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五十五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五十五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七十四頁倒數第四行:「處成就」,這是第五,六種成就第五,處所,這個經是在什麼地方講的。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處成就。王舍城古有二說」,『王舍城』有兩個,「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這是舊城。一個是叫「寒林城(新城),兩說不一」,到底這兩個城市哪一個?「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盤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我們現在講人口減少,就「舍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大概跟中國人有些概念差不多,人少、地方大了不聚氣,所以人少就做個小城,人要聚氣。所以他做了個小城,旁邊做個小城,小城就是寒林城。「《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舊城」,應該是舊城。「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此既佛滅後,闍王築之,佛何住後城乎?今正佛所住處,明知上第城也」。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新城是佛滅度之後才造的,佛怎麼可能在那邊住?怎麼可能在那邊講經?所以這肯定是舊城,說老城,這是佛過去在那邊講過經。「此說可證,佛說此經是在舊城」。
「《慈恩傳》云:王舍舊城,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城又生好香茅,故舉為稱」。「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這個宗家是善導大師,古人對善導大師的尊稱,「應是上茅」。說上茅是因為前面講過了,它這個地方生產很好的香茅,香茅油非常出名,這個應該是上茅城。括弧里,「宗家即善導大師」。又日《望西疏》曰,這引用望西《無量壽經鈔》上說的。這是確定佛講經的處所,是王舍城的舊城,不是新城。
「《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沒有統一,是屬於部落國家,跟我們中國夏商周時代一樣。中國統一,真正大一統是秦始皇,秦始皇之後,中國一直到今天,這兩千多年來還是大一統,這個在整個世界被很多學者專家們讚歎,非常難得。歐洲羅馬統一了一千年,滅了之後再不能統一,什麼原因?統一的好。過去湯恩比曾經說過,要想把世界上的戰爭、國際戰爭化解,最好全世界統一,那就一個國家,就不會打仗了。他說誰有資格統一全世界?他說中國人,中國人有統一的智慧,有統一的理念,有統一的經驗,這麼多年來一直統一的。實際上真正大一統,對大一統最大的貢獻是家庭,中國人講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的家庭是大家庭,不像現在,大家庭本身它就是團結的,它要不團結它就家破人亡,非團結不可。而且大家庭裡面的人心量都比較大,不為自己,小孩從生下來懂事就教他:你生到這個家庭來,就是為這個家庭,你不是為自己。你是為這個家庭好好的讀書,好好將來做事,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這就他一生的使命,他心量就拓開了。在古籍裡頭你看中國人,開口說天下,很少說國家。量大福大,這一定的道理,能包容別人這量就大。中國的家一直維繫到抗戰期間還有,抗戰之後中國的家沒有了,這非常可惜。中國的家有家道,有家規、家學、家業、家風,外國沒有,找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這些。全世界統一要把家恢復起來,這個東西一定是倫理道德教育,家靠這個維繫,家也發揚了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現在重新再建立血緣關係的家,似乎是不可能,中國古時候的家我們重新給它定義,就是今天所說的社團。中國從前的家,像現在中國的社團,企業也是團體,一個公司有幾百人、幾千人,那就是一個家庭,如何讓所有的社團,佛教一個道場也是個社團,能夠把傳統家庭的美德,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家風做出來,中國社會就又活潑起來。我們估計至少還有一千年的盛世,給全世界做個榜樣,自自然然成為世界的中心,成為世界的典範。
像夏商周,夏商周沒統一,歷史上記載,商,成湯他的國家只有七十里,很小個地方。夏商周時候的里沒有現在這麼大,我們現在講里講公里,華里比公里就小一半,夏商周的這個度量衡比現在小。弘一大師有一個「周尺考」,他做了個考古,考證周朝的尺到底有多大,一尺有多大、多長。因為經上常常講這個人一丈八,一丈八尺這個人很高了,哪有這麼高的人?弘一大師一考證,周朝的尺只有我們的市尺,現在的市尺五寸多一點不到六寸。那這樣一丈八就差不多,現在個子高的大概一百九十公分的樣子,應該就是這麼高的個子。所以這是可以能想得通的,度量衡每個朝代不一樣。周朝他所治理的國家,就是周,方圓一百里。這經上常說的,文武以百里而王天下,成湯以七十里而王天下。天下尊稱他,稱他為天子。那時候天子是一種榮譽尊號,實際上沒有權的,他被大家所尊重,所有的諸侯國這些國王都向他學習,都向他請教怎麼治理這個國家,所以成為天下共主。完全是以和諧的,沒有用任何武力,國際間有糾紛請他來調理,到他那邊就解決。
「望西師意,亦謂經中之王舍城,即上茅舊城。此說可信,故不引異說」,其他有別的說法就不必談了,這是可以相信的。
