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西高平:千年古剎開化寺

山西高平:千年古剎開化寺

(2014-11-23 08:00:00)

開化寺位於高平市陳區鎮王村的舍利山腰,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初名清涼若蘭,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漫長歷史。晚唐龍紀、大順年間(889-891)重修,宋天聖八年(1030)改額開化禪院,亦名開化寺。宋熙寧六年(1073)重修大雄寶殿,宋元佑、紹聖年間(1086-1098)繪製大雄寶殿內壁畫,金皇統元年(1141)建觀音閣,歷經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始成現在規模。開化寺坐北朝南,進深二院,大雄寶殿居中,兩側是廊房,前面是兩層樓閣式山門,兩側是鐘樓二樓,後面是演法堂,左右為三大士殿和地藏殿,整個建築規整對稱,美觀大方。開化寺因年代久遠,古樸典雅而久負盛名,位列高平市十四寺之冠,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化寺掩映在綠色環抱之中

山門前台階呈45度角,抬眼望去直通雲霄

大悲閣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內有宋代壁畫,為了保護文物殿門前有加了道鐵門沒能進去觀瞻。

據報道,殿內東、西、北三面皆繪滿壁畫,面積達88.68平方米,是目前為止我國保存面積最大的宋代寺觀壁畫。壁畫以佛教經變為主題,籍以宣揚佛法威力和因果報應。其間,還表現了儒家的孝道和社會上各種人物的活動。東壁為佛傳故事,用連環畫的形式繪成,如今部分已模糊不清,局部經後人補繪。西壁壁畫尤為精美,分為三組,構圖大致相同。中間為說法圖,兩側為經變故事,南面一組是須閏提太子本身故事。中央一組繪忍辱太子、華色比丘尼、轉輪王捨身三個本身故事。北面一組是善友太子本身,畫面繪生子、娶親、逃亡、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眼、流落異邦、回國團圓等情節,充分展示了宋代社會的風貌以及宮廷貴族、官吏學士、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商船航運乃至盜賊惡徒等世俗生活。整個畫面以大紅大綠的色彩為主,在人物冠飾、界畫建築上,配以瀝粉貼金,更顯得金碧輝煌,畫面構圖嚴謹、筆力遒勁,人物形態自然,神情各異,其藝術手法之高,畫技之精,令人嘆服,堪稱宋代壁畫藝術中的精品。

東配殿

附錄:

由於大雄寶殿大門緊鎖,裡面最珍貴的壁畫未能宜都真容,一下圖片來源於網路上博友所拍

一座馳名於世的千年古剎一座中國古建築的燦爛瑰寶一座記載著歷史輝煌的藝術明珠開化寺緣起大愚上人,興盛於唐。北宋名臣宰輔韓琦暢遊開化寺,寫下了壯麗的詩篇。名不見經傳的民間畫匠郭發照壁作畫,留下了傳世畫卷。 古老神奇的高平大地,雄渾壯闊,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千年古剎,名叫開化寺,座落在距市城東北11.5千米處的陳區鎮舍利山腰。這裡山青水秀,風光別緻,開化寺因年代久遠,古樸典雅而久負盛名,位列高平市十四寺之冠,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高平市重要的名勝古迹和遊覽區。

