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九齡 名作鑒賞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出身寒門庶族,武后(周)長安二年(702)擢進士。數年中官累遷,開元四年(716),因上書言事引起宰相姚崇不滿,遂告病歸鄉。請開大庾嶺路,是年冬,率眾修成。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733--736)以中書令入主相府。他有膽有識,剛直不阿,施政有方,舉賢任能,是著名的盛世賢相。後因李林甫與武妃詆毀而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他卒於曲江私第,年六十三。今存《張曲江集》,有詩218首,文242篇,又《全唐文》、《唐大詔令集》、《文苑英華》載十篇,共252篇。  他是張說之後的文壇領袖,執政二十餘年中,獎掖、培養、提拔過一批文才俊士,如王維、盧象、皇甫冉、孟浩然、裴迪、王昌齡、錢起、綦毋潛、包融等。古體詩《感遇十二首》是其代表作,  感遇(其一)[1]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2]。欣欣生此意,自爾為佳節[3]。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4]。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①這是《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感遇即有感於身世際遇的意思。以「感遇」為詩題,是初盛唐之際興起的風氣,陳子昂、張九齡都寫了不少「感遇」詩。②葳蕤:草木茂盛枝葉紛繁的樣子。桂華:即桂花。③春有蘭花,秋有桂花,因而春天和秋天都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好的季節。④林棲者:棲居山林的隱士。因聞到風送花香而愉悅。坐:因為。⑤此雙關語:草木有自然的品質,人有自己的情操志節。這些自然自在的美好品質並不是因別人的好惡而存在的。美人:屈原作品中常以美人喻君主。  此詩詠物言志,擬物為人,抒寫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情懷,直接繼承了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手法和忠君愛國、潔身守志的精神,只是他的悲憤情緒含而不露,因而詩歌顯得雅正沖淡,委婉蘊藉。《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敬曰:「曲江公詩雅正沉鬱,言多造詣,體含風騷,五古直追漢魏深厚處」。《唐詩緒箋》:「此詩氣高而不怒」。《唐風定》:「透骨語出之和平。」《昭昧詹言》:「立物各有時,人能識此意,則安命樂天。興而比,收所謂『運命唯所遇』」。  望月懷遠[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2]。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3]。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4]。  ①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此句寫處身異地的親人在同樣的時間裡懷著同樣的情懷共看明月。②情人:親人。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一整夜。③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④末兩句說:月光雖可愛,卻不能抓一把送給遠方的親人,只好回屋睡覺,希望得個好夢。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這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起句高華渾融,歷來被人傳誦。望月念遠,相思難眠,夢中相逢,都是人世間常有的情景,詩人委委道來,親切感人。《增定評註唐詩正聲》引郭云:「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唐詩刊選脈會通評林》云:「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推薦閱讀:

玉臺新詠、張九齡詩全集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張九齡《望月懷遠》

TAG:鑒賞 | 張九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