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父子宰相家訓
06-10
張家父子宰相家訓——張英著《聰訓齋語》全文目錄立品篇(小序) 謹言語、戒嬉戲、慎威儀、能容讓讀書篇(小序) 溫經書、習詩文、練字體養身篇(小序) 淡飲食、謹起居、保精神交友篇(小序) 簡交遊、慎擇友怡情篇(小序) 植花木、賞山水、識管弦持家篇(小序) 節用度、善待人、睦兄弟會心篇(小序) 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清史》〈張英傳張英,字敦復,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父憂歸,服闋,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十六年,聖祖命擇詞臣諄謹有學者,日侍左右;設南書房,命英入直,賜第西安門內。詞臣賜居禁城,自此始。時方討三藩,軍書旁午,上日御干清門聽政後,即幸懋勤殿,與儒臣講論經義。英率晨入暮出,退或復宣召,輟食趨宮門,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從。一時制誥,多出其手。遷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 二十年,以葬父乞假,優詔允之,賜白金五百,表裡緞二十,予其父秉彝恤典視英官。英歸,築室龍眠山中。居四年,起故官,遷兵部侍郎,調禮部兼管詹事府,充經筵講官,奏進〈孝經衍義〉,命刊布。二十八年,擢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仍管詹事府,調禮部,兼官如故。編修楊瑄,撰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祭文失辭,坐奪官流徙,斥英不詳審,罷尚書,仍管詹事府,教習庶吉士。尋復官,充《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 三十六年,典會試,尋以疾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在講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無不言。聖祖嘗語執政,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四十年,以衰病求罷,詔許致仕。瀕行,賜宴暢春園,敕部馳驛如制。 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駕淮安,賜御書榜額,白金千,隨至江寧。上將旋蹕,以英懇奏,允留一日。時總督阿山,欲加錢糧耗銀,供南巡費,江寧知府陳鵬年持不可,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及英入見,上問江南廉吏,首舉鵬年。阿山意為沮。鵬年以是受知於上,為名臣。四十六年,上復南巡,英迎駕清江浦,仍隨至江寧,賜賚有加。 英自壯歲即有田園之思,致政後,優遊林下者七年,為《聰訓齋語》、《恆產瑣言》,以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告誡子弟。四十七年卒,謚文端。世宗讀書乾清宮,英嘗侍講經書。及即位,追念舊學,贈太子太傅,賜御書榜額,揭諸祠宇。雍正八年,入祀賢良祠。高宗立,加贈太傅。 子廷瓚,字卣臣,康熙十八年進士,自編修累官少詹事,先英卒。 廷玉,自有傳。 廷璐,字寶臣,康熙五十七年,殿試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遷侍講學士。雍正元年,督學河南,坐事奪職。尋起侍講,遷詹事,兩督江蘇學政。武進劉綸、長洲沈德潛皆出其門,並致通顯,有名於時。進禮部侍郎,予告歸,卒。 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進士,自編修累官工部侍郎,充日講官。起居注初無條例,廷瑑編載,詳贍得體。既擢侍郎,兼職如故。終清世,已出翰林而仍職記注者,惟廷瑑。乾隆九年,改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典試江西,移疾歸。廷瑑性誠篤,細微必慎,既歸,刻苦勵行,耿介不妄取。三十九年,卒,年八十四。上聞,顧左右曰:張廷瑑兄弟皆舊臣賢者,今盡矣,安可得也!因嘆息久之。 廷璐子若需,進士,官侍講。若需子曾敞,進士,官少詹事。自英後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為講官。【原文之一】 圃翁(1)曰: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嘗將四語律身訓子,亦不用煩言伙說(2)矣。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為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其人德性亦必溫和,行事決不顛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遲速也。守田之說,詳於《恆產瑣言》(3)。積德之說,六經(4)、語(5)、孟(6)、諸史百家,無非闡發此義,不須贅說。擇交之說,予目擊身歷,最為深切。此輩毒人,如鴆(7)之入口,蛇之螫膚,斷斷不易(8),決無解救之說,尤四者之綱領也。余言無奇,止布帛菽粟(9),可衣可食,但在體驗親切耳。【註解】 (1)圃翁:即作者張英。清安徽桐城人,字敦復,號樂圃。曾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卒謚文端。著有《篤素堂集》、《恆產瑣言》、《聰訓齋語》等書。參見附錄《清史》〈張英傳〉。 (2)煩言伙說:瑣碎而繁多的言論。 (3)恆產瑣言:書名,張英著,內容以宣揚處世哲學,告誡子孫知止知足,以長遠保持為主。當時官員貴族多以為教育子弟重要讀物。 (4)六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等經典。 (5)語:指《論語》,四書之一,內容以孔子與弟子相互問答,或孔子回答時人的問題為主;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集錄而成,共二十篇。 (6)孟:指《孟子》,四書之一,由孟子學生萬章、公孫丑等人集錄其言論,經孟子本人校訂而成,共七篇。 (7)鴆:音「振」;鳥名,羽毛有劇毒,浸於酒叫做「酖」。此指毒酒。 (8)斷斷不易:肯定無法改變。 (9)布帛菽粟:平常的衣物食品。菽,豆類;粟,小米。【原文之二】 汝曹(1)席(2)前人之資,不憂饑寒,居有室廬,使有臧獲(3),養有田疇,讀書有精舍(4),良不易得。其(5)有遊盪非僻(6),結交淫朋匪友(7),以致傾家敗業,路人指為笑談,親戚為之浩嘆者,汝曹見之聞之,不待余言也。其有立身醇謹(8),老成儉樸,擇人而友,閉戶讀書,名日美而業日成,鄉里指為令器(9),父兄期其遠大者,汝曹見之聞之,不待余言也。二者何去何從,何得何失;何芳如芝蘭,何臭如腐草;何祥如麟鳳(10),何妖如鷦鶹(11),又豈俟余言哉? 汝輩今皆年富力強,飽食溫衣,血氣未定,豈能無所嗜好?古人云:凡人慾飲酒博弈(12),一切嬉戲之事,必皆覓伴侶為之,獨讀快意書、對佳山水,可以獨自怡悅。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則必有苦,惟讀書與對佳山水,止有樂而無苦。今架有藏書,離城數里有佳山水,汝曹與其狎(13)無益之友,聽無益之談,赴無益之應酬,曷若(14)珍重難得之歲月,縱(15)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乎? 我見汝曹所作詩文,皆有才情、有思致(16)、有性情,非夢夢(17)全無所得於中者,故以此諄諄告之。欲令汝曹安分省事,則心神寧謐而無煩擾之害;寡交擇友,則應酬簡而精神有餘;不聞非僻之言,不致陷於不義;一味謙和謹飭,則人情服而名譽日起。 制藝(18)者,秀才立身之本;根本固,則人不敢輕,自宜專力攻之。餘力及詩字,亦可怡情。良時佳辰,與兄弟姊夫輩,一料理山莊,撫問松竹,以成余志。是皆於汝曹有益無損,有樂無苦之事,其味聰聽之義(19)。【註解】 (1)汝曹:你們。 (2)席:享有。 (3)使有臧獲:有僕人可以差遣使喚。臧獲,奴婢。 (4)精舍:講學或佛家說法的屋宅。 (5)其:如果。 (6)非僻:邪惡不正。 (7)淫朋匪友:淫蕩浮靡、為非作歹的朋友。 (8)醇謹:敦厚謹慎。 (9)令器:美好的人才。 (10)鷦鶹:皆惡鳥之名。鷦,音「焦」;即鷦鷯,體長三寸,又名「巧婦」。鶹,音「留」;即鵂鶹,小的貓頭鷹。 (11)麟鳳:麟,人稱仁獸,聖人出則見,雄者稱麒,雌者稱麟。鳳,鳥中之王,為祥瑞之兆,雄者稱鳳,雌者稱凰。 (12)博弈:賭博下棋。弈,音「易」。 (13)狎:音「俠」;親近。 (14)曷若:不如。曷,同「何」。 (15)縱:盡情的。 (16)思致:思想的能力。 (17)夢夢:昏亂。《詩》〈大雅〉:「視爾夢夢」。 (18)制藝:即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時的一種文體,全文分為八段,分別是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字數固定,過多或太少皆不及格。 (19)其味聰聽之義:希望多玩味這些讓你聽起來清新明白的道理。●立品篇 謹言語【原文】 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余偶以忌辰(1)著朝服(2)出門,巷口見一人,遙呼曰:今日是忌辰!余急易(3)之。雖不識其人,而心感之。如此等事,在彼無絲毫之損,而於人為有益。每謂同一禽鳥也,聞鸞鳳(4)之名則喜,聞鷦鶹之聲則惡;以鸞鳳能為人福,而鷦鶹能為人禍也。同一草木也,毒草則遠避之,參苓(5)則共寶之;以毒草能鴆人,而參茯能益人也。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若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此理之最易見者也。【註解】 (1)忌辰:先人或父母死亡的日子。 (2)朝服:上朝時所著的官服。 (3)易:更換。 (4)鸞鳳:青鳳凰。見前篇注(11)。 (5)參苓:人參與茯苓,皆中藥草名,服之有益於身體。參,音「深」。●立品篇 戒嬉戲【原文之一】 治家之道,謹肅為要。《易經》〈家人卦〉(1),義理極完備,其曰:「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2)嗃嗃近於煩瑣,然雖厲而終吉;嘻嘻流於縱軼(3),則始寬而終吝。余欲於居室自書一額,曰:「惟肅乃雍」(4),常以自警,亦願吾子孫共守也。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5),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若舉動怪異,言語詭激(6),明明坦易道理,卻自尋奇覓怪,守偏文過(7),以為不墜恆境(8),是窮奇檮杌之流(9),烏足以表異(10)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離,何獨至於立身制行(11)而反之也?【註解】 (1)易經家人卦:《易經》,古代卜筮之書,後為哲理經典。共分六十四卦,始於「干」而終於「未濟」。家人卦( ),為巽上離下合成之卦。 (2)「家人」句:所引為「家人卦」九三爻辭。意指家人相處以剛正為原則,雖過於嚴厲,但結果是好的。婦人孩子嘻笑玩鬧,結果是不好的。嗃嗃,音「賀」;嚴厲。嘻嘻,玩樂。 (3)縱軼:放縱安逸。 (4)惟肅乃雍:意謂只有嚴肅整飭,才能達到雍容有威儀。 (5)中庸:書名,與《論語》、《大學》、《孟子》合稱四書,內容以探討孔門心法為主,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6)詭激:奇異而激烈。 (7)守偏文過:追求不正之事物,掩飾錯誤。 (8)不墜恆境:不陷入固定的情況。 (9)窮奇檮杌之流:喜歡做一些怪誕兇險動作的人。窮奇、檮杌,與渾敦、饕餮,傳說均為遠古兇惡之物。檮杌,音「桃物」。 (10)烏足以表異:那裡能夠表現出特別的地方。烏,何。 (11)制行:約束行為。【原文之二】 子弟至十七八,以至廿三四,實為學業成廢之關。蓋自初入學至十五六,父師以童子視之,稍知訓子者,斷不忍聽(1)其廢業;惟自十七八以後,年漸長氣漸驕,漸有朋友、漸有室家(2),嗜欲漸開、人事漸廣,父母見其長成,師傅視為儕輩(3),德性未堅,轉移最易,學業未就,蒙昧非難(4)。幼年所習經書,此時皆束高閣,酬應交遊,侈然大雅(5),博奕高會(6),自詡名流(7)。轉盼廿五六歲,兒女累多,生計迫蹙,蹉跎潦倒(8),學植荒落(9)。予見人家子弟半塗而廢者,多在此五六年中。棄幼學之功,貽終身之累,蓋覆轍相踵(10)也。汝正當此時,離父母之側,前言諸弊,事事可慮。為龍為蛇,為虎為鼠,分於一念(11),介在兩岐(12),可不慎哉!可不畏哉!【註解】 (1)聽:音「廷」去聲;任憑。 (2)室家:指妻子兒女。 (3)儕輩:朋友同輩。儕,音「柴」;輩。 (4)蒙昧非難:容易受蒙蔽而不明事理。 (5)侈然大雅:高談闊論,附庸風雅。侈,音「尺」。 (6)博奕高會:賭博下棋,盛大的聚會。 (7)自詡名流:自以為是有名的上流人士。 (8)蹉跎潦倒:錯失光陰而無法振作。 (9)學植荒落:學業荒廢落後。《左傳》昭公十八年:「夫學,殖也,不學將落。」註:「學之進德,如農之殖苗,日新日益。」殖,亦作植。 (10)覆轍相踵:失敗的例子接二連三。 (11)分於一念:由於一念之差。分,差別。 (12)介在兩岐:處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岐,山。●立品篇 慎威儀【原文之一】 圃翁曰:人生必厚重沉靜,而後為載福之器(1)。王謝子弟(2)席豐履厚(3),田廬僕役無一不具,且為人所敬禮,無有輕忽之者。視寒畯之士(4),終年授讀,遠離家室,唇燥吻枯(5),僅博束脩(6)數金,仰事俯育咸取諸此;應試則徒步而往,風雨泥淖,一步三嘆;凡此情形,皆汝輩所習見。仕宦子弟則乘輿驅肥(7),即僮僕亦無徒行者,豈非福耶?古人云:「與之齒者去其角,與之翼者兩其足。」(8)天地造物必無兩全,汝輩既享席豐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9)諸天道,豈不誠難?惟有敦厚謙謹,慎言守禮,不可與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論,怨天尤人,庶不為造物鬼神所呵責也。況父祖經營多年,有田廬別業(10),身則勞於王事(11),不獲安享;為子孫者,生而受其福,乃又不思安享而妄想妄行,寧不大可惜耶?思盡人子之責,報父祖之恩,致鄉里之譽,貽後人之澤,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讀書,三曰養身,四曰儉用。世家子弟原是貴重,更得精金美玉(12)之品,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驕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則人之欽重較三公(13)而更貴,予不及見(14)。