所以將觀音塑成或畫成女性,是有根據的。

而在民間,只要留意一下就可發現,佛、菩薩中的女性主要是觀音,並且把她塑造得端莊美麗。這大致是對於我們今天所謂的「異性吸引心理」的一種巧妙應用吧;目的是為了調節氛圍,以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入圍」。

佛門弟子中還有不少女尼,而信佛敬佛的女人也很不少,如果沒有個女菩薩,女信徒們成佛無望,則難免挫傷她們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導致佛門冷落,香火不濟,財源枯竭。人們會說,連佛界都重男輕女,女人們修行也是白搭;並且,天長日久地去膜拜男菩薩。也難免會有男女授受不清之嫌。

基於上述原因,女菩薩的誕生便成了佛事活動中的一件日顯緊要之事。於是男觀音遂欣然去彌補了缺乏女菩薩的遺憾,漸演變成一尊風姿綽約的娉婷女郎,以至於不僅女人們尊敬她,將她引為體己,而且男人們也敬重她,希望得到她的青睞和降福。

觀世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民間佛教中的頭號尊神,主要在於她的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且公正無私的行為滿足了處於下層社會廣大苦難信眾渴求解脫、嚮往幸福的迫切心理。

《西遊記》第四十九回「觀音救難現魚籃」一節,便是佛教下層信眾對她體察民間疾苦的感激涕零的生動寫照。書中寫她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於是,平時的喜悅神情不見了,連梳狀打扮都不及,就在林中削篾編籃。作者借孫悟空的眼光介紹她:

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纓絡。

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

披肩綉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對於一個神佛、尤其是一個萬眾景仰的女神來說,衣著不整意味著什麼呢?所以,八戒與沙憎見狀很是過意不去,說:「師兄性急,不知在南海怎麼亂嚷亂叫,把一個未梳妝的菩薩逼將來也。」但正是由為她沒有梳妝,便少了一些神聖的靈光,多了一些世俗的情味,使得與百姓的距離陡地近了起來。這一節里講,人們看見她,都說是「活觀音菩薩」,都擁向河邊,「也不顧泥水,都跪在裡面,磕頭禮拜。內中有善圖畫者,傳下影神」。

《西遊記》里關於觀世音的故事,反映出她在佛教下層信眾以及一般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正的救苦救難的大菩薩、救世主,所以她在中國民間佛教中,才會最愛歡迎、接受香火最多。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西遊記》才將觀世音塑造成為孫悟空最敬重和親近的一位菩薩和尊神。

佛畫,總的說來,可分為兩大類:非情節類和情節類。非情節類是指畫像類,可分為七類:佛像、菩薩像、羅漢像、明王像、高僧像、天龍八部或天尊、曼陀羅類。

情節性的佛畫,多根據佛經構成的佛教故事畫,大約有六類: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經變故事、供養人、水陸畫、唐卡畫。另外,還有山寺風景,文僧、武僧傳奇故事,相當於連環畫之類。

唐以前佛畫多為壁畫,唐以後,隨著佛教意識滲入文人畫,佛畫多為山寺風景、道釋人物,更講究意境、氣韻與趣味。

唐以後禪宗興盛,畫家多與禪師交遊往來。禪僧們那種「閑雲野鶴」般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與堅毅弘忍的佈道精神,深深吸引了文人畫士。羅漢畫便在早期高憎、胡僧像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世間羅漢畫」。其羅漢造型特點實與禪師形象無異顯示出一種生活情趣。

唐末以後,隨著觀世音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門藝術逐漸興盛起來。姿容溫婉、體態秀研的女相觀音逐漸取代了威武有須的男相觀音。這跟《普門品》中說觀音有三十三應化身,可變幻居士婦女、比丘尼、童女、仙女、優婆夷、婆羅門婦女等女相教義有關,而且陰柔的女性比陽剛的男性更容易發揮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精神的這個特質。

南宋張勝溫的《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代表了觀音畫像早期的面貌。早期的佛畫乃至人物畫皆採用「左圖右史」的構圖觀念,主尊觀音居正中,半跏趺坐於蓮座上。主尊的兩側,就是:普門品》經文中的除難觀音應現圖,左右各有「四難」。

