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杜甫 王維 白居易:唐朝大詩人學陶淵明都不像

杜甫 王維 白居易:唐朝大詩人學陶淵明都不像文/程濱(騰訊儒學專欄作者,學者,詩人。)淵明詩,唐人絕無知其奧者。(蔡啟《蔡寬夫詩話》)陶淵明的詩,唐以前的江淹、鮑照都有仿作。但形成較大影響,則是在唐代(因為南北朝時期比較短,詩風也沒有特別轉變)。而依照蔡啟的上述說法,唐人是沒有得淵明精髓者。但陳繹曾《詩譜》卻說:「陶淵明,心存忠義,心處閑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幾於《十九首》矣;但氣差緩耳。至其工夫精密,天然無斧鑿痕迹,又有出於《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諸家風韻皆出此。」他認為陶淵明的詩的那種「真」和《古詩十九首》極為相近,但淵明的詩在「氣」(氣韻情緒等方面)不像《十九首》那麼急促,而相對舒緩一些。而淵明的詩在既雕琢又無斧鑿痕迹這方面,又超出了《十九首》,盛唐那些名家都是出自陶淵明的。

陶淵明(資料圖 圖源網路)這兩個說法看似很矛盾,實則也不必深究其是非。文學藝術雖然總是並提,但實際文學與藝術在美學上的追求還是差異很大的。文學與藝術都有繼承與發展、共性與個性等問題,但二者皆有所偏。藝術更多講究紮實地臨摹,甚至最初是亦步亦趨地效法,雖然最後也講究出自家面目,但如果自家風格不明顯,猶不失為名家。但文學雖亦有臨摹學習的過程,但畢竟只是一個輔助手段,在文學中,自家面目往往更重要,學習中學其神而遺其形是極為普遍的。所以唐人是否受淵明詩歌的影響,或者誰學得像與不像,都很難下定論。況且文學和藝術相比,更是見仁見智。因此在這一章,我只說一說古人認為受淵明影響的一些唐代主要詩人,似與不似,我們姑且聽聽古人的看法,不作太多的評論。——因為對詩人來講,似淵明並不重要,是自己才重要,是自己而好則更為重要。唐詩名家中,到底有多少學陶似陶者?許學夷《詩源辯體》中認為淵明的詩:「亦非有意勝人耳。至唐王摩詰、元次山、韋應物、柳子厚、白樂天、宋蘇子瞻諸公,並宗尚之。後人始多得其旨趣矣。」還有認為唐人中儲光羲、孟浩然風格也接近陶淵明。如賀貽孫《詩筏》說:「唐人詩近陶者,如儲、王、孟、韋、柳諸人。」《古詩歸》中說:「儲光羲、王維田家詩情事真朴,從陶公田園等詩中出。」而鍾惺則認為王昌齡也似陶:「鍾云:坡公謂陶詩外枯中腴,似未讀儲光羲、王昌齡古詩耳。儲、王古詩極深厚處,方能彷佛陶詩。」不過認為王昌齡似陶的,實在是太少了,可能是鍾惺別又會心處吧。(《古詩歸》)總結一下,不過這麼幾家: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元結、韋應物、白居易、柳宗元。杜甫不過我主要說的一家,卻是不大學陶的杜甫。因為如果要說在中國詩歌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那不能不說是杜甫。歷代文人無論從作人上還是作詩上都推崇杜甫,而很多喜歡陶淵明詩的人,也喜歡杜甫的詩。可杜甫在詩中卻「譏諷」過陶淵明:遣興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這首詩不但說淵明的詩風格枯槁,甚至說他為人也未必能了解什麼事「大道」,這真是從思想境界到文學水平上全盤否定了。於是有很多人出來解釋,杜甫為什麼這麼說。我在前面《萊婦與痴兒》一章也提過,因為杜甫的兒子和陶淵明的兒子一樣,不愛讀書學習。他一定是對陶淵明《責子》詩產生了共鳴,進而以戲謔之口吻自嘲罷了。這已經成了一樁陶杜二公的公案了,和李白《戲贈杜甫》那首詩的公案一樣:「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有人認為這詩是李白寫了譏諷杜甫作詩拘束的,有人認為是偽詩。真也罷,偽也罷,我覺得這算調笑,不算譏諷。因為李白比杜甫大很多歲,真寫這麼兩句詩開開玩笑也算不得什麼。

