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乎太極拳生命的要領
一個關乎太極拳生命的要領
作者魏坤梁
拳掌往前移動攻擊對方就是發勁的開始,這幾乎是所有武術的共性特點。然而太極拳卻例外。陳炎林先生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里有一句話:「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頃疾如閃電一發便收」,就是說,太極拳攻擊人是手與對方接觸的瞬間才發勁的。當手沒有接觸到對方之前,雖然手是快速往前移動卻是沒有勁的;而當手接觸到對方之後,手也是沒有勁的;只有手接觸到對方的一剎那間,手才是疾如閃電出現發勁,而且是轉瞬即逝又恢復為沒有勁了。太極拳的這種十分的特別使得肩臂除了發勁瞬間,其它時間都是沒有勁力的,也就是有氣無力的。太極拳化解別人的攻擊使得別人由於主動攻擊而形成挨打的背勢就是沾粘連隨。沾粘連隨就是必須有氣無力的(當然,這裡所說的「氣」不是指成語「有氣無力」里的呼吸之氣,而是指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里所說的「有氣者無力」的氣,實質是強度十分小被稱為「四兩」的傳遞性內力)。太極拳的手臂攻擊別人由於所使用的傳遞性內力是由腳而起操縱在腰骶,就像是鞭子擊打目標,手臂在攻擊過程的始終都是可以化解對方攻擊的。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太極拳的手臂就像是鞭子,在任何沾粘連隨的沒有勁力的狀態又都是可以發勁攻擊別人的。太極拳古代拳譜將化解別人的攻擊稱為「收」、將攻擊別人稱為「放」。對於太極拳這種任何姿勢狀態既都可以攻擊別人也可以化解別人攻擊的這種內在狀態特點,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就稱為「收即是放,放即是收」。陳炎林先生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這本書里所說的「手到勁發」就是其中一種表現,而這樣的表現不僅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現在太極拳界絕大多數人對於這種表現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這種「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現代不僅在很多名家與專家的著作里沒有這樣的概念,在實際的鍛煉中也十分普遍是沒有蹤影的。表現在凡是往前攻擊的動作,肩臂從手開始往前移動時就有了勁力。如摟膝拗步,許多人至少手從耳旁往前移動開始肩臂就有勁力了;搬攔捶的右拳從腹前開始往前移動時肩臂就有勁力了。那麼這樣的太極拳很難是有沾粘連隨存在的,與外家拳就沒有區別了,因此這一特點是太極拳關乎生命的要領。而忽略這一要領在現代太極拳界是很普遍的。那麼,這樣的太極拳實質上無一例外都是外家拳。因此,陳炎林先生披露了太極拳這一特點對於現代太極拳界無異於是響亮的警鐘。就此而言陳炎林先生是功不可沒的。陳炎林先生是田兆麟先生的學生,他披露太極拳這一特點是源於田兆麟先生的傳授口述,田兆麟先生的口述則是得傳於楊家。但陳炎林先生在書里對於當時尚健在的田兆麟先生隻字不提,似乎這些功夫是陳炎林先生直接從楊家學得的,據說曾引起當時跟隨田兆麟先生學拳學生們的公憤,直至現在,得到過田兆麟先生指導的太極拳老前輩如金仁霖老師仍然指責陳炎林先生剽竊老師的東西。不僅如此,陳炎林先生還沒有將田兆麟先生的很多傳授正確表述。如他將這種「手到勁發」的功夫說成是太極拳「藝高者」的「粘巧勁」,沒有認識到這是太極拳特徵性的本領。就是說,太極拳鍛煉如果沒有達到能夠不同程度的「手到勁發」,那麼,太極拳鍛煉就還沒有達到起碼的合格。陳炎林先生的這種「粘巧勁」表述很容易使人誤以為這種「手到勁發」僅僅是太極拳多種「勁」的一種,所以這種表述是不正確的。楊澄甫先生說:「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這包括「手到勁發」的「收即是放,放即是收」就是太極拳一個根本性重要的「內之是求」,是關乎太極拳生命的一個要領。