【註解】 (1)載福之器:能夠承受福德的人。 (2)王謝子弟:望族的子孫。王、謝,晉代兩大家族,世代為官,延至南朝而不衰。 (3)席豐履厚:憑著祖先豐厚的遺產,享受豪華的生活。 (4)寒畯之士:清寒而住在鄉野的人。 (5)唇燥吻枯:即口乾舌燥。 (6)束脩:古代敬師的禮物或酬金。 (7)驅肥:騎乘肥壯的馬。 (8)「古人云」二句:天生利齒的動物,頭上就不長角;天生雙翅的動物,就只長兩隻腳。比喻任何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 (9)揆:衡量。 (10)別業:即別墅。 (11)勞於王事:勤於政事。 (12)精金美玉:比喻純良溫和的人品。 (13)三公:古代高級官爵之名,歷代各有不同,周朝曰「太師、太傅、太保」,東漢曰「太尉、司徒、司空」。 (14)予不及見:所言乃未來之事,吾已年老,恐來不及見。【原文之二】 古稱仕宦之家,如再實之木,其根必傷(1),旨哉斯言(2),可為深鑒。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難,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當面待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古道(3):小有失檢,誰肯面斥其非?微有驕盈,誰肯深規其過?幼而驕慣,為親戚之所優容(4);長而習成,為朋友之所諒恕。至於利交而諂(5),相誘以為非;勢交而諛(6),相倚而作慝(7)者,又無論矣。 人之背後稱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譽其才品,而慮人笑其逢迎;或心賞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勢利。甚至吹毛索瘢(8),指摘其過失而以為名高;批枝傷根(9),訕笑(10)其前人而以為痛快。至於求利不得,而嫌隙易生於有無(11);依勢不能,而怨毒相形於榮悴(12)者,又無論矣。故富貴子弟,人之當面待之也恆恕,而背後責之也恆深,如此則何由知其過失,而顯其名譽乎? 故世家子弟,其謹飭(13)如寒士,其儉素如寒士,其謙沖小心如寒士,其讀書勤苦如寒士,其樂聞規勸如寒士,如此則自視(14)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稱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謹飭倍於寒士,儉素倍於寒士,謙沖小心倍於寒士,讀書勤苦倍於寒士,樂聞規勸倍於寒士;然後人之視之也,僅得與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謹飭儉素,謙下勤苦,人不見稱(15),則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難做。此未深明於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我願汝曹常以席豐履盛為可危可慮、難處難全之地。人有非之責之者,遇之不以禮者,則平心和氣,思所處之時勢,彼之施於我者,應該如此,原非過當;即我所行十分全是,無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況我豈能全是乎?【註解】 (1)再實之木,其根必傷:一年之內再度結實的樹,它的根部一定受損;比喻過度的幸運者,反而會招致災害。語見《淮南子》〈人間訓〉。 (2)旨哉斯言:這句話非常重要。 (3)古道:正直、坦白、忠厚。 (4)優容:寬容。 (5)利交而諂:因利益關係而交往,便極盡諂媚之能事。 (6)勢交而諛:因勢力關係而交往,便極盡阿諛之能事。 (7)相倚而作慝:狼狽為奸,心存惡念。慝,音「特」;藏於心中的惡念。 (8)吹毛索瘢:即吹毛求疵,挑小毛病。瘢,音「般」;瘡痕。 (9)批枝傷根:意謂攻擊其子孫,傷害其祖先。 (10)訕笑:譏笑。訕,音「善」。 (11)生於有無:因利之有無而產生嫌隙。 (12)相形於榮悴:相互比較彼此的富貴貧賤。 (13)謹飭:謹慎檢點。 (14)自視:自以為。 (15)見稱:稱讚我。●立品篇 能容讓【原文之一】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1)老氏(2)以讓為寶,左氏曰:「讓,德之本也。」(3)處里閈(4)之間,信世俗之言,不過曰漸不可長(5),不過曰後將更甚,是大不然。人孰無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滿損虛益之義;揆之鬼神,有虧盈福謙之理。自古祇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6)以釀後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7)五十日,見天下大訟大獄,多從極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從小處了。余行年五十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8)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致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致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9),子曰:「放於利而行(10),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11)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註解】 (1)「古人有言」二句:形容一生謙讓的人,結果不會有任何損失。《藝文類聚》廿一魏武(曹操)令:「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意謂能以禮相讓者,報應必更大。 (2)老氏: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為道家思想創始人,主張柔弱、虛靜、退讓,一切順乎自然。著有《道德經》。 (3)「左氏曰」二句:語見《左傳》昭公十年:「讓,德之主也,讓之謂懿德。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左氏,即左丘明,春秋魯國史官,曾據孔子《春秋》而作《春秋左氏傳》。 (4)里閈:里門、鄉里。閈,音「漢」。 (5)漸不可長:不可讓其蔓延滋長。漸,音「堅」。 (6)翻:反而。 (7)署刑部事:兼代司法部門的工作。署,代理任事。 (8)轉彎:另尋出路,不逞強,不執著。 (9)便宜:好處。 (10)放於利而行:依據利之大小多寡而行。放,音「訪」;依照。見《論語》〈里仁〉篇。 (11)萃:聚集。【原文之二】 《易經》一書,言謙道(1)最為詳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又曰:日中則昃(2),月滿則虧。天地不能常盈,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於此理不啻(3)反覆再三,極譬罕喻(4)。《書》曰:「滿招損,謙受益。」(5)古昔賢聖,殆無異詞(6):堯舜大聖人,而史稱之曰「允恭克讓」(7);孔子甚聖德,及門稱之曰「恭儉讓」(8)。況乎中人之才,能越斯義?古云:「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言讓之有益無損也。世俗瞽談(9),妄謂讓人則人欺之,甚至有尊長教其卑幼無多讓,此極為亂道。 以世俗論,富貴家子弟,理不當為人所侮,稍有拂意,便自謂我何如人,而彼敢如是以加我!從傍人(10)亦不知義理,用一二言挑逗之,遂爾氣填胸臆,奮不顧身,全不思富貴者眾射之的(11)也,群妒之媒(12)也。諺曰:「一家溫飽,千家怨忿。」惟當撫躬自返(13),我所得於天者已多,彼同生天壤,或系親戚,或同里閈,而失意如此,我不讓彼,而彼顧肯讓我乎?嘗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氣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雲行空,與吾無涉。姚端恪公(14)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15),愈加恭謹以遜謝之,則橫逆之來,蓋亦少矣。願以此為熱火世界(16)一帖清涼散也。【註解】 (1)謙道:《易經》〈謙卦〉彖傳:「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卦(),為上坤下艮合成之卦。 (2)日中則昃:太陽過了正午,就開始偏斜。昃,音「則」第四聲;日偏西。語出《易經》〈豐卦〉彖傳:「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3)不啻:何止,簡直可以。啻,音「赤」。 (4)極譬罕喻:深刻而難得的比喻。 (5)「書曰」二句:《書經》,六經之一,記載古代政事、帝王之言。「滿招損,謙受益」,語出〈大禹謨〉篇,戒人不要自滿。 (6)殆無異詞:幾乎都是相同的讚美詞。 (7)允恭克讓:誠信謙恭、能忍讓。語見《書經》〈堯典〉。 (8)恭儉讓: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語見《論語》〈學而〉篇。 (9)瞽談:膚淺而不合事理的言辭。瞽,音「古」。 (10)從傍人:在身邊的人。 (11)眾射之的:眾人攻擊的目標。的,音「弟」;目標。 (12)群妒之媒:群眾嫉害的主要原因。 (13)撫躬自返:捫心自問,反省檢討。 (14)姚端恪:姚文然,清桐城人,字弱侯。明崇禎進士。入清後授國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書。任言責,於國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知無不言,前後所建白,皆天下大計。著有奏疏及詩文集等,皆質實醇厚有古風,卒謚端恪。 (15)福德相:一切善行之名相。 (16)熱火世界:人心浮動不安的社會。●讀書篇 溫經書【原文之一】 讀書固所以取科名、繼家聲(1),然亦使人敬重。今見貧賤之士,果胸中淹博(2),筆下氤氳(3),則自然進退安雅,言談有味。即使迂腐不通方(4),亦可以教學授徒,為人師表。至舉業(5)乃朝廷取士之具,三年開場大比(6),專視此為優劣。人若舉業高華秀美,則人不敢輕視。每見仕宦顯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7)者,其後無讀書之人也;其家郁然者(8),其後有讀書之人也。山有猛獸,則藜藿(9)為之不採;家有子弟,則強暴為之改容。豈止掇青紫(10)、榮宗祊(11)而已哉?予嘗有言曰:「讀書者不賤」,不專為場屋(12)進退而言也。【註解】 (1)取科名、繼家聲:求取科舉功名,繼承家世聲譽。 (2)淹博:猶淵博;見多識廣之意。 (3)氤氳:音「因暈」;氣盛的樣子。 (4)迂腐不通方:拘泥鄙陋而不知變通。方,法術、技藝。 (5)舉業:科舉時代應試的文字。 (6)大比:科舉時代稱呼各省的鄉試為大比。 (7)索然:完盡的樣子。 (8)郁然:興盛的樣子。 (9)藜藿:音「離或」;賤菜,布衣之所食。藜,像蓬一類的草;藿,豆葉。 (10)掇青紫:取得高位貴官。掇:音「奪」;拾取。青紫,指高位貴官。漢制:公侯印綬紫色;九卿青色。 (11)榮宗祊:榮耀祖先宗廟,即光宗耀祖之意。宗祊,宗廟。祊:音「崩」;廟門。 (12)場屋:科舉時代士子應試的場所;亦稱科場。【原文之二】 《論語》文字,如化工肖物(1),簡古渾淪(2)而盡事情,平易含蘊(3)而不費辭(4),於《尚書》、《毛詩》(5)之外,別為一種;《大學》、《中庸》之文,極閎闊精微(6)而包羅萬有;《孟子》則雄奇跌宕(7),變幻洋溢。秦漢以來,無有能此四種文字者。特以儒生習讀而不察,遂不知其章法字法(8)之妙也,當細心玩味(9)之。【註解】 (1)化工肖物:天功造化成自然萬物。化工,猶言天功。 (2)簡古渾淪:簡潔古雅,渾然一體。渾淪,不分明。 (3)平易含蘊:文字簡單,內容卻非常豐富。 (4)費辭:多說無用之言;即「辭費」。 (5)毛詩:《詩經》毛傳。《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網羅春秋中業以前五、六百年間(約自民國前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左右)之作品,凡三百一十篇。內含十五國風,大、小二雅,及周、魯、商三頌。除極少數列有作者姓名以外,其他均無作者。此三百多篇,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秦火之後,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毛傳,為西漢毛亨所作。 (6)閎闊精微:廣大精深。 (7)雄奇跌宕:雄偉奇特,放逸不羈。宕,音「盪」。 (8)章法字法:作詩文時,按抒情達理要求,依據體裁,安排全篇章節所遵循的法則,叫章法;寫好文章字句的方法,叫字法。 (9)玩味:尋繹其中深趣。玩,音「萬」。【原文之三】 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少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溫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若壯年所讀,經月則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經秦漢之文,詞語古奧(1),必須幼年讀。長壯後雖倍蓰(2)其功,終屬影響(3)。自八歲至二十歲中間,歲月無多,安可荒棄,或讀不急之書?此時,時文(4)固不可不讀,亦須擇典雅醇正,理純詞裕,可歷二三十年無弊者讀之。若朝華夕落,淺陋無識,詭僻(5)失體,取悅一時者,安可以珠玉難換之歲月,而讀此無益之文;何如誦得左、國(6)一兩篇,及東西漢典貴華腴(7)之文數篇,為終身受用之寶乎? 且更可異者:幼齡入學之時,其父師必令其讀《詩》、《書》、《易》、《左傳》、《禮記》(8)、兩漢、八家文(9);及十八九,作制義應科舉時,便束之高閣,全不溫習。此何異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塗人(10)乞漿(11)乎?且幼年之所以讀經書,本為壯年擴充才智,驅駕古人,使不寒儉,如蓄錢待用者然。乃不知尋味其義蘊,而弁髦(12)棄之,豈不大相剌謬(13)乎? 我願汝曹將平昔已讀經書,視之如拱璧(14),一月之內,必加溫習。古人之書安可盡讀?但我所已讀者,決不可輕棄: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毋貪名;但讀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後思通其義蘊,而運用之於手腕之下。如此,則才氣自然發越(15)。