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九大」系統之四——心血管系統(心血管疾病)

轉載▼【【心血管疾病的概念】】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循環系統指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可以細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與動脈硬化(由於動脈血管內壁有脂肪、膽固醇等沉積,並伴隨著纖維組織的形成與鈣化等病變)有關。這種病變發展至心臟冠狀動脈時則形成冠心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急性死亡。【【中醫談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中醫學認為心臟病多屬「胸痹」、「心痛」等範疇。中醫認為氣虛血淤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本質。一方面,各種疾病的發生均將影響氣血的正常循環。首先出現氣血失去平衡,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然後才出現臟腑虛衰,精氣神虧耗,最後臟腑功能衰退直至死亡。另一方面,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正氣必然受到消耗,由於氣虛推動血行無力,更加重了淤血的阻滯,形成「虛實夾雜」、「氣虛血淤」的局面。淤血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單純祛淤又會傷正,使正氣更虛;若單純補益,對一些老年病癒補愈滯,愈補愈虛。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氣活血。因氣行則血行,益氣有利於化淤。中醫認為:氣虛血淤證的成因有二:一為氣虛無力運血,而因虛致淤;二為淤血阻滯,既耗傷氣血,又妨礙氣血化生,而因淤致虛。治療方面,在補益氣血的同時,常以化淤之品為佐使。而由於化淤之品大多是耗氣之劑,故對血淤患者,即使無氣虛徵象,也應在化淤之時佐以補氣藥物。【【心血管疾病常見癥狀】】1、心悸:心悸指不因驚嚇而自心跳不寧的疾患,心悸時,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可快可慢,心率加快時,舒張期縮短,心室充盈不足,當心室收縮時心室肌與心瓣膜的緊張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強而感心悸; 心率緩慢時感搏動有力,有不適感或心慌感。詳見:(1)心動過速各種原因所致的竇性心動過速、心動過速型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等,特別是突然發生者,均易引起心悸。(2)心動過緩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房室交界性心律、自發性室性心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迷走神經興奮性過高等,由於心率緩慢、舒張期延長、心室充盈度增加,致心搏強而有力,可引起心悸。但心悸多見於心率突然轉慢之時。(3)心律不齊如過早搏動(期前收縮)、心房顫動等,均可引起心悸。心悸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範疇,本症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並存,其重症為怔忡,多因氣血虛弱、痰飲內停、氣滯血瘀等所致。很多疾病都會引起心悸現象。如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低鉀血症、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2、呼吸困難:主觀上感覺呼吸費力,客觀上呼吸次數增多,動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種器官不適都可以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如腦梗塞、肺炎、急性氣胸、氣道堵塞、肋骨骨折等,心臟病引起的呼吸困難多為漸進性,逐步加重,3、紫紺:紫紺是指由於動脈血氧分壓降低,氧合血紅蛋白減少,還原血紅蛋白增加且超過50g/L時,皮膚粘膜呈現紫蘭色的現象。也就是說,凡粘膜、指甲和皮膚里的毛細血管和小動脈里血液的氧合血紅蛋白減少,而還原血紅蛋白增多或出現變性血紅蛋白的時候,都會出現紫紺。在皮膚較薄、色素較少、毛細血管網較豐富的循環末梢,如口唇、鼻尖、頰部、耳廓和牙床等處最易看到。4、眩暈: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是包括視覺、本體覺、前庭功能障礙所致的一組癥候。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稱眩暈。換言之,眩暈是人體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障礙或平衡感覺障礙,使患者自覺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及搖晃,眩暈發作時常伴有平衡失調、站立不穩及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5、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指各種病因致心臟病的嚴重階段,也是指心臟當時不能搏出同靜脈迴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心力衰竭是由於初始的心肌損害和應力作用:包括收縮期或舒張期心室負荷過重和(或)心肌細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節段性如心肌梗死,瀰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擴大,心室重塑,繼以心室舒縮功能低下逐漸發展而成。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心肌炎、心瓣膜疾病、嚴重的心律失常、心內膜炎等外,急性腎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貧血等也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最典型的癥狀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難,上樓時易胸悶氣短,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肝區脹痛、下肢浮腫、乏力等。6、暈厥:突然意識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肢抽搐,數分鐘自行清醒,醫學上稱為暈厥。暈厥是由於一時性廣泛的腦缺血、缺氧,導致大腦皮質一過性功能障礙,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的一種臨床病徵。