相較之下,明代邢慈靜、邵彌、吳彬、陳洪綬等人的觀音畫像卻呈現出另一番面貌。雖然同樣取材於《普門品》,觀音的某些菩薩特徵,諸如髮髻的式樣、水杯、凈瓶、楊柳等持物也按照一脈相承的傳統,但在體態上已經一反張勝溫式的陽剛高大,流露出明代仕女畫中纖纖女子的嫻雅清韻,風姿既洒脫又飄逸,縱使菩薩的相貌依舊,卻已是凡俗氣質。觀音崇高聖格的形相,在明代以後,明顯地淡化了。

觀音畫像內涵的多元化,意味著天絲東來的觀音信仰,千百年來,經歷種種因緣的聚合,擅演變化,終於造就了眾生所喜聞樂見的中國式的觀音菩薩的東方女神形象。

南宋以後的「禪畫」是有意要以「破坐」來表現觀自在。此類簡筆率意的、潑墨淋漓的、形象嬉笑、從容的佛畫,起源於五代禪風盛行之時,貫休的羅漢,或丑或怪,張圖的釋迦像,「鋒芒豪縱,勢類草書」,傳為石恪的《二祖調心圖》,也是形象簡約,筆鋒縱逸。南宋時代,水墨禪畫流行二時,有梁楷的《潑墨仙人》,其畫或簡筆草草,或潑墨淋漓。牧溪(僧法常)的水墨觀音,也是「意思簡單,不為妝飾」。這類人物禪畫一直風行到元、明時代,元代顏輝的《寒山、拾得》畫像,明代王問的《拾得像》,張宏的《布袋和尚》,皆展現了水墨人物的可變性。這類禪畫的簡淡畫風,正是對正襟危坐、重彩華麗、工筆繁複的道統式佛畫的反思和再生,為「法相莊嚴」賦予新的詮釋。

有人生來就身心健康五官美好,有人卻是體弱多病四肢不全。有人一生常遇貴人,諸事風順,有人卻到處碰壁一生潦倒。有人是多子多孫壽終正寢,而有人卻是孤苦無依客死異鄉。每個人的生命旅程確是大不相同,這是命中注定或別有原因?我想很多人都希望知道。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與消滅都要受因果律的支配,有因必有果。佛教講『三世因果』,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世、現在與未來世。

因果的意思是說,現在發生的『果』與過去所作的『因』有關,未來將要發生的『果』與現在造作的『因』有關,由此,未來的『果』與過去所作的『因』亦有關。『三世因果』就是說我們這一生所發生的一切事都與『過去世』所造作的某些『因』有關,而『未來世』將會發生的事與我們『現在世』所造作的某些『因』有關。

佛教有一句名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只要看我們現在正在受的果報及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大略推知我們的過去與未來的狀況。

與命運有關的另一項重要因素就是意志力。它是我們的感官(如眼睛、耳朵等)與心識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當意志力表現在外的行為改變了,人生的際遇當然也會改變,也就是說透過行動,人的命運是會變好的。

我們用佛教的觀點來探討命運。命運可以用因、緣、行、果四個要素來表達。果是由因緣與行三者經複雜的影響而產生的。一件事情已發生就是一個『果』,累積一個人一生所出現的所有『果』就是這個人這一生的遭遇與狀況。而『因』是指與此件事情有關的過去業因。『緣』是指發生此事件當時的各種偶然參與的外在條件。『行』是指事件發生當時自己下的決定。

『因』是決定天生命之好壞的最主要因素,一個人過去世好的業因多,生下來時有好果報的機會就多,當然出生就『命好』機會也就多了。

緣的發生與過去世或今世的作為皆有關係,有些人心地善良,但由於某些機緣不好,以致到處結惡緣,做起事不順利,生活貧困,一生就是『命苦』。

影響命運的最大決定者就是『行』,也就是『運作』。行與過去世的積習及今世的經驗皆有關,有完整的教育與訓練會使一個人更有機會在今生的環境中順利運作,因此大大的增加『好運』的機會。一個善於運作的人在一生中經常會做正確的判斷,能趨吉避凶而仕途通順,這些主要是受『行』的影響。

人一生的命運就是他這一輩子所出現的各個果報的總和。人一生所現之果報時好時壞,有時好的多,有時壞的多,算命家常說『某時某年的運勢』大概就是指此。

人一生的『命』主要決定於過去世所造的各種業因,而命運整體而言,尚包括所現的各種『緣』與自心的『行』。『因』自然決定在過去世,但此生也可以改變它。緣與行是隨時隨地都在改變的。

