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討厭規則,因多是強者塞給弱者的。因而規則是迫害性的
06-10
國人討厭規則,因我們的規則多是強者塞給弱者的。因而,規則,像是迫害性的。當自己較虛弱時,會因恐懼而遵守規則,但一有條件,就會反對任何規則,追求為所欲為。真正的規則,需自由意志的參與。我們憎恨失敗,為何卻以失敗告終?○文 David DiSalvo ○譯 王駿 《 青年參考 》 你該安於現狀嗎?你想成為顛覆者嗎?你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嗎? 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你會不會走向失敗。 相信別人給你指定的「位置」就是你的位置 在人類的所有觀點中,我始終認為,危害最大的觀點之一是「清楚你的位置」。這一觀點有多種表述,其中我惟一欣賞的是這樣的表述:「你只有勇敢並從容地克服逆境,才能更上一層樓。」 「清楚你的位置」這一觀點固然有害,但比觀點本身危害更大的是,這一觀點往往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他們讓我們覺得自己本該如此,我們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是誰說的?請翻開那本關於宇宙規則的書,將探討宿命論的章節指給我看看。 如果你相信,別人給你指定的「位置」就是你的位置,那麼你將永遠受制於它。 你不想成為顛覆者 近年來,「顛覆者」一詞意義豐富,令人難以承受其重。無論閱讀當下流行的心理學還是商業書籍,我都無法確定其利弊。然而有一點看起來是確定無疑的:大多數人都害怕顛覆一切、石破天驚的思想。其原因是,我們的大腦對危險很敏感,而顛覆行為始終被認為是一種危險——顛覆意味著,連貫、穩定和確定的狀態將被拋棄,根植於我們內心的防禦心理將發揮作用。 有時,你必須跨越這一警惕心理,向前邁進。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將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你的職業似乎已經穩穩噹噹,這還不錯,不是嗎? 「如果明天我死了怎麼辦」,我們時常這樣想。我們中的任何人明天都可能死去,因此我們不能浪費時間,不能畏首畏尾,不能不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你是願意在後人眼裡平庸地死去,還是願意奮鬥不息、戰死沙場? 如果你「明天死了」,別人回憶你時,會認為你僅僅是一個追求四平八穩的人嗎?這果真是你的願望嗎?我知道其實許多人希望的正是這一點,因為訃告上這樣寫比較適宜:「她/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好朋友,好……」好沒有錯,但它談不上偉大。如果你安於做一個好人,就不可能創立豐功偉業。想想別人將如何回憶自己,不能讓「還好,不錯,四平八穩」那樣的想法驅動自己,因為如果你那樣做,你將認為一切都不錯並安於現狀,別無所求。 像很多事情一樣,這屬於個人選擇,並沒有對與錯之分。穩穩噹噹也許真的不錯,然而問題是,「職業穩當」真是你需要的嗎?也許是這樣,而且這感覺很好。但是,如果「職業穩當」意味著你無法逾越外界的條條框框,無法達到自己渴望的目標,它也許就沒有多少意義了。 你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 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這可以理解,但我們應儘快摒棄這一擔憂。近年來,經濟衰退,許多人全部或幾乎全部失去了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轉瞬之間,你就可能失去一切,而且錯並不在你,這就是現實。所以,別讓擔憂阻礙你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不妨拋開一切,勇往直前。 「也許我已經碰到了天花板」 眾所周知的「天花板」,你伴我良多,卻賜我寥寥。我贊同已故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說法,如果你在職業生涯的某個階段認為自己無法再進步,就應當關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你在開啟新階段之前,首先應當對其進行思考。關鍵是忘掉「天花板」,關注你的目標。如果你用「天花板」這一陳詞濫調作為借口,你就不會取得任何成就。 迷惘總是揮之不去 迷惘最難以克服,它總是揮之不去。如果缺乏方向感,你所有的精力到頭來都將白費。我的經驗是,有時你必須讓精力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看看是否會有某個焦點不經意地冒出來。 我們傾向於相信被心理學家稱為「動因」的力量。我們願意相信一切皆有因,一切皆有首因,無論這是某個人還是某種力量。其實,所謂動因不過是我們腦海中的幻想,我們用它來應付困難是為了免於傷痛。你必須認清這一點。其次你應當認識到,你的人生只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動因,那就是你自己。 □美國《福布斯》雜誌中文網控制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特別規則 古今中外,許多偉人都將用理智控制自己視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孔子強調「修身」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歡樂和慾望的控制」;亞里士多德則說:「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置行為於理智。」「不僅應該把對敵人的鬥爭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應把那些對自己的慾望控制取得勝利的人看作勇敢的人。」 