開化寺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初名清涼若蘭,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漫長歷史。晚唐龍紀、大順年間(889—891)重修,宋天聖八年(1030)改額開化禪院,亦名開化寺。宋熙寧六年(1073)重修大雄寶殿,宋元佑、紹聖年間(1086—1098)繪製大雄寶殿內壁畫,金皇統元年(1141)建觀音閣,歷經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始成現在規模。開化寺是一處典型的佛教寺院建築,在建築的組群布局上,反映了唐宋時的特色特點,是唐宋時期佛教寺院建築總體布局的一個典型實例。以中軸線為主,兩側對稱的格式展開。中軸線上為該組群建築的主體建築。主體建築高大壯觀,雄健沉重,其餘的建築側處於陪襯和從屬的地位而顯得高低錯落。開化寺進深二院,大雄寶殿居中,兩側是廊房,前面是兩層樓閣式山門,兩側是鐘樓二樓,後面是演法堂,左右為三大士殿和地藏殿,整個建築規整對稱,美觀大方。開化寺四周群山環繞,林木蒼翠,景色優雅,樓閣高峻,翼角飛虹,山水泉崗,交相輝映,真乃是一副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美好畫卷。 開化寺本來是一座無名的小寺院,只因禪師大愚公的到來,才使開化寺迅速興盛起來,歷經宋元明清,一直是興旺發達。大愚禪師,晚唐時住持開化寺,本上黨潞城人,俗姓劉,法號「大愚」。他深通佛理並且是位深通音律的音樂家和詩人,二十歲時皈依空門,受戒當了和尚。唐末唐昭宗李曄統治時期,藩鎮混戰,宦官亂政,並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唐王朝虛弱不堪,朝不保夕,處在極端困難的時期。此時的大愚禪師在開化寺修禪理佛,作《心王狀奏六賊表》,又稱「降魔錶文」並韻母三十字,上表唐昭宗,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識和賞賜。唐昭宗特賜土地百頃,祠部三十八道。於是大愚禪師聲震華夏,開化寺也響譽全國,遠近官吏僧徒接踵而來。 在開化寺內東北角有一座建築,名曰觀音閣。大愚禪師住持開化寺,作《心王狀奏六賊表》,在審音洞調五音為字母,這兒就是唐昭宗特賜紫卓錫處。金皇統年間(1141),在高平任縣令的王庭直將大愚禪師所作的《心王狀奏六賊表》刊刻於石,鑲嵌於觀音閣的西牆上,保存至今。王庭直並且為之而寫了跋,一併刻石。他在跋中說:「以定發慧,以靜生覺,天下之成心也,成心之中佛性存焉。觀此表真佛子語。」大愚公住持開化寺,使開化寺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所以有開化寺興盛於唐之說。大愚公圓寂後,他的弟子覺丕,為他創造了一座靈塔,名叫大愚禪師石塔,當時任高平縣令的王希朋,為大愚公寫了塔銘記。大愚禪師石塔是一座小型石制的單層塔,建築平面方形,塔身下面施扁平的須彌座。須彌座上置基座,上下兩層為仰伏蓮瓣,中間雕刻石獅和訓獅者。塔身為青石雕造,南面開方形火焰門,門的兩側和門的上部分別雕刻有守門力士和飛天。塔身兩側分別雕刻男女侍者,塔身後面雕刻塔銘記。塔身上為砂岩石四坡式塔頂,雕刻筒板瓦壠,垂脊垂獸。上置方形石柱,雕刻四佛,有覆盆、仰蓮、寶珠。大愚禪師墓塔,雕刻精美,反映了盛唐時期古建築和雕刻藝術的高超水平,是唐代小石塔的建築珍品。墓地周圍松柏環繞,秀美而幽靜,在墓地上還保存有兩座元明時期的和尚墓塔。 開化寺的建築有:大悲閣(即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演法堂、延賓舍、維摩凈室、觀音閣、東西配殿及兩廡等。寺東是禪堂偏院,為僧人生活區。開化寺建築完備,功能齊全,是一座正宗的完備的佛教寺院。開化寺是一座集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築,大雄寶殿為宋代建築,是我國現存宋金八百年以前的早期古建築之一,被譽為我國古建築中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開化寺大雄寶殿有三大特色,一是建築,二是壁畫,三是彩繪,堪稱三絕。當你走進開化寺時,大雄寶殿莊重穩健使你拍手叫好,而大雄寶殿內的壁畫更使你感嘆不已。建築結構  大雄寶殿,居院內中央,建築在高一米多的砂岩石台基上。殿身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正方形,單檐九脊頂,筒板布瓦蓋頂,上施琉璃脊飾和吻獸,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的檐柱上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題記,為該殿提供了確鑿的記載。大殿創建於宋熙寧六年,即公元1073年,距今已有939年的悠久歷史。殿前檐明間開隔扇門,後面開板門一道,兩次間設破子欞窗。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為批竹式,重拱計心造。補間斗拱後尾於華拱之上施碩大的沓頭,墊在昂尾之下,這種作法開後世華楔之先例。六椽栿梁架,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三柱。大雄寶殿是我國古建築中抬梁式的建築,宋代建築的特點相當明顯。用材合理規格,整個建築充分顯示了精巧秀麗的建築風格,疏朗簡潔,風采無限。北宋名臣韓琦,曾經遊歷開化寺,寫下了壯麗的詩句。其詩曰:「蒙山崦里藏神宮,朝蒼暮翠嵐光濃。枯松老柏競丑怪,危巒峻岭相彌縫。」建築彩繪  大雄寶殿無論是建築結構,還是在建築裝修、裝修色彩方面反映了宋代建築的最高成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殿內梁枋斗拱上的彩繪更是稀有之作,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彩繪,所繪古錢紋、海石榴、龍牙蕙草等與北宋王朝頒布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的作紋樣極為相似,拱眼壁畫尤為精美。