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精神對當代商業倫理的影響
作為道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對價值、利益、善與惡等判斷的倫理觀念,也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了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去。從中國傳統哲學汲取思想運用到現代管理,是大多中國企業家所採用的做法。儒、道、釋的哲學追求總體上是積極和向善的,它們在歷朝歷代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與商業倫理
儒家思想對中國企業經營的影響最為深刻,這除了歷史文化稟賦之外,更有企業家對儒學和企業經營法融合的興趣的原因。例如,僅是《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名句便感染和啟發了許多人。細想之,確如此。制定商業計劃,要遵循人之所需,尊重市場所需,自己都不能信賴的產品,何以銷售與他人呢?制定用人制度、對外公關策略,要循人才之需要,社會之需,自己都不滿意的崗位制度,何以讓他人稱道?經營中的方方面面,皆如此理。所以,很多人藉此句演繹出「換位思考」、「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等等這樣時代理念。
當然,我們身邊的反面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譬如在某些地區的中小餐飲店有這樣一種說法:自家做的飯菜家人一般都不會食用的。為什麼呢?因為其深知飯菜加工的衛生環境之惡劣,深知摻雜的配料是如何之劣質。既然如此,何又售予他人呢?
道家文化與商業倫理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是說做事要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即始終要謹慎從事。這是老子的智慧的傑作,也常作為企業家經營的座右銘。
「慎終如始」一種責任的態度,它要求企業始終不能違背經營的一般道德要求——承諾給消費者的、給員工的、給社會的,要恪守如初。企業的初始心愿一般都是積極美好的,他們並不希望通過舞弊來獲得利潤,然而在過程中受到了不斷的磨礪和誘惑時,有些人放棄了正直,有些人則恪守如初。
的確,市場運動規律是複雜的,甚至令人難以捉摸,但能堅守自己的正直信念,堅持承諾嚴格履行,終究會贏得勝利,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反之,那些一直向社會炫耀自己的「誠信」和「實力」的企業,如果不能給社會同樣的答覆,終會一敗塗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佛家精神與商業倫理
我們來看看管理界傳播得十分熱門的「捨得」理念:「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這是佛家思想的經典。
佛家認為,萬事萬物皆在「捨得」之中成就自身,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商業中,「舍」就是付出、投入,是對社會的貢獻、,「得」是成果、產出,是社會的認同。所以,「捨得」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企業家常用來權衡價值的指導思想。不懂得取捨,企業就會變得脆弱——王石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缺錢對民營企業並非壞事,因為資金有限,不允許你盲目投資,不允許你犯大錯誤。如果你的戰略目標不清楚,又沒有控制能力,錢多了反而是壞事。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搭建自己的微商城?進行產品銷售
※特朗普製造的「商機」,你抓住幾個?
※想要地主批准我種玉米呢
※開功夫雞排店,如何進行市場調查?
※美圖虧損上市,為工具類公司帶來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