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參戰紀實:戰爭加快空軍建設(上)

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參戰紀實:戰爭加快空軍建設(上)
[ byzh ] 於2010-10-21 21:59:49 上帖 [ 發簡訊 ] [ 表狀 ]
標籤: 抗美援朝 空軍建設

                        志願軍空軍機群。            家國的記憶——紀念抗美援朝60周年  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  60年前,剛從一片廢墟中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而國際政治的詭譎風雲令和平如同摩西眼中的應許之地,可望而不可及。戰火在朝鮮半島燃起,中國應該獨善其身,還是以舉國之力將戰火擋在家國門外?  毛澤東選擇了後者。儘管這個選擇令日後的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中國以志願為名,在異國戰場上與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浴血奮戰,民族的自豪感令一個脆弱了多年的中國無比榮耀,這份榮耀留存至今。  政治家的決策,學者們的考證分析,多是理性而冰冷。當我們想起這場戰爭,所緬懷和紀念的是戰爭中的每一個人,他們身後的每一個家庭,他們的命運、故事和情感。正如心理學大師榮格所說,世界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說到底最緊要的乃是個人的生命,只有它創造著歷史,只有這時偉大的轉變才首次發生。  朝鮮半島1950  從一開始,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了新政權的中共並無意捲入一場新的戰爭。然而,美國把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朝鮮半島的戰火有蔓延至中國之虞,而同床異夢的蘇聯老大哥時時刁難、考驗??在種種因素作用下,中國決定出兵援助自己的朝鮮同盟  本刊記者/   毛澤東用他獨特的方言對眾人說道,「戰爭一關,已經基本上過去了……現在是要過土改一關。」說這話時,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新政權的高層領袖全部在座。這是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閉幕式。  第二天,毛澤東這篇向戰爭告別、準備開展建設的發言被全文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人們並不知道,就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同時,朝鮮半島的一場戰事已經悄然開始。而4個月後,中國也被捲入這場日後被稱為「抗美援朝」的戰爭。   中國無意主動參戰  6月24日晚上9時,美聯社總社收到駐南韓記者報道,「朝鮮軍隊發動進攻,開城已告失守。」20分鐘之後,美國國務院獲知此消息,開始與駐漢城大使館聯繫。得到的彙報中寫道,「朝鮮部隊今天清晨已向大韓民國好幾處據點進犯。」  此時的中國一片平靜。對於戰爭的爆發,作為近鄰的中國並不知情。雖然從1949年開始,金日成就曾多次聯繫毛澤東以求得中國同意北方政府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但對於發動進攻的具體時間和計劃,金日成從未向中方通報,即使在開戰之後的一段時間,朝鮮也一直對中國隱瞞戰況。  美國對於這場突發的戰爭也有些措手不及。6月24日時值周六,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密蘇里州與家人團聚,國務卿艾奇遜也回到馬里蘭州。許多軍政領導人一時無法取得聯繫。直到當晚23點20分,艾奇遜才與杜魯門通上電話,並決定儘快返回華盛頓。  美國方面開始主導召開聯合國會議,希冀能停止戰事。此時,中國對於這場戰爭尚未發表任何聲明,一直在默默關注戰事走向。戰爭之初的朝鮮軍隊勢不可擋,在中國看來,這場戰爭似乎很快就會毫無懸念地分出勝敗。  這時的中國並未想要捲入戰爭。與戰爭唯一的聯繫,只是此時朝鮮軍隊中最得力的部隊是1949年由中國送回的朝鮮籍士兵。  1949年1月,中共軍方召開會議決定到年底之前將四野中28000名朝鮮籍士兵送回朝鮮。而1950年1月,金日成再次派人將中國軍中14000名朝鮮籍士兵連同武器一起接回朝鮮。這些戰士的入朝讓原本就實力相差很大的南北軍隊更加懸殊。開戰前,北方軍隊人數達到南方的一倍,衝鋒槍數是南方的13倍。在北京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景一看來,彼時,國籍觀念尚不清晰,這些朝鮮族士兵在中國革命結束後返朝實屬正常。冷戰史專家沈志華認為,這些朝鮮籍士兵的加入讓朝鮮人民軍客觀上增加了軍事進攻的能力。但這並非意味著毛澤東早有戰爭打算。  1950年6月,朝鮮戰場。  