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裡,這些腸道微生態領域的頂尖專家講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科學研究和故事

由新華網、民福社會福利基金會、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會和「熱心腸先生」共同主辦的「腸·道」揭幕演講於6月18日在清華大學舉行作為活動的冠名贊助商,維樂夫集團不僅作為首發陣容現身演講現場,還身體力行向民福社會福利基金會捐贈30萬元用於腸道健康和科學營養專項基金,以實際行動支持腸道健康科普,助力國人腸道健康。現場8位「大咖」分享者圍繞腸道健康和科學營養,展開了精彩演講。這8位腸道微生態領域的頂尖專家講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科學研究和故事。

保護好腸道「母親河」

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消化病中心主任楊雲生

水,是生命之源。黃河和長江還離我們很遠,但腸道卻是人體真真正正的「母親河」,人體腸道包括大腸和小腸,長達10米,我們90%的營養和能量要由消化道、腸道來提供。

在歷史不斷的進步期間,農業是最早的科學,一切都在圍繞著這件事來進行,因為「民以食為天」。因為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因此,我們要研究它,要不斷探索這方面的科學。那麼讓我們再看看我們的母親河——消化道。當然,腸道是消化道的一部分。

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消化病中心主任楊雲生確信腸道微生態這件事情是多麼重要和具有意義。微生物系統就是這樣的神奇。不像原來我們對他的理解,原來說益生菌、益生元可用可不用,臨床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但是,通過我們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知道了它到底應該怎麼做,它到底影響著什麼,到底它影響著什麼通路,這是科學的研究了。

目前代謝性疾病,肥胖、糖尿病發病率增加很多。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顯著增長,這是為什麼?80年代改革開放,國家富強了,我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在動物脂肪、奶製品、魚類和肉食方面攝入也是在80年代顯著增長,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並不知道每個人需要多少,比例是多少。很多人攝入蛋白質也許還不夠,也有很多超過了自己的量。超過範圍是因為我們對科學的理解還不夠,是因為我們對腸道的重視還不夠,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有很多疾病原來和它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今天想吃這些,明天想吃另外一些,是依靠什麼呢?是依靠美味、一些聚餐和活動。但是身體需不需要,我們可能會帶不上來。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腸道的進化是極其緩慢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為腸道的進化準備好了嗎?實際沒有,我們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攝入進去,污染了或者超負荷地對待自身這條母親河,當然就要出現健康問題。

腸道科學的華章還會不斷書寫,母親河的故事也會源遠流長。今天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一個短暫的時刻,然我們一起團結起來,為保衛母親河而戰鬥。

腸癌也可以預防

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科部部長,消化中心主任姜泊

結腸癌是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腫瘤。根據全球腫瘤流行病統計數據(GLOBOCAN)統計,每年世界範圍內有約600,000人死於結直腸癌,使其成為全球致死率第四的腫瘤。然近40年來,我國結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根據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結直腸癌,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

但目前,不管個人體檢還是單位體檢,出於對檢查痛苦的恐懼,腸鏡成為體檢最大的「黑洞」。如果能在病變早期就發現結腸癌,通過手術等方式治療,幾乎不會影響壽命。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腸鏡從「痛苦性大」轉向「無痛」,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腸鏡。

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科部部長,消化中心主任姜泊教授分享到,大腸癌的發生會經歷從息肉到癌變的過程,息肉生長需要3-8年的時間,息肉到癌則需要8-10年的時間。如果在癌變前接受一次腸鏡檢查,就可能拆除腸道里的定時炸彈,拯救寶貴的生命。腸鏡技術不斷在發展,檢查並不痛苦。懼怕去做檢查的人應該放下包袱,勇敢地去接受一次腸鏡檢查。高危人群更應該及早去接受腸鏡檢查,再次強調,40歲應該做,50歲必須做!

了解「重口味」的醫療技術:糞菌移植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

什麼是「糞菌移植」?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是中國最早進入腸道微生態移植領域的醫生之一,迄今為止,已經為超過1700多位患者進行了移植。他還是微生態移植領域的技術創新者,發明並成功組織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套自動化的分離系統用於腸道微生態重建。他和團隊在FMT和mini-FMT領域積累了中國目前最多的臨床案例,登記了最多的臨床試驗研究。

是時候思考一下生物醫學背後的倫理問題了

廈門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暨生命倫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永慧

生物醫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健康,但尊重生命是一切的基礎。規矩規範是腸道健康領域首先該有的基礎,不論是做基礎研究、臨床轉化還是商業推廣,都應該有倫理和道德的考究,才可能做出真正有說服力的科學研究和產業轉化。

廈門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暨生命倫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永慧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關於生命倫理研究的故事,目的只希望能夠讓生物醫學研究如何獲得公眾信任。

如何研髮針對中國寶寶的配方奶粉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歷俊

母乳,始終應該是餵養嬰兒的首選食物。但在母乳不足甚至缺乏、過早需要斷奶的情況下,奶粉餵養不可避免,這時候越是能精準模擬母乳的奶粉,可能越具有營養價值。益生元在人類腸道微生態的膳食調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實現更接近母乳奶粉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美國微生物學會下屬《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雜誌上曾發表過的一篇科學研究顯示,嬰兒的胃腸道富含特定保護性微生物。母乳會引導新生兒的腸道菌群發展成為特異性菌群,反過來,腸道菌群會給腸道提供營養並保護孩子健康。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經研究已經確定了母乳中存在一種複合物可以提供營養成分,並且在牛奶中也發現了該複合物成分。而該複合成分被認為是一種益生元營養成分。

