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普通話居然是這個地方的方言來的……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是規範的現代漢語,也是我國各地各民族之間的通用語言。那麼普通話是如何發展的呢?普通話究竟是什麼話?為什麼我們要說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今天百科局君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追尋普通話歷史淵源。

這裡輸入標題外的習俗有哪些?

雅言形成於夏朝,發展於商朝,成熟於周朝。到了秦漢時期,多稱「通語」,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至宋元時期,則稱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話」,並且沿用至清末。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可見至少在這時候的通語已經改稱「國語」了。這個叫名一直在台灣地區保留至今,但大陸地區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就改稱「普通話」。「國語」與「普通話」實際上是異名同實。

從語言發展史的角度看,雅言是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發端,它不僅為漢語言的統一、規範樹立了標尺,使漢語言的發展有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而且對提高漢民族的凝聚力、推進漢民族文明的進程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從先秦的「雅言」,秦漢的「通語」到隋唐的「漢音」,其通語都是以現今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在這之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為以現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話」是以現今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明中期以後至後來的普通話則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方言為基礎。

20世紀30年代以後,語言學家趙元任在劃分漢語方言時,把具備一定共性的方言統稱之為「官話方言」,並沿用至今。從此「官話」一詞只用於指稱「普通話」或「國語」的基礎方言,而跟「通語」的含義分道揚鑣。

雍正六年,有批廣東、福建籍的地方官員被召見,但南方官員的粵語和閩語顯然令這位皇帝無從適應,在聽完一番冗長的彙報之後,雍正皇帝依然一無所知。這位皇帝敏銳地發現,如果這些官員下放到各地去治理民政,老百姓連語言都聽不懂,更加談不上治理。此外,上下級官吏相互之間聽不懂,也為那些胥吏從中作弊提供了無數機會。於是,雍正皇帝頒布規定:生童舉監,要在八年內學會「官話」,否則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做官問案,不準用鄉音土語。

自此之後,操有各地方言餘音的「官話」成為官場上一道獨特的景觀。而普通民眾也將官員們這種獨特的話語系統稱為「打官腔」。開始,這種話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稱「官話」。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官話不合適了,民國初年又有了一個新名:國語。

而「普通話」這個名稱,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首次提出的。解放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漢字改革工作,不僅使「普通話」有了嚴格的內涵與規範(即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秦朝

漢朝和晉朝

漢朝成立後,以原來楚國人為主的劉邦政權,把原來的楚國話定為官方語言。楚國原來處於南方落後地區,為了與中原接軌,以及便與楚國新佔領區交流和溝通,楚國從貴族到人民都學講雅語,所以楚國後期的通用語言與中原的雅語已經比較接近了,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漢朝將原來楚國話當成全國通用的「官話」也容易被中原人接受,經過漢朝、三國以及晉朝幾代,原來的楚國話成為中原人民通用的普通話。東晉滅亡後,中原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互相攻殺,一些中原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向南遷徙,這部分中原人南遷後散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及台灣等多個省份,但1600多年了,這些分布在各處的南遷中原人所用的語言基本上還能相通,說明他們所講的語言與從中原出來的時候變化不大,還講著從中原出來所用的漢朝普通話。這就是客家話。因此漢朝、晉朝時期的普通話就是現在的客家話。

唐朝

元、明兩朝

清朝及現在的普通話

清朝入關統治全國後,他們沒有以滿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是因為滿語使用的人員少,並且文化內涵也遠不能取代漢語,所以滿清統治者還是以漢語作為全國通用語言。但他們並沒有用原來明朝的官話,而是用他們沒入關之前在遼東所學會的遼東方言來當普通話;而對漢族人來說,所用的也是漢語,並且與原來的語言變化不是很大,很容易學會,所以推廣比較快。此後中國的通用語言就變成了現在這樣的普通話了。

漢語方言形成主要跟地理因素相關,如江河湖泊、山嶺及交通要道;有的則與歷史因素有關,如移民、駐軍、行政區劃等。

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和粵語。

秦滅六國以後,統一了文字,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書面語,即文言文。及至漢代,有了「通語」的名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就是用當時的「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隋唐時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產生一種接近口語的書面語--白話。

