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8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此義」,狹義的來說就是經名,奉持金剛般若的經名;若廣義來講,則是全經所說,這部經自始至終所說的。本經的宗旨在於無住,無住就是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能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我們的心量才圓滿恢復,像大乘經上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沙是比喻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心量有這麽大,心量本來就是這麽大。為什麽凡夫的心量變得這麽小?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像這部經上所講的四見、四相,把我們的心量變得這樣的窄小。所以,依照這部經典的道理來修行,恢復廣大的心量。
不惹煩惱,就是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沒有了,煩惱變成菩提,自然就得自在。雖得大自在,我們這個身體還沒有離開人世,雖未離開,跟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實在講無二無別,也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乘願再來,他已經不是業報之身。凡夫是業報,所以這個身命毫無自由。諸佛菩薩示現的,那是真正的自在,示現在人間必定是隨緣度眾,所以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與自己的性德相應,也能夠幫助廣大的眾生。為一切眾生做個很好的榜樣,覺悟的榜樣,了生死出三界,修行證果的榜樣,而無罣礙,因為他處處是示現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這些地方就是教給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再翻開經本。
「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這句話裡頭不僅僅是說六道,其實十法界亦復如是,真正懂得金剛般若,他的看法必定是這個樣子的。前面一節,這是受持金剛般若的人他的人生觀,這段所講的是他的宇宙觀,他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這個看法是正確的,完全看到事實真相。萬事皆空,就是萬法皆空,也就是本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見到真相。這些事相、萬法都是緣生的,緣非常複雜,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說無量因緣,所以因緣是很複雜的。一切現象都是在變化,六道是在變化,從來沒有停止過,剎那剎那在變化,十法界也在變化,不過四聖法界變化的幅度小一點。六道的變化幅度很大,像大風大浪,四聖法界像微風、微波一樣,小浪,幅度比較小一點,到一真法界才平等,那個時候完全沒有變化。由此可知,二就有變化,一就沒有變化,一心現的境界是一真,沒有變化;二心,心裡面才起個念頭就有變化。所以念一動就落在十法界裡面,動得太厲害,就落在六道裡面,真相就是這麽回事情。
佛菩薩知道緣起性空,所以世出世間怎麽變化,他都不動,就像世尊在本經教給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應當守的態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段話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任他風浪起」,不取於相,「與我何干」,這如如不動,這就對了,這是諸佛與大菩薩應化在世間普度眾生,他們的態度。我們學佛,想成佛、想成菩薩,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平等心,修清淨心。看不慣的,練習,練習要看得慣;看不順眼的,練習也看得順眼了。總而言之,在境界裡面,把喜怒哀樂這些情慾、情執統統要捨掉,要離開,恢復到清淨心。所以佛法不是叫我們知道這些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如果自己要是做不到,知道也沒有用處。你知道是解,佛法裡面講開悟,悟有兩種,一個是解悟,一個是證悟,證悟是做到了。解悟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你得不到受用,你還是要受業力的支配,還是要受業報;如果是證悟,證悟你做到了,那你得受用,你能夠超越業報,不受業力的支配,超越了。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正的成就,這必須要證悟,證簡單的講,就是我們完全做到,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我們確實無所住。這個地方「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就是無住,在一切變化的境界當中,學到了無住。前面一段,是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也學到無住。