若曾讀此書,而全不能舉其詞,謂之畫餅充饑;能舉其詞而不能運用,謂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16)無異。汝輩於此,極宜猛省。【註解】 (1)古奧:古雅奧博。 (2)倍蓰:一倍至五倍。蓰,音「喜」。 (3)影響:不實際。 (4)時文:應試的文字,相對於古文而言;在清朝為八股文。 (5)詭僻:奇特荒僻。 (6)左、國:即《左傳》與《國語》。《左傳》,原名《春秋左氏傳》,亦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所撰,內容以記春秋的史事為主,起於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國語》,為國別史之祖,內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語,分記春秋八國之事,共二十一卷,所記之事略合於《左傳》之時,而不合於《春秋》;文字古樸,類似《左傳》,故司馬遷以為左丘明所作。有人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 (7)華腴:豐美有光彩。腴,音「魚」。 (8)禮記:亦稱《小戴記》,四十九篇,漢戴聖所傳;本為解《禮》經的書,今為十三經之一。 (9)八家文:指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共八大名家所寫的古文。 (10)塗人:路人。 (11)乞漿:要水。 (12)弁髦:音「變毛」;比喻無用的東西。弁,古時緇布冠。髦,小孩披於額前之發。 (13)剌謬:乖戾謬誤。剌,音「臘」。 (14)拱璧:大玉。拱,兩手合圍。 (15)發越:播散。 (16)枵腹:飢餓腹中空虛。枵,音「消」。●讀書篇 習詩文【原文之一】 圃翁曰:唐詩如緞如錦,質厚而體重,文麗而絲密(1),溫醇爾雅(2),朝堂(3)之所服也;宋詩如紗如葛,輕疏纖朗(4),便娟(5)適體,田野之所服也。中年作詩,斷當(6)宗唐律;若老年吟詠,適意闌入(7)於宋,勢所必至。立意學宋,將來益流(8)而不可返矣。五律斷無(9)勝於唐人者,如:王、孟(10)五言兩句,便成一幅畫;今試作五字,其寫難言之景,盡難狀之情,高妙自然,起結超遠,能如唐人否?蘇詩(11)五律不多見;陸詩(12)五律大率(13)非其所長。參唐宋人氣味,當於五律見之。【註解】 (1)文麗而絲密:紋彩美麗細緻。絲,細紋。 (2)溫醇爾雅:溫和純良,言近義正。爾,通「邇」,近;雅,正。 (3)朝堂:本為古代君王及官吏辦公處所;今指正式的場合。 (4)輕疏纖朗:輕薄寬鬆纖細明亮。 (5)便娟:美好的樣子。便,音「駢」。 (6)斷當:一定要。 (7)闌入:以他種事物相羼雜。 (8)益流:更無節制。流,無節制。 (9)斷無:絕對沒有。 (10)王、孟:即王維與孟浩然。王維,字摩詰,唐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維詩格高妙,五七言古風律體絕句,靡不超臻上乘,書畫亦各臻其妙,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孟浩然,(一作名浩,字浩然),唐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人,隱居鹿門山,以詩自適。浩然之詩,五言為勝,尤以短篇為佳。其詩風格明朗,語言清澈,與王維同為盛唐時期自然詩派的健將。 (11)蘇詩:即蘇軾的詩。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軾才氣縱橫,不可遏抑,古文之策議論辨,皆所擅長。其詩、詞、書、畫,亦冠絕一時。 (12)陸詩:即陸遊的詩。陸遊,字務觀,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人。仕途多蹇,每以言語見廢。又不拘禮法,自號放翁。其詩、文、詞俱工,尤長於詩,為南渡後大家之一。 (13)大率:大概。率,大抵。【原文之二】 圃翁曰:人往往於古人片紙隻字,珍如拱璧;其好之者,索價千金。觀其落筆神彩,洵(1)可寶矣。然自予觀之,此特一時筆墨之趣所寄耳。 若古人終身精神識見,盡在其文集中,乃其嘔心劌肺(2)而出之者。如白香山(3)、蘇長公(4)之詩數千首,陸放翁之詩八十五卷。其人自少至老,仕宦之所歷,游跡之所至,悲喜之情,怫愉(5)之色,以至言貌謦欬(6),飲食起居,交遊酬錯(7),無一不寓其中。較之偶爾落筆,其可寶不且(8)萬倍哉?予怪世人,於古人詩文集不知愛,而寶其片紙隻字,為大惑也。 予昔在龍眠(9),苦於無客為伴。日則步屧(10)於空潭碧澗,長松茂竹之側;夕則掩關(11)讀蘇、陸詩。以二鼓為度,燒燭焚香煮茶,延兩君子於坐,與之相對,如見其容貌鬚眉然。詩云:「架頭蘇、陸有遺書,特地攜來共索居(12);日與兩君同卧起,人間何客得勝渠(13)?」良非解嘲(14)語也。【註解】 (1)洵:實在、真的。 (2)嘔心劌肺:極言其苦思力索之意。劌:音「貴」;傷。 (3)白香山:白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後徙下邽(在今陝西省渭南縣境,邽,音「歸」),晚年好佛事,自稱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居易文章精切,作詩多用鄙俗俚語,清新平易,近於白話,為社會詩派之倡導者。 (4)蘇長公:即蘇軾。 (5)怫愉:抑鬱和歡樂。怫,音「服」。 (6)謦欬:音「慶慨」;喻言笑。謦,低聲。 (7)酬錯:交際應酬。錯,交互。 (8)且:將近。 (9)龍眠:龍眠山,在安徽省桐城縣西北三十里;以山中有二龍井故名。 (10)步屧:步行。屧:音「謝」;木屐。 (11)掩關:閉門。關,橫持門戶之木。 (12)索居:離開眾人獨自散處一方。 (13)渠:稱他人曰渠。 (14)解嘲:自為解釋,以免他人嘲笑。【原文之三】 時文以多作為主,則工拙自知,才思自出,谿逕(1)自熟,氣體(2)自純。讀文不必多,擇其精純條暢,有氣局(3)詞華者,多則百篇,少則六十篇,神明(4)與之渾化(5),始為有益。若貪多務博(6),過眼輒忘,及至作時,則彼此不相涉,落筆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靈,詞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潤。記誦勞神,中無所得,則不熟不化(7)之病也。學者患此弊最多。故能得力於簡,則極是要訣。古人言「簡練以為揣摩」(8),最是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註解】 (1)谿逕:門道。谿,本作「蹊」。 (2)氣體:氣質。 (3)氣局:氣勢格局。 (4)神明:精神。 (5)渾化:完全溶入。 (6)務博:致力多學。 (7)不化:不能融會貫通。 (8)簡練以為揣摩:撮其精要作為揣度觀摩的對象;語出《戰國策》〈秦策〉。簡練,選而治之;揣摩,玩索而期得其真,以比合之。【原文之四】 凡物之殊異者,必有光華髮越於外。況文章為榮世之業,士子進身之具乎?非有光彩,安能動人?闈中之文,得以數言概之,曰:理明詞暢,氣足機圓。要當知棘闈(1)之文,與窗稿房行書(2)不同之處。且南闈(3)之文,又與他省不同處。此則可以意會,難以言傳。惟平心下氣,細看南闈墨卷,將自得之。即最低下墨卷,彼亦自有得手(4),亦不可忽。此事最渺茫。古稱射虱者,視虱如車輪,然後一發而貫(5)。今能分彆氣味截然不同,當庶幾矣。【註解】 (1)棘闈:試院。舊日試院圍牆皆插棘,故稱棘闈。 (2)窗稿房行書:課堂習作及衙門通行公文。窗,攻學之所;房,衙門。 (3)南闈:明清科舉稱江南鄉試為南闈。 (4)得手:得心應手;即佳妙處。 (5)「古稱射虱者」三句:意指學習各種物事,會因專註其上而使目標擴大,容易成功。語出《列子》〈湯問〉篇。【原文之五】 汝曹兄弟叔侄,自來歲正月為始,每三六九日一會,作文一篇,一月可得九篇。不疏不數(1),但不可間斷,不可草草塞責。一題入手,先講求書理(2)極透澈,然後布格遣詞,須語語有著落(3),勿作影響語(4),勿作艱澀(5)語,勿作累贅語,勿作雷同語。凡文中鮮亮出色之句,謂之調,調有高低;疏密相間,繁簡得宜處,謂之格;此等處最宜理會。深憫人讀時文,累千累百而不知理會,於身心毫無裨益。夫能理會,則數十篇百篇已足,焉用如此之多?不能理會,則讀數千篇,與不讀一字等。徒使精神瞶亂(6),臨文捉筆,依舊茫然,不過胸中舊套應副(7),安有名理精論,佳詞妙句,奔匯於筆端乎? 所謂理會者,讀一篇則先看其一篇之格,再味其一股之格,出落(8)之次第,講題之發揮,前後豎義(9)之淺深,詞調之華美,誦之極其熟,味之極其精。有與此等相類之題,有不相類之題。如何推廣擴充?如此讀一篇有一篇之益,又何必多,又何能多乎?每見汝曹讀時文成帙(10),問之不能舉其詞,叩(11)之不能言其義;粗者不能,況其精者乎?自誑(12)乎,誑人乎?此絕不可解者,汝曹試靜思之,亦不可解也。以後當力除此等之習。讀文必期有用,不然寧可不讀。古人有言,讀生文不如玩(13)熟文。必以我之精神,包乎此一篇之外;以我之心思,入乎此一篇之中。噫嘻!此豈易言哉? 汝曹能如此用功,則筆下自然充裕,無補緝(14)、寒澀(15)、支離、冗泛、草率之態。汝每月寄所作九首來京,我看一會兩會,則汝曹之用心不用心,務外不務外,瞭然矣。作文決不可使人代寫,此最是大家子弟陋習。寫文要工緻(16),不可錯落(17)塗抹,所關於色澤(18)不小也。汝曹不能面奉教言,每日展此一次,當有心會(19)。幼年當專攻舉業,以為立身根本。詩且不必作,或可偶一為之。至詩餘則斷不可作。餘生平未嘗為此,亦不多看。蘇、辛尚有豪氣(20),余則靡靡(21),焉可近也?【註解】 (1)不疏不數:不多不少。數,音「朔」。 (2)書理:文理。 (3)著落:歸宿。 (4)影響語:空話,不切實際而沒有意義的話。 (5)艱澀:艱深。 (6)瞶亂:昏亂。瞶:音「愧」;目中無睛。 (7)應副:即應付。 (8)出落:出句與落句,本指詩的首句與末句;今藉以代寫作全文之意。 (9)豎義:立義。 (10)成帙:形容其多。帙:音「至」;書套。 (11)叩:問。 (12)誑:音「狂」;欺騙。 (13)玩:同「玩」,音「萬」;習。 (14)補緝:同補葺;修補之意。 (15)寒澀:偏僻艱深。 (16)工緻:工巧細緻。 (17)錯落:參差不齊的樣子。 (18)色澤:指文章的光彩。 (19)心會:即會心;領悟之意。 (20)蘇、辛尚有豪氣:蘇、辛,即蘇東坡與辛棄疾。辛棄疾,字幼安,自號稼軒居士,宋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詩文俱工,詞作亦佳,為南宋一大宗派。豪氣,才氣縱橫。 (21)靡靡:音「米」;低級趣味。【原文之六】 讀書須明窗淨几,案頭不可多置書。讀文作文,皆須寧神靜氣,目光炯然(1)。出文於題之上,最忌墜入雲霧中,迷失出路。多讀文而不熟,如將(2)不練之兵,臨時全不得用,徒疲精勞神,與操空拳者無異。 作文以握管之人為大將,以精熟墨卷百篇為練兵,以雜讀時藝為散卒,以題為堅壘。若神明不爽朗,是大將先墜雲霧中,安能制勝?人人各有一種英華光氣,但須磨鍊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茍深培厚壅(3),盡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觀。而況於人乎?況於俊特之人乎? 天下有形之物,用則易匱(4)。惟人之才思氣力,不用則日減,用則日增。但做出自己聲光,如樹將發花時,神壯氣溢,覺與平時不同,則自然之機候(5)也。 讀書人獨宿,是第一義(6),試自己省察。館中獨宿時,漏下二鼓(7),滅燭就枕;待日出早起,夢境清明,神酣(8)氣暢。以之讀書則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澀(9)。真所謂一日勝兩日也。【註解】 (1)炯然:眼光銳利的樣子。炯,音「窘」。 (2)將:音「匠」;統率。 (3)深培厚壅:深厚的培植壅護。培,以土壅護或補養。壅:音「永」;以肥料或土培植物的根。 (4)匱:乏,竭。 (5)機候:適當的時間機會。 (6)義:正理。 (7)漏下二鼓:時到二更。漏,即更漏;古時視漏刻以傳更,謂之更漏。 (8)酣:充暢痛快。 (9)枯澀:枯燥無味。●讀書篇 練字體【原文之一】 楷書如坐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奔。人之形貌雖不同,然未有傾斜跛側為佳者。故作楷書,以端莊嚴肅為尚;然須去矜束拘迫之態,而有雍容(1)和愉之象。斯晉書之所獨擅也。分行布白(2),取乎勻凈;然亦以自然為妙。《樂毅論》(3)如端人雅士(4),《黃庭經》(5)如碧落(6)仙人,《東方朔像贊》(7)如古賢前哲,《曹娥碑》(8)有孝女婉順之容,《洛神賦》(9)有淑姿纖麗之態。蓋各象其文以為體,要有骨有肉。一行之間,自相顧盼,如樹木之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之淪漪(10)雜見,而先後相承:未有偏斜傾側,各不相顧。絕無神彩步武(11),連絡映帶(12),而可稱佳書者。細玩《蘭亭》(13),委蛇(14)生動,千古如新;董文敏(15)書,大小疏密,於尋行數墨(16)之際最有趣。致學者當於此參之。【註解】 (1)雍容:有威儀。 (2)布白:布局留白。 (3)樂毅論:三國魏夏侯玄作;小楷法帖,晉王羲之書。 (4)端人雅士:正人君子。 (5)黃庭經:道教經名,講道家養生修鍊之道,稱脾臟為中央黃庭,於五臟中特重脾土,故名黃庭經;小楷法帖,相傳為王羲之所書。 (6)碧落:天空。 (7)東方朔像贊:又名《東方朔畫像贊》,法帖,唐顏真卿楷書;一說晉王羲之書。東方朔,漢厭次人,字曼倩,長於文辭,喜詼諧滑稽;像贊,畫像上的贊語。 (8)曹娥碑:原為東漢上虞縣令度尚,為孝女曹娥寫的誄詞,稱《度尚曹娥誄詞》,簡稱《曹娥誄詞》。法帖,亦王羲之書。 (9)洛神賦:曹植作。小楷法帖,有晉王獻之書十三行殘本與元趙孟頫書兩種。 (10)淪漪:水之波紋。漪,音「衣」。 (11)神彩步武:跟隨他人的神韻色彩。 (12)連絡映帶:拖泥帶水之意。 (13)蘭亭:蘭亭帖,晉王羲之所書之詩序,凡二十八行,三二四字;有重者皆構別體,遒媚勁健,歷代所無。 (14)委蛇:音「威宜」;蜿曲的樣子。 (15)董文敏:董其昌,字元宰,明華亭人,卒謚文敏。此人詩文俱佳,書法卓然成家。 (16)尋行數墨:探求字裡行間的書寫與布局。尋,探索;數,計算。【原文之二】 學字當專一:擇古人佳帖,或時人墨跡,與己筆路相近者,專心學之。若朝更夕改,見異而遷,鮮有得成者。楷書如端坐,須莊嚴寬裕,而神彩自然掩映(1)。若體格不勻凈(2),而遽講(3)流動,失其本矣。 汝小字可學《樂毅論》。前見所寫《樂志論》,大有進步,今當一心臨仿之。每日明窗淨几,筆精墨良,以白奏本紙(4)臨四五百字。亦不須太多,但工夫不可間斷。紙畫烏絲格(5);古人最重分行布白,故以整齊勻凈為要。學字忌飛動草率,大小不勻,而妄言奇古磊落(6),終無進步矣。 行書亦宜專心一家。趙松雪(7)佩玉垂紳(8),丰神清貴,而其原本則《聖教序》(9);《蘭亭》猶見晉人風度,不可訾議(10)之也。汝作聯字(11),亦頗有豐秀之致。今專學松雪,亦可望其有進,但不可任意變遷耳。【註解】 (1)掩映:隱約映照;即逐漸顯現之意。 (2)體格不勻凈:格式不夠整齊乾淨。 (3)遽講:匆忙講求。遽,音「具」。 (4)奏本紙:臣民具疏上奏朝廷時所用的紙。 (5)烏絲格:黑線畫的格子。 (6)奇古磊落:奇特古異錯雜。 (7)趙松雪:趙夢頫,元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善書法,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 (8)佩玉垂紳:原是任官者的裝飾;形容趙松雪書法的高貴莊重。 (9)聖教序:唐碑,為太宗述玄奘法師至西域求經譯布中夏事,末附玄奘所譯心經;有褚遂良楷體,及集王羲之字草書兩種。 (10)訾議:詆毀批評。訾,音「紫」。 (11)聯字:楹聯,對聯。●養身篇【原文之一】 圃翁曰:昔人論致壽之道有四,曰慈、曰儉、曰和、曰靜。 人能慈心於物,不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損於人,亦不輕發。推之戒殺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養天和。無論冥報(1)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愷悌(2)之氣,自然災沴(3)不幹,而可以長齡矣。 人生福享,皆有分數(4)。惜福之人,福嘗有餘;暴殄(5)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儉為寶。不止財用當儉而已,一切事常思儉嗇(6)之義,方有餘地。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儉於嗜欲(7),可以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酬錯,可以養身息勞;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儉于思慮,可以蠲(8)煩去擾。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約天下事,萬不得已者,不過十之一二。初見以為不可已,細算之亦非萬不可已。如此逐漸省去,但日見事之少。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9)今試問勞擾煩苦之人:此事亦盡可已,果屬萬不可已者乎?當必恍然自失矣。 人常和悅,則心氣沖(10)而五臟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真定(11)梁公每語人:日間辦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尋可喜笑之事,與客縱談,掀髯(12)大笑,以發抒一日勞頓鬱結(13)之氣。此真得養生要訣。何文端公(14)時,曾有鄉人過百歲。公扣其術,答曰:「予鄉村人無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歡,從不知憂惱。」噫!此豈名利中人所能哉? 傳曰「仁者靜」;又曰「知者動」(15)。每見氣躁之人,舉動輕佻(16),多不得壽。古人謂硯以世計,墨以時(17)計,筆以日計:動靜之分也。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志一動氣(18),外間之紛擾皆退聽(19)矣。 此四者於養生之理,極為切實,較之服藥引導(20),奚啻萬倍哉?若服藥,則物性易偏,或多燥滯(21);引導吐納(22),則易至作輟。必以四者為根本,不可舍本而務末也。《道德經》(23)五千言,其要旨不外於此。銘之座右,時時體察,當有裨益耳。【註解】 (1)冥報:暗中之善惡報應。 (2)愷悌:和樂平易。愷,音「楷」。 (3)災沴:災害。沴:音「力」;災害惡氣。 (4)分數:一定之數。分,音「忿」。 (5)暴殄:不知愛惜物力。殄,音「舔」。 (6)儉嗇:節省。嗇,即是儉。 (7)嗜欲:謂耳、目、口、鼻等之所欲。 (8)「白香山詩」二句:見《全唐詩》卷四百五十五?白居易三十二〈感興二首〉之二。 (9)蠲:音「捐」;免除。 (10)心氣沖:心意平和。 (11)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 (12)掀髯:笑時啟口張須的樣子。髯,音「然」。 (13)勞頓鬱結:身體勞累疲倦,內心積聚抑鬱不舒服。 (14)何文端公:何如寵,明桐城人,字康侯,號芝岳居士,謚文端。萬曆進士,官武英殿大學士。 (15)「傳曰」二句:《論語》〈雍也〉原文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6)輕佻:舉止不莊重。佻,音「條」。 (17)時: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亦即一年之意。 (18)志一動氣:心志凝住浮動之氣。 (19)退聽:不聽、不受,亦即不受影響之意。 (20)引導:搖筋骨,動肢節,為道家養生之法,即導引。 (21)燥滯:乾燥停滯。 (22)吐納:口吐出惡濁之氣,鼻吸入清新之氣,即吐故納新,亦道家養生之法。 (23)道德經:亦名《老子》,春秋老聃撰,言道德之意,凡五千餘言。【原文之二】 養身之道:一在謹嗜欲,一在慎飲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煩勞。有一於此,足以致病,以貽(1)父母之憂,安得(2)不時時謹凜(3)也!【註解】 (1)貽:音「宜」;贈遺,送給。 (2)安得:怎麼可以。 (3)謹凜:敬慎小心。凜:通懍,音「林」上聲;敬畏之詞。●養身篇 淡飲食【原文】 圃翁曰:古人以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臟腑腸胃常令寬舒有餘地,則真氣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吾鄉吳友季善醫;每赤日寒風(1),行長安道上不倦。人問之,曰:「予從不飽食,病安得入?」此食忌過飽之明徵也。燔炙熬煎(2),香甘肥膩之物最悅口,而不宜於腸胃。彼肥膩易於粘滯,積久則腹痛氣塞,寒暑偶侵,則疾作矣。放翁詩云:「倩盼作妖狐未慘,肥甘藏毒鴆猶輕。」(3)此老知攝生(4)哉! 炊飯極軟熟,雞肉之類只淡煮,菜羹清芬鮮潔渥之(5)。食只八分飽,後飲六安苦茗一杯;若勞頓飢餓,歸先飲醇醪(6)一二杯,以開胸胃。陶詩云:「濁醪解劬飢」(7),蓋藉之以開胃氣也。如此,焉有不益人者乎? 且食忌多品,一席之間,遍食水陸,濃淡雜進,自然損脾。予謂:或雞魚鳧豚(8)之類,只一二種飽食,良(9)為有益。此未嘗聞之古昔,而以予意揣當如此。【註解】 (1)赤日寒風:夏冬極熱極冷之天氣。 (2)燔炙熬煎:皆為烈火燒烤加諸食物之烹煮方法。燔,音「凡」。 (3)「放翁詩」二句:與妖艷的美女相比,狐狸精的害人手段還不算毒虐;與肥美甘甜的食物相比,鴆酒所藏的毒害還算輕。見《劍南詩稿》卷四十三〈養生〉詩。鴆,也作酖,音「鎮」。 (4)攝生:養生。 (5)渥之:煮得濃濃的。渥,音「握」。 (6)醇醪:極濃的酒。醪,音「牢」。 (7)濁醪解劬飢:濃酒解除疲勞和飢餓。劬,音「渠」;疲勞。陶潛《和劉柴桑》詩云:「春醪解飢劬」。 (8)鳧豚:音「服屯」;水鴨和小豬。 (9)良:甚,實在。【原文之二】 圃翁曰:予少年嗜六安茶(1),中年飲武夷(2)而甘,後乃知岕茶(3)之妙。此三種可以終老,其他不必問矣。岕茶如名士(4),武夷如高士(5),六安如野士(6),皆可為歲寒之交。六安尤養脾,食飽最宜。但鄙性好多飲茶,終日不離甌(7)碗,為宜節約耳。【註解】 (1)六安茶:安徽省六安所產的茶,產自霍山,舊例於四月初八日進貢之後,始得發售。茶葉有蕊尖、貢尖、皇尖等名目;有毛者曰白茶,無毛者曰明茶。 (2)武夷:武夷茶為福建省武夷山所產紅茶。 (3)岕茶:產於浙江省長興縣,為長興茶之最上品。岕,音「介」。 (4)名士:稱名高不仕者。 (5)高士:稱高尚不仕者。 (6)野士:鄙野之士,質樸之人。 (7)甌:音「歐」;用以酌酒飲茶之具。●養身篇 謹起居【原文之一】 安寢乃人生最樂。古人有言:不覓仙方覓睡方。冬夜以二鼓為度;暑月以一更為度。每笑人長夜酣飲不休,謂之消夜。夫人終日勞勞(1),夜則宴息(2),是極有味,何以消遣為?冬夏皆當以日出而起,於夏尤宜。天地清旭(3)之氣,最為爽神,失之甚為可惜。予山居頗閑,暑月日出則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蓮方斂而未開,竹含露而猶滴;可謂至快。日長漏永(4),不妨午睡數刻:焚香垂幕,凈展桃笙(5)。睡足而起,神清氣爽,真不啻天際真人(6)。 況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則垢面,婢且蓬頭,庭除(7)未掃,灶突猶寒(8),大非雅事。昔何文端公居京師,同年詣(9)之,日晏(10)未起,久之方出。客問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然。」客曰:「日高如此,內外家長皆未起,一家奴僕,其為奸盜詐偽,何所不至耶?」公瞿然(11)。自此至老不晏起。此太守公親為予言者。【註解】 (1)勞勞:即辛勞之意。 (2)宴息:安寢休息。 (3)清旭:清朗的早晨。旭,日出光明的樣子。 (4)漏永:時間長,即日長之意。 (5)凈展桃笙:打開清潔的寢席,準備睡覺。桃笙,四川閬中萬山中有桃笙竹,節高而皮軟,殺其青可作簟,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簟為桃笙。 (6)天際真人:天上的真人,極言其舒適與滿足。 (7)庭除:庭前階下。 (8)灶突猶寒:尚未生火煮飯。灶突,灶上煙囪。 (9)詣:音「意」;來訪。 (10)日晏:時候已晚。 (11)瞿然:驚視的樣子。瞿,音「具」。【原文之二】 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1),第二冀(2)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語曰:「父母惟其疾之憂。」(3)夫子以此答武伯之問孝。至哉斯言(4)!安其身以安父母之心,孝莫大焉。【註解】 (1)康寧:平安無病。 (2)冀:希望。 (3)父母惟其疾之憂:父母只擔憂子女生病。其,指子女。語出《論語》〈為政〉。 (4)至哉斯言:這句話說得真好。至哉,極端的嘆辭。●養身篇 保精神【原文】 古人讀《文選》(1)而悟養生之理,得力於兩句,曰:「石蘊玉而山輝,水涵珠而川媚。」(2)此真是至言(3)。嘗見蘭蕙芍藥(4)之蒂間,必有露珠一點。若此一點為蟲蟻所食,則花萎(5)矣。又見筍初出當曉(6),則必有露珠數顆在其末;日出則露復斂(7)而歸根;夕則復上。田間(8)有詩云:「夕看露顆上梢(9)行」是也。若侵曉(10)入園,筍上無露珠,則不成竹,遂取而食之。稻上亦有露,夕現而朝斂。人之元氣(11)全在於此。故《文選》二語,不可不時時體察。得訣(12)固不在多也。【註解】 (1)文選:《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錄上自秦、漢,下至齊、梁之詩文三十卷,(唐李善析為六十卷加註),為我國詩文總集之祖。 (2)「石蘊玉而山輝」二句:石藏美玉,山必有光;水涵明珠,川則美好。語見晉陸機〈文賦〉。 (3)至言:至切之言,至善之言。 (4)蘭蕙芍藥:指高貴的植物。蘭、蕙、芍藥三者皆為香草。 (5)萎:音「威」;衰敗。 (6)當曉:正逢早晨。 (7)斂:收,聚。 (8)田間:錢澄之,明末桐城人,原名秉鐙,字飲光,自號「田間老人」。著有《田間易學》《田間詩學》《庄屈合詁》《藏山閣稿》《田間集》等書。 (9)梢:音「燒」;樹枝的頂尖。 (10)侵曉:天漸明時;即侵早。 (11)元氣:人的精氣。 (12)得訣:獲得要訣。訣,指養生之理。●交友篇 簡交遊【原文】 圃翁曰:古人美王司徒之德,曰:「門無雜賓。」(1)此最有味。大約門下奔走之客,有損無益。主人以清正高簡(2)安靜為美,於彼何利焉?可以啖(3)之以利,可以動之以名,可以怵(4)之以利害,則欣動(5)其主人。主人不可動,則誘其子弟、誘其僮僕:外探無稽之言,以熒惑(6)其視聽;內泄機密之語,以誇示其交遊。甚且以偽為真,將無作有,以僥倖其語之或驗,則從中而取利焉。或居要津(7)之位,或處權勢之地,尤當遠之益遠也。又有挾術技以游者,彼皆藉一藝以售其身(8),漸與仕宦相親密,而遂以乘機遘會(9);其本念決不在專售其技也。挾術以游者,往往如此。故此輩之樸訥迂鈍(10)者,猶當慎其晉接(11);若狡黠便佞(12),好生事端,蹤跡詭密者,以不識其人,不知其姓名為善。勿曰:「我持正,彼安能惑我?我明察,彼不能蔽我!」恐久之自墮其術中,而不能出也。【註解】 (1)門無雜賓:謂不妄交接。語見《晉書》〈劉惔傳〉:「累遷丹楊尹。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2)清正高簡:清廉公正高尚簡單。 (3)啖:音「但」;餌誘。 (4)怵:音「觸」;恐嚇脅迫。 (5)欣動:賓客欣喜於說動主人。 (6)熒惑:以迷離之言使人炫惑。熒,音「螢」。 (7)要津:猶要路,指顯重的地位。 (8)售其身:推銷自己。其,指賓客。 (9)遘會:相遇聚合。遘,音「構」。 (10)樸訥迂鈍:樸拙木訥迂直駑鈍。訥,音「納」。 (11)晉接:本謂人臣升進而蒙天子接見;今稱交接曰晉接。 (12)狡黠便佞:刁詐、習於口語而無聞見之實。黠,音「峽」;便,音「篇」陽平;佞,音「寧」去聲。●交友篇 慎擇友【原文之一】 四者(1)立身行己(2)之道,已有崖岸(3);而其關鍵切要,則又在於擇友。人生二十內外,漸遠於師保(4)之嚴,未躋(5)於成人之列。此時知識大開,性情未定,父師之訓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聽,惟朋友之言,甘如醴(6)而芳若蘭。脫(7)有一淫朋匪友,闌入其側,朝夕浸灌,鮮有不為其所移者。從前四事,遂蕩然(8)而莫可收拾矣。此予幼年時知之最切。 今親戚中,倘有此等之人,則蹤跡常令疏遠,不必親密。若朋友則直以不識其顏面,不知其姓名為善;比之毒草啞泉,更當遠避。芸圃有詩云:「於今道上揶揄鬼,原是尊前嫵媚人。」(9)蓋痛乎其言之矣。擇友何以知其賢否?亦即前四件能行者為良友,不能行者為非良友。 予暑中退休,稍有暇晷(10),遂舉胸中所欲言者,筆之於此。語雖無文,然三十餘年涉履仕途(11),多逢險阻,人情物理,知之頗熟,言之較親,後人勿以予言為迂而遠於事情也。【註解】 (1)四者:指立品、讀書、養身、儉用。參見〈立品篇〉「慎威儀」目。 (2)立身行己:處世待人,自己行事。 (3)崖岸:兀傲嚴峻的行為和德性。 (4)師保:師長教誨。 (5)躋:音「基」;登,升。 (6)醴:音「李」;甜酒,甘泉。 (7)脫:若,或然之詞。 (8)蕩然:全數失去。 (9)於今道上揶揄鬼,原是尊前嫵媚人:今天路上嘲弄你的人,以前曾是你酒樽之前的嘉客。揶揄,音「爺魚」,嘲弄。嫵媚,姿態可愛;嫵,音「五」。 (10)暇晷:音「下軌」;空閑的時日。 (11)涉履仕途:經歷仕宦登進的路。【原文之二】 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自就塾以後,有室有家,漸遠父母之教,初離師保之嚴。此時查德友朋,投契(1)締交,其言甘如蘭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聽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2)側於間,德性未定,識見未純,鮮未有不為其移者。余見此屢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3),迷而不悟,脫有尊長誡諭,反生閑隙,益滋乖張(4)。