幾乎所有武術拳種,凡攻擊對方的過程中,不僅都存在遭到對方破壞的可能,而且都存在遭到對方反攻擊的可能,因此,許多武術拳種力求手攻擊對方移動的路線能夠盡量短,但不論怎麼短,要完全避免遭到對方的破壞與反攻擊是不可能的。然而太極拳由於「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不僅化解別人的攻擊肩臂是沒有勁力的,在攻擊別人的過程中手還沒有牢牢接觸對方之前肩臂也是沒有勁力的,在發勁攻擊的瞬間之後肩臂也是沒有勁力的,這樣的手臂就始終像是濕毛巾,不僅別人無法著力,而且攻擊之前、之中、之後隨時隨地都可以化解對方的攻擊。這種反應的特點其一是將沾粘連隨延續到了攻擊中,化解對方攻擊可以使得對方終不得力,也就是緩衝明顯,使得對方很難達到化解與反攻擊的目的;其二是異常靈敏迅疾,不需要預備姿勢,化解與反攻擊可以十分疾速地互變,而且沒有先兆,使得對方難以察覺;其三是可以節省體力,使得在搏鬥中有更多的時間養精蓄銳,無形中就提高了搏鬥的耐力水平。因此,對於太極拳這種「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我對學生無論是練拳還是推手是反覆強調的,對於練拳,我要求手沒有達到最前方的瞬間之前,肩臂不能有勁力。這樣,手就像是圓周的一個點是被圓心的轉動所帶動的,手的活動僅僅是由於沉肘與伸肘被帶動沿著圓的半徑往圓心靠近或者離開而已,由於軀幹是以某胯為軸轉動的,所以這個圓心不是左胯就是右胯,不是右胯就是左胯。這種鍛煉在實際搏鬥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甲用雙手推乙的胸部,乙則雙臂外側呈弧形貼著甲的兩臂前移推甲胸部反攻擊。這樣,乙呈弧形前移的兩臂就撐開了甲的兩手,首先接觸到對方胸部的就是乙了,這種情況下乙破壞甲的攻擊與實施反攻擊往往就容易得逞。但是,如果甲推向乙的雙臂是「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之「手到勁發」的,手的前移過程中都有氣無力的,乙化解甲的攻擊與反攻擊如果也是上述這種方法,甲的雙臂就像是濕毛巾與水上葫蘆,被撐開後由於含胸帶動隨即又貼著乙的雙臂下降再由下而上鑽到了乙雙臂的內側,又將乙的雙臂撐開,結果仍然是甲是雙手先接觸到了乙,仍然能夠使得攻擊成功。又比如當甲用雙手推乙的胸部,乙的雙手恰好在甲雙手的外上方,乙破壞甲攻擊的反應往往會雙手猛壓甲的雙手,隨即雙手往上提起接觸到甲的胸部前推實施反攻擊,雖然乙雙手往下一壓必然有一個慣性,再提起來就必然會有一個時間,當甲是用力前推的,甲的雙手被迫下降是由於接受到了乙下壓的作用力,甲的雙手下降也是有一個慣性的,但乙這個慣性時間是小於甲的,在時間上乙就佔了優勢,所以,乙的這種反攻擊也是很容易成功的。但是,如果甲推向乙的雙臂是有氣無力的,乙的兩臂就始終具有緩衝作用,受到乙兩手下壓的作用力就必然很小,這樣,甲的兩臂就像是濕毛巾與水上葫蘆會速即上浮,這種情況下,由於乙雙手下壓是有慣性的,而甲的兩手是沒有慣性的,甲的雙手受到乙的下壓隨即貼著乙的雙臂外側浮了上來又壓到了乙兩臂的上面,將乙的兩手壓下,因此仍然是甲能夠首先接觸到乙的胸部,使得發勁攻擊能夠成功。
由此可見,太極拳這種包括「手到勁發」的「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是一種十分優秀的又是絕無僅有的太極拳特徵性的搏鬥技巧。這是因為只有肩臂能夠始終不用力、不主動到了一定程度從能夠有掌握這種技巧的基礎,所以,除了太極拳的其它武術是不可能有這種技巧的,而太極拳也是沒有其他攻擊方法的;太極拳初學者沒有這種技巧是由於對這種技巧的學習還不及格,不是說太極拳還可以有其它的攻擊方法。當然,太極拳這種技巧正如王宗岳所說是違反人類「先天自然之能」也就是違反人類與生俱來之本能的,是與太極拳違反一般人常識的特殊訓練也就是王宗岳所說有關「學力而有為也」的,十分的關鍵就是沒有主動與不用力,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是很難學會的,形成不假思索的條件反射更難,但學習太極拳,這種本領是必須要學會與鍛煉的。因此,我要求跟我學習推手的學生雖然不能馬上就能夠學會這種包括「手到勁發」的「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的本領,也要在攻擊對方的任何時候都要有化解的準備與意識,而在化解對方攻擊的任何時候又都要有攻擊對方的準備與意識。