「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複,安危苦樂,隨遇而安。」隨遇就是隨緣,不必去考慮生活環境,什麽環境都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為什麽?順逆境界與我都無干。諸位想想,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不生煩惱心,你的心是平的,是平靜的,哪個環境都一樣,沒有差別。如果心境有差別,那就有選擇,到一切都不受,就沒有選擇;如果還有苦樂憂喜捨的受,這才要選擇。凡夫有五種受,佛菩薩這五種受都沒有了,所以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隨喜當中,功德是什麽?功德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功德。從這兩段來看,無論是本身的生活,無論是處人、處世,沒有離開群眾,沒有離開社會,這就是而生其心。就在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無住生心,就修這個。末後這句做總結。
「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這兩句範圍非常之廣,從世法裡面講,就是世間的領導人,世間的領袖人物,無論是哪個行業,乃至於國家世界。在出世法裡面,這個大任、大事,對自己來說,是斷煩惱、證菩提,這是大事,這是大任。除此之外,弘法利生,住持佛法,這也是大任大事,所以這一句裡頭包含的範圍非常的深廣。「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這是擔當大任、大事必須要懂得的一個原則。事情來了,就像經論上所講的感應道交,事情來了是感,立刻就能應,用什麽應?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心神泰然,不為所動」,從這來的。他心永遠是定的,永遠不會為外境所干擾,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所以事來的時候他就能應。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也是事來即應,眾生有感,佛才有應,所以佛的說法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世出世間領袖的人物,如果學到這一招,他得大自在,他應付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怎麽不自在,怎麽不快樂?永遠保持著心神泰然,不為所動,這是定,這就是清淨心、平等心現前。
「條理秩然,頭頭是道」,這是指辦事情,處理事情有條理、有層次,絲毫不紊,這是智慧。「世出世法,一切盡攝」,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其中。「事事奉持,時時皆修」,修行沒離開生活,沒離開工作,處世待人,迎賓接客,乃至於起心動念,哪一法不是修行?這個要知道。修行功夫得力就有受用,受用也是在一切時一切處,受用的是什麽?《無量壽經》經題上說得好,「清淨平等覺」這是受用。從清淨平等覺變現的境界,是無量的莊嚴,無量的莊嚴是形相上的受用,事相上的美好是從清淨平等覺裡面變現出來的。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清淨平等覺能生萬法。「處處皆是佛法也」,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世尊在這裡顯示的穿衣吃飯都是佛法,穿衣吃飯都是清淨平等覺,穿衣吃飯都是無量莊嚴。由此可知,須菩提尊者領會之深廣,他才問得出來。他問是代我們問,世尊當然就有答覆,下面是世尊的答覆。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這是把經題說出來了。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須菩提問的目的是便於大眾受持,這個受持就是便於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佛把總題目說出來,題目在前面曾經介紹過,所以這個地方省略。後面這兩句,『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這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金剛般若的方法。我們看底下的小注,單單看經文,我們很難看出它的意思。「此是令人,顧名思義,因名會體。」這句是總說,叫我們想到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想到題裡面的意思,能夠深深去體會。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用在生活上,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像前面所說的,事事奉持,時時皆修。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與「金剛般若波羅蜜」都相應,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這句經文八個字,含義的確非常之深。