如果說認識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悅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那麼控制自己就是心理健康的特別規則,也可以說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制。 一個人要想做成大事,需要有穩定的情緒和成熟的心態。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試想,如果你一會兒心情憂鬱,情緒一落千丈,一會兒又怒火衝天,使你的朋友們對你敬而遠之,一會兒又情緒高昂,手舞足蹈,誰還願意與這樣情緒不定的人交往合作?而且,情緒不穩定的人對於自己確立的目標也常常不能堅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緒化,朝三暮四,高興了就做,不高興就扔在一邊,絲毫沒有計劃和韌性。這樣的人能成功嗎? 拿破崙·希爾是美國傑出的成功學家,他創造性地構建了全新的成功學的科學體系,他的著作被譯成26種文字印刷於世,他的讀者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他的理論使無數人受益。其中,美國惟一連任四屆總統的羅斯福、被稱為印度救星的甘地、控制了美國1/4經濟命脈的銀行巨子摩根等,都是拿破崙成功理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拿破崙·希爾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探索,總結出了成功學的17條準則,這些準則被人們稱為「黃金定律」。其中被列為第五條的是「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在這方面,拿破崙·希爾有深刻的切身體會。 在創業生涯期間,拿破崙·希爾通過一件小事發現自己缺乏自制力,這件事情雖然很小,但卻給了他慘痛的教訓。 他這樣描述自己經歷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辦公大樓的管理員發生了一場誤會,當時我礙於面子沒有向他道歉。從那以後,我們兩個人之間彼此憎恨,甚至演變成激烈的敵對。後來,管理員知道有時整個辦公室大樓里只有我一個人在工作時,就把電閘拉下來,使辦公室裡面一片漆黑。這種事情一連發生了幾次,我很憤怒。 一天,我正在辦公室里緊張地工作著,電燈又熄滅了。我立刻跳起來,奔向管理員辦公室。我到了那兒,管理員正在悠閑地吹著口哨。我氣憤極了,覺得受不了了,就對著他破口大罵起來。我把能想出來的惡言惡語都用上了。那位管理員一點兒也沒有生氣的意思。後來,我實在想不起什麼罵人的話了,只好停住。這時,管理員轉過身,用柔和的語調對我說:「你今天是不是太激動了?」他的話很柔軟,但我卻感到像一把利劍刺進了我的身體。我站在那兒,不知道說什麼好。 我是一個研究心理學的人,竟然對著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管理員大喊大叫,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辱的事情。我飛快地逃回了辦公室。坐在辦公室,我什麼也干不下去了,管理員的微笑老是纏繞著我。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以前發生矛盾的時候,因為沒有勇氣道歉而使矛盾越來越深,今天,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道歉的機會,可我卻失去了自制力,從而使自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我決定向管理員道歉。管理員見我又去了,仍然用溫和的語調說:「這一次你又想幹什麼?」言語中充滿了挑戰的意味。我告訴他我是來道歉的。他說:「你不用向我道歉。你今天所說的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會把它說出去的,我知道你也不會把它說出去的,我們就這樣了結了吧!」我被管理員的話震住了。他的高度自制力使我再次被打敗,我走上前去,緊緊地握住了他的手,真誠地向他表示歉意。 這件事使我認識到,一個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變得瘋狂,這樣,他不僅不能結交朋友,反而非常容易被打敗。 拿破崙·希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講述了自制力對於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一個人是否能夠有所成就,機會和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學會控制情緒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從某種角度說,人的過失乃至於某些犯罪行為,也許是一種失控的行為,並非有多麼複雜的原因。許多悲劇都與情緒失控有關。這幾年來,僅據媒介報道,已有十幾個孩子都被父母打殘甚至打死。我敢說,世界上極少有成心要打死自己孩子的父母。可是,上帝都允許小孩子犯錯誤,有些父母不但不允許,並且怒髮衝冠,智力下降,一身蠻力集中於拳腳,如果擊中要害,弱小的孩子還不非死即傷嗎? 德國軍隊曾有過一項紀律:當內部發生衝突時,如果這個矛盾一時難以解決,當天誰也不許再談論這件事,第二天再說。任何人睡一覺起來,火氣就會小多了,頭腦就會冷靜多了,自有適當的辦法解決矛盾。仔細分析,這是符合心理規律的。因此,我建議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忙人無計,怒人無智。 父母怎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我的教育建議是: 做事之前先考慮事情的結果。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預先想想事情可能發生的結果是什麼,從而減少盲目性,這是理智做事的前提。