杜甫(資料圖 圖源網路)那麼杜甫是真的覺得陶詩「枯槁」么?其實杜甫在其他的詩中還是很推崇陶淵明的,比如《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認為陶淵明、謝靈運均是詩中之大家。其實過去也有把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的說法,而且「顏謝」「陶謝」平仄相同,杜甫在詩中不稱「顏謝」而稱「陶謝」(杜甫在《夜聽許十損誦詩愛而有作》中也說:「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可見對陶淵明之推崇。謝榛《四溟詩話》便說: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此著力不著力之分,學之者不必專一而逼真也。專於陶者失之淺易,專於謝者失之餖飣,孰能處於陶、謝之間,易其貌,換其骨,而神存千古?子美云:「安得思如陶謝手。」此老猶以為難,況其他者乎?這段文字最後的「此老」就是指杜甫。他認為以杜甫之高才,認為達到陶謝的水平還是有困難的。那麼杜詩到底學不學陶,似不似陶呢?有些人就從詩句中尋求線索。如葉寘《愛日齋叢抄》中有這麼兩條:陶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少陵《東樓》詩:「雖有車馬客,而無人世喧。」就古語一轉,正使事之法。《羌村》詩或以之比淵明《飲酒》詩中語,然如「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其為閑暇,非所能得者。這兩條,第一條是從化用詩句來說杜甫學陶化用,第二條是說杜甫某些詩的神韻似陶。我以前讀杜甫時,有一句「秋天不肯明」(《客夜》),覺得特別熟悉,後來忽然想起淵明有一句「晨雞不肯鳴」(《飲酒二十首》之「少年罕人事」),乃悟少陵此句全學靖節,甚至有出藍之妙。因為「肯」字說「雞」已是絕妙,再進一步用來說無生命之「秋天」(實際是「秋夜」),則更見天地之不仁,造化之無情。不過這樣一句兩句只能作為學詩之法來看,不能論證杜甫是否刻意學陶,因為唐人讀陶詩能記得一些句子並化用,並不是稀奇的事,也未必需要刻意為之。但第二條說神韻相近,則頗有見地。不過杜詩博大精深,各種風格的作品都有,所以也不好說是有意學陶,還是無意間相似。於是也有些人就說陶與杜沒有什麼相似的。比如喬億《劍溪說詩》說:太白詩有似《國風》、《小雅》者,有似《離騷》者,似漢魏樂府及古歌謠雜曲者,……獨無一篇似陶。子美間有陶句,亦無全篇似之者,雖李、杜之不為陶,不足為病,而陶之難擬可見也。他認為李白是一點也不像陶,杜甫偶爾有些句子像陶。而朱熹則認為晉唐的風格本來就存在很大差異:「晉、宋間詩多閑淡,杜工部等詩常忙了。」還有很多人不從字句上論證陶杜,而從神韻上,從創作的那種真摯上來論證陶杜,這樣的論述有很多,我挑一些精彩的出來給大家看看:孔子刪《詩》,取其「思無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諸人,「思無邪」者,惟杜子美、陶淵明耳,余者不免落邪思也。(張戒《歲寒堂詩話》)情之所蓄,無不可吐出;景之所觸,無不可寫入;晉為淵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正夫嘗論杜子美、陶淵明詩云:子美讀盡天下書,識盡萬物理,天地造化,古今事物,盤礡鬱積於胸中,浩乎無不載,遇事一觸輒發之於詩;淵明隨其所見,指點成詩,見花即道花,遇竹即說竹,更無一毫作為。故予嘗有詩云:「子美學古胸,萬卷郁含蓄,遇事詩一麾,百怪森動目。淵明澹無事,空洞撫便腹,物色入眼來,指點詩句足,彼真發其藏,我但隨所矚。二老詩中雄,同工不同曲。」蓋發於正夫之論也。(施德操《北窗炙輠錄》)論者謂子美「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浮沉」,便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氣象。