「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所以急當斷除我見。」這部經自始至終它的宗旨確實就是無住兩個字,無住不但是金剛般若的宗旨,可以說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宗旨。《般若心經》是整個般若的中心,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諸位想想,無智亦無得,豈不就是無住嗎?這個道理太深了,凡夫很難體會,所以勞累世尊為眾生說法二十二年,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無住你要是一聽就懂了,那就真像經上所講的,你是無量劫的善根成熟,那個不容易!懂得無住,會修無住,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修淨土不必說了,如往生是實報土,修學其他的法門,你這一生也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可知,修行證果成佛,關鍵就在無住。我們讀了《般若經》,聽了《金剛般若》,對無住也有相當印象,可是心裡頭還是處處都有住,這就說明,我們不是沒有善根,善根不足,善根要圓滿的話,聽了他馬上就做到。聞思修三慧是一不是三,一聽就明瞭,一明瞭境界立刻就轉變,有沒有這個人?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個代表人物。他就是一聽到境界馬上就轉,那是根熟的眾生,無量劫修學的根成熟了,熟透了。
我們常聽人家講一聞千悟,惠能大師一聞徹悟,他不止千悟,千悟還不行,徹悟!所以他就入了境界。我們今天聽了明白了,生喜歡心,境界轉不過來,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阿闍王子那五百個人一樣,我們現在程度跟他們一樣,聽了很歡喜很羨慕,還做不到。可是這樣的狀況,比照《無量壽經》,我們過去生中應該也供養四百億佛了,才有這個樣子現前,生歡喜心,生嚮往之心,境界轉不過來。由此可知,因緣不是偶然的。佛很慈悲,善知識很慈悲,善知識為我們解釋,也正是佛講經的意思,就是「汝當奉持」裡面的意思,奉是奉行,持是保持。怎樣奉行?急當斷除我見,也就是要離我見、我相。「則煩惱障除」,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生死輪迴,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我來的,執著有個我,從這兒來的。有人我,就有生死,就有煩惱,就有輪迴;有法我,就有無明,就有十法界。所以諸位要曉得,人我要除,法我也要除。
佛法是什麽?過去懷讓大師答覆得很好,他的答覆是「說似一物即不中」,這真的把佛法答覆出來。佛法是什麽?你要說是一法,都不是的。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佛法是什麽?佛法什麽都不是,你說它做一法,那不對,不是的。佛法是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包含了,你怎麽能說一?所以不能說。說它是一法就坐實、落實了,這是佛法很難解的地方,因為有一法,你的心就不清淨。佛法是什麽?清淨心;佛法是什麽?平等心;佛法是什麽?大徹大悟。心裡頭只要有一法,你就不覺,你就不平等,所以不能有一法。如佛在經上所說,塵說剎說,塵剎是多的意思,也是大小的意思,塵小剎大,無論佛怎麽說,都是隨緣而說。隨緣而說諸位要明白,就是說而無說,因為緣起性空,這是佛在本經上說如來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實在無有法可說。說且無有,你哪裡有所得?這是本經後半部的意思就深了,完全給你說真話,「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真話。這就是懷讓大師所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這樣才能徹底斷除我見,才能除煩惱障。
煩惱障除了,「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這就是我們講超越六道輪迴。煩惱是惑,迷惑,迷惑才造業、才受報,這是三界六道輪迴的因緣。「三障消除」,三障是惑、業、苦,也就此地講的煩惱、業報,三障皆消除了。「則法報應,三身圓現。」前面惑業苦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法子分的。下面講的法、報、應三身,也是一體,也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體,是真心、是自性,法身,報身是自受用身,應身是他受用身。我們從最淺顯的地方來說,大家容易懂,清淨心是本體、是法身、是真心、是本性,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是自受用的報身,萬法平等。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平等沒有高下,你的平等心現前。平等心裡面生真實的智慧,報身是智慧身,充滿了無量無邊真實的智慧,決定沒有煩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自受用。現的這個身體,剛才講了,我們凡夫這個身是業報!念頭一轉過來,佛法裡面常講觀行,用功要觀行,觀是觀念,觀念轉過來,於是你的行為也轉了,也不一樣了,菩薩行。身體在世間,做什麽用的?教化眾生用的,這就是應身。身體是教化眾生的工具,展現給一切眾生去觀察、去領悟,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叫做他受用身。