實踐證明只要能夠做到不動手,操縱在腰骶,雖然這種技巧達到百無一失的條件反射是極不容易的,但不同程度掌握是完全可以的。當然這種鍛煉必須從適當慢的推手開始。就程序化四正推手具體地說,到了一定程度,在對方以按攻擊自己、自己以沾粘連隨捋化解時,就要視對方不同情況有借用對方的主動以按或者擠反攻擊對方的意識,在沾粘連隨捋後也應該有以發勁捋攻擊對方的意識;而當自己是以按攻擊對方時,也要時時準備有以沾粘連隨捋與沾粘連隨擠以及沾粘連隨按引進化解對方可能反攻擊的意識等等。所以,四正推手雖然必須從程序化開始學練,初學時掤捋擠按必須分明,不能含糊不清,但熟練後攻擊對方既必須要消除自己各種可能發生的錯誤防止對方各種可能的反攻擊,還要有各種引進化解的準備;化解時也隨時要有各種借對方之力攻擊對方的準備。到了程序化完全打破後,不僅隨時穿插進采挒靠,而且沾連粘隨的掤捋擠按與發勁攻擊的掤捋擠按可以任意地相互變換,不僅每一個瞬間究竟是什麼動作要使得對方弄不清楚,究竟下一個瞬間是什麼動作也完全是根據對方隨機應變而變幻莫測的。正如據說是李亦畲先生所作的《太極散手贊》所說的:「虛實隨機變,妙在圓中求;擠時可捋化,迫近出挒手;采挒互變化,攻守有來由;周身如一氣,渾如太極球;處處有引進,滿身都是手;攻守不分明,虛實無憑證;恍如中元月,光霞照九洲;練到虛無處,無攻亦無守」。就是說:推手的虛實變化是沒有固定不變規律的,無論是攻擊與化解都要在使得對方感到的圓弧中來求得。比如往前發勁攻擊的擠可以隨即沿著圓弧變成為沾粘連隨引進的捋,當引進捋化對方至彼此十分接近時也可以趁機以挒攻擊對方,采與挒雖然上下相反卻可以相互變化,攻與守就是這樣變化莫測的來由;以太極拳的方法搏鬥,周身就渾然如同黑白魚太極球上下猶如一體:處處都有引進的預備,滿身都像是手;每一個瞬間究竟是攻還是守都是不分明的,究竟是虛還是實也是沒有憑證的;是攻還是守恍然如同農曆七月十五的月亮,既光霞遍照著天下,又不是十分明亮;太極拳鍛煉到了虛無的水平,那就是每一瞬間既沒有攻也沒有守,但又隨時都是攻或者是守的(注意:所謂的「虛實無憑證,」是對人而言,對己而言每一瞬間的何虛何實都是確定的,但同樣的外形姿勢,虛實可以是任意的,而且是可以瞬息萬變的)。
推手的這種神經反應是必須以套路鍛煉不斷地打基礎與鞏固提高的。就是說,套路的鍛煉就必須雖然外形是攻守分明的,但內在狀態除了拳式完成瞬間外卻始終是既非攻亦非守的,同時又既可能是攻又可能是守這種李雅軒先生所說的「無所為」狀態的。以攬雀尾左掤為例,右抱球是含胸引進捋化前面對方的攻擊,然而在引進捋化後要鍛煉立即拔背變為以發勁捋反攻擊對方。往前左掤是拔背發勁攻擊前面的對方,然同時又必須有含胸以捋、擠、按引進化解對方可能反攻擊的準備等等。所以,在套路鍛煉到了一定階段,某一動作究竟是含胸還是拔背既可以是一定的,也可以是任意而不確定的,就是說,如果自己的意圖是引進化解的那就是含胸,如果是發勁攻擊的那就是拔背。而且這種究竟是含胸化解還是拔背攻擊開始是有意識的,漸漸必須是無意識的,也就是要練到「處處有引進,攻守不分明,虛實無憑證,無攻亦無守」的「恍如中元月,光霞照九洲」之「虛無」狀態的。這樣的學習鍛煉才是完全符合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思想、緊緊抓住了關乎太極拳生命之「收即是放,放即是收」要領的。這樣的鍛煉不僅使人能夠真正學習掌握太極拳匪夷所思的搏鬥技巧,而且使得在鍛煉中能夠最大限度的放鬆,對於身心健康的好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這樣的鍛煉就才是《十三勢歌》所說的「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拳的正本清源,強調、注意太極拳這種包括「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頃疾如閃電一發便收」的「收即是放,放即是收」要領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根本性的切入口。
推薦閱讀:
※有沒有想過死亡之後發生的事情,思維去了哪兒?
※基督的生命
※我永遠熱愛這個世界。
※女人生命「12觀」
※【得病是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