故余家訓有云:「保家莫如擇友」,蓋痛心疾首(5)其言之也。 汝輩但於至戚中,觀其德性謹厚,好讀書者,交友兩三人足矣。況內有兄弟互相師友,亦不至岑寂(6)。且勢利言之,汝則溫飽來交者,豈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7)?平居則有酒食之費,應酬之擾;一遇婚喪有無,則有資給稱貸(8)之事;甚至有爭訟(9)外侮,則又有關說救援之事。平昔既與之契密,臨事卻之(10),必生怨毒反唇(11)。故余以為宜慎之於始也。 況且遊戲徵逐(12),耗精神而荒正業,廣言談而滋是非,種種弊端,不可紀極。故特為痛切發揮之。昔人有戒:「飯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洵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審(13)便取,衣不慎便脫。」【註解】 (1)投契:情意相合。 (2)匪人:行為不正的人。 (3)彀中:本謂弓矢所及之地;今指陷於術中。彀,音「夠」。 (4)益滋乖張:越生不和。乖張,不和諧、不和好。 (5)痛心疾首:恨惡之極。痛心,傷心。 (6)岑寂:高而靜。岑,音「涔」。 (7)切劘:切磋琢磨。劘,音「磨」。 (8)稱貸:舉債。 (9)爭訟:相爭而起訴。 (10)卻之:不受而還。 (11)反唇:本為不服的樣子,今作翻臉之意。 (12)徵逐:朋友往來之繁密;或作「徵逐」。 (13)審:詳,明。【原文之三】 人生髫稚(1),不離父母;入塾則有嚴師傅督課,頗覺拘束。逮十六七歲時,父母漸視為成人,師傅亦漸不嚴憚(2)。此時知識初開,嬉遊漸習,則必視朋友為性命。雖父母師保之訓,與妻孥(3)之言,皆可不聽。而朋友之言,則投若膠漆,契若芳蘭(4)。所與正,則隨之而正;所與邪,則隨之而邪。此必然之理,身驗之事也。 余鐫(5)一圖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擇友。」蓋有所嘆息、痛恨、懲艾(6)於其間也。古人重朋友,而列之五倫,謂其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有患難相救。今之朋友,止可謂相識耳,往來耳,同官同事耳,三黨(7)姻戚耳。朋友云乎哉(8)? 汝等莫若就親戚兄弟中,擇其謹厚老成,可以相砥礪者,多則二人,少則一人。斷無目前良友,遂可得十數人之理。平時既簡於應酬,有事可以請教。若不如己之人,既易於臨深為高(9);又日聞鄙猥(10)之言,污賤之行,淺劣之學:不知義理,不習詩書。久久與之相化,不能卻而遠矣。此《論語》所以首誡之也。【註解】 (1)髫稚:幼年時期。髫:音「條」;小孩額前下垂的發。 (2)嚴憚:嚴厲可怕。憚:音「但」;懼。 (3)妻孥:妻子。孥:音「奴」;妻與子的統稱。 (4)投若膠漆,契若芳蘭:投契得如膠漆,如芳蘭;極言與朋友關係的親近美好。 (5)鐫:音「捐」;雕刻。 (6)懲艾:音「成意」;警示戒止。 (7)三黨:即父、母、妻三族。 (8)朋友云乎哉:算是什麼朋友呢?云乎哉,語尾助詞。 (9)臨深為高:喻身處危境。臨深,如臨深淵;為高,如造高塔。 (10)鄙猥:卑陋。猥:音「偉」;鄙,賤。●怡情篇【原文】 圃翁曰:予擬一聯,將來懸草堂中。「富貴貧賤總難稱意(1),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閑便是主人」。其語雖俚(2),卻有至理。天下佳山勝水,名花美箭(3)無限。大約富貴人役於名利,貧賤人役於饑寒,總無閑情及此。惟付之浩嘆(4)耳。【註解】 (1)稱意:遂其所欲;即稱心。 (2)俚:音「李」;俗。 (3)箭:借指為竹之統稱。 (4)浩嘆:感慨深長。●怡情篇 植花木【原文之一】 圃翁曰:人生不能無所適(1)以寄其意。予無嗜好,惟酷好看山種樹。昔王右軍(2)亦云:「吾篤嗜(3)種果,此中有至樂存焉。」手種之樹,開一花結一實,玩之偏愛,食之益甘。此亦人情也。 陽和里五畝,園雖不廣,倘所謂「有水一池,有竹千竿」(4)者耶!花有十二種,每種得十餘本(5),循環玩賞,可以終老。城中地隘,不能多植,然在居室之西數武(6),花晨月夕,不須肩輿策蹇(7),自朝至夜分(8),可以酣賞飽看。一花一草,自始開至零落,無不窮極其趣。則一株可抵十株,一畝可敵十畝。 山中向營賜金園,今購芙蓉島,皆以田為本;於隙地疏池種樹,不廢耕耘。閱耕(9)是人生最樂。古人所云,躬耕亦止是課仆督農(10),亦不在沾體塗足(11)也。【註解】 (1)無所適:沒什麼喜好。適,安便,自得。 (2)王右軍:王羲之,官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3)篤嗜:非常喜好。篤,厚,專心致志。 (4)「倘所謂」二句:見白居易〈池上篇〉:「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倘,或然之詞。 (5)本:草本植物一株曰一本。 (6)武:半步為武。 (7)肩輿策蹇:乘轎騎馬。肩輿:一種陸行乘用之器,以竹木等製成箱形,內可坐人,外以兩桿架之,兩端用兩人或四人肩之行走。輿,音「魚」。策蹇,趕馬。策,鞭馬使進。蹇:音「簡」;駑馬。 (8)夜分:半夜之時。 (9)閱耕:觀察農事。閱,看。 (10)課仆督農:考核監督僕役僱農。 (11)沾體塗足:身體手腳沾惹田中泥土。【原文之二】 圃翁曰:移樹之法,江南以驚蟄(1)前後半月為宜。大約從土掘出之根,最畏春風,故須用土裹密,用草包之,不宜見風甚(2),不宜於隔宿。所以吳門、建業來賣花者,行千里經一月而猶活,乃用金汁土(3)密護其根,不使露風(4)之故。近地移植,反不活者,不知此理之故也。其新生細白根,系生氣所託(5),尤不當損。人但知深根固蒂,不知亦不宜太深種植。書謂加舊跡(6)一指,若太深則泥水傷樹皮,斷然(7)不茂矣。 凡樹大約花時(8)移,則彼精脈在枝葉,易活;於桂尤甚。花已有蓓蕾,移之多開。然此最泄氣(9)。故移樹而花盛開者,多不活;惟葉茂,則其樹必活矣。牡丹移在秋:當春宜盡去其花,若少愛惜,則其氣泄,樹即活亦不茂,數年後多自萎。樹之作花(10)甚不易,氣泄則本傷(11)。古人云:「再實之木,其根必傷。」人之於文章功名也亦然,不可不審也。【註解】 (1)驚蟄:節氣名,在陽曆三月五日或六日。蟄,音「哲」。 (2)風甚:風很劇烈。 (3)金汁土:和金汁而成的土。金汁:糞中清汁;用棕皮棉紙,上鋪黃土,澆糞汁於其上,濾取清汁,封入瓮內,埋之土中,逾年取出,謂之金汁。 (4)露風:本為寒氣;今指暴露風中。 (5)生氣所託:生長氣息所寄託。 (6)舊跡:移植前根干露出土面的痕迹。 (7)斷然:絕對。 (8)花時:花期、花季。 (9)泄氣:同泄氣;不能保持固有的精力。 (10)作花:開花。 (11)氣泄則本傷:樹開了花,根就受損。氣泄,指開花。【原文之三】 予生平嗜卉木,遂成奇癖,亦自覺可哂(1)。細思天下歌舞聲伎(2),古玩書畫,禽鳥博弈之屬(3),皆多費而耗物力,惹氣(4)而多後患,不可以訓子孫。惟山水花木,差可自娛,而非人之所爭。草木日有生意,而妙於無知(5),損(6)許多愛憎煩惱。 京師難於樹植,艱於曠土(7)。書閣中置盆花數種,滋培收護(8),頗費心力。然亦可少供耳目之玩。琴薦書幌(9),床頭十笏之地(10),無非落花填塞,亦一佳話也。【註解】 (1)可哂:可笑。哂:音「審」;譏嘲鄙視之意。 (2)伎:通「妓」,音「計」;古稱女樂為伎。 (3)禽鳥博弈之屬:玩鳥賭博之類。禽鳥,即鳥;博弈,局戲和圍棋。 (4)惹氣:招引煩惱。 (5)無知:本為不明事理;今指草木沒有知覺。 (6)損:減少。 (7)曠土:空曠之地。 (8)滋培收護:澆水培土收存保護。 (9)琴薦書幌:讀書彈琴處。薦:音「建」;草席。書幌,書齋的帷幕。幌,音「謊」。 (10)十笏之地:喻距離之短。笏:音「戶」;古代人臣朝見時所執的手版。【原文之四】 臨河(1)有大石,土人名為獾洞(2)。此地相度(3)亭子,下臨澄潭,四圍嶺岫(4),既曠然軒豁(5),亦窈然(6)幽深。其旁當種梅柳以映帶(7)之,亦此時事(8)也。向來梅杏桃梨之屬,種植者亦不少矣。使皆茂達,盡可自娛。 此時澆溉、修治、扶植、去草(9)為急。僕人紙上之樹(10)日增,園中之樹日減,汝當為吾稽察(11)之。樹不活與不種同。山中須三五日靜坐經理(12),晨入暮歸,不如其已(13)也。可與兄弟侄言之。【註解】 (1)河:指龍眠之芙蓉溪。參考本〈怡情篇〉「賞山水」目之四。 (2)土人名為獾洞:當地人稱之為「獾洞」。土人,世居本地的人。獾:音「歡」;野獸名,種類不一,皆喜穴居。 (3)相度:音「向墮」;觀察測量。 (4)嶺岫:山嶺洞穴。岫:音「秀」;山穴,岩穴。 (5)曠然軒豁:空曠開朗。曠然,空曠、廣大的樣子。 (6)窈然:深遠的樣子。窈,音「咬」。 (7)映帶:景物相照映聯絡,自成情致。 (8)此時事:指九月杪疏鑿水池時一併要做的事。參考本〈怡情篇〉「賞山水」目之四。 (9)澆溉、修治、扶植、去草:澆水、修剪、扶正、除草。修治,本指修理整治,今作修剪之意;扶植,扶助使能自立之意。 (10)紙上之樹:記錄在紙上樹的數目。 (11)稽察:同「稽查」;就是察考。 (12)靜坐經理:定心經營管理。靜坐,本為靜心安坐,今專指靜心意。 (13)不如其已:目前尚未完成。如,及;已,畢,止。【原文之五】 辛巳春分日,予攜大郎二郎六郎,出西直門(1),過高梁橋,沿溪水至法華寺,飯於僧舍,因至萬壽寺(2)。時甫(3)移華嚴鐘於後閣,尚未懸架。遂過天禧宮,看白松。蓋余最心賞古松:枝幹如凝雪,清響(4)如飛濤,班剝離奇,扶疏詰曲(5),枝枝入畫,葉葉有聲,如對高人逸士,不敢褻玩(6)。京師寺觀,此種為多,而時代久遠,則無過天禧宮者。共二十餘株,皆異態殊形,可謂巨觀(7)矣。是行也,春寒初解,綠色蒼茫(8),然已有融潤(9)之氣。得小詩曰:「緣溪來古寺,石堰舊河梁(10);水泮(11)波澄綠,風輕柳曲黃(12)。苔痕春已半,松影日初長;籃筍(13)攜諸子,僧寮野蔌(14)香。」【註解】 (1)西直門:北平內城的西城門。 (2)因至萬壽寺:由法華寺至萬壽寺。因,由,從。 (3)甫:方始,才。 (4)清響:清脆的響聲。 (5)班剝離奇,扶疏詰曲:樹榦班駁剝落奇特幻異,枝葉交錯曲折繁密茂盛。班,即班駁,色彩相雜。扶疏,枝葉繁茂或枝幹高下疏密有致。詰曲:曲折,屈曲;詰,音「節」。 (6)褻玩:音「謝萬」;相狎而玩弄之。 (7)巨觀:壯觀。 (8)蒼茫:杳無邊際的樣子。 (9)融潤:濕潤流通。 (10)石堰舊河梁:走上石堤,過了舊橋。堰:音「驗」;壅水的土堤。河梁:跨河之橋。 (11)泮:音「判」;散解,冰釋。 (12)曲黃:赤黃色。曲,音「渠」。 (13)籃筍:乘坐竹轎。籃為籃輿,筍為筍輿的簡稱,皆指竹轎。 (14)野蔌:野菜。蔌:音「素」;就是菜。●怡情篇 賞山水【原文之一】 圃翁曰:山色朝暮之變,無如春深秋晚。四月則有新綠,其淺深濃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則有黃葉,其赭黃茜紫(1),或映朝陽,或回夕照(2),或當風而吟,或當霜而殷(3),皆可謂佳勝(4)之極。其他則煙嵐、雨岫、雲峰、霞嶺(5),變幻頃刻。孰謂看山有厭倦時耶?放翁詩云:「游山如讀書,淺深在所得(6)。」故同一登臨,視其人之識解學問,以為高下苦樂(7),不可得而強也。 予每日治裝(8)入龍眠,家人相謂:「山色總是如此,何用日日相對?」此真淺之乎言看山者(9)。【註解】 (1)赭黃茜紫:黃葉映日所幻變出來的赤、黃、紅、紫等顏色。赭:音「者」;赤色。茜:音「欠」;紅色。 (2)回夕照:夕陽反照。回,同回,返、反之意。 (3)殷:音「煙」;赤黑色。 (4)佳勝:美好。勝,優。 (5)煙嵐、雨岫、雲峰、霞嶺:煙入山嵐,雨出山岫,雲盤層峰,霞繞長嶺。煙嵐,山中蒸潤之雲氣;雲峰,高聳入雲之山峰;霞嶺,亦高峰之意。 (6)淺深在所得:能不能有收穫,或者收穫多少,全看他學識修養的程度而定。陸遊〈再游天王廣教院〉詩作「深淺皆可樂」。見《劍南詩稿》卷十六,或《劍南詩鈔》卷一〈五古詩鈔〉。原題為「天王廣教院在蕺山東麓。予年二十餘時,與老僧惠迪游,略無十日不到也。淳熙甲辰秋,觀潮海上,偶縶舟其門,曳杖再游,恍如隔世矣」。 (7)高下苦樂:或優劣上下,或痛苦快樂。 (8)治裝:整理行裝。 (9)此真淺之乎言看山者:這真把游山說淺了。淺之乎言,等於言之乎淺,把它說簡單了的意思;之,就是看山、游山。【原文之二】 圃翁曰:山居宜小樓,可以收攬(1)群峰眾壑之勢。竹杪松梢(2),更有奇趣。予擬於芙蓉島南向,構(3)一小樓,題曰「千崖萬壑之樓」。大溪環抱,群峰聳峙(4),可謂快矣。築小齋三楹(5),曰「佳夢軒」。夫人生如夢,信矣。使(6)夕夢至此,豈不以為佳甚耶?陸放翁夢至仙館,得詩(7)云:「長廊下瞰碧蓮沼,小閣正對青蘿峰。」便以為極勝之景。予此中頗有之(8),可不謂之佳夢耶?香山詩云:「多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樂亦勝愁。」(9)人既在夢中,則宜稅駕(10)咀嚼其夢,而不當為夢幻泡影之嗟(11)。予固將以此為睡鄉(12),而不復從邯鄲道上,向道人借黃粱枕(13)也。【註解】 (1)收攬:收斂撿束。 (2)竹杪松梢:松竹末梢。杪:音「秒」;木末。 (3)構:架設,建築。 (4)聳峙:高起屹立。峙,音「至」。 (5)小齋三楹:小屋三間。齋,燕居之室。楹:音「營」;房屋一間曰一楹。 (6)使:假使,如果。 (7)「得詩」句:《劍南詩稿》卷七〈夢遊山水奇麗處有古宮觀云云台觀也〉詩作「曲廊下闞白蓮沼」。闞,同瞰、看;青蘿,青色的常青藤。蘿,松蘿,一名女蘿,地衣類植物,產深山中,常自樹梢懸垂,全體絲狀。 (8)予此中頗有之:我這裡頭很有一些極勝之景。此中,指小樓小齋及其附近;頗有,很有;之,指勝景。 (9)「香山詩」句:《全唐詩》卷四百四十七,白居易二十四〈城上夜宴〉詩作「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 (10)稅駕:猶言解駕,休息之意。 (11)嗟:音「街」;嘆息。 (12)睡鄉:睡夢中的境界。 (13)「邯鄲道上」二句:不再追求榮華富貴之意。唐李泌〈枕中記〉云:盧生邯鄲逆旅遇道者呂翁,自嘆窮困。翁探囊中枕授之;生枕之入寐。夢中娶美妻、第進士,累官至節度使,大破賊虜,拜相十年。子皆仕宦,孫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黃粱尚未煮熟。後人稱之為邯鄲夢或黃粱夢。【原文之三】 圃翁曰:予嘗言享山林之樂者,必具四者而後能長享其樂,實有其樂。是以古今來不易覯(1)也。四者維何?曰道德,曰文章,曰經濟,曰福命(2)。 所謂道德者,性情不乖戾、不谿刻(3)、不褊狹(4)、不暴躁,不移情於紛華,不生嗔(5)於冷暖。居家則肅雍(6)簡靜,足以見信於妻孥;居鄉則厚重謙和,足以取重(7)於鄰里;居身(8)則恬淡寡營(9),足以不愧於衾影(10)。無侮於人,無羨於世,無爭於人,無憾於己。然後天地容其隱逸,鬼神許其安享。無心意顛倒之病,無取捨轉徙(11)之煩。此非道德而何哉? 佳山勝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性情識見取之。不然,一見而悅,數見而厭心生矣。或吟詠古人之篇章,或抒寫性靈之所見,一字一句,便可千秋相契,無言亦成妙諦(12)。古人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13)又云:「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14)斷非不解筆墨人所能領略。此非文章而何哉? 夫茅亭草舍,皆有經綸(15);菜壟瓜畦(16),具見規畫。一草一木,其布置亦有法度。