以因、緣、行、果來討論命運,則命運不是不能改的。當然,可以改不是說因果律可以違背而是說可以改變果報的『形式』。

命運是自己過去世累積之善惡因與今生運作的共同結果,當機緣成熟之時,自會有好的果報。

起心動念、行事作為皆要避惡向善,以免造惡因而來生遭苦報。要『好運』就得靠自己多努力,多怨不平徒增口業,於事無補,歹運到來要泰然處之,勇敢面對。

不要妄想以算命改運之方法去『避惡運』,要知道即使逃得了今日也逃不了永遠。但願各位常記佛教之名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佛教中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願;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壞苦: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飢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髒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裡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快樂嗎?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慾望之後,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於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並非快樂,倘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慾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慾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又人類的樂受,與苦受、憂受、喜受一樣,都是一種情緒,我們喜歡樂受,也喜歡喜受,但樂受過後必然是苦受,喜受隨之是憂受,苦樂憂喜都屬於動蕩不安的心態,唯有無喜無樂,才能平安無事。行苦: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是宇宙人生之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恆:希望身體永恆、家庭永恆、婚姻永恆、事業永恆、人際關係永恆、愛情永恆,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恆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於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明白苦的意義是在解脫苦,如何解脫苦呢?世間的方法是改善生存環境:所謂發展科技、發展經濟,以為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了,生存的物質環境改善了,人類就能過得很幸福了。可事實上,今天社會出現的問題,及人類面臨的困惑和痛苦,可能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原因是什麼呢?人類沒有能夠抓住問題的根本所在。通過改善外在的環境來解除人類痛苦,是揚湯止沸,治標而不能治本的。

佛法以為解脫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有情痛苦現狀之後,去尋求痛苦的根源。 人類的痛苦固然與外在環境有關係,但主要還是根源於有情生命的內在。從般若智慧 思想去看,人類的痛苦是對『有』(存在)的迷惑和執著造成的,解脫人生的痛苦, 自然是對存在要有正確的認識。

痛苦是永遠的,人生的本質是痛苦。我們對於苦的認識,才是改變的內在因素的要點。

因果是綿延不斷的,有過去的因緣就有現在的苦果,有現在的因緣就有將來的苦果。『過去因緣』是過去世;『現在苦果』與『現在因緣』是現在世,就是今世;『未來苦果』是未來世。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

煩惱如果不遇到緣,它不起作用;如果遇到緣,它就起作用。煩惱不動的時候,是迷惑。因與果是關係最密切的,緣要差一等,疏遠一點。

我們的生命無有窮盡,我們有過去世,當然我們也有未來世,所以生命不僅僅是一世。因為生命是無有窮盡的,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求一個究竟圓滿。

由於過去的因,就產生這一世的果報。父母與我們的關係是增上緣;親因緣是我們自己的本識;這個『識』就是靈魂。其實靈魂這個名詞非常不恰當,因為魂並不靈,所以魂是迷魂!孔子在《易繫辭傳》里告訴我們:『遊魂為變,精氣為物。』

佛教講,父母與子女的緣可以分為四大類:一、報恩,孝子賢孫報恩而來的。二、報怨,敗家子會把你搞得家破人亡。三、討債,看父母欠他多少,欠得少一兩歲他就走了,欠得多大概一、二十歲討完債就走了。四、還債,看他欠父母多少,如果欠得多,在物質供養上很豐厚;欠得少,父母的生活他勉強照顧,沒有孝敬的心、沒有恭敬心。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看穿了,人生就是這麼回事情,討債、還債、報恩、報怨。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有因果的關係。而且因果報應是循環的,這是因為人愚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四種緣是愈結愈深,以後果報是愈來愈苦。輪迴實在可怕,應當覺悟!