譬如孩子當眾做了讓你生氣的事情,你應該怎樣做呢?最好不要當著眾人的面加以批評或懲罰,而是要嚴肅地給予警告,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可以把孩子帶到另外的地方,單獨進行教育。因為當眾懲罰會傷害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 發怒先數一二三,然後再去做。先沉住一口氣,再做出決定,尤其是面對孩子所做的讓你火冒三丈的事情時,尤其要先冷靜下來。為了避免失去理智,可以先從1數到10,然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再決定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火。遇到特別憤怒的事情,可以先把它寫下來,然後再去做。因為父母在憤怒的時候,往往容易說出傷害孩子的話來。當你控制了情緒後,才能和孩子講道理,理智地教育孩子,從而避免對孩子不必要的身心傷害。 不要隨心給孩子訂規則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經歷中,都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可以說,若是從某個角度老說,每個家長都是很好的教育者。家長愛孩子,天經地義,雖然方法方式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一個。希望孩子成才有出息。出發點是好的,過程也夾雜了很多酸甜苦辣,但最終結果是否都如人願呢? 當然了,這裡面唯有家長的體會最深。孩子朝著希望目標發展,家長感覺成功的喜悅,可謂是教育成功;但是另外一部分家長則認為自己是個教育的失敗者。無論成功與失敗,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要忽略自己教育孩子的基點,也就是自己給孩子定的標準底線。說得通俗點,就是不要讓孩子在你這裡得寸進尺。 教育要有規則,但規則不能隨心所欲而制訂。對孩子嚴愛有度,把握好規則。便是教育成功的一半了。有利於孩子的事情,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去實踐,並且在其中給予一些必要的指導。不利於孩子身心成長的行為,要堅定的批評指正,堅決不能妥協,有事處於愛子女的心態,覺得偶爾退讓一次,沒有什麼大影響,殊不知,一旦妥協一次,就等於將不良的行為習慣給強化了一次,加固了孩子對壞行為的印象。結果是可怕的。 方式上要隨時調整,不要老套。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一樣,他們很有思想,有個性,有思維深度,不能小看他們。家長應該具備一些新鮮的思想,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那麼被動。 小孩子儘管小,但是也要在乎他們的感覺。但是,不能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有時還要給她一點兒臉色看看,讓他們知道爸媽的心思。應該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會生氣的。 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由的孩子。管孩子,但不限制孩子、約束孩子、替代孩子。我們需要需給他們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從小學會做自己的主人,有機會自己作決定、並把自己的決定付諸實踐來形成的。如果孩子沒有機會自己作決定的話,他的意志就被閑置了,這個時候,他就會成為別人的一部分。長大後,我們看到很多孩子總是沒有自己的注意,跟從別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總是說我不會,我不行。 尊重孩子,不等於遷就孩子。給孩子做主的機會,不等於孩子可以想要什麼都可以。家長要學會堅持,堅持什麼?很簡單,就是孩子要求是否與他的實際相吻合,若是超過了孩子或者你的原則,如小孩要的玩具越來越貴重,就不能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家長會說,那孩子不停哭鬧,吵的人很煩,這時候,我沒有辦法,就就滿足他。這是很多家長都有的經歷,記住,這樣做就相當於告訴孩子,只要你鬧,媽媽就給你買。 告訴孩子一些規則,而且讓孩子明白規則的意義。不要企圖用規則控制約束孩子,更不能希望規則就能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規則一開始,孩子不會明白,所以家長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孩子理解其中的意義。 我們可以給孩子訂規則,但最好不要隨意改變規則,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不給兒童建立規則就是暴力。因為沒有規則的話,那麼,比兒童強大的人就會很自然地把所有的「支配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給孩子的規則是晚上可以看1個小時電視,實際上,這條規則不光制約著孩子,同時也制約了我們大人。倘若我們沒有給孩子建立這種規則,那麼,很可能孩子能否看電視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情緒:孩子表現好了,我們高興了,孩子就能多看一會兒;不高興了,說不定孩子今天晚上就不能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命是弱者的借口,運是強者的謙辭!
※吳京VS李連杰 --強者之強 (轉載)
※怎樣才算婚姻中的真正強者
※《豺狼的智慧》——強者的生存之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