《法華論》雲,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佛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講,不在別地方講?有表法的意思。這個法特別殊勝,超過一切法門,大乘教裡頭有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這個法門相比。就像當年的印度,「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印度那個時候沒統一,像中國諸侯國很多,國家有大有小,方圓一百里這是大國,小國有二十幾里、三十里的,確實還沒有現在鄉鎮大,那也是一個國,它也有王。孔子周遊列國走了十多個國家,實際上只走二、三個省,所以我們要了解當時的狀況。王舍城是十六大國城裡頭最大的一個城市,可能也是當時全印度,人口最多、最繁華的一個大都市,佛在這個地方講《無量壽經》,有表法的用意。「故在此城說經,以表此經之最勝」。「又《大寶積經論》云:問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余城廓」,不在別的城講。「釋成此義故,說住王舍城」,這個經,經中之王,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裡頭的第一門,所以不少大乘經典,佛都在這個地方說的。
「耆闍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這個城有五座高山,耆闍崛山是其中之一,這個山我們佛門稱它為靈山。「《凈影疏》曰:耆闍山,此翻名靈鷲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靈鷲山。「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居止此山,故名為鷲」。鷲是老鷹,這個山上老鷹很多,仙人很多。又這個山頂很像鷲鳥的頭,「又名鷲頭山」,取這個意思。「《西域記》」,這是玄奘大師旅遊的筆記,可以說是他的遊記,他到過這個地方。「志此山曰」,這是他記錄靈鷲山,「北山之陽」,說出方位,這個山是在王舍城的北面,「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多居此山」,在這個山上住的時間很長。「廣說妙法」,《法華經》也是在這講的。
看到這個地方,佛說法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首先佛不是一般的宗教,這要分別。為什麼?一般宗教裡頭第一個條件,要有一個造物主,要有一個上帝、有個神。佛教裡頭始終沒有,這要知道。沒有一個上帝、一個主宰的神就不能稱為宗教,那佛教沒有,佛教怎麼會變成宗教?真奇怪!肯定是後世大家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被這些文學家他們誤會了,認為這是宗教,他們沒有深入佛的經藏。像今天佛教寺院這個它真的是宗教,好像佛就是上帝,佛就是造物主,一般人肯定是這個看法,這大錯特錯。佛的身分是老師,印度人稱佛,佛是什麼意思?佛陀耶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者,覺者是什麼?覺悟的人。換句話說,在佛教里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覺悟的人就叫佛,迷惑的人就叫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覺悟了就稱佛。凡夫很多,只要你覺悟就是佛,所以佛也無量無邊。這跟宗教裡頭不一樣,宗教神只有一個,不能有第二個,上帝只能有一個,不可以有第二個。佛教里人人都可以成佛,宗教裡頭決定不許可人人都稱上帝、人人都稱神,這是決定講不通的。
但是佛家確實如此,只要你覺悟了你就成佛。不覺悟?《華嚴經》上佛說得很好,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總不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上帝,本來是神,這個話講不通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你本來覺悟,你現在不覺悟。為什麼不覺悟?佛說得很清楚,你迷了。怎麼迷了?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是最初的迷惑,迷得不深;再加上分別,這就深了,迷得深;再加上執著,你迷得更深。一重一重的迷惑,起心動念是第一重,分別是第二層,執著是第三層。這三種迷惑你統統具足,所以你把你的自性、把你的本能全部喪失掉。這個喪失不是真的,經典上告訴我們,這是講迷失,根本就沒有失掉,只要把你的迷去掉,你本來的本能就恢復。
本能是什麼?第一個智慧,所以起心動念,智慧沒有了;第二個是德能,這一分別,德能也沒有了;再一執著,相好也沒有了。自性里有這三樣東西,這三樣包括了整個宇宙。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因此佛家的教育跟世間完全不相同,世間教育是讓你學習,懂得很多的知識,佛法不是的,佛法教育是叫你放下,什麼都放下,恢復你自性本能。你自性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外面什麼都沒有。釋迦牟尼佛開悟了,怎麼開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開悟了。實際上他早就成佛了,這一次是來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要學他那個樣子就會開悟。