就在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爭論調停方案的同時,戰事卻越發激烈。朝鮮軍隊將南方政權逼得節節敗退。戰爭爆發一天半之後,南朝鮮李承晚政府已經遷至漢城以南240公里的大邱。當天下午,韓國大使張勉向杜魯門遞交了李承晚的求援信。在與杜魯門見面的時候,張勉幾乎要掉出眼淚。杜魯門卻面帶微笑暗示他美國不會撒手不管。果然,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稱:「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侵犯與戰爭手段。」當晚9時,杜魯門召開緊急會議,並在一個小時之後做出兩條決定:美國出動海軍與空軍為南朝鮮提供掩護和支援;派出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以「協防台灣」。美國決定用這樣的方式強力阻止共產主義的蔓延。  當美國將矛頭指向台灣,中國開始真正重視起這場戰爭。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針鋒相對的社論力挺北朝鮮,並將南韓領袖李承晚比作「朝鮮的蔣介石」。  麥克阿瑟開始親自乘飛機巡查南朝鮮,與此同時周恩來開始對形勢表示出擔憂。他對時任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說道,「形勢變化給我們打台灣增加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那擋著。」由此可見,中國此時的注意力仍然未轉移到朝鮮半島,而只是考慮台灣問題。  當美國與中國都開始緊張關注戰事的時候,蔣介石鬆了一口氣。這正是他想看到的結果。在學者金景一的研究中,早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資深外交家邵毓麟就向蔣介石建議與李承晚合作建立「反共同盟」,並計劃以秘密經費支持李承晚政權,企圖為接近戰爭邊緣的朝鮮半島澆油,一旦美國干涉就能保住台灣。如今的局勢終於讓蔣介石如願。復旦大學韓國問題專家石源華同樣認為,蔣介石並非著眼於朝鮮半島,而是想方設法讓美國回到反蘇一線,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對於時局的變化,中共方面顯然已經提高了重視程度,但表面上仍然波瀾不驚。6月30日,中國大陸如期頒布 《土地改革法》,新政權領導下的「土改」由此展開。同一天,中央複員委員會下達毛澤東、周恩來共同簽署的《軍委、政務院關於1950年複員工作的決定》。曾有人請示周恩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是否要改變複員計劃。周回答稱,「複員工作仍按原計划進行」。  就在中國大批軍人複員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美國士兵集結在朝鮮半島。南北態勢急速逆轉。截至7月3日,北朝鮮已有36架飛機被擊落,5艘艦艇被擊沉。兩天之後,美軍地面部隊正式投入戰爭。在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徐焰看來,這時中國開始意識到戰局不妙,將注意力轉向朝鮮半島。  7日,毛澤東終於有所動作。他提議中央軍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開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總兵力26萬人。但這樣的計劃顯然無意於主動參戰,而只是作為防禦準備。  蘇聯一次次將球拋給中國  毛澤東部署加強東北邊防事務的時候,美軍的轟炸已經讓平壤變成一片焦土。北朝鮮瞬間從佔得先機變得狼狽不堪。金日成心緒煩亂地向蘇聯大使報告,「朝鮮大量城市和工業企業被毀,軍隊不斷遭到轟炸。人民軍面臨失敗和崩潰。」這是戰爭爆發以來,金日成第一次失去信心。  北朝鮮開始向蘇聯積極請求援助,金日成也派代表與毛澤東會晤。毛澤東與周恩來都曾表示,必要時中國願以志願軍方式入朝作戰,並願意提供武器。但蘇聯方面暗示,蘇聯並不急於讓中國出兵。  時間退回到1949年。  彼時,朝鮮南北雙方圍繞三八線時常發生小型衝突,平均每天會發生兩次交火。與此同時,南方李承晚政府經常發出挑釁聲稱「北進統一」。在一次會議上,李承晚公開表示「這個世界上共產和民主陣營是不共戴天的,美國朋友講,兩者中一者滅了,世界才會太平。所以早晚要決一勝負。」  事實上,三八線劃定之後,大多數工業設施都劃歸朝鮮,經濟實力南方遠不如北方。而且,南方的士兵大多由日據時期軍警組成,戰鬥力極差。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朝鮮問題專家張璉瑰看來,作為末路貴族的李承晚並不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他治下的南部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已經淪為游擊戰區,大小騷亂和起義接連不斷。李承晚的高調錶態只是一種策略。  當韓國與美國拉近關係的同時,朝鮮也在積極應對。