在發生意識喪失前常伴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頭暈、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許多心血管疾病都可導致暈厥,如心跳過慢、各種心動過速、主動脈瓣膜狹窄、肥厚性心肌病、肺栓塞、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嚴重心肌梗死等,7、疲勞:當心臟病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廢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稍,令人產生疲勞感8、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指心臟衝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按其發生原理,區分為衝動形成異常和衝動傳導異常兩大類。「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於表示節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異常。正常心律起源於竇房結,頻率60次~100次/min(成人)。心律失常表現為心悸心慌、自覺心跳很快或有心臟漏跳感,陣發性發作,伴有胸悶、全身無力等。心律失常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為多見,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時9、心絞痛:心絞痛是指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區疼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表現為胸痛、胸悶,胸部緊縮感,伴有大汗,噁心等。心絞痛分為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兩種類型。穩定型心絞痛:在冠狀動脈狹窄時,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能滿足心肌代謝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時,即產生心絞痛。穩定性心絞痛常常是由於人活動、激動後,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狹窄的冠狀動脈不能滿足足夠的供血而發生心絞痛。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疼痛部位主要在心前區,有手掌大小範圍,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有時也可發生頸、咽或下頜部不適;胸痛常為壓迫、發悶或緊縮性,也可有燒灼感,但不尖銳,不像針刺或刀扎樣痛,發作時,患者往往不自覺地停止原來的活動,直至癥狀緩解;發作常由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如憤怒、焦急、過度興奮等)所激發,飽食、寒冷、吸煙、心動過速等亦可誘發。不穩定型心絞痛:包括處發性心絞痛、自發性心絞痛、梗塞後心絞痛、變異性心絞痛和勞力惡化性心絞痛,主要的特點是疼痛發作不穩定、持續時間長、疼痛部位和放射部位與穩定性心絞痛類似、自發性發作危險性大,易演變成心肌梗塞10、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常表現有持久的胸骨後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損傷與壞死的心電圖進行性演變。原因: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嚴重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礎上,一旦血供進一步急劇減少或中斷,使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達1小時以上,即可發生心肌梗死。詳見:1)管腔內血栓形成,粥樣斑塊破潰,病變血管內膜下出血或動脈持久性痙攣,使管腔發生完全的閉塞。2)休克、脫水、出血、嚴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術等引起心排出量驟降,冠狀動脈灌流量銳減。3)重度體力勞動、情緒激動或血壓劇升時,致左心室負荷劇增,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冠狀動脈供血明顯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後,晨6時至12時或用力大便時發生(餐後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於發生血栓,上午冠狀動脈張力高,易使冠狀動脈痙攣,用力大便時心臟負荷增加)。心肌梗死後發生的嚴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狀動脈灌流量進一步降低,心肌壞死範圍擴大。癥狀:疼痛最先出現,多發生於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休息或硝酸甘油無效;全身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伴瀕死感,嚴重時休克。【【心血管常見疾病】】1、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並出現相應的後果。頭昏、頭痛、肢體癱瘓常常提示高血壓;2、冠心病: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癥狀表現: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並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後背及胃部。還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噁心及昏厥等。3、高血脂:一種血脂代謝紊亂疾病,和高血壓一樣是終身性疾病,指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總脂等血脂成分的濃度超過正常標準。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眾多的相關疾病,如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等。4、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中的一種大、中動脈內膜出現含膽固醇類脂肪等的黃色物質,多由脂肪代謝紊亂,神經血管功能失調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複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並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病變常累及彈性及大中等肌性動脈,一旦發展到足以阻塞動脈腔,則該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將缺血或壞死。