所以世法佛法都是一法,沒有二法,完全看你念頭怎麽轉,你用三心二意就是世間法,你用一心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是一樁事情、是一法,出世跟入世是一法,你把它分作兩個就錯了,佛法自始至終就是一法。如果諸位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少分。學佛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大多數人不能契入,原因在哪裡?他的觀念當中,佛法跟世法不是一法,佛法跟佛法也不是一法。無障礙當中他要把它畫成許多障礙,這是他不能夠契入的關鍵。小注的第二條。
「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這條教導我們具體學習的方法,下手功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是總綱領。世尊怕我們不能體會,所以再加以解釋,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說色聲香味觸法,把外面境界統統說盡了,我們眼所對的是色,耳所對的是聲,鼻所對的是香,舌所對的是味,身所對的是觸,念頭所對的叫法,這全部都包括,一樣都不漏。這是解釋應無所住,就是外面的六塵境界不能住,住的意思是分別、執著。分別是無明,執著是煩惱,不分別破無明,不執著破煩惱,這二障就破了。世尊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真的是簡單明瞭,確實有效,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分別、不執著。要常常記住這句經文,把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
從前宗門大德們的修行,觀心。以後煩惱重,妄想多了,觀心這個功夫不得力,於是祖師才想出一個方法,叫參話頭,參話頭比觀心的確是容易多了。觀心怎麽個觀法?這個地方就教你觀心的方法,「觀照起心動念」。的確用這個功夫這心很細,心很清淨、很細的人用這個功夫行。這一起心動念必定就落在六塵境界裡頭,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倘於六塵少有觸著」,實在講一起心動念就觸著了,「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至誠懇切,求三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這是佛門裡面常講懺悔,這就是修懺悔法門,懺悔法門是大小乘一切宗派一切法門裡面,必修的一個科目,要當機立斷。禪宗用的方法,起心動念了,念頭起來,他不隨念頭轉,觀察這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用這個方法。這一觀察,念頭就沒有了;念頭沒有了,繼續再觀察,念頭到哪裡去了。這些都是方法,目的是求清淨心,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清淨心中是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心就不清淨,他用這個方法來修清淨心。諸位不妨試試看,你看行不行!
我們念佛的人修清淨心,是用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什麽念頭一起來,立刻轉成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統統把它歸到阿彌陀佛上,這個方法比禪宗的方法容易太多了。又何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弘願的德號,他發的願,只要稱他的名,他本願威神的力量就加持得上,你得阿彌陀佛加持。其實你要把淨土經論仔細念一念,你恍然大悟,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實在是得到十方法界無量無邊一切諸佛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議。怎麽曉得?《彌陀經》裡面六方佛說得很清楚,《無量壽經》上十方佛說得很清楚,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稱讚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是無量諸佛裡頭一個代表,一尊佛這樣稱讚,就是一切佛的稱讚,佛佛道同,一尊佛的擁護就是一切佛的擁護。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的,就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諸位在淨宗經論裡頭稍稍涉入,就應該能體會,應該能明瞭,你的信心、願心自然就生起來。所以禪宗講的觀照,在淨宗講的就是念佛,念佛實在講是最佳的觀照功夫。念佛當然也要至誠懇切求佛攝受加持。「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這句話講得很好。念佛人功夫不得力,什麽原因?雖然念佛,他還是住塵生心,所以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說,雖然念佛,他還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念佛功夫不得力。
