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一百多年?
我們在前面簡單介紹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十三個皇帝的簡況。從762年唐代宗開始,到907年哀帝李柷被逼禪位,這145年中,除了宣宗李忱當政的10多年比較好之外,大多數皇帝當政時基本上都處於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農民起義或外敵侵擾等內憂外患之中。很多人會問,這樣的政權為什麼能延續一百四十多年?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前幾代人積蓄趕來的強大動力!從高祖李淵打下唐朝的基礎,到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武則天的厲精圖治,直到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大唐的實力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數的。內部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外交成功,邊疆安定,周圍各國視唐朝為天國,每年進貢、朝拜的附屬國很多,且基本上都能和睦相處。到唐玄宗後期以及唐肅宗及其以後的各個帝王差不多都面臨三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藩鎮割據,地方勢力與朝廷作對;第二個問題是宦官專權,第三個題是邊境和內部不太安寧。首先看藩鎮割據。雖然號稱是藩鎮割據,但是直到唐僖宗(873-888年在位,下同)以前,真正的藩鎮只局限在河北一帶,成德、魏博、淄青、幽州這四個傳統藩鎮,前期還有李希烈的淮西,其他大片地區還都掌握在朝廷手中,所以任何一個藩鎮想要挑戰唐朝那都是自取滅亡。唐德宗(779-805年)以後的歷次對藩鎮作戰,其實藩鎮一方都是在防守罷了,很少有藩鎮主動出擊的事例,唐文宗(826-840年)在甘露之變後說「滅河北賊易,滅此朋黨實難」,可見那時的藩鎮仍然局限在河北。大家可以想想,安祿山當時掌握三個藩鎮,加上其他一些小的少數民族武裝,號稱20萬大軍,都被朝廷打敗了,那些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如果真的要攻打朝廷,他不得不惦量惦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加上唐憲宗(805-820年)又一次削藩成功,顯示朝廷在各藩鎮面前仍具有較為強大的威脅力,加上安史之亂使中國的經濟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朝廷還有很廣的稅收來源,可以維持統治工具運作。這是地方藩鎮勢力難以消滅唐朝的原因;再看看宦官專權。唐朝前後的各朝各代都存在著宦官專權,但唐朝的宦官專權持續的時間最長,也最為囂張。這是一批變態的人,權欲熏熏,無惡不作。但是,這些人即便可以把握皇帝的生殺大權,要自已作皇帝可能性都不大,他必須用李氏皇族的人為他當擋箭牌,就像秦末的趙高必須扶持贏氏族人作皇帝一樣。所以宦官再凶,都不可能推翻朝廷自己作皇帝。當然,這些人的肆虐給唐朝的滅亡留下了隱患。最後,講講邊患及內亂。可以這樣講,安史之亂前一百多年,對四夷五胡進行大規模戰爭,打服了北面的民族,打敗了西南的民族,打怕了東北的民族。到安史之亂時,五胡四夷也不敢肯定自己出兵進攻唐朝能夠滅亡唐朝,所以都選擇支持李唐。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與蒙古、吐蕃、回鶻(回紇)雖有矛盾但總體關係良好。加上唐憲宗時期外交政策的成功,對鞏固邊防還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內亂,主要是農民起義。在黃巢起義(公元878-884年,僖宗時期)以前,規模都不大,而且比較分散,不足以消滅唐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禍及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由此可見,安史之亂雖然使唐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困擾著朝廷,正如俗語所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前面一百多年積蓄的量能為後一百多年這部破爛機器勉強維持了一些動力。但是,這種動力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唐朝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至於唐朝為什麼滅亡,與黃巢起義有什麼關係,我們將在下面加以分析。
推薦閱讀:
※綠帽子自古就有,不論身份地位,唐朝此人萬人之上仍然被扣綠帽子
※一代明君李隆基,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
※李隆基登基後,他的哥哥睿宗的長子李憲下場如何?
※五代中的「後唐」與「唐朝」有怎樣的關係?
※唐朝、後唐、南唐是什麼關係?五代十國為什麼有兩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