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見家風
2014年春晚進行中,主持人推出了有關家風討論的節目—《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記得當時一家人正圍在一桌琳琅滿目的年夜飯旁,其樂融融地吃著飯,說說笑笑地看著春晚節目,我扭頭問父親:「爸,咱們家的家風是什麼,有家訓嗎?」父親微微一愣,停止和姐夫說話,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姐姐反問道:「你說說吧?」大家又一起看向姐姐,姐姐用筷子敲了我一下抿嘴答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食不言寢不語,好好吃你的飯吧!」瞬間響起一片掌聲,大家哈哈一笑,為姐姐的機智鼓掌。父親笑著慢慢地說道:「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傳統教育方式,這也算是咱家家訓其中的一部分吧,像待人要誠懇,做事要認真,要注意勤儉持家……」
我認為,不管我們每個人是否口頭上認知,其實每個人從小都受到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或家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引導其後來的人生經歷。雖然,我們不像一些名門望族或者大家族們將其祖訓掛在牆上供奉敬仰,以便時時刻刻鞭策警醒後人,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大多數家庭的家風都是老一輩兒們用他們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並傳給下一代的。
提起對家風家訓的討論,不禁令我想起小時候所接受的家風家規的教育中體現的點點滴滴。
兒時記憶中,記得最多的就是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規矩和嚴苛的「清規戒律」,既繁瑣又令人頭疼。首先是待人待客要有禮貌,誠實,說瞎話是絕對不允許的。家裡來客人或大人帶出門做客的時候,見了熟人或經大人介紹生人後,要首先打招呼並面帶微笑微微鞠躬,然後站在或者坐在一旁,大人不問問題是不能主動說話的。家裡來客人或長輩時要第一時間為其讓座,引導坐在堂屋正左手邊並為其沏茶,然後安安靜靜的聽其說話詢問事情,期間要記得及時為其蓄茶。茶壺的嘴要不能對人,不然是不禮貌的行為。客人起身走的時候要留三留,並送至大門外。
上學後,每天背書包上學走的時候要先去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屋告別,鞠躬說「…我走了。」放學回來,再去各個屋鞠躬並說「…我回來了」甚是繁瑣。
在行為舉止上的規矩就更多了,記得小時候是不允許上桌和長輩客人一同吃飯的,自己有自己的小桌吃飯,記得當時還不屑地稱其為「迷信」的做法。後來長大些了,可以與大人們同桌吃飯了,但飯桌上有很多規矩,如:須等大人們動筷子後小孩才可以吃飯;吃飯時嘴裡不能發出聲音,不能嬉笑玩鬧,老人說話時要放下筷子靜靜地聽著,;夾菜時不能超過菜盤的中線(即:不能「過河」);筷子不能插在米飯碗里。吃完飯,要告知大人一聲方可離桌,筷子放在桌子上時不能有較大的聲音。站立或坐下也有規矩:站立時不能歪斜身子,不能倚著門框或其他,坐著時不能翹二郎腿和抖腿,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當時總是抱怨我們家怎麼會有這麼多規矩,別人家沒見這麼多規矩不是一樣生活的很好嗎,我們為什麼要遵循呢?記得母親總會打一個比方:房樑上的木材總是又直又長才會被木匠使用,一顆小樹苗想要長得又高又直成為有用的木材,除了按時施肥呵護外還要不定期地打岔才能促進其慢慢成材。
後來隨著慢慢長大,步入社會成家立業後發現,當時不喜歡討厭的所謂得規矩確實有它存在的現實意義,而且十分感謝當時立下的各種規矩。其實,這種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方式早已慢慢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家風或家訓,逐漸影響一代代人並永遠傳承下去。
推薦閱讀:
※倡樹「和、責、廉」好家風
※居家風水:魚缸到底放財位還是衰位?到底養幾條魚為佳?
※酒仙
※家教、家風、家訓
※運城師專師生家訓家規家風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