《金剛經》上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實在說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與本經所說的完全相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完全相應。大勢至菩薩講得簡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都攝六根跟此地講的不住六塵生心,有什麽兩樣?都攝六根就是不住六塵,就是應無所住;淨念相繼就是而生其心。大勢至菩薩講得更簡單、更明白,更容易修學。念要淨念,淨就不能夾雜,夾雜就不清淨,不能懷疑,懷疑就不清淨,相繼就是不間斷。淨念相繼要用現在的話說,大家更容易明瞭,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不住六塵。所以淨宗,諸位想想是不是般若法門?不但是般若法門,是高級的般若法門。說到效果更是不可思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不需要再借任何法門來幫助,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直這個功夫用下去,自然就明心見性。自得心開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宗說這個境界叫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讀了般若法門,你對於淨宗法門你就更相信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沒有。你拿般若解釋淨宗的經典,解釋淨土三經五經,才曉得處處都相應。
「吾人修行,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此經能斷、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降伏習氣。」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具體修行的原則。染緣,染是染污我們清淨心,什麽東西染污?貪瞋痴就是染污,這個範圍真的是無量無邊。無始劫來的習氣,貪愛、瞋恚、嫉妒、愚痴,都是無量劫來的習氣,這是染緣,妄想分別執著。六塵是說的環境,環境裡面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人事環境也在六塵裡頭,都是污染的根源。我們沒有辦法離開環境,為什麽?因為一切環境都是自性變現的相分,怎麽能離?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古德比喻作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沒有了,金也沒有了。所以要是離相,離外面境界相,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給我們要斷、要離,不是斷外面境界上的六塵,要斷、要離的是我們心裡面六塵落謝的影子,這個東西礙事,外境不礙事。《愣嚴經》上講的六塵落謝影子,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印象,要斷這個,要去這個東西。
依照《金剛經》的理論與方法,堅持不懈,降伏習氣,要在這裡用功夫。塵境沒有妨礙,《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妨礙,妨礙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妨礙。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得大自在,就是他在一切境界裡面,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為什麽做得到,我們為什麽做不到?前面說過,他的心量廣大,他知道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化不實,當體即空,所以前面講「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為什麽做不到?因為執著身是我,所以心量很小,從小心量裡面生無量的煩惱。又把這一切幻相,環境裡面的一切假相都把它當真,在這裡面起分別心、執著心、取捨心,在搞這些,錯在這個地方。
佛、菩薩,釋迦牟尼佛以及世尊當年這些弟子們,這些弟子們當中有不少是菩薩、是阿羅漢。他們示現跟我們在一起,那個生活是何等自在,我們的生活是何等的痛苦?差別在一念之間,佛菩薩一念覺,我們一念迷。人家的習氣完全沒有了,我們習氣是天天在增長,天天在增加,這怎麽得了!因為習氣天天在增長,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面的生活一世不如一世。我們所增長的習氣,好的習氣少,惡的習氣多,惡習氣多,我們的生活就一世不如一世。佛在經上講人身,人死了以後再得人身,機會很淼茫,你要問為什麽原因?就是做人的時候,惡習氣比善的習氣多。假如你這一生當中,心好,行好,你的行為也好,心好,行好,你來生可以得人身,可以保持人身;如果我們心不好,我們的行為也不好,來生就要墮落。好的標準是五戒十善,我們想想,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甚至於他自己造作他還不知道)、不惡口,這是口四善,心裡面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五戒十善,我們自己很冷靜的去想想,給自己打個分數,能不能打個七、八十分,如果真的有七、八十分,來生不會墮三惡道;假如分數要不及格的話,來生就是三途。這有個標準在。