漢族長期用「文言」,其最初是建立在口語基礎上的,但後來與口語差距越來越遠,學習困難,使用人數很少。因此「白話」就產生髮展了,並在宋元以後取得了書面語言的地位。同時又出現了用白話寫成的文學作品,如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說等。

可是有一個地方的方言在當初僅僅以一票之差落敗「普通話」,那就是成都話! 如果真要是成都話獲勝,現在我們交流恐怕就是一口椒鹽味的成都話了,想想還蠻有趣的。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的方言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大會決定採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

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第三名是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獲46票;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獲25票,名列第四。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為準。

明朝初年,北方邊境面對著蒙古造成的巨大壓力,朝廷實行塞外邊民強制遷入長城內的空邊政策,結果灤平地區在之後約 200 年時間裡一直是無人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承德莊田的建立才真正得到開發。早期來灤平的移民以王公大臣和八旗軍人為主,通行北京官話,因此該地方言形成過程中既無土著語言的傳承,又少受到北京土語(如兒化韻)的影響,語音比較純正。

灤平方言之於普通話,如同 17-18 世紀的魁北克法語之於標準法語。

只是灤平方言更加年輕,還未有時間發生漂變。當代的北京土著要想說好普通話,還需先做練習,把「zhei 事兒聽姆們的」的土音都替換成 200 公里外的河北灤平鄉音。

北京人的普通話未必最好,其他地方的人說得自然也不一定就怪。

非標準語發源地的居民,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其普通話反而可能比普通話發源地的口音更加標準。比如在英國,接受過公學教育的英格蘭北部紳士,英語發音遠比土生土長的倫敦東區碼頭工人更標準。「公認發音」與其說是某個地理區域的方言,不如說已經演化成了一個特定階層的社會方言。

而且,標準語確立較長時間後,在口音和標準語差距較大的方言區,居民往往會更加認真地學習標準語。跟普通話使用者對話時,四川人一般不會遇到嚴重的交流困難,而上海人如果只會上海話,就會感到非常痛苦了。長此以往,最終後者的標準語往往會更加標準。

德國在這方面就較為突出。雖然標準德語並不源自某個特定方言,但標準德語的幾乎所有特徵,都反映的是德國中南部地區的高地德語。在靠近北海的低地地區,傳統上則說較接近荷蘭語的低地德語。

結果,伴隨標準德語在德國的普及,低地地區的德語方言幾乎完全被標準音所取代。如今,屬於低地的漢諾威地區的德語被公認十分標準。

反之,和標準德語本來就較為接近的高地地區學習標準語的動力和熱情弱得多,至今還往往帶著較為嚴重的口音。

按次類推的話,200 年以後,其他省份居民說的普通話說不定可能會比北京人標準得多呢。

還有另一種情況,也會讓人標準語說得特別好:當大量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進入某地,人數遠遠壓倒本地人口時,為了交流方便,他們往往會選擇使用標準語溝通。雖然第一代移民容易帶上各種各樣的口音,但是他們的子女往往都能說流利的「普通話」。

氮素...

[img][/img]

當然,歷史和未來都不容假設!

既然已經選出北京都地區的語言作為普通話,

我們當然要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

只是,如果現在能給大家一次機會,

不知道哪種方言能夠勝出呢 ? !

如果是你,你會投出什麼票?

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 !

[img][/img]

來下方留言告訴百科君你的答案,

看看哪個省份是未來標準普通話的潛力股!

來源:綜合來自人民網、鐵血網等

大家都在看↓↓↓

「二百五」說的是誰?「跳槽」原是青樓語!太長知識了

百科君論「石榴君」的正確打開方式

鼻炎又要「發火」了 你的鼻子可還好?

[img][/img]


推薦閱讀:

《紅樓夢》編劇之一周嶺:見證陳曉旭畢彥君最後通話 最後6集一生之憾
普通話是如何普及的
歷朝歷代都有哪些「普通話」
普通話的笑話

TAG:通話 | 方言 | 普通話 | 震驚 | 地方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