『現在因緣』分為三大類:第一是『愛』,第二是『取』,第三是『有』。『愛』就是七情五欲的根本,它是緣。愛這個字範圍也很廣大,如果順自己的意思,稱心如意,你就愛貪愛取;如果不合自己意思,你就愛離,把它遠離掉也是愛;愛意思很廣,嗔恨也是愛。喜歡的,愛得到;不喜歡的,愛遠離;用一個愛字來代表。

取是『因執追求』,這還算是緣,這個緣跟前面愛緣不相同。愛緣裡面是動機;「取」這個緣裡面是造作,是有行動的。這就是對一切取捨得失、一切的造作,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面。

佛門裡面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與果一定會是相應的。

隨緣是一種解脫、無著與智慧的表現。是善觀因緣而隨機誘導的智慧。

它看起來不著痕迹,也沒有任何勉強。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而沒有過激的興奮與成事後的輕慢;事不成,也只是坦然的接受,而沒有難堪的懊惱追悔。

隨緣是一種積極的面對,雖然不強求,但那是在運用智慧與經驗的分析判斷之後,了知一切人、事、物、境內在因緣的不可抗逆性,從而避免了無謂的抗衡與勉強。既已了解事件內在的因緣性,當然也就不再做不必要的扭轉,這是放下,而不是無能或懈怠。由於已經大略明白了事件有因緣組合,同時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事情可能的發展結果,多少也能事先瞭然於心。於是對於成敗、得失也就不再執著,這是坦然的面對,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在實際的過程中,隨緣的心態與做法到底要如何拿捏,確實非常不容易!除了足夠的經驗累積與冷靜的觀察分析以為事用外,實修的道德感召,以及無我奉獻的菩提心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條件。面對世事眾生,到底那種緣該隨、那種緣該轉?那種緣該等、那種緣該斷、那種緣該進、那種緣該退?凡此種種,面於因緣的把握與調整,到底要做到怎樣才算無過與不及,才算符合中庸道義?這其中,不只是世俗的善巧把握而已。隨緣是沒有自己的企圖,不是主動想要做什麼,也沒有個人的責任。但也不是被動地做或無法做什麼,而是做可以做的,是在現成因緣條件下,把可成就的事成就之。誰有能力因緣,誰就多發揮一些;若沒有因緣,誰也不必自責或責怪他人。

隨緣時我們別自恃太高,但也不推卸責任;隨緣不可壞緣,不可把自己這份因緣毀壞。

  世間所有的河流都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強烈個人的企圖,雖然也會有些成果,但若「缺少東風」,畢竟難以大成。尤其是「出世間」的智慧與「廣度眾生」的成就,只能經過「無住」,才能真的達到「生心」。每個人靠的不是雄心壯志,也不是個人福報,而是透視因緣的智慧與無所得的方便。透視因緣才能隨緣,「隨緣」是靠歷事中不斷學習而有的智慧,不是強迫性,不在積極、消極的兩邊,也不是教條的遵守。我們是不是在隨緣,是要看個人有沒有看清楚整體性的內外現象與道理,而知道依隨輕重緩急,同時也要看有沒有放下個人的主見,而不是只要求他人順從。隨不隨緣,不是從眼前對與錯或利與害來評斷的,只能先問有沒有在因緣中「學習」;亦即,若能「隨著因緣提升智慧」,這便是隨緣者的「積極」表現。想「隨著因緣提升智慧」,首先面臨的還是自我意識的干擾。想擺脫干擾,就要不斷依於止觀的練習,學著跳出意識,觀照它的真面目。意識的真面目,依經典言,不外是「虛妄」與「偏執」。但問題是意識非常相信自己,要看到自己的虛妄卻很不容易。

《楞伽經》言:「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識只緣所知範圍,識被自己所建立的世界所遮障,看到的都是自己所認同的。 轉世對生命來說,就是此生了後在另一個生物體上繼續擁有『我』的意識。重新開始 又一生的生活。

