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下湯鎮官方網站。心情/文章
06-10
《堅守》作者:李人慶門前山坳里的麥苗已經返青,屋後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樹木剛剛發芽。偶有幾蓬、幾簇叫不上名兒的花在仍帶寒意的早春綻放,點綴了水墨的村莊。農曆二月初二,天氣乍暖還寒。一大早,陳小寶又象往年一樣,腰裡掖上一把斧頭,開始爬向屋後的高山,那裡有松柏,也有竹林,他要去砍竹子,采松枝,為一位至今也不知道名姓的無名烈士做花圈,扎花環。這是第幾年了?陳小寶屈指數了數,自打他記事後和父親一起去,就已經30多年了,連同他的父親,他們一家祭奠烈士英靈已整整68個春秋!陳小寶忘不了父親無數次講過的那個故事,那個故事就像烙在心頭的印痕,縈縈繞繞,時常走進他的記憶,總也揮之不去——1945年,中共河南區委、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軍在戴季英、王樹聲的率領下,進入魯山,相繼建立了縣、區抗日民主政府,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運動。國民黨反共勢力極力破壞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不願看到日益壯大的人民政權,遂調集重兵圍攻河南人民抗日軍。那是那年7月,一個陰雲密布的午後。河南人民抗日軍三支隊九團的一位排長帶領6名戰士正在趙村鄉下寺村配合縣、區幹部開展群眾工作。突然,村口槍聲大作,負責警戒的戰士報告,大批國民黨匪軍包圍了村莊。「快掩護鄉親們和地方幹部轉移!」被稱作「排長」的年輕人一邊指揮,一邊迎著敵人沖了出去,邊打邊退,隻身將敵軍引往一處陡峭的山崖。此時,昏暗的天空滾過陣陣驚雷,一道閃電過後,年輕的排長身中數彈,屍體划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墜入山崖。這悲壯的一幕,被隱藏在附近叢林里躲避戰火的當地群眾陳金太看得真真切切,烈士墜地的瞬間,他的眼前一片血紅,烈士的形象剎那間在他腦海中定格,成為一種永恆。敵人剛一撤離,他就一路狂奔沖向山下,抱著烈士的遺體,失聲痛哭。又一陣悶雷從頭頂滾過,雨並沒有下來,天空開始逐漸放晴,西下的夕陽染紅的整座大山。陳金太就著一個溝坎將烈士的遺體放下,然後用雙手一塊一塊地搬石、扒土,將烈士的遺體就地掩埋,手指磨破了,浸出了鮮血,可他全然不顧……就這樣,荒山野林里誕生了一座無名的烈士墳塋。從此,他的心中也就多了一份牽掛,並和自己的生命連在了一起。房前屋後的山嶺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一晃,好多年過去了,昔日受壓迫剝削的勞苦大眾也早已翻身做了主人。但烈士犧牲時的情景卻象烙印一樣,深深刻在陳金太的心頭。烈士犧牲的地方距陳家有七八里遠,山高溝深,峭壁林立,荊棘叢生,很少有人出入,根本無路可走。雖然,每年的清明,陳金太都要爬坡翻嶺去祭奠烈士的英靈,但一看到烈士棲身的深山老林和亂石堆,陳金太的心就象刀割一樣難受。特別是每年夏秋兩季,他最擔心的是突然爆發的山洪,會沖毀或沖走了那座讓他魂牽夢縈的無名墳塋。烈士是為了掩護戰友和群眾犧牲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獻身的,他那麼年輕,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決不能讓烈士棲身在這荒山野嶺!於是,給這個連名字都沒留下來的烈士找一個好的「去處」成了他的魂牽夢縈。距陳金太家一里多地,有個叫東嶺的地方,是陳家的老墳地。那兒有一處背依青山,遙對沙河,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之地,是烈士的理想去處,可要把一個連名字、連家在哪兒都不知道的外人葬在自家的墳地,陳家族人不少人都不理解,堅決反對。為了卻心中多年的夙願,他一次次給親友講道理,一家一戶做工作,最終贏得了大家的支持。1967年開春,同樣是一個乍暖還寒的季節,趁著樹木尚未發芽,他拿出家中有限的積蓄,僱人到村後的山上伐了一棵生產隊分給自家的大樹,為烈士做了一口棺木。那天,陽光燦爛,春色明媚,他們全家在族人的幫助下,終於將烈士遷葬於東嶺。從此之後,每年清明,他都要帶上兒子、孫子到烈士的墳頭上香、燒紙、掃墓,半個多世紀從未間斷。每年掃墓,他們總是先祭奠英烈,再祭奠他們的先人,這成了他們一家的「鐵規」。