你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這表演什麼?放下煩惱障。十九歲放下煩惱,家庭煩惱,做國王也很煩惱,事挺多的,徹底放下。放下後去求學,這特別表演給知識分子看,知識分子好學,廣學多聞,他去搞這個,搞了十二年。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去學過,所有的宗派他也去學過,這些宗派多半是哲學家,瑜伽、數論這些他統統學過。學了這些東西,可真有本事了,因為印度人不管是宗教也好、學派也好,沒有不重視禪定的。經上講四禪八定從哪裡來的?從婆羅門教來的。婆羅門教至少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佛教的歷史不到三千年,它比佛教早一萬年。四禪八定是他們必修的課程,在印度是很普通的。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聰明,有智慧,四禪八定肯定修得很不錯。得四禪八定對於六道輪迴的事情,你就親自見到了,上面,你可以能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禪天頂;下面你可以看到無間地獄,整個六道裡面情形一清二楚。所以佛出世要出世在那個地方,不能出世在中國。中國文化雖然很不錯,沒有重視禪定,理講得很圓,對於六道輪迴依舊是打了問號,這點就不如印度,印度在這一層比我們高明。
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十二年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沒地方學了,等於說他畢業了。但是問題沒解決,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事情沒人知道,所以他放棄學習。學習以後在佛教裡頭叫什麼?叫所知障,你知道的愈多障礙就愈多。三十歲這一年放棄學習,放下所知障。你看兩個障礙,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十九歲放下,所知障三十歲放下,菩提樹下去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印度人禪定只到第八定他就為止了,不再深入;釋迦佛深入,再深入突破了。佛經上告訴我們,第九定是阿羅漢,再深一層是辟支佛,再深是菩薩,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一個比一個深,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望塵莫及的。
在大定當中,經書上告訴我們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是做出示現來給我們看的,兩大類的煩惱放下了,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這個時候定就開慧了。如果不放下,這個慧不能開,定到一定的程度,開不了智慧,不能開悟。這是告訴我們他開悟了,開悟之後在定中,沒有出定,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在前面講時成就裡頭給諸位報告過,時間不是真的,短時間可以延長,長時間可以縮短。佛二七日中講這部《華嚴經》,《華嚴經》分量多大?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這一部經如果是我們學的時候學多少年?學一個阿僧只劫都學不完,分量太大了。這就是二七日十四天,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濃縮起來,十四天,是對法身菩薩說的,佛在定中說的。你沒有能力入他定中的境界,你就不能參與,什麼人能參與?法身菩薩,也就是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有能力參加釋迦牟尼佛的華嚴盛會,就有能力入他的道場。所以華嚴當機,法身菩薩!出定之後接受凈居天人的啟請,出定之後如果沒有人啟請,他就入般涅盤,就沒有人知道這回事情,凈居天人代表眾生請法,請佛住世講經教學,他答應了。開始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這就是這個世間三寶具足了,有佛、有法、有比丘僧。
佛來目的又何在?用意何在?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眾生。六道有天人、有仙人、有修羅、有羅剎、有人道,下面有餓鬼、畜生、地獄,為這些苦難眾生。苦在哪裡?出不了六道輪迴是真苦。所以六道眾生對佛要感恩,佛來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輪迴。決定超越輪迴的經典、理論跟方法,就在這部經上;其他的經雖好,要斷煩惱、消業障你才能超越,這事情難。這個法門、這個經典不必要斷煩惱,不必要消業障,煩惱跟業障自然沒有了,這妙,太妙了。怎麼會沒有的?念這一句佛號都把它念沒有了,把煩惱念掉,把業障念掉。只要你真肯念,為什麼?這一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前面報告過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尊號,念這一個名號就把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念到了。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修成的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沒有任何的法門能夠跟它相比。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總算是介紹明白了。
尤其黃念老的集注,引經據典來解釋這部經的字字句句,解釋得真好。如果說他自己的意思,我們未必相信。你看句句話,都是引的經怎麼說的,菩薩論上怎麼說的,祖師大德註疏是怎麼說的,讓我們讀了,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這一生有福報,沒有福報遇不到這部經,尤其是這個會集本。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大福報,因為這個會集本,我們上一代沒有人看見過,看見過的很少很少。註解,大概註解我算是最先見到的,我看到的本子,黃念老是用油印印出來的,只印了一百多份,送給這些大德們看,請他們批評指教,沒有定稿。他帶了一套到美國,我們在美國遇到的,他把這套送給我,我在台灣印了一萬冊。念老要我給他寫篇序文,要我給他題字,我都照辦了。在那個年代,弘揚這個本子就是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我在海外。我們兩個碰頭真歡喜,還有一個真正的同志,志同道合。
