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打造民法典
06-10
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聽取了關於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根據計劃,全部民法典的編纂工作預計將於2020年完成。民法總則呼之欲出,我國將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民法典編纂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民法總則),爭取提請本次人代會審議通過;第二步是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爭取於2020年3月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通過。民法總則在民法典中具有統率性、綱領性作用。2016年6月27日,備受關注的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總則草案進行了三次審議,會後都將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兩次將草案印送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還將草案印發中央有關部門、地方人大、法學教學科研機構等徵求意見。現在,民法總則草案正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切實擔當起編纂民法典的歷史使命,必須本著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大力弘揚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反覆打磨民法總則草案、民法典草案,努力編纂出一部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範合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經典民法典。 所謂工匠精神本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不僅僅適用於製造業和技術領域,也完全可以適用於立法領域。法律是立法機關提供的公共產品,編纂民法典有必要弘揚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民法總則草案去年就曾3次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體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民法是民事版的權利宣言。一個人從搖籃到墓地,都離不開民法的保護。民法典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也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制定了民法通則、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近年來,法學界和社會各方面對編纂民法典的呼聲高漲,編纂民法典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主客觀條件。編纂民法典不僅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體系、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觀需要。 編纂民法典是一項極富挑戰性和創造性的立法工程,需要參與編纂的立法者培養一種「雕刻法律」的良好心態,進行細緻入微、精益求精的精雕細刻。作為一種具有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的制度設計,法律其實是一種「內在的、默默起作用的力量」。雕刻法律的工匠理念與法律內斂保守的品性是匹配和吻合的。法典草案從其誕生之初起就是一個尚待完成的作品、一座尚待完善具有無限可塑性的雕塑。法律永遠不會是盡善盡美的,因而法律的雕刻也是一個類似於算術對圓周率的求值一樣沒有止境的精益求精的過程。時至今日,民法典的科學化程度,依然是衡量現代國家法治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迫切需要一部成熟科學的民法典。期待中國特色的民法典早日編纂完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用公正守護法治生命線——四論學習貫徹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敦刻爾克精神為何偉大?
※遙望陳忠實,《白鹿原》是他一生的精神意向地
※精神出軌都有哪些蛛絲馬跡...?
※熊月之 | 近代上海公園:一市三治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