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食者言之——「肉食者鄙」

人類作為一種雜食動物,其天性食譜,隨著食品工業化的進程,如今正受著越來越多的質疑。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人類本能的飲食習慣,因為它在現代社會中,對我們的健康構成了某種威脅。當此之時,素食主義風行的確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當它成為一種信仰,甚至試圖利用現代科學的某些研究結果,將素食從一種個體選擇轉變成道德優越感時,它就成為了人類社會的一個問題。事實上,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對素食抱以過度的期待,是不能如人所願的。迄今為止,保持健康的要訣依然是適度運動和營養均衡的膳食,而不是什麼素食主義。僅就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來說,地中海膳食就是很好的例子

素食主義看起來似乎只是一種飲食上的倡導,但其從人類社會中發軔的那天起,它就不是一種單純的食譜選擇或者個人口味偏好。素食主義者在歷史上,不停地給素食這種個體行為穿上各種各樣花樣繁多的皇帝新衣,以此來獲得一種奇特的道德優越感。

今時今日的素食主義者,更是將環保、健康等與素食捆綁。利用種種組合式宣傳,使得素食主義,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乃至時髦,在先發及後發工業國家中流行開來。我國自古以來,在一些知識分子中就有素食的傳統,雖然未見得上升到主義的程度。這種源自西方的理念,因此與我國文化和飲食傳統具有相當的契合度,自傳入以來,就倍受政府和某些特定人群的推崇和喜愛。

如今,對於我國大多數試圖嘗試素食的人而言,被素食主義所蠱惑的原因,更多的是基於健康和養生的原因。的確,數十年來,部分科學研究證實,素食在一定程度上,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如果你並非因為某種理念而加入到素食者之中,試圖成為一個「聖徒」,而是因為受到素食有益於身心健康方面的「過度宣傳」的影響,試圖嘗試純素食,那麼筆者必須提醒你慎重。要知道,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在和人類的天性作對,而且試圖通過純素食獲得健康,你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才有可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否則,多半會刻舟求劍,甚至犯下南轅北轍的錯誤。

筆者作為堅定的雜食者,面對越來越聒噪的素食主義宣傳,實在是忍無可忍。尤其當素食主義者,一方面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另一方面有選擇的尋找證據來論證自己的正確時,更是不能接受。

本系列文章將從演化生物學和現代醫學等範疇對素食主義的常見論調進行反駁,並依據現有科學證據,給試圖通過飲食獲得健康的人,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肉食者鄙」】

素食與營養(1)

提要: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素食本來就在我國傳統食譜中佔據極大的份額,在不太遙遠的過去,肉這種東西,都得有個理由才能吃得到,比如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等。城市居民的食譜中不再缺肉,也是相當晚近的事。事實上,自農業興起,缺肉在世界各地就是常態,由此而生的諸多健康問題,已被古病理學研究所證實。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缺肉吃的統治者的一句「何不食肉糜」遺臭至今。但同時,儒家亞聖所嚮往的美好生活中,就有七十者可以食肉這樣的標準。我們今天,也就剛剛在經濟發達地區達到這個標準而已。

純素食理念能夠成為一種主義,其存在的基礎,當然是人類文明,因為人類居然發明出了農業這樣偉大的食物生產技術。或者應該反過來說,正因為人類發明了農業,才出現了今日我們所言說的「文明」。沒有農業的支持,所謂素食主義只能算一種冷笑話,不信誰去給現在還保持狩獵-採集傳統的布須曼人或者游牧部落解釋一下,什麼是素食主義。

當我們的先祖放棄了採集-狩獵的生活方式,轉向農業而不是游牧業的時候,肉食就成為一種相當奢侈的食物。在歷史上,農業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一生中也未見得能吃上幾次肉,他們是被動的素食者。不得不說,這正是農業生產在歷史上曾有過的「黑暗時期」。今天,對古人類遺骸的研究顯示,自農業興起後,相關地區古人的身高開始急劇下降。比如,在希臘和土耳其地區的古代人骨顯示,農業在當地成為主流後,男人的身高從177.8cm直線下降到160cm。直到今天為止,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的身高都沒有恢復到其「先祖」的身高水平。另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自對印地安人的研究。在玉米被馴化之後,這種主食徹底改變了印地安人的食譜,其結果是齲齒和牙齒相關疾病急劇上升,多種傳染病開始流行,能活過50歲的人只有大約1%,而以前大約為5%。實際上,類似的事例,在各農業興起區都大致相似。

發生這種極其糟糕的事情的原因大致有三。首先,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農業生產所提供的食物,營養價值比起狩獵採集時代的豐富食譜相比,是相當貧乏的。其次,農業促使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給大饑荒埋下了種子,這種生產方式極其依賴天時和水利系統。當農業積累起足夠多的人口時,任何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影響的天災,都很容易轉變成一個巨大的人為災難,常常引發社會產生嚴重動蕩。最後,大量積聚的人口,正是傳染病和各種寄生蟲興起的溫床。