光陰荏苒,「東嶺」也慢慢被人淡忘,從而被「八路軍墳」所替代。 陳小寶是陳金太老人的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一次又一次跟隨父親去給烈士掃墓,從1995年開始,年邁的陳金太癱瘓在床,他便在父親的囑託下義無返顧地「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堅持每年祭掃烈士英靈。陳金太一家看似平凡的壯舉,感動了左鄰右舍,也感動了當地群眾。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下寺村小學就堅持不斷地組織學生在每年清明為無名烈士掃墓,不少群眾在清明掃墓時,也會自發地來到烈士的墳頭。為充分利用這一活生生的事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使更多的人能夠祭奠烈士英靈、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2002年清明,當地政府決定將無名烈士墓遷往趙村烈士陵園。然而,在徵求老人意見時,癱瘓在床的陳金太老淚縱橫,失聲痛哭,執意不肯。因為幾十年來,一種無法割捨的深情已深深凝結於他的心中,匯流於他的血脈,守護烈士的英靈,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場的縣、鄉領導被深深感動了,他們實在不忍傷害老人的感情,事情就這樣擱下了。直到2003年,經過耐心說服,陳金太終於答應將烈士墓遷葬趙村烈士陵園。也就在那一年,卧病多年的陳金太老人帶著不舍和牽掛,辭別人世。臨終前,他還不忘告誡子孫: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千萬不能忘了革命先烈......烈士墓遷走了,但陳金太一家的國防情結不斷,他們和一名無名烈士的故事還在延續。陳家住的偏僻,距鄉政府所在地有幾十里山路。一條開通不久的鄉村公路在崇山峻岭間盤旋著,一直伸向海拔近千米的頂峰,才到了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莊,再步行約兩公里,綠樹簇擁著幾間土牆青瓦的房屋,那就是陳小寶的家。提起幾十年為烈士掃墓之事,陳金太年逾八旬的老伴感慨萬千,用不太清晰的記憶回憶著:「過門頭一年清明,我一聽上墳不先給自己的祖先上,卻要給一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外人上,感到不能理解,孩子他爹臉一沉,說,要是沒有革命先烈,還能有咱的今天?他就值得咱這樣!」從那兒以後,老伴再沒提過此事,每年一到清明,就一聲不響地早早準備好了燒紙和祭品。陳家住的偏僻,門前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條曲曲彎彎的山間小徑,也是通往烈士墓地的唯一通路。就這麼一條蚰蜒小路,他們一走就是半個多世紀。「烈士墓遷走後,離我們家有30多里,以前全是羊腸小道,現在剛修了一條鄉村公路,每天早上有一班從村部發往鄉里的班車,這幾年去掃墓,總是起大早步行到村委會所在地趕車,萬一趕不上,就只有步行了,得走大半天。」陳小寶說:「父親在世時就多次要為烈士尋根,這幾年我也一直記掛著這事,鄉里、縣裡都去了,民政局、黨史委、文史委也都去了,目前還是沒有結果。」68年,半個多世紀,陳金太一家所做的一切,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陳家是好人!鄰里鄉親質樸的一句話,凝聚的是對他們全家的由衷讚歎和敬重。魯山縣人大副主任、原趙村鄉黨委書記王國鋒回憶說:「我記得很清,2003年遷烈士墓的時候,癱瘓在床的陳金太老淚縱橫,一再給他兒子交代:墓遷走了,離家遠了,但你們一定不能忘,一定要象對我一樣對他,記住每年去給烈士燒燒紙,上上墳!我當時就掉淚了。」……此情綿綿無絕期。發生在陳家與一位無名烈士間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出的是一種難得的感恩之心。平凡之中見精神,平凡之舉勵後人,巍巍伏牛山,悠悠沙河水將銘記著這一切!來自:下湯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免費學習電腦的網站或軟體
※全球最大偷情網站用機器代美女吸引用戶
※相親網站上找對象,收入重要嗎?
※網站建設一般分幾個模塊?
※易學網站網址大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