予亦謂淵明「靄靄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當與《豳風?七月》相表裡。此殆難與俗人言也。(陳善《捫虱新話》)陶淵明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之際,無意于山,而景與意會,此淵明得意處也。而老杜亦曰:「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予愛其意度閑雅,不減淵明,而語句雄健過之。每詠此二詩,便覺當時清景,盡在目前,而二公寫之筆端,殆若天成,茲為可貴。(陳善《捫虱新話》)總之,杜甫雖不刻意學陶,但也受陶之影響,更重要的是,在為人作詩的「真誠」上,二人不學而神似,這是唐宋以來所有學陶者所不能企及者。不過很多詩人還是認為杜詩有法可學,陶詩則無跡可求,不容易學,學不好容易流為淺易。宋代詩人陳師道就說:學詩當以子美為師,有規矩,故可學。退之於詩,本無解處,以才高而好耳。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學杜不成,不失為工;無韓之才與陶之妙,而學其詩,終為樂天爾。(《後山詩話》)這段話最後結尾說,沒有韓愈的才華與陶淵明的高妙,去學他們的作品,那就成了白居易了,對白居易的不屑也溢於言表了。而杜甫則是有跡可循的學詩正軌。王維(儲光羲、孟浩然、元結等)王維、孟浩然是人們認為盛唐時期比較接近陶淵明的詩人。有意思的是,王維也譏諷過陶淵明的《乞食》。他在《與魏居士書》中說:「近有陶潛,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後貧,《乞食》詩云:『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慚也。嘗一見督郵,安食公田數頃。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這段公案在本書《貧富常交戰》一章中提過,也不細說了。其實王維和陶淵明,相似之處只有一點點交集,他們更多的是不似。有些古人認為王維與陶淵明最為相似。如陳師道說:「右丞、蘇州,皆學於陶,正得其自在。」(《後山詩話》)還有人認為王維和陶淵明一樣,是詩歌的極致:「詩到極則,不過詩抒寫自己胸襟,若晉之陶元亮,唐之王右丞,其人也。」(徐曾《而庵詩話》)如果了解一下二人的生平,我們就會知道,王維過得很滋潤,他是富而隱;陶淵明過得很辛苦,他是隱而貧。王維為了自己的富貴,有時是會做一些紆尊降貴的事的。如《唐才子傳》記載:(王維)閑音律。岐王重之。維將應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維如其言。是日,諸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郁輪袍》。」因出詩卷。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於上座曰:「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擢右拾遺,遷給事中。從這段可以看出,王維為了成名,不惜裝作樂工,去為九公主演奏。雖然公主對王維還是不錯,但這種事情,陶淵明還是做不出來的。但現實就是這麼無情,你降低人格,卻把富貴追求來了,過上了很舒服的日子;你保持尊嚴,就要承受饑寒困苦。在這種人生選擇面前,陶淵明和王維正是走了相反的路,而且一路走到底的兩個代表人物。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王維會那麼譏諷陶淵明了。因為倆個人的人生態度徹底不一樣。而作為後人,我從人格上,我非常推崇陶淵明,但如果在現實中,恐怕也未必沒有王維的行徑。如果是朋友,我會勸他在無傷大節的前提下,學學王維也無妨,畢竟守節固窮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都不後悔的。——「樂道至苦」,哀哉哀哉!

