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韓信為何不背漢自立

文/鄭地 漢四年,韓信定齊之後,齊辯士蒯徹說韓信「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勸韓信背漢自立。韓信以「漢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又自以功多,漢終不奪我齊」而拒絕了這一建議。 許多論者認為,如果韓信在此時背漢自立,可能會最得更大成就,擁有更高的地位,也不會在三十六歲時被斬於長樂鍾室。但我認為,韓信不背漢是經過認真考量過的,他並不具備背漢自立的條件,因為,韓信自立必須要有以下直面的問題: 內部不靖。韓信軍事集團內部的組成比較複雜,並非完全無條件聽命於韓信。首先,韓信部下的主要將領,如曹參、灌嬰、傅寬等人,許多都是漢王劉邦起兵之初就追隨其轉戰天下,對劉邦的忠誠度遠過於韓信,他們作為韓信屬下,聽命於韓信,不過是奉劉邦命令行事,一旦韓信公開自立,這些部下是否仍然聽命於韓信而追隨他,實在可能性不大。否則,也不會出現「漢王自稱漢使,馳入趙壁,韓信、張耳未起,即其卧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這等奇景。如果屬下將領忠誠,完全聽命於韓信,在韓信未知、未下達命令而直入卧內奪其印符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劉邦一直深忌韓信,各種防備手段從未停止,三年之內二奪其軍,征其精兵至麾下聽命的命令不斷。為防韓信,劉邦暗中聯絡曹參等舊將也是以制衡韓信也是正常不過的。曹參功高,完全是因為追隨韓信而成就的,但卻沒有遭到大殺功臣的劉邦的清洗,就說明劉邦是清楚曹參的忠誠的,劉邦的清楚恐怕就來自於曹參追隨韓信時期。 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但韓信直接控制地也只有齊地。定魏之後,置河東、上黨、太原三郡,為漢直屬領地,趙王為張耳,燕王為臧荼,均擁有相對獨立性,在當時各方態勢、力量對比的形勢下,韓信自立,趙燕是否追隨,仍未可知,最大的選擇是要麼持中,要麼投向更強大的劉邦集團,完全忠心、追隨韓信的可能性不大。以區區齊地與劉項爭天下,力量似乎不足。其三,趙、燕、齊被征服的舊勢力,他們剛被征服,許多人仍忠誠於舊主或六國貴族之後,並未歸心於韓信,或雖有歸心於他的將領,但在集團內的地位、力量和發言權不高,還有一部心懷狐疑,持中搖擺,這些勢力對自立的幫助不大。在這種內部不穩、並非鐵板一塊的形勢下,自立恐是自投死路。如果自立,將領出賣、脅從不聽,內部各勢力紛紛叛離,劉邦再來一次「馳入卧內,奪其印符」,滅一韓信,「此特一力士之事耳」。曾國藩滅太平天國後勢力大漲,部下勸其自立,但也是因為相同原因(李鴻章、左宗棠等勢力已相對獨立,如果自立,未必響應)而斷了念頭。 軍力不足。如果背漢自立、圖存,必須保持強大的軍事勢力,持續對漢楚予以強大的軍事壓力,才能達到「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割大弱強以立諸侯,天下服聽,則天下之君相率朝於齊」的目的。但問題就在於,韓信是否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勢力?回答是沒有。韓信攻城略地,戰無不勝,主要原因在於韓信的高超指揮藝術,能謀善戰,屢次達到了以弱勝強的效果。如臨晉之戰、井陘之戰、歷下之戰、濰水之戰,敵方軍事勢力都極其強大,反觀韓信,其麾下軍隊都是不過「數萬」,且都是疲弊弱旅,精兵哪裡去了?答:都被劉邦征、收走了。韓信部下長期軍力不足,勢力擴充主要依靠戰勝後的敵方戰俘,而將他們整頓、捏合成忠實精兵,需要時間。那麼是否能靠在佔領區徵兵來擴充軍力?