但提精準模擬很容易,真的做出來很難!人類母乳中的已知和未知成分都有什麼?模擬母乳所用的人工成分,會具有活性么?母乳里的活細菌和寡糖等對孩子腸道友好的成分,如何模擬?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歷俊,通過建立中國母乳研究項目和資料庫,最終完成了500 種更接近於中國母乳營養組成分的研究。這個由三元牽頭完善的「中國人母乳成分資料庫」,為細分化和功能化嬰幼兒配方產品提供科學依據。依託母乳資料庫,三元研製出了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嬰幼兒乳粉。陳歷俊認為,腸道微生態是建立「中國人母乳成分資料庫」的關鍵所在,整個研發團隊到目前搜集了300 個發育指標臨床餵養效果,從腸道微生態環境和營養代謝方面研發更接近母乳的奶粉。

職業農民的「立業」「健民」「惠農」產業報國夢

維樂夫集團董事長 錢曉國

無論是從事旅遊業,還是種植馬鈴薯,維樂夫集團董事長錢曉國都幹得風風火火,憑著一股韌勁,哪怕在遭遇菊苣加工的工藝、法規瓶頸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只因為媽媽那句「兒子,它(菊粉)能給全中國像我一樣的母親帶來健康,你為什麼不幹呢?」

在最艱難的時候,一個堅強的意志,一個明確的方向,讓錢曉國帶領著維樂夫闖過了創業初期的難關,迎來了集團公司,也迎來了中國菊苣菊粉產業的春天。

當對整個產業和菊苣菊粉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後,錢曉國果斷對公司方向進行了調整,從一家從事農業全產業化的公司調整為一個健康產品的快消品公司。

從此,一個新的開端開始了,錢曉國描繪了維樂夫未來發展的「生態樹」。這棵生態樹就是「生態圈」 「產業集群」。這是一棵開放的生態樹,所有從事腸道健康產業的人們都可以共同培育這棵生態樹。

在這棵樹的樹冠上,提倡「菊粉 」的概念,倡導高纖維、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飲食風尚。

維樂夫在中國創造了菊苣菊粉產業,開啟了菊粉在中國商業化應用的新紀元。通過菊粉產業的發展,通過「菊粉 」產品線,我們讓更多有腸道健康問題的人們通過菊苣菊粉強化食物獲得健康。

菊苣種植能夠調整農村的種植結構,讓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土地租賃,規模化的機械化種植,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讓更多的農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狀態,讓他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維樂夫「立業」「健民」「惠農」,這就是「老錢」一個職業農民的產業報國夢。

飲食、腸道菌群、二型糖尿病……我們已經看到了曙光

深圳市譜元基因研究院及深圳譜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覃俊傑

未來我們再提起二型糖尿病的時候,它會像黑死病、瘟疫一樣,只存在於歷史教科書里,因為我們已經能夠通過腸道菌群對其進行診斷和干預了。

通過腸道菌群測序,我們發現二型糖尿病人的腸道菌群存在顯著特徵,比如丁酸產生菌就在糖尿病人的腸道菌群中普遍缺失。

早在2016年一篇發表在《Frontiers ingenetics》上的題名為「Advances in Gut Microbiome research, opening new strategies to copewith a Western lifestyle」的論文給出了作者認為的健康腸道菌群的標準,其中有三條標準獲得了學界的公認。這三條標準分別為:菌群的a-多樣性高、雙岐桿菌數量豐富、丁酸產生菌數量豐富,丁酸產量高。

腸道菌群利用碳水化合物比如菊粉、低聚果糖等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發酵、代謝過程後,產生了三種重要的短鏈脂肪酸,分別是醋酸、丙酸和丁酸。這些短鏈脂肪酸在結腸內不僅能為腸粘膜細胞提供能量,促進細胞的代謝、生長,還可以降低結腸內環境pH值,減少有害菌的生長,防止腸道功能紊亂。

而在這三種腸道微生物利用「益生元」發酵代謝的短鏈脂肪酸中,丁酸作為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是腸道菌群最主要的兩大門類,其次是放線菌門、變形菌門和疣微菌門)的主要代謝產物,極易被結腸吸收並成為主要能量來源。

正如覃俊傑博士所說,測序是全面研究和認識腸道菌群的開始。

如何依靠科學的信仰和力量成功減重

熱心腸先生

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不是減重成功,就是正在減重的路上。熱心腸先生的減重經歷告訴我們,減重不僅要有恆心、有毅力,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手段。你所不知道的是,「熱心腸先生」藍燦輝從200斤瘦成了一道閃電。

200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學者首次提出了」腸道菌群作為一種環境因素調節脂肪存貯「的觀點。他們發現,在給予相同食物(57%糖、5%脂肪)的情況下,無菌小鼠在腸道內定植了正常菌群後,每天消耗食物量比無菌狀態下少29%,脂肪總量卻增加42%,這提示了腸道菌群能幫助宿主消化多糖而獲得更多能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指出,肥胖的形成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水溶性膳食纖維能通過調節腸道使有益菌增殖,優先被雙歧桿菌等益生菌利用,降低腸道PH值,抑制有害菌的增長,使腸道恢復平衡狀態,控制脂肪進出脂肪細胞的FIAF基因的抑制被解除。

文章照片及部分內容來源:熱心腸先生公眾平台及演講嘉賓視頻整理。


推薦閱讀:

潼湖生態智慧區: 從「零」到「廣東矽谷」還有多遠?
微生態製劑
生態圓滿,天才是也
今天我死了,你要把我埋葬在哪?
生態生活——誰說白天喝檸檬水會變黑的,你出來

TAG:科學 | 故事 | 生態 | 領域 | 專家 | 頂尖 | 腸道 | 這裡 | 研究 | 看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