所以這個法門具足的條件只有三個,非常簡單,第一個你相信,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第二個發願,我真想往生,我真想親近阿彌陀佛;第三個老實念這一句名號,你看就這麼簡單。念多久能往生?《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就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被判作圓頓極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更快的,這個法門一天可以成就。關鍵就在信跟願,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得好,有信有願決定得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淺深。能不能往生就是真信切願,往生的條件就具足;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那什麼叫功夫?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大菩提心,用這個心念佛,功夫就深,品位就高了。
不是這樣真誠利他的心。菩提心是什麼?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慈悲是對一切眾生;換句話說,跟阿彌陀佛是一個心,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個心。他們的心確實都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教人的方法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教人的方法。我們統統得到、統統明白了,要百分之百的兌現,無論是哪一道,天道、仙道、魔道、修羅、羅剎,乃至畜生、餓鬼,包括地獄,我們以平等心看待,以大慈悲心看待,幫助他們,成就他們。他們是凡夫,他們本來也是佛,迷了,迷了之後造業不同,果報差異,才有這麼多差別。無論有多大的差別,理是一個,無有一法不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就是佛,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真我;我們現在執著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真我,真我沒有形相,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不在你怎麼能現身?你現身沒有離開它,離開它你現不了身。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把這個理體、本體比喻作電視的螢幕,螢幕是個理體,所有一切現象都不能離開它,離開它你不能現相。這個東西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現象,所以六根緣不到。不是物質,前面眼耳鼻舌身緣不到它;不是精神現象,第六識、第七識緣不到它;不是自然現象,連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它,它存在。佛經上稱法性、稱自性、稱真如,我們前面說過很多,第一義諦、不二法門,都是形容它。如果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所以我稱它作這是大乘佛法的倫理觀。倫理是講關係,我們跟宇宙,我們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下面跟阿鼻地獄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什麼關係?一體。這個關係多親!眾生迷了不知道,佛菩薩覺悟了明了。迷了不知道愈走愈遠,知道的人、明白的人一定會去拉他一把,幫助他回頭,他一回頭就成佛了。這個經典、這個法門就是無比殊勝,文字不多,義理無窮。義理包含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一切經都是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部經離苦得樂幫到底,幫圓滿了,所以稱它作第一經。一切眾生遇緣不同,我們的緣無比殊勝,遇到第一經。遇到第一經的人等於說保證他這一生成就,只要他相信,只要他真干。遇到其他的法門,不能保證你一生成就,保證你種了善根,你還有很長時間修行;遇到這個法門保證你現在就能成就,太難得了。
我們為什麼不能很快成就?不是理的問題,也不是方法的問題,不是經論上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放不下,問題產生在這裡。真正看破了,這世界是假的,一場夢!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看一個字,「死」字。我也常常勸同學認真去體會,我們晚上上床睡覺不等於死了嗎?明天早晨又醒過來,活過來了。每天死一次,你躺在床上睡著了什麼是你的?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你都不曉得,哪一樣是你的?沒有一樣是你的。你要認為有東西是你的,你迷了,你沒有覺悟。我講經多次勸大家,我說你口袋裡裝的錢是你自己的,不在你口袋不是你自己的;你衣服穿在身上是你自己的,沒有穿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住這個房子,這房子是我自己的,不住這房子不是自己的。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真正要常作如是觀,你才能放得下。不再有一點點牽掛,沒有一點點障礙,這說走就走,你說你多自在!