回答是:幫助不大。自秦未戰亂至漢初,「漢興……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而韓信所佔齊、趙、燕正是戰亂最重之地,人口更是不足,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兵源肯定不足。而且農民變成合格士兵,需要時間、訓練,韓信崛起太速,自獨立領軍的臨晉之戰到終結戰的垓下之戰,只不過是四年多一點,最缺的就是時間。即使韓信自己也承認是「驅市人而戰」。這樣的條件下,每次重大戰役,面對自己的軍事劣勢,總是費盡心機以智取勝,甚至不顧酈食其的生死,甘冒巨大的道德和政治壓力也要抓住戰機爭取勝利。難道韓信不想爭取更大的聲譽和政治資本?不是不想,而是沒有這樣的軍力和條件。又,中國古代漢族戰爭,打的首先是經濟與後勤,韓信所佔之地,大部分經過戰亂都已殘破,而且征服之後,地方勢力不可能很快歸心,不能在地方上很快形成有效的實際統治,擺脫漢的支持,獨立徵集軍事物資來支持龐大的軍隊和戰爭是很難的。漢之所以能長期維持五六十萬的軍隊,除有秦地的後勤保障之外,還得到了故秦的積儲,如敖倉之粟,而韓信卻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韓信的自身軍事勢力不足以給其他勢力以高壓態勢,僅以其善戰的優勢,同時面對兵力強大的劉項,仍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自立,以這樣的條件,再進行井陘之戰這樣的戰爭,就是純粹的軍事和政治冒險,一次失敗就足以滅頂。 人心不附,大義已定。韓信出身自淮陰,並非山東六國貴族之後,又非義軍的首批響應者,其個人號召力不足,難以吸引英才投效。首先,在那個講究出身的年代,山東六國貴族之後的出身是佔有優勢的。秦未大亂,六國貴族紛紛復立,立即徵集到了大批追隨者,項梁和項羽本人也屬於此類,即使是劉邦的鐵干追隨者張良,在項羽大封諸侯之後,劉邦就封漢中,張良也不得不回到韓國故土,追隨韓王。顯然,韓信是沒有這樣的優勢的,正是這一因素,趙、齊地方勢力很難向韓信效忠。可能有人會提出反對:最終的成功者劉邦恰好不是六國貴族,他不也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皇帝了嗎!問題是劉邦是秦未「誅暴秦,伐無道」的最先一批響應者,隨後依附項梁壯大力量,已經在天下逐鹿者中佔得先機,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到追隨者。而韓信,初從項梁,「居麾下,無所知名」,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羽,羽不用」,歸漢「為連敖,坐當斬」,後劉邦超拔韓信為大將軍,「一軍皆驚」,可見韓信並沒有劉邦這樣的先機和影響力,等他數戰成名,威振天下時,天下歸漢之態勢已經明了,且天下人心厭亂思安,名分大義已定,此時背漢,使天下陷於更深的戰亂之中,人心向背和大義肯定是不會在他這一邊的。況且當年人心對忠孝節義還是很重視的,如王陵之母伏劍而死、滎陽周苛之殺魏豹、田橫之五百勇士、趙之貫高趙午都能明證。韓信自立,挑戰道德標準,更會使人心背離。 由此可見,內部不靖、軍力不足、人心不附這些原因,使得韓信背漢自立條件不足,也許正是這些因素的考量,使得韓信並沒有作出自立的選擇,而「漢之德我」不過是韓信冠冕堂皇的託辭。
推薦閱讀:

和尚關查法 小孩命帶和尚關破解
屬龍之人在2018年的運勢及破解方法
本命年與克夫相,及其破解
如何看待《尼爾》《仙女座》等遊戲使用的最新版的Denuvo 64位防篡改技術被破解?
哪位破解一下是什麼論命法?

TAG:韓信 | 破解 | 自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