筆者當然不是愚蠢地反對農業,雖然先祖們為此支付了巨大的代價。但今日我們所賴以為生的文明,正是根植於農業之上,沒有農業就沒有今天我們所享受的文明可言。農業相比起其它食物獲得方式而言,通過放棄遠古祖先們異常寬泛的食譜,專心於數種主糧,可以保證其收穫的數量,相對於採集狩獵方式,是天文數字。這種生產方式,不僅能夠養活更多的人,甚至能夠讓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完全脫離出來。而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僅讓人口持續增長,並且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食物生產者的身份,轉而從事其它工作,一個越來越複雜的人類社會因此逐漸成形,城市因此應運而生,各種技術變革乃至科學的誕生,都依賴於這個基本的人口和物質基礎。

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肉食也因其稀有性,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眾多象徵性意義。「酒池肉林」是統治者的罪證,「何不食肉糜」之語是昏庸的典範,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是時代的良心對黑暗現實的控訴。「素食」知識分子的道德優越感,其歷史根源可以稱得上源遠流長,曹劌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簡單明了得不需要證據。至於那位敢於彈劍高唱「食無魚」君,也被王安石一竿子掃到雞鳴狗盜之徒中去了。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真正禁止了一部分特定人群吃肉權利的人,是著名佛教皇帝蕭衍,他寫了幾篇《斷酒肉文》,利用自己的權力,強行要求和尚們斷酒肉。有個虔誠的佛教徒皇帝,固然給佛教傳播帶來了許多好處,但這位過於虔誠的粉絲,有著旺盛的佛經闡釋慾望,對廣大佛教徒來說就是個很大的麻煩。無論如何,最終佛教徒向皇權妥協,並因此發展出漢傳佛教獨特的素齋,構成中華美食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素食做到大廟素齋那樣,還不如乾脆吃肉算了。

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素食情結,大多和高尚無關,倒是和道教養生文化之間關係密切。道教發展出一系列奇妙的理論,宣稱禁慾和食素是長生不老的先決條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肉被認為有礙於精神生活,使人不能超脫紅塵,跳出五行之外。這或許是因為,吃肉者性慾會比較旺盛,所謂飽暖思淫慾,尤其是吃飽了肉之後。而性慾在道教真人看來,乃是長生的大敵。他們認為男性的生命精華盡在精液之中,即便迫不得已要做愛,也要儘力控制不要射精。這種荒謬的觀點,在如今簡直不值得一駁。

不過,古人發現吃肉會激發性慾,倒是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可以想像,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油炸肉丸子之類的食物,就是最實在的超級壯陽大補丸。今天的科學研究也證實,食肉者比純素食者的慾望要強,換言之,如果你想獲得素食的某些好處,就得想清楚,是否願意為此支付相應的代價。至於,禁慾或者減少性活動,是否能長壽,迄今為止並無任何可靠的科學證據。

當然,肉食的誘惑,豈是紅塵凡人所能夠輕易抗拒的。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蘇軾,同時也是東坡肘子和紅燒肉烹飪技巧的發明者,據某些考證者說,這兩道菜的出現,開啟了漢民族大規模吃豬肉的濫觴。而在嘲諷上點滿天賦的古代文人,更是寫下過「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這樣的句子。至於諷刺某些人,見肉而忘命的笑話故事,有興趣的諸君不妨自己去翻翻笑林廣記。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玩純素食這種高端精神產物,而主動放棄吃肉的機會,恐怕大抵只能是死於嚴重營養不良。

孔子高度稱讚過的一名學生:顏回,其死因很可能正是其被稱讚的原因,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而活到73歲的孔子,就很喜歡吃肉,甚至用「三月不知肉味」,這樣的言辭表達極度的讚美。同時,也是他定下十條臘肉這樣的拜師禮。孔子的學生很多,有這樣的規矩在,不會缺肉吃。不過,孔子本人還是很能剋制肉食的慾望,說過「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樣的話。

再看看,被奉為亞聖的孟子,他對理想社會的描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從歷史的角度看,今日之中國,也不過剛剛達到孟子想像中的社會。在我們剛剛從被動的素食者中解脫出來的時候,要在社會的層面上談素食主義,筆者只能認為,「何不食肉糜」。這句古典名言,具有某種冷幽默般的反諷效果!但歷來就存在的純素食養生情結,配合上如今一系列素食主義者似是而非的宣傳,讓純素食在國內早已超越於養生之上,成為某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如今的「高尚」人士,流行吃素,食肉糜者皆為「下等人」。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純素食和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吧。

(作者:三思逍遙)
推薦閱讀:

茶葉香的牛肉
香煎銀鱈魚
嘗過浙江的兩頭烏,才曉得什麼是好山好水孕育出的好豬肉
學佛10年還吃肉,會不會對修行有影響?

TAG:肉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