世法裡面,在中國是倫常道德,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佛法的五戒內容很相似、很接近,叫常道,一個人做人基本的道德觀念,仁義禮智信。八德,這是最根本、最基本東西,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是不是存這個心,是不是做的這個事?西方世界,他們《新舊約》裡頭摩西十戒,與這個也很接近。絕對不是信了上帝就得救,沒有這個道理,你要做出來,要真正存好心、做好事才行,信了不做沒用處的,信了要做到才有用處。佛法裡面講信解行證,有信解沒有行證,沒有用處,一定重在實行,這樣才能夠降伏習氣。斷習氣很難,總要能把習氣控制住,也就是我們常講你的理性能夠克服感情。
「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也。」這是回到念佛的人身上,念佛人要用這個功夫,念佛功夫得力,就是這一句佛號能夠降伏習氣,功夫就得力。念久了,妄想、煩惱、習氣伏住了,雖沒有斷它不起作用,時時能保持清淨心,這就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心淨則土淨,這才能往生淨土。如果念佛人不能得清淨心,往生淨土是不可靠的,古人有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樣不能往生,原因是心不清淨。心要怎樣清淨?要無住就清淨了,無住簡單說就是一切放下,不再掛在心上,你心就清淨,知道世緣都是假的,一場空!不但外面六塵境界放下了,諸位要曉得,世間人最難放下是親情,親情也是一場空!佛給我們說明的真相,親情是魔障,障礙你清淨心,障礙你修行功夫的成就,甚至於障礙你往生極樂世界,有什麽好處?佛告訴我們,親情是怎麽回事?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樣才變成一家人。父子、夫婦、兒女、兄弟什麽關係?總不出這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恩好嗎?未見得,好過頭就變成冤家,這是我們要警覺的。真正覺悟,把親情眷屬變成法眷屬,那就對了,那真的是大恩大德;幫助他學佛,幫助他超越六道,幫助他往生淨土,把世間的情緣轉變為圓滿的智慧。
所以一切要放下,絲毫都不能夠染著,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貪著,都不放在心上,都沒有罣礙,那就得自在了。這個樣子念佛往生就不難,人最難捨的是自己這個身,身也是假的,身也是無常的,所以也不能把它看得很重,要把清淨心看重,這就對了。心清淨,身體不必照顧,身體自然健康,因為你心健康,疾病就少,人的疾病、衰老,根源都是妄想執著。請看底下經文,科題上,「詳明所以」。前面教給你修行的方法,為什麽這樣教給你?這是一句問話。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四字,標詞使人注意也」,這是提醒我們,下面六十四到六十九節經文,這段是六十三,「皆是開示修持之法,皆是說明,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之所以然」。可見得這一句江味農居士就把它例為一段,這段經文真的是最少的,只有四個字,裡面含義很深、很廣。「此一句中含有三義」,實在說,江居士在註解裡頭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看這四個字,想不出它有什麽意思。頂多說這是一句問話,提醒我們向下經文重要,我們只能想到這個意思,他給我們說三個意思。第一個是「如何而斷」,我們要斷煩惱習氣,如何斷?「從何斷起,因何須斷」,為什麽要斷?從哪裡斷起?他這一提起,我們想想確實,真的我們有這三個問題。
「如何而斷,斷者,斷我見也。」你看看,不是斷外面的法,不是指的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不指這個,斷我見。「我見是妄想之別名」,斷我見就是斷妄想。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一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把所有一切眾生,六道輪迴根本的原因說出來。我們為什麽在六道裡頭?為什麽過得這麽苦?真正的原因就是妄想執著;能把妄想執著斷了,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就不是凡夫生活。「妄想原是真心所變,本不能斷,所謂斷者,破之而已。」破就是看破,也就是說,明白它事實真相,問題就解決了。明瞭就不迷,明瞭就是覺悟,覺而不迷則不受其害,不但不受其害,反受其利,它的功德利益你就享受到了。如果你迷,如果不覺,真正的利益你得不到,你所受的是受害。
「云何能破,開解而已,斷我見,並無別法,唯在徹底明理,亦即徹底開解,而見到宇宙人生之事實真相而已。」所以佛法可以說徹始徹終沒有別的,就是叫我們明白、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環境;換句話說,佛法所說的,就是認清自己,跟認清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沒有別的。佛法真的是老老實實腳踏實地,沒有一絲毫稀奇古怪,是很踏實的東西。