任何物種的生物都會死亡,智慧、性情、經歷、記憶和軀體這些物質的印記將被死亡帶走不復存在。把不同時間內的二個生命聯結在一起保持不間斷的是我的知覺或叫它靈魂。被轉世的也僅僅是『我』的知覺。 生命是自然世界唯一種能維持不間斷的事物,有形的不間斷是肉體的繁殖延續,無形的不間斷則是靈魂的輪迴,二種延續方式存在將生命的全體內涵得以傳承下去。在歷史的時空中,「我」的手握持過唐朝女子繽紛的霓裳、駕馭過宋都汴京喧囂的車馬、看過千古清朗的日與月,人世的哀榮和顯赫都曾經經歷。如今那些鮮活的生命都已沉寂,生命世世不過是「我」不滅靈魂的載體。 轉世的盲目和不可測令大眾恐慌,卻意外地煥發起平等、憐憫的思想意識,因為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假設,生命進入輪迴,任何人都沒有把握保證『自我』永遠能夠安樂幸福,誰能把握來生?也許你將成為那些被踐踏的卑微弱者。那麼,讓我們建立一個尊重生命、追求公正平等的觀念和制度才能更長久保障大多數人利益,更能滿足我們的內心的慾望,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得到關懷,這種思想最終被尊為人性得到張揚。是,我們生來『博愛』?天才曉得,那是因為我們生來恐懼。 在感懷悲傷的同時,過去的人們一直在努力影響轉世。姑且不論種種宗教和信仰的善意與惡意,利用和釋疑。作為嘗試值得肯定,作為緩釋壓力的方法同樣應該尊重,那些臆想千古錘鍊,某些倒也有幾分道理。但若我們能對生命的本意深入了解後,完全可以科學、精確地控制靈魂走向,為自我的來生進行選擇性轉世。 一般認為,靈魂非物質。靈魂在二個生物體之間轉換的那個階段是我們能對轉世施加影響的關鍵時點,但不了解靈魂的速度、位置、重量、結構這些物理學特徵,就無法追蹤和影響它的去向。靈魂形成並不起於生命之上,它是一種對物質的控制形式。最初是一種簡單的秩序,當宇宙中物質的排列不斷趨向於有序和複雜化後,秩序對物質的控制力得到強化,生命開始出現,生命的意義就是延續智慧的進化。在『生命的控制力背後是自然的控制力』……。在自然控制力作用到的區域(宇宙秩序能涉及範圍內)中非物質的靈魂能夠作無速度遷徙,結論是靈魂轉移沒有速度。總的來說,靈魂轉世有幾個原則: 一、不可中斷性; 二、智慧趨向性; 三、循環漸進性。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對轉世進行干涉,讓它朝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簡單總結

以下幾點,供參考: 一、文化傳承是根本,對某種文明的歸屬感將深刻影響你靈魂轉世的去向。文明是一種對人類行為的控制力,它決定了你思想和行為的方式,熟悉和融入、尊重你的文明傳承,無疑將在你的前身後世多上一些牽絆,為向同類文明物種的轉世提供有效保障。 二、自然生死為要務,非正常死亡被稱為惡死,指任何非身體器官自然衰竭造成的死亡,它是對生命過程的顛覆,正常輪迴將被打斷,靈魂會回復最初形態,在低等級生物之上轉世,永遠失去向智慧生物轉化的可能。 三、家庭關係處理好,家庭是現實世界和轉世者關聯最密切的地方,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會對轉世產生不良影響。詭異暴虐的家庭氛圍擾亂心智,令人自暴自棄喪失自我。 四、債務合同請了結,債務、合同、糾紛、願望等未能終結的事務會干擾您的輪迴,積欠事務褻瀆了轉世靈魂優質的純凈度。一念之間,繆之千里,古人死不欠債的意識還是有點道理的。

五、地點位置慎考慮,「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仰仗和故鄉絲絲牽連,你會更有把握能轉世投胎為人而不是遊盪無依的非智慧生物。終老之地,關係重大,靠近目標無疑將增加成功率。當你確定了轉世的大致方位,你要做的就是無限制地接近對象,愛山的靠山,愛海的靠海。 六、心系魂牽不分離,平生挂念出沒左右。要是家族突然出現一個形、神、個性酷似某長輩的後人,不要懷疑,他正是此人轉世。 七、男女性別輪流轉,上世為男,下世為女(不一定哦)。平衡和諧是自然不變的法則,無法動搖。心有雜念,會不男不女。 八、淵源根由搞搞清,文化傳統家族源流,知根知底百戰不殆。 九、時間分寸掌握好,轉世有不可中斷性,所以轉世投胎要掌握好時機。

自我意識決定了生命本質中帶有排它性,道德品德在現實世界有著崇高的位置,但對轉世沒有約束力,相反強者更強。可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想法。希望下一世能少受點苦多享受點安樂。希望能把自己的靈魂定點轉移到某一類人或某一具體的生命之上,讓『我』的知覺得生生世世美麗富裕。他們還希望自我的轉世應帶上前生的記憶。這些想法全都可以實現,只需要做點小小的安排。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就會象網路一樣飛快地普及,我們會把你前身後世的經歷一起列印在你的戶口本上,這沒有問題……轉世這事思來想去,不見得有啥益處。退一步說,知道轉世是個啥又能怎樣……,還是信馬由韁任它去,度得今生是來生。

第一笑:說有一個躲在深山裡的修行者,他每天清心寡欲,打禪悟道。

有一天,有一個放羊的女孩走過他身邊,從此他動了凡心,喜歡上了那個女孩。這時佛祖出現了,他告戒修行者:一定要專心修鍊,等到他修成正果,就能無欲而剛,就能沒有煩惱了。

於是修行者專心修鍊……一直過了500年,終於修成正果。

這時佛祖又出現了,笑著問修行者:怎麼樣了,沒有慾望就沒有煩惱了吧?