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換言之,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像小米粥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常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周圍動脈等,導致管腔閉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嚴重後果。  病理:首先是病變處於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膠原、彈性纖維及蛋白質多糖等結締組織基質和平滑肌細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質,其中主要含膽固醇結晶及遊離膽固醇和結締組織。粥樣硬化斑塊中脂質及結締組織的含量決定斑塊的穩定性以及是否易導致急性缺血事件發生。原因:高血壓(二者之間互相影響,高血壓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多發生於大、中動脈,包括心臟的冠狀動脈、頭部的腦動脈等這些要塞通道。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細。管壁內膜受損後易為膽固醇、脂質沉積,加重了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因此,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糖尿病人易並發動脈硬化遍布全身,包括腦部、心臟、腎臟、末稍血管,其主要原因在於脂肪代謝的障礙)、吸煙、肥胖等癥狀:決定於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動脈粥樣硬化常無癥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75%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腦萎縮,或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後腹痛便血等癥狀。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腔嚴重狹窄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嚴重者甚至可發生壞疽。5、風濕性心臟病(風心病):風濕性心臟病是指由於風濕熱活動,累及心臟瓣膜而造成的心臟病變。病因主要是由於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屬於自身免疫病。多發於冬春季節,寒冷、潮濕環境下,初發年齡多在青壯年。癥狀:患病初期常無明顯癥狀,後期則表現為心慌氣急、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咯血,直至心力衰竭,引起生命危險。具體表現:1)活動後心悸、氣促,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夜間不能平卧;2)輕微活動或勞累後就出現咳嗽、咳痰帶血絲,很容易受涼感冒; 3)食欲不振,尿量減少、下肢浮腫、腹脹、腹水,肝、脾腫大等。4)大部分患者出現兩顴及口唇呈紫紅色,即「二尖瓣面容」;5)心悸,常因為房顫或心率失常所致,快速房顫導致患者自覺不適,甚至呼吸困難或使之加重。6)胸痛,單純瓣膜病導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無效。6、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環阻力增高而導致的心臟病。 肺原性心臟病主要是由於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所致肺動脈高壓引起的心臟病。根據起病緩急和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是由肺動脈主幹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環大部受阻,以致肺動脈壓急劇增高、急性右心室擴張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心臟病)和慢性(是由於慢性支氣管、肺、胸廓或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肥厚、擴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兩類。肺源性心臟病主要由支氣管、肺疾病所致。如慢支並發阻塞性肺氣腫最為多見,約佔80%-90%,其次為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重症肺結核、塵肺、慢性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結節病、過敏性肺泡炎等。肺源性心臟病主要癥狀表現:緩解期,慢性咳嗽、咳痰、氣急,活動後可感心悸、呼吸困難、下肢輕微浮腫、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急性或加重時,會出現呼吸衰竭。7、心肌炎心肌炎是心肌發生的局限或瀰漫性炎症,可原發於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心肌炎包括肥大性心肌炎(心肌細胞有了缺陷,心壁會變粗。在嚴重的情況下,腫大的心壁可能會阻礙血液流進及流出心臟。易出現疲乏、胸痛、氣促及心悸等現象)、中毒性心肌炎(指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如蛇毒、毒蕈、河豚、烏頭、某些藥物等,會如心悸、氣短、心律失常、體和肺循環瘀血徵象)、病毒性心肌炎(由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所致,其中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對於心肌有特殊的親和力,在引起呼吸道炎症的同時可向心肌發難,會出現疲乏發熱、胸悶心悸、氣短、心律失常、頭暈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感染性心肌炎(為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侵犯心臟而導致的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炎等。8、心臟瓣膜病:心臟瓣膜疾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的瓣膜因風濕熱、粘液變性、退行性改變、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壞死、感染或創傷等出現了病變,影響血流的運動,從而造成心臟功能異常,最終導致心功能衰竭的單瓣膜或多瓣膜病變。9、原發性高血壓:顯著而持久的動脈血壓增高可影響心臟,導致高血壓性心臟病(高心病)。10、內分泌病性心臟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臟病等。11、營養代謝性心臟病:如維生素B1缺乏性心臟病等。