建築壁畫  大雄寶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滿繪壁畫,面積88.2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宋代寺觀壁畫面積最大的一處,而且畫技尤高,因而顯得十分的珍貴,堪稱全國第一。壁畫繪製於北宋紹聖三年,即公元109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悠久歷史。壁畫的作者名叫郭發,是位名不見經傳的民間畫匠,但他卻有高超的繪製壁畫的技術,他創造了精美絕倫的開化寺壁畫,為我國留下了不朽的傳世之作。講經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是該殿壁畫的主體。 東壁壁畫為華嚴經變中的「兜率天宮會」、「普光法堂會」等。西壁壁畫是該殿壁畫最精美的部分,分為三組,中間是說法圖,兩側是佛本生故事。南面一組繪《須闡提太子本生》故事,中央一組繪《華色比丘尼》故事,轉輪王捨身供佛以及西方凈土世界日月燈光如來等。北面一組繪《善友太子本生》故事。北壁因開板門一道,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是觀音法會、《鹿女本生》故事等。 講經說法圖,在佛教的壁畫中,佛像畫、講經說法圖是重要的內容。開化寺大雄寶殿所繪的講經說法為坐像。佛祖釋迦牟尼跏趺坐在蓮花台上,作說法印,背後是背光,頭頂上有寶蓋,二飛天盤旋飛舞。兩旁是眾菩薩、諸天部、比丘等。在畫面上,所繪人物,個個表情各異。整個畫面祥瑞和美,一派佛國極樂世界的景象。 本生故事,開化寺大雄寶殿內所繪的本生故事,是該殿壁畫的主題。到了宋代,佛教進一步漢化,並且進一步和儒、道教相融合。開化寺壁畫已經是漢化的佛經故事,以反映忍辱、施捨、行善為主要內容的本生故事。 《須闡提太子本生》故事見《賢愚經》。畫的是波羅捺國須闡提,因叛臣羅睺篡國,偕父母逃亡,途中糧盡,父母飢餓,割下自己身上肉以救之的故事。 華色比丘尼的故事,畫的是一個普通的婦女,遭到的種種不幸。她在回家的途中,丈夫被毒蚊咬死,她的兩個兒子,一個被洪水淹死,一個被老虎吃掉。她也被強盜霸佔,後來強盜被捕,作為強盜的妻子,被處於極刑活埋。後被佛點化,皈依佛門,從人世的苦難中得到解脫。 《善友太子本生》故事,見《大方便佛報恩經》。畫的是善友太子為一切福利,不怕艱難險阻,冒著生命危險,入海求得摩尼寶珠,卻被其弟惡友太子所奪,並被刺瞎雙目,流落異邦,與梨師跋王女兒結親,終於回國團圓的故事。 《鹿女本生》故事,見《報恩經》論議品,描繪母鹿生女,為修道仙人收養,後被波羅奈國王迎娶為妃,生五百太子的故事。 在樂舞一組壁畫里,即觀音法會。畫的是酬神演出的場景,畫面精彩,場面宏大。舞台的上方所繪佛像高高地坐在上面,前面有兩個人對舞,兩旁是樂隊伴奏,一邊六個樂妓,樂隊中有的拿笙,有的拿簫,還有笛子、拍板、琵琶等。畫面上還有其他執事人員,亭台樓閣高俊,一派歡樂的氣氛。 供養人,在大雄寶殿的北壁上,有兩組供養人畫。供養人就是那些出錢建寺廟的人,他(她)們把自己像畫在牆壁上,表示該殿的佛、菩薩是他(她)們所供養的。所繪人物形象表現生動,衣紋服飾真切,極其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 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壁畫,在繪製的過程中採用了大紅大綠和瀝粉貼金的做法,增加了畫面輝煌壯麗的氣氛。壁畫不僅內容非常豐富,人物眾多,而且涉及面相當廣泛,從宮廷貴族到僧侶道徒,從耕織漁牧到商舶航運,從官吏學士到盜賊惡徒都包括在內,畫面上的生子、娶親、逃亡、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目、流落異邦、回國團圓等故事情節曲折生動離奇。內容以說法圖,本生故事為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政治、文化、戰爭、科技、刑法、官吏等各個方面的狀況。畫面精緻,構圖嚴謹,筆力遒勁,人物眾多,面目清秀,姿勢自然,神情各異,其藝術手法之高,畫技之精,觀之令人嘆服。開化寺壁畫,是山西僅存的宋代寺觀壁畫的優秀作品,堪稱我國壁畫藝術的精品。  在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後面,豎有一通功德碑,此碑鐫刻於北宋大觀四年(1116)。碑為石灰岩,高130cm,寬68.5cm,厚21cm,碑首梯形,中間篆刻「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雍黃中撰文,住持僧清寶、吳東安刊。雍黃中,高平人,進士。碑文敘述了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的繪製過程,碑上的字是高平市丹水一位名叫崔靜的進士集右將軍王羲之的字而成,所以該碑又叫集字碑。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後人稱之謂書聖。但王羲之的字卻沒有真跡傳世,崔靜能集王羲之的字,而成這篇碑文,實在是難得的很,也可稱得上是開化寺的一絕。  開化寺是我國現存的宋金時期的早期建築,集建築、壁畫、彩繪於一室,古樸莊重。風景優美的舍利山,別具特色的開化寺,是高平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常四龍)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和山西人打成一片?
長治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炎夏麵食會之豆角燜面·比《白鹿原》里的油潑面還好吃
經典回顧(350)清 傅山 杜甫絕句詩 山西省博物院藏
如何看待山西呂梁招考認定世界史不是歷史學?

TAG: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