3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時向斯大林提出希望武力統一朝鮮,遭到斯大林拒絕。金日成轉而希望能取得中國同意。4月下旬,金日成派遣朝鮮人民軍總政治部部長金一秘密訪問北平,會見毛澤東。這時,毛澤東正在北京香山休養。國民黨大勢已去,但中共與蔣介石政權的戰爭仍在繼續。毛澤東以此為由拒絕了朝鮮提出的武力統一計劃,並稱要等中國完成統一再幫助朝鮮。  蘇、中兩國的態度並沒有讓金日成放棄計劃。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在當晚的會談上,金日成突然告知毛澤東,斯大林已經同意了自己的武力統一計劃。毛澤東覺得此事甚大,有些不敢相信,遂立即中止會談並緊急約見蘇聯大使尋求證實。第二天,毛澤東得到斯大林電報稱「鑒於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同意朝鮮同志實現統一祖國的建議。關於這一點,已經確定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作最後的決定。」斯大林把球傳給了毛澤東。  實際上,中蘇雖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但對於中共,就像對其他所有國家和政權一樣,斯大林並不信任。冷戰史專家沈志華認為,毛澤東當然知道出兵朝鮮是為斯大林火中取栗,至少也是為蘇聯挽回面子,支撐局面。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出兵,就會徹底失去斯大林的信任和蘇聯的支持,那麼中蘇同盟條約就會成為一張廢紙。斯大林曾公開宣稱世界上有兩個鐵托,一個在南斯拉夫,另一個在中國。他甚至懷疑中共是親美分子。而此次對於朝鮮的態度似乎成為了對中共政權的一場考試。  直到5個月之後,當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斯大林才對中共放下心來。隨後援助中國141個工業項目,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基礎。在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徐焰看來,這也是中國參戰帶來的實際利益。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勢力正逐漸從南朝鮮退出。1950年初,美國政府高調宣布朝鮮半島處於美國遠東防禦圈之外。一切都表明美國無意干涉朝鮮事務。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加上斯大林的屢次試探,毛澤東最終接受了金日成的計劃。  信心滿滿的金日成在得到毛澤東首肯之後,甚至婉拒了毛提出的協助方案。但他不會料到就在兩個月後,他不得不再一次求助於中國。  1950年8月。朝鮮戰場。  8月中旬之後,美國空軍越發密集地進行轟炸,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在洛東江一帶受阻。蘇聯因為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一直身居幕後拒絕直接出面援助朝鮮。此時,金日成已經卧病在床,情緒極其低落。8月4日,美韓釜山防禦線已經穩定,朝鮮人民軍無法推進。在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說,「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與此同時,中國軍方研究認為,美軍極有可能在仁川登陸。朝鮮也從中國得知這一情況。金日成再次向斯大林提出援助請求。並且誠懇地承認,「人民軍目前的前線狀況太困難了。」  情況緊急,斯大林最終答覆金日成,「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向朝鮮提供強擊機和殲擊機。」金日成這才鬆了一口氣。但出於不想與美國發生正面交戰的考慮,斯大林並未立即兌現自己的承諾。從此開始,斯大林一次次地將球拋給中國。  將戰爭擋在國門外  就在金日成與斯大林態度曖昧地往來電報之時,中國也在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毛澤東計劃在東北已有的四個軍的基礎上再加入八個軍的兵力。  這一切只是準備。事實上,中國目前對於朝鮮戰場的真實情況所知甚少。朝鮮從未向中國透露詳細戰況。甚至在8月份,中國提出要向朝鮮派遣觀察員的要求也被金日成拒絕。在沈志華看來,這一切都是朝鮮遵循蘇聯的指示所為。蘇聯一直擔心中國借戰爭契機擴大自己在朝鮮的影響力。  9月15日,中國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美國第10軍在150艘軍艦和強大的海空火力掩護下一舉登陸仁川。朝鮮駐守的一團兩營立即被打垮。兩天之後,中國邊境至平壤的所有交通線全部崩潰。截至9月底,根據蘇聯駐朝鮮軍事代表秘密報告稱「朝鮮人民軍彈藥缺乏、運輸癱瘓、指揮系統一團糟。」  在人民軍即將崩潰的當口,金日成又一次致信斯大林,「請幫助我們建立一支由中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組成的國際志願部隊。」