12、心臟神經症:為自主(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亂。【【預防心血管疾病】】一、心態平衡: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病的大忌,中老年人心情一定要保持開朗,情緒安定,節制七情(喜、怒、憂、思、驚、恐、悲),這樣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二、合理膳食1、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高膽固醇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應少吃動物腦髓、內臟、蛋黃、蟹黃等,少吃貝殼類(如:蚌)、軟體類(如魷魚、墨魚、魚子)等 膽固醇高的食物。2、控制脂肪攝入的質與量。飽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膽固醇,多不飽和脂肪酸則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以植物油代替動物油。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魚、蛋、奶類、瘦肉、豆製品等。3、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可增加血管彈性,保護血管。可多食山楂、草莓、木瓜、獼猴桃、香蕉、西紅柿、蘋果、海藻、蓮子、茭白、草菇、玉米等。4、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膳食纖維能吸附膽固醇,阻止膽固醇被人體吸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主要是粗雜糧、米糠、麥麩、干豆類、海帶、洋蔥、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生薑等,5、限鹽。高鹽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高血壓者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6、控制糖類:不吃或少吃糖果,南瓜、蔗糖等含糖較多的東西。7、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晚餐不宜吃得過飽,否則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8、戒煙限酒,少喝濃茶。三、葯補對體虛(體力衰弱、精神疲乏、易出虛汗、食欲不振)的心血管病人宜用具有溫補、活血之功的中藥,如人蔘、附子、丹參等等。人蔘能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有明顯氣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進補阿膠。 有怕冷、腰酸等陽虛證候的,可配入芝麻,平素脾胃虛弱者,可加入陳皮煎液(15克陳皮煎),以防傷胃,還可服用十全大補丸。心悸、失眠的患者可服天王補心丹。四、科學生活1.加強體育運動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以身體微汗,不感到疲勞,運動後自感身體輕鬆為準。2.戒煙限酒長期吸煙酗酒可干擾血脂代謝,使血脂升高。3.日常生活有規律,按時睡眠,合理飲食,注意勞逸結合和冬季保暖,定期檢查身體。【【心血管疾病的概念】】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循環系統指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可以細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與動脈硬化(由於動脈血管內壁有脂肪、膽固醇等沉積,並伴隨著纖維組織的形成與鈣化等病變)有關。這種病變發展至心臟冠狀動脈時則形成冠心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急性死亡。【【中醫談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中醫學認為心臟病多屬「胸痹」、「心痛」等範疇。中醫認為氣虛血淤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本質。一方面,各種疾病的發生均將影響氣血的正常循環。首先出現氣血失去平衡,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然後才出現臟腑虛衰,精氣神虧耗,最後臟腑功能衰退直至死亡。另一方面,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正氣必然受到消耗,由於氣虛推動血行無力,更加重了淤血的阻滯,形成「虛實夾雜」、「氣虛血淤」的局面。淤血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單純祛淤又會傷正,使正氣更虛;若單純補益,對一些老年病癒補愈滯,愈補愈虛。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氣活血。因氣行則血行,益氣有利於化淤。中醫認為:氣虛血淤證的成因有二:一為氣虛無力運血,而因虛致淤;二為淤血阻滯,既耗傷氣血,又妨礙氣血化生,而因淤致虛。治療方面,在補益氣血的同時,常以化淤之品為佐使。而由於化淤之品大多是耗氣之劑,故對血淤患者,即使無氣虛徵象,也應在化淤之時佐以補氣藥物。【【心血管疾病常見癥狀】】1、心悸:心悸指不因驚嚇而自心跳不寧的疾患,心悸時,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可快可慢,心率加快時,舒張期縮短,心室充盈不足,當心室收縮時心室肌與心瓣膜的緊張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強而感心悸; 心率緩慢時感搏動有力,有不適感或心慌感。詳見:(1)心動過速各種原因所致的竇性心動過速、心動過速型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等,特別是突然發生者,均易引起心悸。(2)心動過緩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房室交界性心律、自發性室性心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迷走神經興奮性過高等,由於心率緩慢、舒張期延長、心室充盈度增加,致心搏強而有力,可引起心悸。但心悸多見於心率突然轉慢之時。(3)心律不齊如過早搏動(期前收縮)、心房顫動等,均可引起心悸。心悸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範疇,本症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並存,其重症為怔忡,多因氣血虛弱、痰飲內停、氣滯血瘀等所致。很多疾病都會引起心悸現象。