淡泊而可免饑寒,徒步而不致委頓(17)。良辰美景,而匏樽(18)不空;歲時伏臘(19),而雞豚可辦。分花乞竹(20),不須多費,而自有雅人深致(21);疏池結籬,不煩華侈,而皆能天然入畫。此非經濟而何哉? 從來愛閑之人,類(22)不得閑;得閑之人,類不愛閑。公卿將相,時至則為之。獨是山林清福,為造物之所深吝。試觀宇宙間,幾人解脫書卷之中?亦不多得置身在窮達毀譽之外。名利之所不能奔走,世味(23)之所不能縛束。室有萊妻(24),而無交謫(25)之言;田有伏臘(26),而無乞米之苦。白香山所謂:「事了心了。」(27)此非福命而何哉? 四者有一不具,不足以享山林清福。故舉世聰明才智之士,非無一知半見,略知山林趣味,而究竟不能深入其中,職(28)此之故也。【註解】 (1)覯:與「遘」通,音「夠」;遇。 (2)福命:福分與命運。 (3)谿刻:猶刻薄。 (4)褊狹:度量狹小。褊,音「扁」。 (5)生嗔:發怒。嗔,音「臣」陰平。 (6)肅雍:恭敬平和。 (7)取重:見重,以他為有德者而敬重之。 (8)居身:修養自身。 (9)寡營:不鑽營謀利。 (10)不愧於衾影:比喻暗中不做虧心事。衾,音「親」。 (11)轉徙:轉移、變化。徙,音「喜」。 (12)妙諦:佛教經典中的真言。 (13)「行到水窮處」二句:走到水源的盡頭,也就是坐下來欣賞那冉冉升起的雲彩之時。見王維〈終南別業〉詩。 (14)「登東皋以舒嘯」二句:登上東側坡地的水田邊盡情歌唱,下來面對清澈的溪流吟作詩篇。見陶潛〈歸去來辭〉。東皋,東方的水田。舒嘯,盡情歌唱。皋,音「高」。舒,伸、開;嘯,長鳴。 (15)經綸:以治絲之事喻規畫政治;今專指規畫而言。經,理其緒而分之;綸,比其類而合之。綸,音「倫」。 (16)菜壟瓜畦:指田地。壟,音「攏」;田中高處。畦,音「西」,語音「其」;區,田一區謂一畦。 (17)委頓:疲睏、廢壞。 (18)匏樽:同「匏尊」,用匏作的酒樽。匏,音「袍」;葫蘆的一種,實圓大而扁。 (19)歲時伏臘:冬夏季節,借指一年四季。歲時,季節。伏臘:本指夏季的伏日及冬季的臘日,為秦、漢時令節;今用以代全年之意。伏:伏日、伏天;夏至後第三庚日起,三十日內謂之伏天,每十日為一伏,分初、中、末,總稱三伏,為夏季最熱的時期。臘:臘日,即臘八日;陰曆十二月初八日,相傳為佛成道之日。 (20)分花乞竹:以自種之花與他人換竹。 (21)雅人深致:風雅之人,意致深遠。深致,深遠之意致。致,旨趣,意態。 (22)類:大率。 (23)世味:人在世上所感受種種欲樂之況味。 (24)萊妻:賢妻。萊,老萊子。老萊子欲應楚王之召出仕,其妻止之。君子謂:老萊妻果於從善。 (25)交謫:交相譴責。謫,音「哲」。 (26)田有伏臘:一年到頭田中皆有收穫。 (27)事了心了:白居易〈百日暇滿少傅官停自喜言懷〉詩云:「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事了人。」 (28)職:惟;助詞。【原文之四】 龍眠芙蓉溪,吾朝夕夢寐所在也。垂雲沜(1)天然石壁,上倚青山,下臨流水,當為吾相度可亭(2)之地,期於對石枕流(3)。雙溪草堂前,引南北二澗為兩池,中一閘(4)相通:一種蓮,一種魚(5)。制扁舟(6),容五六人;朱欄翠欞(7),蘭槳桂棹(8)。從芙蓉溪亭登舟,至艤舟亭(9)登岸。襟帶吾廬(10),汝歸當謀疏鑿:闊處十二丈,窄處二三丈;但(11)可以行舟。汝兄弟侄輪日督工,於九月杪(12)從事(13),渠成以報吾。堂軒(14)基址,預以繩定之,以俟異日(15)。【註解】 (1)垂雲沜:室之名。王維輞川別墅有室名「茱萸沜」,為輞川二十景之一。本處仿此。沜,音「判」;山崖或水涯。 (2)亭:建亭。 (3)對石枕流:有悠遊林泉,閑居山野之意。枕流:喻避塵世而隱遁;原應作「枕石」,晉孫楚誤云為「枕流漱石」,並解曰「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礪其齒」,後多沿用。本文改對石枕流。枕,音「鎮」。 (4)閘:音「炸」陽平;水門。 (5)種魚:猶養魚。 (6)扁舟:小船。扁,音「篇」。 (7)欞:音「零」;窗檻上雕成種種花紋的孔格。 (8)蘭槳桂棹:以蘭木與桂木作槳。棹,音「照」,與槳同為行舟用具。 (9)艤舟亭:亭之名。艤舟,整舟向岸之意。艤,音「以」。江蘇省武進縣之東南有一「艤舟亭」,宋蘇軾常系舟此處,後人因名之。 (10)襟帶吾廬:山水環繞在我房子的四周。襟帶,即襟山帶河,就是倚山繞河之意;廬,屋舍。 (11)但:只要。 (12)杪:音「秒」;時節之末。 (13)從事:治其事。 (14)堂軒:大廳和長廊。 (15)俟異日:待他日再行動工之意。●怡情篇 識管弦【原文】 圃翁曰:昌黎(1)〈聽穎師琴〉詩有云:「呢呢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忽然勢軒昂,猛士赴戰場。」(2)又云:「失勢一落千丈強。」(3)歐陽公(4)以為琵琶詩。信然。予細味琴音,如微風入深松,寒泉滴幽澗,靜永古澹(5)。其上下十三徽(6),出入一弦至七弦,皆有次第。大約由緩而急,由大而細,極於和平,沖夷(7)為主,安有呢呢兒女,忽變為金戈鐵馬(8)之聲?常建(9)〈琴〉詩:「江上調(10)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11)七弦遍,萬木沉秋陰。能令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枯桐枝(12),可以徽(13)黃金。」真可謂字字入妙,得琴之三昧(14)者。味此,則與昌黎之言迥別(15)矣。 古來士大夫學琴,類不能學多操(16)。白香山止〈秋思〉(17)一曲,范文正公(18)止〈履霜〉(19)一曲。高人撫弦動操(20),自有夷曠沖澹(21)之趣,不在多也。古人制琴一曲,調適宮商(22),但傳指法;後人強被(23)以語言文字,失之遠矣。甚至俗譜用〈大學〉及〈歸去來辭〉、〈赤壁賦〉(24),強配七弦,一字予以一音,且有以山歌小曲溷(25)之者。其為唐突(26)古樂甚矣,宜為雅人之所深戒也。 大抵琴音以古澹為宗,非在悅耳,心境微有不清,指下便爾荊棘(27)。清風明月之時,心無機事(28);曠然(29)天真時,鼓一曲不躁不懶(30),則緩急輕重合宜,自然正音出於腕下,清興(31)超於物表。放翁詩曰:「琴到無人聽處工(32)。」未深領斯妙者,自然聞古樂而欲卧,未足深論也。【註解】 (1)昌黎: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郡望昌黎,後人因稱「韓昌黎」。韓愈乃唐代有名思想家及古文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為己任,倡古文,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其詩與孟郊齊名。詩中多有反應現實,抨擊時弊及詠懷述志之作。 (2)「呢呢兒女語」四句:琴聲輕柔細屑,仿如小情侶間親密的耳語,偶而夾雜傾心相愛的嗔嗲責怪;忽然聲勢轉變得昂揚激越,就像勇猛的將士,探戈躍馬沖入敵陣。呢呢:音「泥」;狀聲詞,用來行容言辭親切。爾汝:猶言「卿卿我我」;對話時你來我去,不講客套,是關係親密的表現。軒昂,高舉的樣子。呢,或作「昵」。忽然勢軒昂,本作「劃然變軒昂」;猛士赴戰場,本作「勇士赴敵場」。 (3)失勢一落千丈強:行容琴音驟降幅度之大,如權臣失勢跌落千丈谷底般。強,有餘。 (4)歐陽公:即歐陽修。修字永叔,晚號六一居士,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自號醉翁,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5)靜永古澹:靜默、深遠、古雅、淡泊。 (6)十三徽:古琴上表撫抑之處,全弦凡十三處,曰十三徽。 (7)沖夷:就是和平。 (8)金戈鐵馬:謂兵事。 (9)常建:唐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與王昌齡同榜登進士第,仕途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後召王昌齡、張僨同隱。盛唐人對其詩評價頗高。上文所引詩,《全唐詩》卷一百四十四題作〈江上琴興〉。第四句作「萬木澄幽陰」、第五句作「能使江月白」。 (10)調:調和音曲,即演奏。 (11)泠泠:音「零」;聲音清澈洋溢。 (12)枯桐枝:喻不起眼的琴。古琴多為桐木所作,有人便以桐稱呼琴。《全唐詩》枯作梧。 (13)徽:鼓琴循弦謂之徽。 (14)三昧:訣要;得其訣要者曰得其三昧。昧,音「妹」。 (15)迥別:大不相同。迥,音「窘」。 (16)操:琴曲。 (17)秋思:秋日寂寞凄涼之情緒。此處為樂曲名。 (18)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宋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卒謚文正,公為尊稱。 (19)履霜:履霜操,樂府琴曲歌辭名,周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范仲淹喜愛彈琴,但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所以又有「范履霜」之稱。 (20)撫弦動操:與撫琴動操同,即彈琴。 (21)夷曠沖澹:平易開朗,謙虛淡泊。 (22)宮商:五音中宮商二音,引伸為音樂、音律之意。 (23)強被:因「搶披」;硬套之意。強,勉強。被:同「披」;衣搭在身上而不穿整。 (24)赤壁賦:蘇軾所作,有前後二賦。 (25)溷:音「混」去聲;雜亂。 (26)唐突:抵觸。 (27)荊棘:本指梗阻之狀;今喻紛亂的樣子。 (28)機事:機密巧詐之事。 (29)曠然:曠達,猶豁達;自適其志,不拘束於俗務、俗見。 (30)不躁不懶:不急不徐。 (31)清興:清雅之興緻。 (32)工:精巧佳妙之謂。陸遊〈明日復理夢中意作〉詩有「詩到無人愛處工」句。見《劍南詩稿》卷五十八。●持家篇 節用度【原文之一】 圃翁曰:予于歸田之後,誓不著緞,不食人蔘。夫古人至貴,猶服三浣之衣(1)。緞之為物,不可洗、不可染,而其價六七倍於湖州縐與絲(2);佳者三四錢一尺,比於一疋布之價。初時華麗可觀,一沾灰油便色改而不可浣洗;況予性疏忽,於衣服不能整齊,最不愛華麗之服。歸田後惟著絨褐(3)、山繭(4)、文布(5)、湖,期於適體養性;冬則羔裘(6),夏則蕉葛(7),一切珍裘細縠(8),悉屏棄之,不使外物妨吾坐起也。老年奔走應事務,日服人蔘一二錢;細思吾鄉米價,一石不過四錢,今日服參價如之或倍之(9),是一人而兼百餘人糊口之具,忍(10)孰甚焉?侈孰甚焉?夫藥性原以治病,不得已而取效於旦夕,用是補續血氣,乃竟以為日用尋常之物,可乎哉?無論物力不及,即及亦不當為,予故深以為戒。倘得邀恩遂初(11),此二事斷然不渝(12)吾言也。 圃翁曰:予性不愛觀劇;在京師一席之費,動逾數十金,徒有應酬之勞,而無酣適之趣。不若以其費濟困賑急,為人我利普(13)也。予六旬(14)之期,老妻禮佛時,忽念誕日例當設梨園(15)宴親友,吾家既不為此,胡不將此費制綿衣絝百領,以施道路饑寒之人乎?次日為余言,笑而許之。予意欲歸里時,仿陸梭山(16)居家之法,以一歲之費分為十二股,一月用一分,每日於食用節省;月晦(17)之日則總一月之所余別作一封,以應貧寒之急。能多作好事一兩件,其樂逾於日享大烹之奉(18)多矣,但在勉力而行之。【註解】 (1)三浣之衣:經過多次洗滌的衣服。浣,同「浣」,音「晚」;洗。語見《新唐書》〈柳公權傳〉:「因舉袂曰:此三浣矣。」 (2)?:同「綢」,絲織物的通稱。 (3)絨褐:黃黑色會起毛的紡織品。 (4)山繭:用野蠶絲所織成的綢。 (5)文布:印染過的布。文,同「紋」。 (6)羔裘:羊皮衣。 (7)蕉葛:用蕉麻纖維織成的布。 (8)珍裘細縠:真貴的皮衣,精細的紗綢。縠,音「胡」;縐紗。 (9)如之或倍之:相等或加倍。 (10)忍:狠心。 (11)邀恩遂初:獲得恩寵,完成歸田的心愿。遂,完成;初,本意。 (12)不渝:不改變。 (13)利普:利益普施。 (14)六旬:六十歲。 (15)梨園:指戲劇演出。唐玄宗時,曾於梨園中教授伶人,後遂以梨園為演戲之所。 (16)陸梭山:陸九韶,宋人,字子美。學問淵粹,隱居不仕,與學者講學於梭山,因號梭山居士。其學以切於日用為要,晝之言行,夜必書之。著有《梭山日記》、《梭山文集》。 (17)月晦:即月盡之日,陰曆每月最後一天。 (18)大烹之奉:豐盛的食物。烹,音「碰」陰平。【原文之二】 不足,則斷不可借債;有餘,則斷不可放債。權子母(1)起家,惟至寒之士稍可,若富貴人家為之,斂怨(2)養奸,得罪招尤(3),莫此為甚。【註解】 (1)權子母:計算本金,謀取利息。權,衡量。 (2)斂怨:聚集怨仇。 (3)招尤:招來怨恨。【原文之三】 吾貽子孫,不過瘠田數處耳,且甚荒蕪不治,水旱多虞(1);歲入之數,僅足以免饑寒畜(2)妻子而已。一件兒戲事做不得,一件高興事做不得(3)。生平最喜陸梭山過日治家之法,以為先得我心,誠仿而行之,庶幾無鬻產(4)盪家之患。予有言曰:守田者不飢(5);此二語足以長世(6),不在多言。凡人少年,德性不定,每見人厭之曰慳(7)、笑之曰嗇、誚(8)之曰儉,輒(9)面發熱;不知此最是美名,人肯以此誚之,亦最是美事,不必避諱。人生豪俠周密(10)之名至不易副,事事應之,一事不應,遂生嫌怨;一人不周,便存形跡(11)。若平素儉嗇,見諒於人,省無窮物力、無窮嫌怨,不亦至便乎?【註解】 (1)水旱多虞:經常擔心發生水患或旱災。 (2)畜:同「蓄」,養。 (3)「一件」二句:意謂無法任憑自己的喜好做事。 (4)鬻產:賣掉田產。鬻,音「育」;賣。 (5)不飢:不怕饑荒到來。 (6)長世:綿續存在。意謂受用無窮。 (7)慳:音「千」;吝嗇。 (8)誚:音「翹」第四聲;譏刺。 (9)輒:音「折」;往往。 (10)豪俠周密:做人講義氣,做事周到細密。 (11)形跡:印象、痕迹。【原文之四】 譚子《化書》(1)訓儉字最詳,其言曰:「天子知儉,則天下足;一人知儉,則一家足。且儉非止節嗇財用而已也,儉於嗜欲,則德日修體日固;儉於飲食,則脾胃寬(2);儉於衣服,則肢體適;儉於言語,則元氣藏(3)而怨尤寡;儉于思慮,則心神寧;儉於交遊,則匪類遠;儉於酬酢,則歲月寬而本業修(4);儉於書札,則後患寡(5);儉於干請,則品望尊(6);儉於僮僕,則防閑省(7);儉於嬉遊,則學業進。」其中義蘊甚廣,大約不外於葆嗇(8)之道。 東坡千古才人,以百五十錢為一塊,每日只用畫杈(9)挑取一塊,盡此錢為度(10),決不用明日之錢。汝輩中人,可無限制?陸梭山訓居家之法最妙,以一歲所入,除完官糧外,分為三分;存一分以為水旱及意外之費,其餘二分析為十二分,每月用一分。但許存余不許過界。能從每日飲食雜用加意節省,使一月之用常有餘,別置一處,不入經費,留以為親戚朋友小小周濟緩急之用;亦遠怨積德之道,可恃以長久者也。 居家治生之理,《恆產瑣言》備之矣。雖不敢謂「聖人復起,不易吾言」(11),其於謀生,不啻左券(12)。總之饑寒由於鬻產,鬻產由於債負,債負由於不經(13);相因(14)之理,一定不易,予視之洞若觀火(15)。仕宦之日,雖極清苦,畢竟略有交際,子弟習見習聞,由之不察(16);若以此作田舍度日之計(17),則立見其仆蹶(18),不可不深長思者也。人生儉嗇之名,可受而不必避。世俗每以為恥,不知此名一噪,則人絕覬覦之想(19),偶有所用,人即德之(20),所謂以虛名而受實益,何利如之(21)?【註解】 (1)譚子化書:譚子,即譚峭,五代南唐泉州人,字景升。得辟穀養氣煉丹之術,著有《化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等六篇,大旨多出黃老之學而又附合於儒家。