今天我來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同學給了我一份資料,題目是什麼?迷信鬼神傳言造成的恐慌。什麼恐慌?說本月二十一號起有三天黑天,大家準備逃難。有不少人來找我,預備了好地方要我去,我不去。我在去年曾經說過,鬼神傳言未必可靠,他說錯了你也找不到他,你對他無可奈何,所以人要相信自己。佛說得多好,「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就給我們問題解決了。災難從哪來的?心想來的,你天天想災難,災難就來了;你不想它,它就沒有了。這些話佛說的,被現在量子力學家證實,量子力學家提出「以心控物」,用我們的念頭來控制物質環境。佛在三千年前說的,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法變成高等科學。人的念頭要善,什麼念頭最善?世出世間第一善,就是念阿彌陀佛。你看就在眼前,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去念這些鬼鬼神神?錯了。
阿彌陀佛裡頭含義無量無邊,有兩個最重要的,大家都喜歡的,第一個無量智慧你要不要?第二個無量的福報,阿彌陀佛有這兩樣東西在裡頭。你要有求智慧、求福報,你就天天念阿彌陀佛,准你開智慧,准你得福報,一點都不差。我是個命中沒有福報的人,沒有什麼大智慧,有點小智慧,也沒有壽命,壽命很短。老師教我念佛法門,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學到了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兌現落實,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真正落實。菩提心是上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真正得大自在,真正開智慧,真正得福報。福報不是有財富,不是有很高地位,與那個毫不相關。福報是天天快樂、法喜充滿,身心健康,沒有災難,是福報。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大家能把這二十個字天天念著、想著、做著,你那裡就不會有災難。怕什麼?怕的是把這二十個字忘掉。鬼神一說災難把你嚇到,把二十個字嚇跑掉,不見了,這才叫真正可怕。
緊緊抱住這句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災難發生在面前,我也沒事。所以什麼?古人的話,「在劫難逃」,你在劫,逃哪裡都逃不掉;有一個方法可以逃掉,念佛可以逃掉。真正在劫,災難來了,念佛的人會有人來救你,那就說的是你這個劫難逃掉、逃過了。怎麼逃過的?念佛逃過的,不是躲過的。躲不過,無論躲到哪裡,你都沒有辦法,你何必去躲?為什麼不念佛?躲不過的!災難,人家問我,要不要預備、準備一些好像吃的東西、飲水、燈燭?我給他說有比沒有好,但是這不是解決的方法,念佛才是解決的方法。大家全忘掉,到處去找安全地方去,哪兒安全?念佛最安全,念佛人居住的地方最安全。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要把信心失掉,相信自己決定得生凈土。自己要發願,我在這個世界上來幹什麼的,先把這個確定。我來到這個世間,遇到這個法門,我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其他沒有我的事情。我活一天念一天佛,遇到有緣人我勸他念佛,勸他學習《無量壽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他兩利。現在學習經典太方便!
這種經典一遍兩遍、十遍二十遍,對上根人來說沒有問題,上根人可以建立信心,中下根性不行。中國古人提倡的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根深蒂固,你能看一千遍、讀一千遍不一樣了,為什麼?一千遍讀下來,心定了。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這裡頭意思自然貫通,你再看古大德的註解,點頭,他說得沒錯。你能夠盡通其義,這個時候叫信心不逆,你決定不會改變,決定不會退轉,你決定成就,這個時候法喜充滿。現在是十二月,二十一號很快就來了,我們二十一號照常講經。我們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這個地方,那一天還是有電,我們照常講經,我們講經不停止,我們照常念佛。大家不要害怕,害怕是錯誤的,怎麼這麼一點小小的考驗你都不能通過,你怎麼能往生?怎麼能成佛?