修行者答:我想見那個女孩!

笑過之後:慾望和追求實際上是一種動力,有了動力人才會前進,才會不自覺去潛心「修練」,去「經營」,去努力!沒有人能離的開的它。

第二笑:師徒二人去化緣,來到一個河邊,河水上漲,有個婦人在旁邊很著急,央求師傅把他抱過河去,她家中有萬分緊急的事情,師傅就抱著婦人過了河。

過河以後,徒弟老是跟著師傅問:「我們不能近女色,師傅怎能抱婦人過河呢?」師傅不答,小和尚就追著不厭其煩的問,終於,師傅轉過身來,回答小和尚說:「我都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呢!」

笑過之後:形容小和尚「耿耿於懷」是一點不過。放在我們身上呢?那不就是告戒我們:不要小肚雞腸、斤斤計較嗎?做人心胸要開闊呀,說不定上次跟你吵架的那個同學、同事、老闆或者鄰居,早已經把上次的事忘乾淨了,你幹嗎還記著呢?

第三笑:說《西遊記》里第九十八回,唐僧師徒見過如來,如來讓阿難、伽葉把經文傳於唐僧,在取經文時,阿難、伽葉向唐僧索要貴重東西,唐僧沒給,於是他倆就傳了無字的經給了唐僧師徒……

笑過之後: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呆板,連如來佛祖身邊的人都能搞個小動作,何況我們?時不時的和同學、同事、朋友開個不傷人的玩笑,又有何妨?何樂不為?真正板著臉、要死要活的事又能有多少呢?

慧語:

◆一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干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詳",才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途說,就像一隻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恆。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緣莫羨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為而不有,善而不居。

◆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量大福大。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餘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什麼是快樂。

◆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菩薩以正覺為習慣,眾生卻以煩惱為習慣。

◆家裡的垃圾知清倒,內心的垃圾(貪、嗔、痴)不知『倒"。

◆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痴呆,學佛的少年永不敗。

◆智者善植因果。

◆聖人可以掌握時空,而凡夫卻被時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積極地為大眾服務。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老實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於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禪",就是要在心中留點空間,好作迴旋。

◆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言多必失,盡量少給自己這種機會。

◆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從周圍取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予快樂。

◆貪心,你的嘴臉,就是貧窮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應懼生,不應懼死。無生即無死,究竟解脫。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寶殿"。即佛也。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恆。

◆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在迷的佛。

◆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人必須在自我中覺醒,才能破除我執。

◆凡有追求,必定有煩惱。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要做好你個人的衛生,尤其『心理衛生"最為重要。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種生意是永遠虧本,那就是發脾氣。

◆有了智慧,自然能了解真理,能了解真理,生活自然快樂。

◆魚生活在水中,所以我們見不著他的淚。

◆真正的神通,是把煩惱弄通。

◆是非的原則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財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的教導眾生,從不控制眾生。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為人正直,則與道相應。

◆見一切人皆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則心自息怒。

◆德修而謗來。

◆緣由願來,願力強,善緣自然具足。

◆責人,先責己於人,是名君子。

◆能覺他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成近矣!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脫。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

◆有智慧的人,永遠不見他人過失。

◆聰明難,糊塗更難。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己能,不揚人惡,自然化敵為友。

◆心能平等,我們就能處於一個和諧的世界。

◆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對自己的享受消極,對大眾的福利積極,就是行菩薩道。

◆兩個人吵架,甲對乙說你很主觀,乙對甲說你並不客觀,主客二觀,無所標準,是非永遠存在。

◆凡愛說人不是者,往鏡前一站,鏡中出現一個醜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過一念驕心;再大的罪過,抵不過一個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有定力。

◆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

◆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覺悟真理的人,即擁有真正的生命。

◆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放蕩和貪逸,所以說對於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施比受更有福。