文中所引,出於〈儉化〉篇。 (2)脾胃寬:胃口開,什麼都覺得好吃。 (3)元氣藏:保住精神氣力。 (4)歲月寬而本業修:時間寬裕而能儘力於自己的本行。 (5)「儉於書札」二句:意謂少寫信就不會留下後遺症。 (6)「儉於干請」二句:意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干請,請求別人幫忙。 (7)「儉於僮僕」二句:意謂少用僕人自然就不必四處防範、時加禁制。 (8)葆嗇:收斂而不浪費。葆,音「保」。 (9)畫杈:雕有圖案的木製器具,尾端分枝,可挑取物品。杈,音「插」。 (10)盡此錢為度:用完這些錢為限度。 (11)聖人復起,不易吾言:語出《孟子》〈滕文公〉下,意謂所言真確,即使聖人再世,也會表示贊同。 (12)不啻左券:簡直就是最好的依據。不啻,何止;左券,契約。券,音「勸」。 (13)不經:違反常道。 (14)相因:彼此互為因果。 (15)洞若觀火:非常清楚明白。 (16)由之不察:照著做而不知反省觀察。 (17)田舍度日之計:置田築舍,指不任官職,如同老百姓尋常過日子的打算。 (18)仆蹶:音「撲決」,跌倒、頹敗。 (19)覬覦之想:不良的企圖、念頭。 (20)德:讚美。 (21)何利如之:多麼有用。●持家篇 善待人【原文之一】 圃翁曰:人家僮僕,最不宜多畜。但有得力二三人,訓諭有方,使令得宜,未嘗不得兼人(1)之用。太多則彼此相諉(2),恩養必不能周(3),教訓亦不能及,反不得其力。且此輩當家道盛,則倚勢作非,招尤結怨;家道替(4),則飛揚跋扈(5),反唇賣主,皆勢所必至。予欲令家僕皆各治生業,可省游手游食之弊,不至於冗食為非(6)也。且僮僕甚無取乎黠慧者(7)。吾輩居家居宦,皆簡靜守理,不為闇昧(8)之事,至衙門政務皆自料理,不煩干仆(9)巧權門之應對(10),為遠道之輸將(11),打點機密,奔走勢利;所用者不過趨蹡(12)、洒掃、負重、徒步之事耳,焉用聰明才智為哉?至於山中耕田鋤圃之仆,乃可為寶;其人無奢望、無機智,不為主人斂怨。彼縱不遵束約,不過懶墮愚蠢之小過,不必加意防閑,豈不為清閑之一助哉?【註解】 (1)兼人:兼任二人以上的工作。 (2)相諉:互相推卸責任。 (3)周:顧及全部。 (4)替:衰落。 (5)飛揚跋扈:意氣凌人,舉動超越軌度。 (6)冗食為非:吃閑飯作惡事。 (7)黠慧者:狡猾聰敏的人。 (8)闇昧:不明不白。闇,同「暗」。 (9)干仆:能幹的僕人。 (10)巧權門之應對:巧妙地去跟權勢之家周旋應付。 (11)為遠道之輸將:到遠地去送禮,打通關節。輸將,繳納財物。 (12)趨蹡:趕路。蹡,音「槍」。【原文之二】 祖父贈光祿公恂所府君(1),每聞鄉人言其厚德,邑人(2)仰之如祥麟威鳳(3)。方(4)伯公己酉登科(5),邑人榮之(6)贈以聯曰:張不張威(7),願秉文(8),文名天下;盛有盛德,期可藩,藩屏王家(9)。至今桑梓(10)以為美談。 父親贈光祿公拙庵府君,予逮事(11)三十年,生平無疾言遽色(12),居身節儉,待人寬厚,為介弟(13)未嘗以一事一言干謁(14)州縣。生平未嘗呈送一人,見鄉里煦煦以和(15),所行隱德(16)甚多,從不向人索逋欠(17),以故三世皆祀於鄉賢。請主入廟(18)之日,里人莫不欣喜,道盛德之報,是亦何負於人哉!予行年六十有一,生平未嘗送一人於捕廳(19),令其呵譴之,更勿言笞責,願吾子孫終守此戒,勿犯也。【註解】 (1)光祿公恂所府君:光祿,為文官正一品官,專司膳食帳幕。府君,子孫尊稱先世之辭。 (2)邑人:同鄉之人。 (3)祥麟威鳳:比喻難得的人才。 (4)方:當。 (5)登科:科舉考試榜上有名。 (6)榮之:引以為榮。 (7)張威:張揚其威,意謂表現其材能。 (8)秉文:持筆為文。 (9)藩屏王家:比喻為國家之重臣。藩屏,保障護衛。 (10)桑梓:故鄉。 (11)逮事:來得及事奉。逮,及。 (12)遽色:急躁的表情。 (13)介弟:眾弟、諸弟。 (14)干謁:以私事請求。 (15)煦煦以和:溫和的樣子。煦,音「許」。 (16)隱德:不為人知的善行。 (17)逋欠:逃避不償還的債務。逋,因「卜」陰平;逃。 (18)請主入廟:持祖先牌位,安放於宗廟中。 (19)捕廳:猶今之警察局。【原文之三】 鄉裡間荷擔負販,及傭工小人,切不可取其便宜。此種人所爭不過數文,我輩視之甚輕,而彼之含怨甚重。每有愚人,見省得一文,以為得計,而不知此種人心忿口碑(1),所損實大也。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語辭氣最為要緊,此事甚不費錢,然彼人受之,同於實費;只在精神照料得來,不可憚煩,《易》所謂勞謙(2)是也。予深知此理,然苦於性情疏懶,憚於趨承(3),故我惟思退處山澤,不要見人,庶少斯過(4),終日懍懍(5)耳。【註解】 (1)心忿口碑:心中憤恨而口裡傳說。 (2)勞謙:《易經》〈謙卦〉:「勞謙,君子有終,吉。」言有功勞而仍能謙虛,君子必有好結果。 (3)憚於趨承:害怕逢迎奉承。 (4)庶少斯過:希望可以少犯這種過錯。庶,期許之意。斯,此。 (5)懍懍:心中危懼的樣子。●持家篇 睦兄弟【原文】 法昭禪師偈(1)云:「同氣連枝(2)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詞意藹然(3),足以啟人友於(4)之愛。然予嘗謂人倫有五(5),而兄弟相處之日最長。君臣之遇合(6),朋友之會聚,久速故難必也。父之生子,妻之配夫,其早者皆以二十歲為率(7);惟兄弟或一二年,或三四年,相繼而生,自竹馬遊戲(8)以至鮐背鶴髮(9),其相與周旋(10),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若恩意浹洽(11),猜間不生(12),其樂豈有涯哉?近時有周益公,以太傅退休,其兄乘成先生,以將作監丞退休,年皆八十,詩酒相娛者終其身。章泉趙昌甫兄弟,亦俱隱於玉山之下,蒼顏華髮,相從於泉石之間,皆年近九十,真人間至樂之事,亦人間罕有之事也。【註解】 (1)偈:音「記」,梵語中之頌詩,多為四句。 (2)同氣連枝:謂兄弟如同一棵樹上相連的枝幹。 (3)藹然:和氣的樣子。 (4)友於:兄弟。《書經》〈君陳〉:「惟孝,友於兄弟。」 (5)人倫有五:五倫又稱五常、五品、五教,指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語見《孟子》〈滕文公篇〉上。 (6)遇合:相遇契合。 (7)率:音「律」,準則。 (8)竹馬遊戲:比喻童年。 (9)鮐背鶴髮:形容老年。鮐背,鮐魚背有黑紋;老人皮膚有斑紋亦似之。鶴髮,鶴羽為白色;老人頭髮斑白亦似之。鮐,音「台」。 (10)周旋:來往應接。 (11)恩意浹洽:感情融洽。 (12)猜間不生:沒有任何猜疑嫌忌。●會心篇 戒收藏【原文】 圃翁曰:人生於珍異之物,決不可好。昔端恪公言:士人於一研(1)一琴,當得佳者;研可適用,琴能發音,其他皆屬無益。良然!磁器最不當好,瓷佳者必脆薄,一醆(2)值數十金,僮僕捧持,易致不謹,過於矜束(3),反致失手。朋友歡宴(4)亦鮮樂趣,此物在席,賓主皆有戒心,何適意(5)之有?磁取厚而中等者,不致大粗,縱有傾跌亦不甚惜,斯為得中之道也。名畫法書(6)及海內有名玩器,皆不可畜(7),從來賈禍招尤(8),可為龜鑒。購之不啻千金,貨(9)之不值一文;且從來真贗(10)難辨,變幻奇於鬼神。裝潢易於竊換,一軸得善價,繼至者遂不旋踵(11)。以偽為真,以真為偽,互相訕笑,止可供噴飯(12)。昔真定梁公有畫字之好,竭生平之力收之,捐館(13)後為勢家所求索殆盡;然雖與以佳者,輒謂非是(14),疑其藏匿。其子孫深受斯累,可為明鑒者也。【註解】 (1)研:同「硯」字,音「燕」;磨墨之具。 (2)醆:同「盞」字,音「展」;酒器。 (3)矜束:莊重約束。 (4)宴:同「宴」字。 (5)適意:輕鬆自在。 (6)法書:即書法。 (7)畜:音「序」,存藏。 (8)賈禍招尤:帶來災禍、怨恨。賈,音「古」;買。 (9)貨:動詞,作賣解。 (10)贗:音「燕」,指仿製品。 (11)不旋踵:比喻迅速。 (12)可供噴飯:令人失笑。 (13)捐館:去世。人死則棄其所住之館舍,故曰捐館。捐,棄。 (14)輒謂非是:每每以為不是真品。●會心篇 知天命【原文之一】 圃翁曰:聖賢仙佛,皆無不樂之理。彼世之終身憂戚,忽忽(1)不樂者,決然無道氣、無意氣之人。孔子曰:樂在其中(2);顏子不改其樂(3);孟子以不愧不怍為樂(4);《論語》開首說說樂(5);《中庸》言無入而不自得(6);程朱教尋孔顏樂處:皆是此意。若庸人多求多欲,不循理、不安命;多求而不得則苦,多欲而不遂則苦,不循理則行多窒礙而苦,不安命則意多怨望而苦。是以跼天蹐地(7)、行險僥倖,如衣敝絮行荊棘中,安知有康衢(8)坦途之樂?惟聖賢仙佛,無世俗數者(9)之病,是以常全樂體。香山字樂天,予竊慕之,因號曰樂圃。聖賢仙佛之樂,予何敢望?竊欲營履道(10)一丘一壑(11)仿白傅(12)之有叟在中,白須飄然,妻孥熙熙,雞犬閑閑(13)之樂雲耳。【註解】 (1)忽忽:失意的樣子。 (2)「孔子」句:語出《論語》〈述而〉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顏子」句:語出《論語》〈雍也〉篇:「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孟子」句: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論語」句:語出《論語》〈學而〉篇首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中庸」句:語出《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言君子恪守本分,無論處在什麼環境,都能悠然自得。 (7)跼天蹐地:戒慎恐懼的樣子。跼,音「局」;屈身。蹐,音「及」;小步。 (8)康衢:四通八達的大路。《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 (9)數者之病:指前文所言「多求、多欲、不循理、不安命」之病。 (10)履道:遵行正道。 (11)一丘一壑:比喻隱者棲息之所。《漢書》〈敘傳〉:「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 (12)白傅:即白居易,因曾任太子少傅,故省稱白傅。 (13)「有叟在中」四句:白居易歸老洛陽,作〈池上篇〉:「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颯,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妻孥熙熙,雞犬閑閑。優哉游哉,吾將老乎其閑。」(見《舊唐書》〈白居易傳〉)熙熙,和樂的樣子。閑閑,同「閑閑」;悠閑自在的樣子。【原文之二】 圃翁曰:天體至圓,故生其中者無一不肖(1)其體。懸象(2)之大者,莫如日月,以至人之耳目手足,物之羽毛、樹之花實。土得雨而成丸,水得雨而成泡,凡天地自然而生皆圓,其方者皆人力所為。蓋稟天之性者,無一不具天之體;萬物做到極精妙處,無有不圓者。聖人之德,古今之至文法帖(3),以至一藝一術,必極圓而後登峰造極。裕親王(4)曾暢言其旨,適與予論相合。偶論及科場文(5),想必到圓處始佳;即飲食做到精美處,到口也是圓底。余嘗觀四時之旋運(6),寒暑之循環,生息之相因,無非圓轉。人之一身,與天時相應,大約三四十以前是夏至前,三四十以後是夏至後,凡事漸衰,中間無一刻停留。中間盛衰關頭無一定時候,大概在三四十之間。觀於鬚髮,可見其衰緩者其壽多,其衰急者其壽寡。人身不能不衰,先從上而下者多壽,故古人以早脫頂為壽征。先從下而上者多不壽,故鬚髮如故而腳軟者難治。凡人家道亦然,盛衰增減,決無中立之理。如一樹之花,開到極盛,便是搖落之期。多方保護,順其自然,猶恐其速開,況敢以火氣(7)催逼之乎?京師溫室之花,能移牡丹各色桃於正月,然花不盡其分量(8),一開之後根干輒萎;此造化之機,不可不察也。嘗觀草木之性,亦隨天地為圓轉:梅以深冬為春,桃李以春為春,榴荷以夏為春,芙蓉以秋為春。觀其節枝含苞之處,渾然(9)天地造化之理,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10)!【註解】 (1)肖:像似。 (2)懸象:天象。《易經》〈繫辭〉上:「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3)至文法帖:好文章好書法。 (4)裕親王:即裕憲親王,清世祖第二子,名福全,號澹園主人。 (5)科場文:參加科舉應試的文章。 (6)旋運:旋轉運行。 (7)火氣:用人工方式加高溫度。 (8)分量:力量。 (9)渾然:全然,整個事物不可分別之狀。 (10)「天地之心」二句:《易經》〈復卦〉彖傳:「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為坤上震下合成之卦,象徵冬去春來、大自然萬物生生不息的本心。【原文之三】 圃翁曰:《論語》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1),考亭(2)註:不知命則見利必趨,見害必避,而無以為君子。予少奉教於姚端恪公,服膺斯語,每遇疑難躊躇之事,輒依據此言,稍有把握。古人言「居易以俟命」(3),又言「行法以俟命」(4);人生禍福榮辱得喪,自有一定命數,確不可移,審此則利可趨而有不必趨之利,害宜避而有不必避之害。利害之見既除,而為君子之道始出,此為字甚有力。既知利害有一定,則落得做好人也。權勢之人,豈必與之相抗以取害?到難於相從處(5),亦要內不失己。果謙和以謝之,宛轉以避之,彼亦未必決能禍我;此亦命數宜然,又安知委曲從彼之禍,不更烈於此也?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安知用官銀之禍,不甚於上官之失歡(6)也? 昔者米脂令(7)蕭君,掘李賊(8)之祖墳,賊破京師後獲蕭君,置軍中,欲甘心焉(9)!挾至山西,以二十人守之。蕭君夜遁,後復為州守(10),自著《虎吻餘生》記其事。李賊殺人數十萬,究不能殺一蕭君。生死有命,寧不信然(11)耶?予官京師日久,每見人之數(12)應為此官,而其時本無此一缺,有人焉竭力經營幹辦停當,而此人無端值之(13),或反為此人之所不欲,且滋詬詈(14),如此者不一而足;此亦舉世之人共知之,而當局則往往迷而不悟。其中之求速反遲,求得反失,彼人為此人而謀,此事因彼事而壞,顛倒錯亂,不可究詰(15)。人能將耳目聞見之事,平心體察,亦可消許多妄念也。【註解】 (1)「論語」句:語出《論語》〈堯曰〉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考亭:朱熹,南宋婺原人,晚號晦翁,講學之所曰「考亭」,人稱考亭先生。其學重點為「居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3)居易以俟命:語出《中庸》第十四章:「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謂君子安於平易,素位而行,不羨慕外在的事物,等候天命到臨。 (4)行法以俟命:奉公守法,等候天命到臨。 (5)相從:跟隨。 (6)失歡:失去歡心。歡,同「歡」字。 (7)米脂令:陜西省米脂縣縣長。 (8)李賊:明末流寇李自成,米脂人,自稱闖王。崇禎十七年,陷京師,清兵入關後,自殺於九宮山。 (9)欲甘心焉:想要殺之而後快。《左傳》庄公九年:「請受而甘心焉。」 (10)州守:指綏德州太守。 (11)寧不信然:難道不是真的嗎? (12)數:氣數、運數。 (13)無端值之:無緣無故遇上。值,逢。 (14)且滋詬詈:同時還加上一些批評謾罵。