下面引,「《智度論》曰:耆山」,耆闍崛山,「於五山中最勝故」,王舍城附近有五座山,這座山最好。第一個,「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出家人選擇這種地方,「近城故乞食不疲」,出家人每天出去托缽,太遠了很累,所以不能太遠。「難上」,一般人不去,環境保持得很清凈,是個修行的道場。「故多住此不在余處」,這地方非常適合。現在環境變了,這些名勝地方公路都開上去,還有什麼?纜車也上去,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怎麼辦?不能修行了。所以我第一次跟朴老見面,我就建議他,我說中國佛教的聖地歷史悠久,小廟都二、三百年,大的廟上千年,漢朝建的廟現在兩千多年,這是全世界人觀光旅遊的景點,攔都攔不住。應該怎樣?就做觀光旅遊的道場,接待外國的觀光客,他們觀光來繳了學費,我們對他機會教育,他來觀光講一點佛法給他聽聽。每個出家人都是導遊,能把佛教的歷史文物、經典裡面道理,介紹給這些人,這些人不就學佛了嗎?跟佛有緣了嗎?好事情,這他歡喜。
真正修行學習的道場重新再建,不要建古建築,佛法是隨緣的,不攀緣。那新的道場就模仿外國的大學城,學校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修行的,一個是學習經教的。學習經教的稱學院,修行道場稱學會,名字也改掉,不要用寺院庵堂,讓人耳目一新,他聽了很歡喜。往後中國佛教要復興,我覺得要走這條路,這條路好。道場的建立我今天想到建大學城,外面真的要有城牆,為什麼?閑雜人不能進來,甚至於門口我們請武警來站崗,不準進去參觀。這修道的,這新建的道場,是來修道的,你來念佛可以,你來學經教行,歡迎你,不是這個不準進來。只建一個大殿,大殿可以能夠容納上萬人,講經、念佛。學院建講堂講經的,學會就是念佛堂,一萬多人的念佛堂。
居住?我們樓頂上兩個蒙古包,很好,住蒙古包,不要蓋房子。一個蒙古包住四個人,四個人是一個僧團,四個人住一個蒙古包,一千個蒙古包就住四千人。這樣的道場好,大家認真干,為什麼?人家也不想來做住持做什麼,為什麼?很苦。住持也住蒙古包,平等待遇,心就在道上,沒有名聞利養,要向這個路子去發展。這個城裡頭乾乾淨淨,可以用托缽的制度,供養的人利用城牆,城牆裡面兩層樓房,上面住人,下面工作,做廚房、做這些統統在城牆裡頭,所以你到裡頭什麼都看不到。新的時代要有新的形象,建築這些叢林、宮殿樓閣那個時代過去了,那是帝王的時代,依照帝王宮殿去蓋的。現在我們不用了,我們恢復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我們現在樹下一宿沒有這個身體,我們住個帳篷,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也會同意。
第二,「是耆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主故多住」。這是福地,是個中國人講很好風水的地方,聖人、修行人喜歡住在這個地方。所以佛為這些人講經教學方便,也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年,許多大乘經都在靈鷲山講的。第三,「耆闍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過去、現在、未來這些修行成佛的人,都會到這個山上來住一段時期,佛也喜歡住這個地方。第四,「是中清凈,有福德閑靜故。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讚歎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這真是個福地,真正修行人、真正成就人都在這裡修行,都在這個地方成就。所以佛許多大乘重要經典,都在這個地方說的,這一部經不例外。這部經是大乘當中,最殊勝的經典、最重要的法門,也在這個地方講的。
第五,「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這就說明,這個山為什麼那麼殊勝,修行人喜歡這個地方,佛住這個地方的時間也比較長。世尊在世,出家人生活的方式還是托缽,距離城不太遠,托缽不困難,這是方便之處。十方就是三世一切諸佛,只要是成佛,與這個世界有緣,佛到這個世間來一定會在這裡住,所以這裡有靈氣。龍天護法、諸天的天神,他們喜歡來禮拜佛陀、供養佛陀,也都喜歡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真的是佛法的聖地,所以許多大乘經典都在這個地方說的。
「《法華論》云:耆闍崛山勝余諸山。佛在於此說,顯此法最勝」。城,是當時印度這個地區,最繁華、最大的一個城市。城市外面這一座山,是五座山裡頭最好的,最殊勝的一座,離城不遠,佛在這個地方居住、修行、教學很方便。世尊在世教菩薩、教比丘,選擇修行道場,要選擇清凈、寂靜的處所,聽不到聲音。標準是牛叫,因為在鄉村裡面農民都養牛耕種,牛叫的聲音最大,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為標準,所以稱為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個清凈,沒有吵鬧的這些聲音,這是個修行的道場,這是說經的地方。