「眾生處處執著,由其不知四大五蘊,以及一切法皆是緣生,如幻如化,云何可執,執之何益。」這是《般若經》上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金剛經》可以說是整個般若的綱要,整個般若的總結。四大五蘊,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物質與精神,一切法把它總歸納,不外乎這兩大類,四大是物質的現象,五蘊是精神的現象。這個名詞的意思我們要了解,四大是講物質,物質有四種特性,所以稱之為四大,在佛法裡面用地水火風來形容它。地就是有一個物體,我們今天講物質,火是講它有溫度,水是說它有濕度,風是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它。現代科學家明瞭,物質,最基本的物質,在我們佛法裡面叫微塵,微塵是形容它小,很小。一切萬法都是這個小的粒子排列組成的,科學家現在完全證實了,科學上用的名詞跟佛法的名詞不一樣,事實是講一樣的東西。佛法裡面講水火,現在科學家講的帶電,陽電叫火大,陰電就是水大。同樣的知道它的狀況,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所以,四大是講物質的四種性質,是說這個東西。
五蘊,蘊是蘊集,就是我們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方程式,無論在物質、精神上都有這個現象。物質的現象大家很清楚,由基本的粒子排成、組成的電子、原子、分子,再造成一切物質現象。精神方面也是這個現象,佛法裡面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那就是心能組合的現象。我們要稱物質叫質能,現在科學家所理解的,這是質能,質能夠變成能,能能夠變成質,他知道。但是心它也有能,這個科學家現在還沒有發現到。五蘊裡面第一個是色蘊,色蘊就是四大,這是屬於物質;後面是心,受想行識這是心理現象,是精神的部分。色法是緣生的,心法也是緣生的,凡是緣生的都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在相宗,入門的《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是法相宗入門的典籍,它的分類排列,前面有為法,後面是無為法。有為法歸納起來有九十四大類,第一類心法八,所謂八識,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心所有法五十一,五十一大類心理的作用,可見得心能也像物能一樣,也有類似像方程式排列的不一樣。所以識有八類,起作用有五十一類,還有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類,那個二十四類實在講,還是從心理現象變現出來的。色法這講到物質,又分十一類,五根六塵,這些全部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因緣所生,幻化不實。無為法的六種,實際上說,只有真如無為一種是真的,其他的五種不過是相似無為而已。因為看不出它是生滅的,把它歸納到無為,它不是真正的無為,相似的無為。
所以一切法皆是緣生,如幻如化,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如夢幻泡影」,這四個字是形容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是形容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的短暫,電是閃電,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所有一切法的現象都如是,我們看到有些法好像存在的時間很長,其實那是我們的錯覺。存在的很長原因是什麽?是它的相續相,不是它真正存在,它是剎那生滅。前面相滅了,後面相生,後面生的相跟前面相很相似,你看出好像它存在,其實它不是真的存在。像我們看電影的畫面一樣,用這個來做比喻大家容易明瞭,電影畫面好像是存在一個時期,其實後面的底片一張一張在那裡換,一秒鐘已經換了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不就是生滅相嗎?連續在那裡生滅,我們看到好像是沒動,它存在那裡,其實它剎那生滅。
佛說了個比喻,實在說,比喻跟事實還有相當距離的差距,比喻不是事實,只能夠說比較接近事實,事實我們不知道。佛告訴我們,現在這一切物質現象生滅的狀況,佛說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的,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彈指就六十剎那。像我們彈得快的,我們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不成問題,一秒鐘彈四次,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就算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這一秒鐘當中恰好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兩個十萬八千,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看電影,一秒鐘二十四次就已經把我們騙住了,我們就覺得那個是實在的,今天擺在我們眼前的現象,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怎麽會覺得它是假的?這是相續相,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的相續相。所以不要說是我們講演兩個小時,你進門來的這個我身,絕對不是出去之後的我身,你要認為是同一個身體,你就錯了,那就叫妄想。身體在變化、在換,一秒鐘已經是二十一萬六千次,哪裡是真的?