如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低鉀血症、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2、呼吸困難:主觀上感覺呼吸費力,客觀上呼吸次數增多,動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種器官不適都可以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如腦梗塞、肺炎、急性氣胸、氣道堵塞、肋骨骨折等,心臟病引起的呼吸困難多為漸進性,逐步加重,3、紫紺:紫紺是指由於動脈血氧分壓降低,氧合血紅蛋白減少,還原血紅蛋白增加且超過50g/L時,皮膚粘膜呈現紫蘭色的現象。也就是說,凡粘膜、指甲和皮膚里的毛細血管和小動脈里血液的氧合血紅蛋白減少,而還原血紅蛋白增多或出現變性血紅蛋白的時候,都會出現紫紺。在皮膚較薄、色素較少、毛細血管網較豐富的循環末梢,如口唇、鼻尖、頰部、耳廓和牙床等處最易看到。4、眩暈: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是包括視覺、本體覺、前庭功能障礙所致的一組癥候。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稱眩暈。換言之,眩暈是人體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障礙或平衡感覺障礙,使患者自覺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及搖晃,眩暈發作時常伴有平衡失調、站立不穩及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5、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指各種病因致心臟病的嚴重階段,也是指心臟當時不能搏出同靜脈迴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心力衰竭是由於初始的心肌損害和應力作用:包括收縮期或舒張期心室負荷過重和(或)心肌細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節段性如心肌梗死,瀰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擴大,心室重塑,繼以心室舒縮功能低下逐漸發展而成。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心肌炎、心瓣膜疾病、嚴重的心律失常、心內膜炎等外,急性腎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貧血等也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最典型的癥狀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難,上樓時易胸悶氣短,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肝區脹痛、下肢浮腫、乏力等。6、暈厥:突然意識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肢抽搐,數分鐘自行清醒,醫學上稱為暈厥。暈厥是由於一時性廣泛的腦缺血、缺氧,導致大腦皮質一過性功能障礙,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的一種臨床病徵。在發生意識喪失前常伴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頭暈、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許多心血管疾病都可導致暈厥,如心跳過慢、各種心動過速、主動脈瓣膜狹窄、肥厚性心肌病、肺栓塞、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嚴重心肌梗死等,7、疲勞:當心臟病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廢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稍,令人產生疲勞感8、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指心臟衝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按其發生原理,區分為衝動形成異常和衝動傳導異常兩大類。「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於表示節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異常。正常心律起源於竇房結,頻率60次~100次/min(成人)。心律失常表現為心悸心慌、自覺心跳很快或有心臟漏跳感,陣發性發作,伴有胸悶、全身無力等。心律失常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為多見,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時9、心絞痛:心絞痛是指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區疼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表現為胸痛、胸悶,胸部緊縮感,伴有大汗,噁心等。心絞痛分為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兩種類型。穩定型心絞痛:在冠狀動脈狹窄時,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能滿足心肌代謝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時,即產生心絞痛。穩定性心絞痛常常是由於人活動、激動後,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狹窄的冠狀動脈不能滿足足夠的供血而發生心絞痛。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疼痛部位主要在心前區,有手掌大小範圍,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有時也可發生頸、咽或下頜部不適;胸痛常為壓迫、發悶或緊縮性,也可有燒灼感,但不尖銳,不像針刺或刀扎樣痛,發作時,患者往往不自覺地停止原來的活動,直至癥狀緩解;發作常由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如憤怒、焦急、過度興奮等)所激發,飽食、寒冷、吸煙、心動過速等亦可誘發。不穩定型心絞痛:包括處發性心絞痛、自發性心絞痛、梗塞後心絞痛、變異性心絞痛和勞力惡化性心絞痛,主要的特點是疼痛發作不穩定、持續時間長、疼痛部位和放射部位與穩定性心絞痛類似、自發性發作危險性大,易演變成心肌梗塞10、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常表現有持久的胸骨後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損傷與壞死的心電圖進行性演變。原因: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嚴重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礎上,一旦血供進一步急劇減少或中斷,使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達1小時以上,即可發生心肌梗死。