王維(資料圖 圖源網路)而他們的詩到底相似不相似呢?既然《古詩歸》說「王維田家詩情事真朴,從陶公田園等詩中出」,那我們就各舉陶、王一首田家詩來看一看: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渭川田家王維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對於田園生活,王維是坐享其成的地主,在吃飽了喝足了穿暖了睡夠了之餘,出來溜達溜達看看別人干農活,吟詠一番;而淵明則是吃不飽睡不好,還要承受日晒雨淋在田地里耕作。說得再簡單點兒,陶淵明是參與者,王維是旁觀者。王維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代表人物。我常常跟人說,王維此詩中一個「羨」字,便是關鍵。不讓他動手,他看著羨慕羨慕也就罷了,如果真讓他去荷鋤耕地,恐怕就後悔不迭了。估計人們覺得王維與淵明相似,便是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種充滿了閑適,甚至略帶禪機的地方。不過如果你要想一想,王維是在閑適中得此閑適,而淵明是在辛苦中得此閑適,二人境界之高下就不言而喻了。至於儲光羲、孟浩然的詩,也有些這種味道。只是孟浩然一生落魄,詩中往往帶有一種失意的落寞,然又不失氣度,就詩歌而言,有反出王維之上者。延君壽《老生常談》中告誡人們學詩,尤其是學陶,不要學那種淺易田家語:讀古人詩本來不許心粗氣浮,我於陶尤覺心氣要凝練,方能入得進去。……此無論聰明人、鈍漢子,皆自欺欺人也,斷不可信。……一樣寫秋,迥與唐人不同,氣味深靜故耳。若工部之「萬壑樹聲滿」,雖淺人亦知叫好矣。讀陶當從此得力,方能破前人,學陶藩籬。若只摩仿其「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等句,引入孟、王、儲太祝一路去,自家便不能出頭。可見淺易田家語,學不好就成了孟浩然、王維、儲光羲等人的風格,很難學處自家真面目來了。至於元結,洪亮吉《北江詩話》中說:「元結《春陵篇》及《浯溪》等詩,無意學陶,亦無一類陶,而轉似陶,則又當於神明中求之耳。」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來看看。柳宗元 韋應物而後世一般公認唐人似陶的,一是韋應物,一是柳宗元。如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說:「陶詩質厚近古,愈讀而愈見其妙。韋應物稍失之平易,柳子厚則過於精刻。世稱陶、韋,又稱韋、柳,特概言之,惟謂學陶者,須自韋、柳而入,乃為正耳。」他認為學陶的人,可以從韋應物柳宗元入手,這應該是條學陶的正路。許學夷《詩源辯體》說:「靖節詩不為冗語,惟意盡便了,故集中長篇甚少,此韋、柳所不及也。」他認為淵明的詩沒有贅語,沒有多餘的話(其實我覺得陶詩於議論說理處太欲說明,輒有冗語,亦受玄言詩之影響),韋應物柳宗元比不了,但也還是很認可這二位的。

