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古跡——山東東阿曹植墓【圖文】

曹植墓位於東阿縣城西南魚山西麓,是三國時期魏國(公元220~265年)著名詩人,曹操第三子陳思王曹植的墓冢。墓園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1951年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制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

曹植墓,有記載的共三處。一處是山東省東阿縣魚山曹植墓。曹植曾被封為東阿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遊覽,有安寢於此的願望,死後其子遵囑將其葬於此。一處是河南淮陽城南三里之「思陵冢」。曹植晚年以陳四縣被封為陳王,食邑3500戶。當年即死在這裡。一處在河南通許七步村曹植墓。曹植兩度被封為雍丘王,在雍丘生活時間最長,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詩》誕生地。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他所作的《七步詩》至今仍為世人廣為傳誦。曹植墓始建於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1981年和1985年曾先後進行過修葺。墓冢依山而建,以磚石磊築而成。墓室為前堂後室的磚室墓,前堂面積約17平方米,後室面積約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磚錯縫平砌而成。前堂後室之間辟有門,並以磚封護。墓內發現有石圭、石璧、青玉璜、瑪瑙泡、雲母片以及陶器等隨葬品共132件。

墓前左側還立有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的碑樓1座曹植墓-門口曹植墓-門口,碑樓內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冠與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隸兩種書體。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三國時期墓葬仍然很少。

因經年久遠,古建築均已湮沒不彰,只剩幾幢古碑。古碑中隋開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為珍貴。該碑高2.5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頂呈半圓形,石料較粗,為灰白色岩石質,有額無題字,但龕中,粗鏤造像,因年代久遠,造像面容已毀,只剩殘跡。額背淺雕盤龍,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脫落57字,現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沒在大清河(今黃河)中,到清代始撈出,還置於墓前,並建碑樓保護。另外還有2方石刻也較為珍貴。其一是明傳碑,字跡剝蝕嚴重,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用章草狂書的一首七律詩,詩曰:「人才三國數誰良,子建於曹獨有光。七步詩成名蓋世,千年冢陷骨聞香。魚山西麓斜陽老,膠水東阿衰草荒。今日我來尋掩處,精靈安妥花傍徨。」墓前現還存有清代題詩碑和民國時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曹植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南臨魚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隕石」,北傍曹植讀書之地羊茂平台。墓頂懸崖峭壁,灌木蔥鬱。1700餘年來,古墓滄桑,歷經磨難。據記載,早年:「兆塋崩淪,茂響英聲,遠而不絕」。

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銘》載:北齊皇建年間,曹植的第十一世孫曹永洛奏請孝昭帝恩准,在魚山「復興靈廟」、「雕鏤真容」。又據《東阿縣誌·古迹志》載:「元時以王為東阿城隍,後令宮欽改正其訛,別祠王於邑城。其後城遷祠廢。明隆慶間,縣令田樂建祠於墓下,有屋三楹,未設廟貌」。

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該墓室前門道高約3米處的墓壁發現一刻銘磚。該磚為墓磚,3面刻有銘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兗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畢陳王陵各賜休二百日別督郎中王納主者司徒從掾位張順」。「太和」為魏明帝曹睿的年號,「陳王」為曹植生前最後封爵。墓葬發掘後,甬道、外門道和主墓室由於長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見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長的墓道自然坍塌。後進行了維修。

曹植墓室呈前堂後室型,前堂方正,後室豎長,是典型的漢代墓葬形制。按照當時的習俗,前堂部分主要放置隨葬品,象徵著墓主人在地下世界裡會客和飲食起居,後室長方形,放置棺木,象徵墓主人的寢室,是其安居休息的地方。

棺木放置在棺床上,棺床由木炭、硃砂和雲母鋪底。隨葬品擺置在棺木左右兩側,左側是陶井、陶車和陶雞、鴨、鵝、狗等家畜家禽俑;右側則是灶具和餐具,如陶灶、陶案、陶壺、陶罐、陶盆、陶耳杯等,另外還有瑪瑙墜珠、玉璜、石圭、石璧和銅鋪首。從隨葬物品可以看出,曹植墓還是比較簡樸的,這不僅僅反映了曹植生前生活的拮据,也可能與曹魏時期薄葬風俗有關。

《曹植墓碑》由灰白岩石雕鑿,高257厘米,寬103厘米,碑文22行,共931字。其字體以楷書為主,夾雜有篆書和隸書,整體風格呈現出一種由魏碑向楷書轉化過渡的特徵。這種亦楷亦隸亦篆的書體,被後人稱之為「破體」,在中國書法史中鶴立雞群,標新立異。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曹植會說「黃初八年」?
曹植到底有多厲害?
曹植洛神賦賞析 《洛神賦》原文解析
世說曹丕狠辣,曹植無辜,你怎麼看?
司馬門事件發生時間地點新辨

TAG:歷史 | 文化 | 歷史文化 | 山東 | 曹植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