詳見:1)管腔內血栓形成,粥樣斑塊破潰,病變血管內膜下出血或動脈持久性痙攣,使管腔發生完全的閉塞。2)休克、脫水、出血、嚴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術等引起心排出量驟降,冠狀動脈灌流量銳減。3)重度體力勞動、情緒激動或血壓劇升時,致左心室負荷劇增,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冠狀動脈供血明顯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後,晨6時至12時或用力大便時發生(餐後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於發生血栓,上午冠狀動脈張力高,易使冠狀動脈痙攣,用力大便時心臟負荷增加)。心肌梗死後發生的嚴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狀動脈灌流量進一步降低,心肌壞死範圍擴大。癥狀:疼痛最先出現,多發生於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休息或硝酸甘油無效;全身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伴瀕死感,嚴重時休克。【【心血管常見疾病】】1、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並出現相應的後果。頭昏、頭痛、肢體癱瘓常常提示高血壓;2、冠心病: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癥狀表現: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並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後背及胃部。還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噁心及昏厥等。3、高血脂:一種血脂代謝紊亂疾病,和高血壓一樣是終身性疾病,指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總脂等血脂成分的濃度超過正常標準。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眾多的相關疾病,如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等。4、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中的一種大、中動脈內膜出現含膽固醇類脂肪等的黃色物質,多由脂肪代謝紊亂,神經血管功能失調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複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並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病變常累及彈性及大中等肌性動脈,一旦發展到足以阻塞動脈腔,則該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將缺血或壞死。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換言之,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像小米粥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常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周圍動脈等,導致管腔閉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嚴重後果。  病理:首先是病變處於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膠原、彈性纖維及蛋白質多糖等結締組織基質和平滑肌細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質,其中主要含膽固醇結晶及遊離膽固醇和結締組織。粥樣硬化斑塊中脂質及結締組織的含量決定斑塊的穩定性以及是否易導致急性缺血事件發生。原因:高血壓(二者之間互相影響,高血壓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多發生於大、中動脈,包括心臟的冠狀動脈、頭部的腦動脈等這些要塞通道。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細。管壁內膜受損後易為膽固醇、脂質沉積,加重了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因此,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糖尿病人易並發動脈硬化遍布全身,包括腦部、心臟、腎臟、末稍血管,其主要原因在於脂肪代謝的障礙)、吸煙、肥胖等癥狀:決定於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動脈粥樣硬化常無癥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75%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腦萎縮,或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後腹痛便血等癥狀。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腔嚴重狹窄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嚴重者甚至可發生壞疽。5、風濕性心臟病(風心病):風濕性心臟病是指由於風濕熱活動,累及心臟瓣膜而造成的心臟病變。病因主要是由於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屬於自身免疫病。多發於冬春季節,寒冷、潮濕環境下,初發年齡多在青壯年。癥狀:患病初期常無明顯癥狀,後期則表現為心慌氣急、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咯血,直至心力衰竭,引起生命危險。具體表現:1)活動後心悸、氣促,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夜間不能平卧;2)輕微活動或勞累後就出現咳嗽、咳痰帶血絲,很容易受涼感冒; 3)食欲不振,尿量減少、下肢浮腫、腹脹、腹水,肝、脾腫大等。4)大部分患者出現兩顴及口唇呈紫紅色,即「二尖瓣面容」;5)心悸,常因為房顫或心率失常所致,快速房顫導致患者自覺不適,甚至呼吸困難或使之加重。6)胸痛,單純瓣膜病導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無效。6、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環阻力增高而導致的心臟病。 肺原性心臟病主要是由於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所致肺動脈高壓引起的心臟病。