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形成: 1500 年以來的社會變遷
現代社會的形成: 1500 年以來的社會變遷
作者:[英] 瑪麗·伊萬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出版時間:2017 年 5 月
這是一本關於西方社會形成歷程的簡要歷史,精練講述了五百年來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現代社會」是人類社會歷經5個世紀演變的結果。對於歐洲來說,這500年來我們見證了太多偉大的發現與奮興,它們匯成了諸如...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西方社會形成歷程的簡要歷史,精練講述了五百年來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現代社會」是人類社會歷經5個世紀演變的結果。對於歐洲來說,這500年來我們見證了太多偉大的發現與奮興,它們匯成了諸如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進步的大潮。但同時,人們也遭遇了太多迷茫與失控:暴力革命、經濟危機、世界大戰……除此之外,這本小書還簡單探討了比如科學思維、理性精神、平等觀念、功利心、多樣性,以及現代人的孤獨,等等——它們如何產生?曾受到哪些事件和人物的推動?作者綜合了社會科學中的成果,講述帶來巨變的重要人物與事件,探尋現代社會觀念的歷史根源。
城市
又是一本簡明歷史:500 年以來,現代社會是如何形成的?
曾夢龍昨天
「 15 世紀末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被看作是「現代」歷史的開端:例如, 1492 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起航探索新世界, 1501 年米開朗琪羅完成作品《大衛》, 1485 年英格蘭玫瑰戰爭結束。這些事件被視為現代歷史開端的標誌,預示了社會世界新的發展。」
作者簡介:
瑪麗·伊萬絲(Mary Evans):社會學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榮譽教授,任職於性別研究系。伊萬絲專註於探索性別和階層結構在現代社會歷程中的角色,並且擅長分析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應。她的歷史寫作致力於為被「隱匿於歷史」的女性發聲,在歷史大事中有意納入豐富的女性視角,令人耳目一新。伊萬絲的作品包括《簡·奧斯汀與國家》《愛情:一個不浪漫的討論》《性別與社會理論》等。
書籍摘錄:
第一章 現代的形成(節選)
對人類歷史研究者而言,我們開篇所接觸的這個歐洲在某些重要方面均可被視為「現代的」。但在大眾眼裡, 1500 年的歐洲同 21 世紀的歐洲有著雲泥之別。如果我們回到 16 世紀的話,會看到城鎮和城市零星分布(這些城市空間在一些歐洲老城中依然清晰可辨),但那裡的人們同 21 世紀的現代人千差萬別。壽命超過 50 歲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接受天主教的創世學說;面對死和生,人們只能聽天由命;大量人口目不識丁、食不果腹。人們終日為食宿操勞;大多數人因為年邁或迫於疾病,不得不依靠家人或教會的施捨度日。儘管好萊塢不遺餘力地將中世紀呈現為一個豐富多彩、舒適安逸的時代,但整體而言,事實並非如此。雖然 15 世紀的建築精緻華美,手工製品精美絕倫,但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普遍充滿危險和變數。
人們就該時期是否屬於「 現代」還存在分歧。部分史學家認為直到 1789 年法國大革命歐洲才進入現代;有史學家提出「現代」歐洲始於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還有一部分史學家主張歐洲是在 20 世紀初才真正進入「 現代」 的。 15 世紀末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被看作是「現代」歷史的開端:例如, 1492 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起航探索新世界, 1501 年米開朗琪羅完成作品《大衛》, 1485 年英格蘭玫瑰戰爭結束。這些事件被視為現代歷史開端的標誌,預示了社會世界新的發展。
有關現代的另一觀點則認為早在 14 世紀,而非 16世紀,歐洲就已經呈現了標誌著社會在思維和認知方式上向現代轉變的某些重要特徵。到 1500 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渡海抵達西印度群島,「發現新大陸」,拓展了歐洲同世界其他地方的物理聯繫。與此同時,第一部旅行隨筆問世(作者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白圖泰) 1304 年出生於丹吉爾,作品名為《遊記》(Travels), 14 世紀 50 年代問世]。該書表明早在 16 、 17 世紀的「探索時代」之前,文化之間的往來就已經擺脫了距離的限制。
※愛迷失於現代世界
TAG:社會 | 歷史 | 現代社會 | 現代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