佛這不過是個比喻的說法,實際的狀況,我想像當中與這個一定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字字句句都是給你講實在的事情,一絲毫虛假都沒有,如幻如化,你怎麽可以執著?由此可知,執著只不過是個妄想而已,哪裡能夠執著得到?諸佛菩薩為什麽不執著?他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抓不住的,得不到的!你以為真正可得到,那真的叫作夢,你得到什麽?身體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了解這事實真相,你不必勸他放下,他自然放下,不再當傻瓜,不再被外面假相欺騙,他自然就放下。這一放下之後,那個自在舒服你想像不到,沒有法子形容的,佛經上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不出來的。是因為你生生世世無始劫來,從來都沒有放下過,這一下放下,真的得大自在,那個境界的確是海闊天空。執之何益?再加深一句,你要是執著,你有什麽好處?執著你所得到的就是再搞六道輪迴,就這麽回事情。
「若能於一切法不執」,一切法裡面涵蓋得很廣,不但是世間法,連出世間的佛法也包括在其中。因為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也不可執著,所以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佛法也不能執著。若能於一切法不執,「則我見自化,此真破見惑之金剛也」,這才叫金剛般若,才叫波羅蜜,波羅蜜要翻成中國意思有圓滿的意思,圓滿的金剛智慧。圓滿金剛智慧不在外面,不在釋迦牟尼佛那邊,也不在這部經本,是在自己心裡頭。一念覺悟就是金剛般若,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決定不能執著。所以,一定要看破事實的真相。「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這是佛教給我們,對須菩提所說就是對我們自己所說的,須菩提尊者代表我們請法,這才曉得「金剛般若波羅蜜」與我們自己太重要了。
「從何斷起」,這第二個問題,「應知其則非,而離名字相」。這種句子在本經前後很多,佛講則非是名,「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舉一個例子來說,這樣的句子《金剛經》上很多,它的用意很深。你看到佛說則非,則非是從體性上說的,體性上沒有形相,連形相尚且沒有,哪來的名字?名字是假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知其無所說,而離言說相。」佛給我們說經,我們要在裡面體會他的意思,不執著他的言說。言說用符號記錄下來,那就是文字,就是經本,言說相不可執,文字相就不可執,你執著文字干什麽?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初學入門的綱領,他說了三句話,「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就是不執著,不要執著佛的言語、言說,經文上的文字不要執著;不要執著名相,裡頭用的名詞術語;不要執著心緣,心緣是我想它裡頭什麽意思,你可不能想,不想就能夠體會得。所以體會不可以想像,想像就落在意識裡面去。體會是自性,會歸自性。不能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是虛妄的,是有為法,那哪裡能得受用?落在意識裡面,那個我們一般講解悟,你明白了,說得頭頭是道,你還是煩惱重重,還是搞六道生死輪迴,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與你毫不相關。
所以佛法重體會,我們常講領悟,重在這裡,你要用思惟、用研究、用想像那就錯了,你錯用了心,不能用這個心。馬鳴菩薩所教的,跟《金剛經》上所講的都相應,不管怎麽說法,總離不開「無住生心」這四個字,就離不開這個原則。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是無住,體會是生心,我們一般人講開悟,開悟就是生心。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確是行門裡頭的總綱領、總原則。必須無住才會開悟,你才能體會這個意思。曉得佛是無所說,你就離言說相了。
「大千世界,為佛教化之境」,這是佛教化的範圍。「三十二相,為佛所現之身,皆不可執。」不但其他的不可執,佛的國土、佛的身相,都不可以執著,為什麽?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何必要執著?執著有什麽用處。
「自己所修之法,所為之事,以及依報正報等等,皆當奉此義以為觀照。」事實真相說出來了,必須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要與《金剛經》所講的道理、所說的原理原則要相應,這叫真修行。無論你用什麽功夫,佛法裡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在今天大的區分裡面,你修禪也好,修密也好,學教也好,學戒律也好,念佛也好,大分的這幾個宗派法門,統統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你一定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再用功,再精進,還是搞六道輪迴。你要與這個原理、原則相應,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你一定能夠斷煩惱,一定能夠轉境界,要與這個原則相應。
「因何須斷」,為什麽要斷?實在講,這個話的意思就是為什麽要修清淨心,一樣的意思。因為你斷盡了的時候,你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恢復。「倘不如是觀照,斷除我見,便不能明心見性。」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要不照這個原則你就見不了性。不能見性就不算成就,這個諸位要曉得,為什麽?不能超越輪迴。沒有辦法超越輪迴,就不算是成就,你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事實要知道。但是念佛法門,沒有到明心見性他能往生,這就是淨宗法門比其他法門殊勝之處,就在此地。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十八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8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佛說十善業道經》42_妄語是煩惱,最嚴重的煩惱。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勸人修行,頭一個要斷妄語。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五八一卷——第一五九0卷
※凈空法師:用真心待人接物,待妖魔鬼怪也很歡喜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七十四集) 凈空法師講解
※念佛三昧——凈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