根據起病緩急和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是由肺動脈主幹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環大部受阻,以致肺動脈壓急劇增高、急性右心室擴張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心臟病)和慢性(是由於慢性支氣管、肺、胸廓或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肥厚、擴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兩類。肺源性心臟病主要由支氣管、肺疾病所致。如慢支並發阻塞性肺氣腫最為多見,約佔80%-90%,其次為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重症肺結核、塵肺、慢性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結節病、過敏性肺泡炎等。肺源性心臟病主要癥狀表現:緩解期,慢性咳嗽、咳痰、氣急,活動後可感心悸、呼吸困難、下肢輕微浮腫、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急性或加重時,會出現呼吸衰竭。7、心肌炎心肌炎是心肌發生的局限或瀰漫性炎症,可原發於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心肌炎包括肥大性心肌炎(心肌細胞有了缺陷,心壁會變粗。在嚴重的情況下,腫大的心壁可能會阻礙血液流進及流出心臟。易出現疲乏、胸痛、氣促及心悸等現象)、中毒性心肌炎(指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如蛇毒、毒蕈、河豚、烏頭、某些藥物等,會如心悸、氣短、心律失常、體和肺循環瘀血徵象)、病毒性心肌炎(由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所致,其中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對於心肌有特殊的親和力,在引起呼吸道炎症的同時可向心肌發難,會出現疲乏發熱、胸悶心悸、氣短、心律失常、頭暈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感染性心肌炎(為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侵犯心臟而導致的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炎等。8、心臟瓣膜病:心臟瓣膜疾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的瓣膜因風濕熱、粘液變性、退行性改變、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壞死、感染或創傷等出現了病變,影響血流的運動,從而造成心臟功能異常,最終導致心功能衰竭的單瓣膜或多瓣膜病變。9、原發性高血壓:顯著而持久的動脈血壓增高可影響心臟,導致高血壓性心臟病(高心病)。10、內分泌病性心臟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臟病等。11、營養代謝性心臟病:如維生素B1缺乏性心臟病等。12、心臟神經症:為自主(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亂。【【預防心血管疾病】】一、心態平衡: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病的大忌,中老年人心情一定要保持開朗,情緒安定,節制七情(喜、怒、憂、思、驚、恐、悲),這樣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二、合理膳食1、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高膽固醇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應少吃動物腦髓、內臟、蛋黃、蟹黃等,少吃貝殼類(如:蚌)、軟體類(如魷魚、墨魚、魚子)等 膽固醇高的食物。2、控制脂肪攝入的質與量。飽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膽固醇,多不飽和脂肪酸則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以植物油代替動物油。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魚、蛋、奶類、瘦肉、豆製品等。3、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可增加血管彈性,保護血管。可多食山楂、草莓、木瓜、獼猴桃、香蕉、西紅柿、蘋果、海藻、蓮子、茭白、草菇、玉米等。4、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膳食纖維能吸附膽固醇,阻止膽固醇被人體吸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主要是粗雜糧、米糠、麥麩、干豆類、海帶、洋蔥、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生薑等,5、限鹽。高鹽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高血壓者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6、控制糖類:不吃或少吃糖果,南瓜、蔗糖等含糖較多的東西。7、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晚餐不宜吃得過飽,否則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8、戒煙限酒,少喝濃茶。三、葯補對體虛(體力衰弱、精神疲乏、易出虛汗、食欲不振)的心血管病人宜用具有溫補、活血之功的中藥,如人蔘、附子、丹參等等。人蔘能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有明顯氣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進補阿膠。 有怕冷、腰酸等陽虛證候的,可配入芝麻,平素脾胃虛弱者,可加入陳皮煎液(15克陳皮煎),以防傷胃,還可服用十全大補丸。心悸、失眠的患者可服天王補心丹。四、科學生活1.加強體育運動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以身體微汗,不感到疲勞,運動後自感身體輕鬆為準。2.戒煙限酒長期吸煙酗酒可干擾血脂代謝,使血脂升高。3.日常生活有規律,按時睡眠,合理飲食,注意勞逸結合和冬季保暖,定期檢查身體。
推薦閱讀:

警惕心梗和腦出血(腦溢血)發出的信號,收藏備用,轉發可救人!
【指南】中國心血管疾病康復 / 二級預防臨床操作指南(三)——一般醫學評估
心血管堵了多少才算冠心病?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營養素和6類食物
血管堵塞百病生,教你幾招讓你的血管暢通無阻!

TAG:人體 | 疾病 | 心血管 | 血管 | 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