詈,音「立」;罵。 (15)究詰:追究質疑。【原文之四】 圃翁曰:人生適意之事有三——曰貴、曰富、曰多子孫。然是三者,善處之則為福,不善處之則為累。至為累而求所謂福者,不可見矣。何則?高位者責備之地(1),忌嫉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2),謗訕之的(3),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4)。況有榮則必有辱,有得則必有失,有進則必有退,有親則必有疏;若但計丘山之得(5),而不容銖兩之失(6),天下安有此理?但己身無大譴過(7),而外來者(8)平淡視之,此處貴之道也。 佛家以貨財為五家公共之物:一曰國家,二曰官吏,三曰水火,四曰盜賊,五曰不肖子孫。夫人厚積,則必經營布置、生息防守,其勞不可勝言;則必有親戚之請求,貧窮之怨望,僮僕之奸騙;大而盜賊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竊(9);經商之虧折,行路之失脫,田禾之災傷,攘奪之爭訟(10),子弟之浪費;種種之苦,貧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人能知富之為累,則取之當廉,而不必厚積以招怨;視之當淡,而不必深恨以累心。思我既有此財貨,彼貧窮者不取我而取誰?不怨我而怨誰?平心息忿,庶不為外物所累。儉於居身,而裕於待物;薄於取利,而謹於蓋藏(11),此處富之道也。 至子孫之累尤多矣!少小則有疾病之慮,稍長則有功名之慮,浮奢不善治家之慮,納交匪類之慮。一離膝下,則有道路寒暑饑渴之慮,以至由子而孫,展轉無窮,更無底止。夫年壽既高,子息蕃衍,焉能保其無疾病痛楚之事?賢愚不齊,升沉各異(12),聚散無恆,憂樂自別。但當教之孝友,教之謙讓,教之立品,教之讀書,教之擇友,教之養身,教之儉用,教之作家(13)。其成敗利鈍,父母不必過為縈心(14);聚散苦樂,父母不必憂戚成疾。但視己無甚刻薄,後人當無倍出(15)之患;己無大偏私,後人自無攘奪之患;己無甚貪婪,後人自當無盪盡之患。至於天行之數(16),稟賦之愚,有才而不遇,無因而致疾,延良醫慎調治,延良師謹教訓,父母之責盡矣!父母之心盡矣!此處多子孫之道也。 予每見世人處好境而鬱郁不快,動多悔吝憂戚(17),必皆此三者之故。由不明斯理,是以心褊見隘(18),未食其報(19),先受其苦。能靜體吾言於擾擾(20)中,有熒熒(21)之亮,豈非熱火坑中一帖清涼散,苦海波中一架八寶筏(22)哉?【註解】 (1)責備之地:指責批評的對象。 (2)勞苦之藪:勞心儘力的所在。藪,音「叟」;聚集地。 (3)謗訕之的:毀謗譏刺的目標。的,音「帝」;目標。 (4)卻步:退縮不前。 (5)丘山之得:極大極多的好處。 (6)銖兩之失:極小極少的缺失。 (7)譴過:罪惡過錯。 (8)外來者:指前述之「責備、忌嫉、怨尤、利害、憂患、勞苦、謗訕、攻擊」。 (9)穿窬之鼠竊:穿垣跳牆的小偷。窬,音「於」;越過。《論語》〈陽貨〉篇:「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0)攘奪之爭訟:因偷竊搶奪而引起的訴訟官司。攘,竊取。 (11)蓋藏:指府庫倉廩中所掩蓋覆藏之物。《禮記》〈月令〉:「命百官,謹蓋藏。」 (12)升沉各異:得意或失意,處境各有不同。 (13)作家:積儲貨財,興立家業。《晉書》〈食貨志〉:「桓帝不能作家,曾無私蓄。」 (14)縈心:旋繞在心,即操心。 (15)倍出:即「悖出」,指財物在不合情理的情況下失去,如被人巧奪或浪費以盡。語出《大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6)天行之數:天命運數所在。 (17)動多悔吝憂戚:常常感到悔恨憂慮。動,每每。吝,恨。 (18)心褊見隘:心胸窄小而見地狹隘。褊,音「扁」。 (19)未食其報:尚未享受到成果。 (20)擾擾:擾亂的樣子。 (21)熒熒:微弱的光亮。 (22)八寶筏:非常珍貴而適用的船隻。【原文之五】 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許多勞擾(1)。聖賢明明說與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又曰「修身以俟之,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因知之真,而後俟之安也。予歷世故頗多,認此一字頗確。曾與韓慕廬(2)宿齊天壇(3),深夜劇談(4)。慕廬談當年鄉會考(5)時,鄉試則有得售之想(6),場中頗著意(7),至會試殿試(8)則全無心。而得會(9)狀會試場(10)大風,吹卷欲飛。號中人(11)皆取石堅押,韓獨無意。祝曰(12):若當中則自不吹去!亦竟無恙。故其會試殿試文皆遊行自在(13),無斧鑿痕(14)。予謂慕廬足下兩掇巍科(15),當是何如勇猛,以此言告人,人決不信,余獨信之。何以故?予自諭德(16)後即無意仕進,不止無競進之心,且時時求退不已,乃由講讀學士(17)躋(18)學士登亞卿正卿(19),皆華膴清貴之官(20)。自傍人觀之,不知是何如勇猛精進;以予自審(21),則知慕廬之非妄矣。慕廬亦可以己事推之,而知予之非誑也。願與世人共知之。【註解】 (1)勞擾:勞苦困擾。 (2)韓慕廬:韓菼(音「坦」),清長洲人,字元少,別字慕廬。通五經,應順天鄉試,尚書徐幹學拔之於遺卷中。康熙十二年,會試殿試皆第一名。累官至禮部尚書,持論中肯,不為兩可之說。點勘諸經註疏,旁及諸史,總修《一統志》,以文章名世。卒謚文懿。 (3)齊天壇:祭天的地方。齊,同「齋」字。 (4)劇談:暢談。 (5)鄉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舉行的考試,叫做鄉試,應試者為秀才,及第者稱舉人。每二年在京城禮部舉行的考試,叫做會試,應試者為舉人,及第者稱貢士。 (6)得售之想:志在必得的想法,意謂非成功不可。 (7)著意:用心。 (8)殿試:由皇帝在殿廷上對貢士親自策問的考試,又稱廷試,及第者稱進士。 (9)得會:剛好遇上。 (10)狀會試場:會試、殿試的考場。按科舉考試中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11)號中人:考場中的考生。 (12)祝曰:祈禱。 (13)遊行自在:信手拈來,毫不勉強。 (14)無斧鑿痕:非常自然,沒有矯揉造作的地方。 (15)兩掇巍科:兩次高中科第,名列榜首。 (16)諭德:官名,唐代龍朔三年置太子左右諭德各一員,掌侍從贊諭,職比常侍。清代廢置。 (17)講讀學士:官名,職務是替帝王講學。有隸屬翰林院者,亦有內閣單獨設置者。 (18)躋:音「記」,登、升。 (19)亞卿正卿:官名,諸侯以下極尊貴之臣。 (20)華膴清貴之官:高位厚祿、清高而尊貴的官職。膴,音「武」;厚。 (21)自審:自我檢視。【原文之六】 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分者,我所得於天多寡之數也。古人以得天少者謂之數奇(1),謂之不偶(2),可以識其義矣。董子曰:與之齒者去其角,附之翼者兩其足;嗇於此則豐於彼,理有乘除(3),事無兼美。予閱歷頗深,每從旁冷觀,未有能越此範圍者。功名非難非易(4),只在爭命中之有無。嘗譬之溫室養牡丹,必花頭中原結蕊,火焙(5)則正月早開;然雖開而元氣索然(6),花既不滿足,根亦旋萎(7)矣。若本來不結花,即火焙無益。既有花矣,何如培以沃壤,灌以甘泉,待其時至敷華(8),根本既不虧,而花亦肥大經久。此余所深洞於天時物理,而非矯為迂闊之談也。曩時姚端恪公每為余言,當細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章,朱注最透——言不知命則見利必趨,見害必避,而無以為君子矣,為字甚有力。知命是一事,為君子是一事,既知命不能違,則盡有不必趨之利,盡有不必避之害,而為忠為孝為廉為讓,綽有餘地矣。小人固不當取怨於他,至於大節目(9),亦不可詭隨(10),得失榮辱不必太認真,是亦知命之大端(11)也。【註解】 (1)數奇:運氣不好。奇,音「基」。 (2)不偶:無所遇合。 (3)乘除:消長。 (4)功名非難非易:意謂功名的獲取,並非人力所能完全決定。 (5)火焙:用火烘烤,提升溫度。焙,音「備」。 (6)索然:完盡。 (7)旋萎:不久即枯萎。 (8)敷華:開花。 (9)大節目:重大事項,關健所在。 (10)詭隨:盲從。 (11)大端:大原則。●會心篇 安心性【原文之一】 圃翁曰:聖賢領要之語(1)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2)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3),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復收也。微者,理義之心,如帷之映鐙(4),若隱若現,見之難而晦之(5)易也。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每見堪輿家(6)平日用磁石養針,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7),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每見人栖栖皇皇(8),覺舉動無不礙者,此必不讀書之人也。古人有言:掃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讀書;其無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賞。 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為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於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即如東坡先生歿後,遭逢高孝(9),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當時之憂讒畏譏,困頓轉徙潮惠(10)之間,蘇過(11)跣足(12)涉水,居近牛欄,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無嗣(13),陸放翁之忍飢(14),皆載在書卷。彼獨非千載聞人?而所遇皆如此。誠平心靜觀,則人間拂意之事,可以渙然冰釋(15)。若不讀書,則但見我所遭甚苦,而無窮怨尤嗔忿之心,燒灼不寧,其苦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16),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熱(17),轉眼皆空。故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 記誦纂集,期以爭長應世(18)則多苦,若涉覽(19)則何至勞心疲神?但當冷眼於閑中窺破古人筋節處(20)耳。予於白陸詩,皆細注其年月,知彼於何年引退,其衰健之跡(21)皆可指,斯不夢夢耳。【註解】 (1)領要之語:提綱挈領、極其重要的話。 (2)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語出《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謂情慾之心易私而難公,故益加危殆;義理之心易昧而難明,故常隱微不顯。惟有專一精誠,實實在在秉持中道而行。惟,乃。 (3)束水:防堵水患。 (4)帷之映鐙:用布幔遮蔽燈光。帷,簾幕;鐙,同「燈」。 (5)晦之:隱藏。 (6)堪輿家:察看風水的人。 (7)棲泊:棲息停靠。此文中意指「寄託」。 (8)栖栖皇皇:匆忙不安的樣子。或作「棲棲遑遑」。 (9)高孝:指北宋高宗、孝宗。 (10)潮惠:潮州、惠州,皆屬今之廣東省。 (11)蘇過:蘇軾第三子。《宋史》〈蘇過傳〉:「軾帥定武,謫知英州,貶惠州,遷儋耳,漸徙廉、永,獨過侍之。」蘇軾輾轉仕途,迭遭挫折,唯蘇過陪侍左右。 (12)跣足:赤腳。跣,音「險」。 (13)無嗣:沒有後代子孫。《舊唐書》〈白居易傳〉:「無子,以其侄孫嗣。」白居易五十八歲得子名崔兒,不幸出生未滿三歲即夭折。 (14)忍飢:挨餓。陸遊晚年隱居,生活貧困,僕婢盡散。見《劍南詩稿》卷七十二、七十三。 (15)渙然冰釋:形容積恨或嫌隙完全消解。 (16)富盛之事:指富貴榮華的功業。 (17)炙手可熱:喻有財有勢者氣焰逼人。 (18)爭長應世:爭長論短,對付世事。 (19)涉覽:謂隨意讀書。 (20)筋節處:關鍵所在、重要部分。 (21)衰健之跡:由強健轉為衰老的歷程。【原文之二】 圃翁曰:予自四十六七以來,講求安心之法:凡喜怒哀樂勞苦恐懼之事,只以五官四肢應之,中間有方寸之地,常時空空洞洞、朗朗惺惺(1),決不令之入;所以此地常覺寬綽潔凈。予製為一城,將城門緊閉,時加防守,惟恐此數者(2)闌入。亦有時賊勢(3)甚銳,城門稍疏,彼間或(4)闌入,即時覺察,便驅之出城外,而牢閉城門,令此地仍寬綽潔凈。十年來,漸覺闌入之時少,不甚用力驅逐。然城外不免紛擾,主人居其中,尚無渾忘天真之樂;倘得歸田遂初(5),見山時多,見人時少,空潭碧落(6),或庶幾矣。【註解】 (1)朗朗惺惺:光明而清晰的樣子。 (2)數者:指喜怒哀樂勞苦恐懼之事。 (3)賊勢:指喜怒哀樂勞苦恐懼之事所造成的困擾。 (4)間或:偶爾。 (5)歸田遂初:辭官歸隱,完成本來的心愿。 (6)空潭碧落:謂心如海闊天空。【原文之三】 古人佩玉,朝夕不離,義取溫潤堅栗(1)。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義取和平溫厚。故質性爽直者,恐近高亢(2),益當深體此意,以自箴砭(3),不可任其一往之性(4)也。【註解】 (1)溫潤堅栗:溫和滑潤而又堅固不移。 (2)高亢:驕傲不肯屈服。 (3)箴砭:規勸過失。 (4)一往之性:舊有的習性。【原文之四】 余久歷世塗(1),日在紛擾榮辱、勞苦憂患之中,靜念解脫之法,成此八章。自謂於人情物理消息盈虛(2),略得其大意。醉醒卧起,作息往來,不過如此而已。顧(3)以年增衰老,無由自適,二十餘年來,小齋僅可容膝(4);寒則溫室擁雜花,暑則垂簾對高槐,所自適於天壤間者止此耳。求所謂煙霞林壑(5)之趣,則僅托於夢想,形諸篇詠(6),皆非實境也。辛巳春分前一日,積雪初融,霽色回暖(7),為三郎廷璐(8)書此,遠寄江鄉,亦可知翁針砭氣質之偏(9),流覽造物之理;有此一知半見,當不至於汩沒本來(10)耳。【註解】 (1)世塗:世路。 (2)消息盈虛:或消或長,或盈滿或虧損。 (3)顧:然而。 (4)容膝:比喻狹小。 (5)煙霞林壑:山林泉谷。 (6)篇詠:詩文。 (7)霽色回暖:天氣放晴,氣溫轉暖。霽,音「計」;雪融。 (8)廷璐:作者張英第三子,參見附錄。 (9)氣質之偏:偏差不正的氣質。 (10)汩沒本來:埋沒了本性。汩,音「古」;淹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名家題字】大明第一宰相張居正故居書法欣賞
※一百八十一、一個勵志典型的墮落
※人物|壽縣呂氏一門 三位宰相
※宰相瞿鴻禨下台究根 只因牌桌泄密
※南宋的一位宰相,被稱諸葛亮第二,嚇跑金兀朮,卻害死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