柳宗元(資料圖 圖源網路)在這二位中,有人認為柳宗元近陶。如: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蘇軾《評韓柳詩》)欲知子厚如此,學陶淵明乃為能迎之耳。(黃庭堅《跋書柳子厚詩》)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楊萬里《誠齋詩話》)但蔡啟則認為柳宗元過於為自己貶謫的身世傷感,以至於憂憤而死,實在是過於掛懷得失,未免和陶的精神境界相去太遠:「子厚之貶,其憂悲憔悴之嘆,發於詩者,特為酸楚。閔己傷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憤死,未為達理也。」(《蔡寬夫詩話》)

韋應物(資料圖 圖源網路)有人則認為韋應物近陶:古今詩人,多喜效淵明體者,如和陶詩非不多,但使淵明愧其雄麗耳。韋蘇州云:「霜露悴百草,時菊獨妍華。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濁醪,日入會田家。盡醉茅檐下,一生豈在多。」(作者按,此詩名《效陶彭澤》)非惟語似,而意亦大似,蓋意到而語隨之也。(周紫芝《竹坡詩話》)……六代惟陶彭澤、三唐惟韋蘇州二公可以企及。(王世禎《師友詩傳錄》)江(淹)、鮑(照)各有擬陶詩,皆不及韋,韋氣象近道。(喬億《劍溪說詩》)甚至有人將陶淵明和韋應物的詩合在一起刻成集子,流行於世。明何湛之刻《陶韋合集》本卷首有何本人寫的序,其中說:「(陶淵明)信《三百篇》之後一人也。……倘禘尼山,並袷二祖,則陶幾入室,韋漸升堂。」認為陶韋之詩,其價值可於孔子刪定的《詩經》相提並論,韋應物可以升堂,陶淵明幾乎能夠入室了。這種評價,在儒家思想為主導思想的時代,可以說應該是至高無上的讚譽了。這些人都學淵明,都有一定的成就,也有自家面目。沈德潛《說詩晬語》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朴茂不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學詩就是這樣子,「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我們學某人的風格,但最終還是把自己的性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白居易沈德潛說了半天,就是沒提白居易。其實這些家都不可以學陶,惟有白居易特意學習,還自我標榜。他真是崇拜陶淵明。他在《題潯陽樓》中說:「長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他甚至去尋訪過陶淵明的舊宅,還寫了詩與序言。訪陶公舊宅並序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往歲渭川閑居,嘗有《效陶體詩十六首》。今游廬山,經柴桑,過栗里,思其人,訪其宅。不能默默,又題此詩云。垢塵不污玉,靈鳳不啄膻。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饑寒。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連征竟不起,斯可謂真賢。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尊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餘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資料圖 圖源網路)我雖不甚喜歡白居易的詩,但客觀講,這首詩還真有些動人處。尤其是結尾的「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真是使人生出心有戚戚的感覺。不過他學陶學得如何呢?我們就選一首他上面序言中提到的《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吾聞潯陽郡,昔有陶征君。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嘗為彭澤令,在官才八旬。愀然忽不樂,掛印著公門。口吟歸去來,頭戴漉酒巾。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雲。歸來五柳下,還以酒養真。人間榮與利,擺落如泥塵。先生去已久,紙墨有遺文。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雖然題目標榜學陶,但真是太不似陶了。馬星翼《東泉詩話》中說:「王、孟、儲、韋多近似於陶,至香山極矣。」我想這個「極」如果要是指學得像的話,那馬氏真是有眼無珠了。但如果要是說學陶的作品寫得多的話,那到真是不假。後代大多數人都認為白居易學陶學得不像:如白樂天自雲效陶淵明數十篇,終不近也。(黃庭堅《跋書柳子厚詩》)淵明詩,唐人絕無知其奧者,惟韋蘇州、白樂天嘗有效其體之作,而樂天去之亦自遠甚。(蔡啟《蔡寬夫詩話》)那麼白居易為什麼不像呢?陳模《懷古錄》中說:白樂天最不能忘情者,故發而為詩,僵身軀道,其實不悟此理。這個「忘情」的「情」,是指的世俗之情而言,更接近人的各種與慾望掛鉤的得失。所以蔡啟說白居易:「樂天既退閑,放浪物外,若真能脫屣軒冕者;然榮辱得失之際,銖銖較量,而自矜其達,每詩必著此意,是豈真能忘之者哉,亦力勝之耳。」(《蔡寬夫詩話》)如果看看白居易這一輩子,他對於功名富貴的追求,那絕對是更在王維之上。白居易晚年致仕,在洛陽蓋了一別墅。他《池上篇》中說:「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別墅中還養了很多歌姬侍妾,《本事詩》記載:「白居易有姬人樊素和小蠻,樊素善歌,小嘴長得艷若櫻桃;小蠻善舞,細腰則纖纖似柳。樂天公至愛此二美眉,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對於白居易的人生態度,我們也不用批評,這也是一種活法。但可想而知,一個沉迷於「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怎麼能和陶淵明相似呢?詩至唐朝而七言大興,七言的好處是跌宕起伏,能夠包容更多的內容,弊端則是辭多而意少。所以唐庚《文錄》中引了唐詩和陶淵明的詩比較了一下: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陶元亮詩云:「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便覺唐人費力。如《桃源記》言「尚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造語之簡妙。蓋晉人工造語,而元亮其尤也。其實也未必是唐人費力,乃是七言和五言風格不同所致。而這些或有意或無意學習淵明的唐人,在有些人看來,永遠趕不上陶淵明。這種趕不上不在文辭,乃在性情。賀貽孫《詩筏》說道:唐人詩近陶者,如儲、王、孟、韋、柳諸人,其雅懿之度,朴茂之色,閑遠之神,澹宕之氣,雋永之味,各有一二,皆足以名家,獨其一段真率處,終不及陶。陶詩中,雅懿、朴茂、閑遠、澹宕、雋永,種種妙境,皆從真率中流出,所謂「稱心而言人亦易足」也。真率處不能學,亦不可學,當獨以品勝耳。品格是人生修養,詩的功夫恰在詩外。作者簡介:

程濱程濱,字子潯,號矯庵,網名反客生。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師從葉嘉瑩先生習詩詞、吟誦。師從尹連城先生學習書法。2008年獲北京中華詩詞(青年)峰會優秀青年詩人獎。曾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河西區中華吟誦社名譽社長。嗜京劇、崑曲,工小生。現為天津市南開中學語文教師。著有《矯庵語業》(澳門學人出版社)、《矯庵集》(巴蜀書社)、《迦陵詞稿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文摘自程濱先生所著《與陶淵明生活在桃花源》,由作者授權騰訊儒學獨家連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來源。
推薦閱讀:

《詩品》品外詩人之考察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這是詩人最愛寫的也是最動人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王昌齡的這首詩
才華不等於人品!寫「鋤禾日當午」的大詩人,品性卻差到難以置信!
序田幸雲女詩人《思玉集》

TAG:詩人 | 杜甫 | 陶淵明 | 白居易 | 王維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