下面最後的這一段,「眾成就」,眾成就裡頭比較說得多,當時在座聽經的哪些人。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這個會殊勝,跟法華會相同。佛講一般經的時候,眾成就裡頭只列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地方多了十倍,跟《法華經》一樣,《法華經》也是萬二千人俱。我們看念老註解,『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一句是經文。「本品獨標比丘眾及菩薩眾」,這是第一品,「法會聖眾第一」。「第二品末廣標餘三眾弟子,及諸天眾」,這經文也引在此地,這是後面的。「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在家男居士;「清信女」,在家的女居士,「五百人」;還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這是四禪天,「悉共大會」。這個經的末後,流通品裡頭末後則說,「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可見說經時,會中有諸大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有居士,男居士、女居士,一直到「諸天梵眾」,梵眾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人,還有「天龍八部」,統統都來聽經。這是六種成就裡頭的眾成就。
這種記載可以說是很圓滿,它的大意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上面到諸菩薩,諸菩薩最上面是等覺菩薩,等覺下面十地菩薩。《華嚴經》上總共講了這五十一位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眾一個不漏。聲聞是阿羅漢,包括辟支佛,大乘、小乘具足;天龍八部,這八部是護法神,天神來護法,仙人來護法。佛出世,阿修羅、羅剎都來護法,這些眾生雖然不善的習氣很重,對佛尊敬,在佛面前也稱弟子,也不敢露出不好的習氣,這是佛的威神加持的。一切大眾,這裡頭包括六道的,六道眾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是具足說聽行證,這就是正法。釋迦牟尼佛說經、講經,這麼多人都在那裡聽,你看有說的、有聽的,聽眾裡面有很多依教修行,你看看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有修行的、有證果的,這就叫正法。
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黃念老跟我說過幾次,現在修行有修就不錯了,沒有證果的,這叫末法時期。但是真正往生就是證果,換句話說,凈土宗是末法裡頭的正法。因為正法它具備的條件是四個,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往生的,這就是正法。如果有前面三個,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修行的,沒有證果的,這是佛的末法。講經的人沒有了,法就滅了,滅法了。四個都有,有講、有聽、有修行、有證果的是正法,沒有證果的是像法,沒有講經的法就滅了。佛的法運就整體來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到一萬年的最後一百年,最後的一百年佛的經教都沒有了,都滅了,這個經還留一百年。遇到這個經、遇到這個法門能信、發願往生、肯念佛的人,依舊能夠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甚至於說,這一萬年之後,這個經也沒有了,最後還有一句阿彌陀佛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聽到這一句名號能信、能念、求生凈土的人,佛都來接引。這個說法就說明這個法門永遠是正法,它沒有像法,沒有末法。
如來正法久住,就是這個法門、就是這部經;其他的法門,不能久住,有時間性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一切神仙,無不期望著正法久住,那什麼法門?就是這個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而且是平等的普度。我們遇到多麼幸運,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這個緣太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我們要想成就,那就真的要學釋迦牟尼佛,生活愈簡單愈好,真正給世間人做個榜樣。現在世間人起心動念,他起的什麼心?貪瞋痴慢疑。他動的什麼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五欲六塵,他動這個念頭。學佛的人把這些念頭統統斷絕,決定不能起這種心、動這個念頭,我們才能保證自己在這個法門裡頭得到決定的成就,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心行要跟經典相應,經中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做;不許我們做的,連念頭都不能動。
