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金:「看易經,學活法」之二(《易經與活法》連載)(序言之二)
序言
易文本在孔子儒家那裡之所以能夠轉向成為具有二重性的典籍,取決於《周易》文本的特點,《周易》有與卜筮話語系統相關的、極為整齊的符號系統和與之相關的文辭。然而,脫離卜筮語境的易文本符號和文辭,則具有一般符號的特點,即本之客觀外物,直觀簡潔整齊的表現形式,其語境有待於重建,在未定的語境下意義不確定,而成為具有普遍意義文本或意義多元的複合體。它作為易學解釋的對象,為後世解釋者提供了一個多元的、自由的理解和解釋的空間,成為解釋者永恆的源頭活水。這是易學解釋和研究所出現的仁者見仁、知者見知的關鍵之所在。
與易文本二重性相關的是《易傳》的解易方法。《易傳》偏重義理兼顧象數。所謂象數方法,即以象數解易。如前所言,《周易》有一套獨特的由陰陽符號構成的卦爻象系統。按照《繫辭》解說,卦爻符號不僅是人們用於占筮的標記,也是繫辭的重要依據,即《周易》成書,先有卦爻符號,後有文辭,文辭依易象符號而作,所謂「觀象繫辭」。既然卦爻辭本於卦象,表達卦象的意義,那麼理解和詮釋卦爻辭,則必須揭示文辭背後易象符號、探尋象辭之間聯繫。這就是所謂「觀象玩辭」。所謂義理方法,即以義理解《易》,是用現成的儒家理念解說《周易》文辭,或借《周易》文辭闡發出儒家人文精神。依《繫辭》之見,與天地合德的聖人之意,深奧玄妙,用語言無法窮盡,效法貫通天人之道或聖人之意的陰陽符號具有高度抽象性,立象可以盡意。意是立象根本,盡意是解釋《周易》終極目標。
《易傳》在用比較嚴格的象數方法和義理方法解釋文辭的同時,並未摒棄易文本卜筮的意義,而是將卜筮置於宏大的學術視野之下,解釋卜筮發生前提、過程、方法及其隱藏在背後的客觀依據,即宇宙起源和現實世界變化原則和天人感通的理論。這種對於卜筮的學術性的解釋無疑是與象數和義理方法緊密相連的。當它在解釋筮占之數內涵及與象關係時,則屬於象數方法。當它解釋筮占發生的前提、發生的過程及其依據時,則屬於義理方法。由於《易傳》本身包含這兩種解易思路,形成了易學史上偏重於象數的兩漢易學和偏重於義理的宋明易學兩大不同的治《易》之路向。後世易學研究宏觀上未能超越這兩種思路。
張紹金先生,積多年之工夫,以寬廣的易學知識和豐富人生之閱歷,撰寫成《周易大省悟》,(註:現更名為《易經與改善命運》)。該作承襲了《易傳》所開顯易學研究方法,從《易》文本(卜筮、哲理)二重性出發,以人生哲理為核心,解讀易文本。或者解釋象數符號和筮占,或者解釋形上哲理和人生智慧。形式上一反傳統純學術解《易》方法,採用靈活的、自由的、開放的、通俗的形式,旨在通過此形式輕鬆地感受聖賢之道之博大、世事變遷之玄妙、人生真諦之精深。不管是從事何種工作的讀者茶餘飯後不妨瀏覽之,品味之,一定會有受益或得到某種啟示,那怕是一點點,這就是該作價值之所在。
林忠軍于山東大學
2009年6月6號
林忠軍:山東大學教授,易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周易學會秘書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副主任。
(本文摘自張紹金:《易經與活法》序言,東方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