◆徹悟本性的人,縱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覺得寂寞。

◆起煩惱時,要迴光返照——退步原來是向前。

◆所謂的『放下"即是把什麼事都化為沒有的力量。

◆凡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便是慈悲。

◆適當的慾望,是人類所必須的,但超過了範圍,痛苦、罪惡,便如影隨形。

◆人的價值,在於奉獻與犧牲。

◆當你心中有美時,從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將會不同。

◆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多數人在緣生緣滅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來。

◆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訴眾生,何者善?何者惡?生命還是要自己握。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錯誤必生煩惱,罪惡終歸毀滅。

◆佛法是什麼?佛法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

◆給人希望,不要給人絕望。

◆舍(放下)盡一切(包括煩惱),當下自在。

◆海闊縱魚躍,天高任鳥飛。

◆能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人常想病日,則塵念自息。人常想死日,則道念自生。

◆無法去除內心的煩惱,縱然遍游世界,也得不到快樂。

◆法律是事後追訴,但傷害已成事實,因果是事先防範,能杜漸防微。

◆善惡之間,總在一念。一念錯,全盤皆輸。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行善不求回報,無緣(條件)大慈,同體大悲是聖者之行。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人之所以平凡,在於無法超越自己。

◆忍辱多福。

◆名字有什麼相干?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別的名字,仍然一樣芬芳。

◆吵鬧處,須冷靜。冷落處,須熱情。

◆古今庸人,敗於『惰"字。古今才人,敗於『傲"字。

◆事無難易,惟心堅忍可成矣!所謂金剛非堅,願力唯堅。

◆人命呼吸間,宜當力除偷安、懶惰。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好友。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

◆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動於欲,欲迷則昏。任乎氣,氣偏則戾。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言多必失,說話要精簡。

◆若心有定,說你好,說你壞,都一樣。

◆舉世盡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休。

◆什麼是空?難捨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詳義。

◆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無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著。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自己,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大貧亦是大富,一無所有、了無牽掛,寧靜談泊、恬然自得。

◆花開、花謝,生死、死生,人的真實生命在哪裡?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有一位皇帝,登上城牆說:『這麼多人,國必強勝",高僧說:『我只見到兩個人,一個貪,一個圖利"。

◆逆來順受,順來忍受。

◆要自覺、自悟,佛在心中。

◆執著近於迷惑。

◆行、住、坐卧,皆是道場,因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若了無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恆久,失去的終歸復得,得失之心,頓然放下,即能自在。

◆看看十年前的種種計較,今覺可笑,若十年後反觀今日的爭執,應會莞爾,由此可知對於時間每個動點上的執著,只會徒增我們的煩惱而已。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欲精神清明飽足,須除得失生滅心。

◆欲服大眾,先調自心。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

◆聖人的偉大,在於他的平等心。

◆不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光明燈要點在心中,才能遍照十方。

◆真正享受生活,是不經過任何比較的。

◆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菩薩不見人過,但見己過。

◆菩薩是只管耕耘,不計收穫。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

◆說得千里路,不如走一步。

◆能夠放得下煩惱的人,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面對現實,才能超越現實。

◆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當互相尊重。

◆恆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五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五二、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五四、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那一樣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五九、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六十、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佛招弟子,來了三個應試者:太監,嫖客和瘋子。於是,佛先問太監:「你可知諸色皆空嗎?」太監答:「學生從不近女色。」佛聽了搖頭曰:「不近諸色,焉知色空?」佛轉而問嫖客:「悟者不迷為何意?」嫖客:「學生享盡天下女色,卻從不迷戀。」佛又搖頭,曰:「沒有迷戀,何來覺悟?」佛最後把目光轉向瘋子----瘋子捶胸頓足凄然大喊:「我愛!我愛!」

佛收下了瘋子。後來,瘋子果然盡得真傳修得正果。

老釋曰:心向佛,佛在心!老莊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紅塵太近,佛門太遠,修行不如修身。世上本無佛,眾生皆是佛,佛源於紅塵,佛締造紅塵。脫離紅塵躲進深山古剎「清修」何以成正果?滾滾紅塵當經歷,三千煩惱當思考,經歷思考後便是頓悟。


推薦閱讀:

(17)[轉載]梅霞道人盲派斷驗歌訣(15)
[轉載]特定八字秘訣
[轉載]女孩慷慨的「性」是男人的「六合彩」
【轉載】【原創】我養過的花
[轉載]先天羅經十二支,後天再用干與維,

TAG:佛學 | 轉載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