做一個真正的彌陀弟子,彌陀弟子是一切諸佛如來所尊重的,為什麼?大家敬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做彌陀弟子就沾光了,到哪個佛國土,佛都另眼相看。我們不能給佛丟人,要做一個標準的彌陀弟子。標準的彌陀弟子要守法、要持戒,這個戒法很簡單不麻煩。我們凈宗學會成立提出五個科目,是我們的戒律,第一個凈業三福可不能忘掉,這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做到,真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總的指導原則,不管你學哪個法門,不管你是學哪個宗派,你不能離開這四句。你違反這四句就根本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有罪過,罪很重,都是地獄罪。為什麼?冒充佛弟子,不遵守佛的教誡,破壞佛的形象,讓社會大眾很多人對佛法產生懷疑,這個罪過重了,這地獄罪。
第二個六和,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什麼?這真正共產主義。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到現在十劫了,十劫之前極樂世界就提倡共產主義了,真正共產主義。利和同均,這是共產,沒有私財的,大家受用完全是平等的,無論是精神、是物質上統統平等,沒有高下。佛跟大眾完全相同,佛沒有特別優待的,有人供養佛的,佛馬上就分給大家,我們要學。三學、六度,三學不能看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這是修學次序決定不能夠搞亂。佛法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從清凈心開,從平等心開。清凈平等是大定,清凈是沒有染污,平等是沒有高下,這樣的心自然就開智慧。這是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佛教傳到中國來,這個原則,儒接受,道也接受了,都講求戒定慧。戒是守規矩,你守規矩去做,你就會得定,得了定之後會開智慧。第四個科目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五個是普賢十願。所以我們凈宗的戒律就這五科,很好記,記在心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這就對了。
早年李老師教導我們,在現代這個社會特別要注意到,要認真學習如來對我們的四重戒,四條重戒,因為社會亂了,這四條重戒能安定社會。第一個「不作國賊」,凡是有害於國家社會的事情,決定不能做。第二個是「不謗國主」,不毀謗國家領導人。一個國家從最高的領導人到最低的領導人,最低的領導人是村長、里長,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要尊重,他們做錯事情不可以毀謗,自然有國家法律制裁他,我們沒有權干預。我們要毀謗,讓群眾對他失了信心,這個對社會會製造混亂,所以不許可。第三個「不漏國稅」,第四個「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四條重戒,勸導我們無論在家、出家個個要遵守,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相信,佛提出這四條重戒,決定是社會不安穩了,才特別重視這四條,這四條可以幫助社會安穩,幫助世界和諧。
我們看這一段最後,會中有菩薩、有聲聞、有諸天人等,「與此界四眾弟子二萬人同聞,非是阿難獨聞。是可證信」,這是證信序。佛講這個經不是阿難一個人聽到的,我們這個世間就有兩萬多人聽到。所以證明,這個經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們一定要生真誠的信心。聖教,包括中國儒家跟道家都算是聖教、聖學,聖學裡最重要的,決定不能懷疑,懷疑你什麼都學不到。聖教很奇怪,要用至誠心、恭敬心去學習,他會悟出來,一個字一句會悟出很多道理出來,妙不可言,所以叫大徹大悟。有疑心永遠不能開悟,為什麼?疑是智慧的反面,你從反面去求正面智慧,哪有這個事情?決定不能懷疑。科學講懷疑,因為懷疑你才能發現問題;聖教不能懷疑,一懷疑不但不能發現問題,你來了許多障礙。真誠到極處,為什麼有人悟得很深,有人悟得淺?悟入淺深是信心淺深不一樣,信心深的人悟得深,信心淺的人悟得淺。沒有信心的人,往往聽錯了意思,他沒有聽懂,他把意思扭曲、誤會了,很多很多,在現前這個世間很容易見到。所以恢復傳統的文化,信心比什麼都重要,沒有信心這個事情很難做,有信心就不難了。首先培養師資,沒有師資什麼都不必談,師資是什麼人?聖、賢、君子三等,沒有這三種人來教恢復不了。這三種人要怎樣去培養,怎樣去發掘,怎樣幫助他成就,這是當前最重要的大事。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三一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0集)
※轉:默默尋覓心靈的一方凈土,讓心境在滄桑中開出一片福田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0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七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