與此同時,金日成還派人帶著自己的親筆信送往北京毛澤東處,直接請求中國出兵朝鮮。10月2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稱,「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  但中國出兵並不順利。10月2日下午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意見分歧極大。毛澤東認為中國必須儘快出兵,並計劃派遣林彪出征。但林彪卻持相反意見,且稱病請辭。兩天後的擴大會議上,反對出兵的一方仍佔主流。主要原因大致包括內憂尚未解決,部隊常年征戰導致厭戰情緒蔓延,且武器不如美軍無勝利把握。  會議出現些許轉機是從彭德懷到京後開始的。4日下午,彭德懷趕到會場,因為感到氣氛不尋常,所以暫未發言。果然,第二天一早,鄧小平帶著毛澤東的指示到北京飯店將彭德懷請到中南海。毛澤東與彭德懷談話之後,彭領會了毛的意思,表示願意帶兵入朝。毛澤東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這我就放心了。」下午的會上毛、彭掌握了主動。最終,毛澤東對彭德懷說,「給你十天準備時間,出兵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日。」  10月6日,周恩來在中央軍委會議上傳達出兵決定。林彪在會上直言「為了拯救朝鮮把中國打爛不值得」,但遭到批評。兩天後,毛澤東簽署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就在中國高層爭論出兵事宜的同時,斯大林也在謀劃著自己的對策。早在四天之前,毛澤東曾電告斯大林,除希望蘇聯提供武器支援外還要出動空軍掩護中國軍隊,這是中國軍隊出兵的前提。8日,周恩來飛往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此事。談判中,斯大林說「如中國不出兵,可通知金日成將主力部隊撤到中國休整。」並且告知中國,蘇聯空軍至少兩月後才能出動。另外,斯大林還直接電告毛澤東,讓其做好準備,金日成可能到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在學者金景一看來,金日成流亡東北的前景對毛澤東刺激極大。根據金景一的估算,如流亡開始,將有20萬至30萬人遷至東北。而東北作為中國工業基地在1949年為中國提供了34%的工業產品,另外還擁有重要的鐵路線及港口。這樣的前景堅定了毛澤東出兵朝鮮將戰爭擋在國門外的策略。但沈志華認為,斯大林放棄朝鮮的表態意味著他對中國喪失了信心。這又是一次對中共的考驗,中共是否願力挽狂瀾也是對蘇聯的一種表態。  但無論怎樣,斯大林表示無法立即出動空軍,這為中國出兵增加了不確定因素。毛澤東於10月12日下午緊急發出電報稱,「10月9日命令暫不執行。」第二天,彭德懷得知斯大林出爾反爾的消息後,在會場大發雷霆,併當即表示要辭去總司令一職。毛澤東再次說服眾人,最終達成一致,即使蘇聯暫不出動空軍,中國也仍然出兵。並將出兵日期定為10月19日。  隨後,毛澤東召見蘇聯大使羅申,告知「我們應該幫助朝鮮人」。但此時,金日成政府已按照斯大林之前的指示開始撤離。混雜著對蘇聯的抱怨,情緒低落的朝鮮政府機關從10月8日起分批撤退。這時,金日成卻接到了斯大林突然發來的電報,「鑒於中國同志作出了新的決定……之前的建議應予撤銷。」朝鮮人民軍再次出現一絲生機。  就在中蘇博弈出兵的同時,美國也在關注和研究中國的動向。進入10月,平壤接連告急,美國認為中國已喪失入朝良機,麥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告訴杜魯門,「中國絕不會出兵,因為那對他們來說將是一次大屠殺。」  而此時的中國已無回頭的可能,儘管斯大林再次收回承諾,對中國宣布「蘇聯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入朝作戰」。對此,周恩來、毛澤東都顯得無可奈何。10月18日,毛澤東再次主持中共中央會議,在聽取彭德懷的情況介紹後,毛澤東堅定地宣布,「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無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會後,毛澤東發布命令:10月19日,志願軍於安東、輯安渡過鴨綠江。  25日,中國軍隊在朝鮮半島與敵軍正式交火。抗美援朝之戰從此打響。   (本文得益於學者沈志華、徐焰、全景一、石源華、張璉瑰的指導,謹此表示感謝。實習生朱悅俊 高山 董濤對本文亦有貢獻)(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10/10/21)

推薦閱讀:

高山貪、逃、藏、賴紀實
羅山縣推動茶產業不斷發展紀實
浙江慶元古墓發現紀實
浙江教育科技頻道《紀實》欄目最讓你毛骨悚然的案件是什麼?
急診室故事第二季關紀洲是誰?

TAG:中國 | 戰爭 | 軍隊 | 中國軍隊 | 空軍 | 抗美援朝 | 紀實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