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好多詩人的詩歌都特別難看懂?

為什麼現在很多詩人的詩看不懂,直接的原因是——現在的一些詩大家看不懂!詩,被玩壞了!詩人,被用濫了!很多所謂現代詩的創作搞出來了一批瀰漫著晦澀、粗暴、簡單、低俗等情緒的文字組合,卻硬把它叫「詩」!譬如把一句話斷開加了幾個標點符號的「某某體」、充斥著性與暴力語句的「某些詩人」的作品等等,不合轍不押韻,不明所以,有病無病都在呻吟。概括說,一批所謂寫詩的人寫的東西大家看不懂、不能讀,但是又被這些人死把著這一塊兒,成了一小群人的意淫天地,對這樣的作品,大家看不懂還不敢說,生怕被說沒有文化、不懂詩,而且慢慢也變得越來越不能說了。詩,成了一些小圈子裡的人自己寫、自己評、自己讀的事情,朗誦上也不講究了,不管口音準不準,反自詡為原創有個性等等。所以就弄的這樣的詩,讓現在的人們不敢談、不想談、最終也不屑談,進而揶揄著、嘲諷著,終把詩逼進了小眾化自我欣賞自娛自樂的小圈子裡。

對於這種現象,年輕作家韓寒關於「詩」的一段兒有意思的論述,大體也反映了大多數的人對於目前一些「詩」和「詩人」的看法:

「這年頭紙挺貴,好好的散文,寫在一行里不好嗎?古詩的好在於他有格式,格式不是限制,就像車一定要開在指定路線的賽道里一樣,才會有觀眾看,你撒開花了到處亂開,這不就是交通現狀嗎,觀眾自己瞎開也能開成那樣,還要特地去看你瞎開?這就是為什麼發展到現在詩歌越來越淪落。因為它已經不是詩,但詩人還以為自己在寫詩。寫散文就寫散文,散文家這個名稱自然沒有詩人那麼好騙文學女青年。好好的標點符號擺在那,你非不用,先把自己大腦搞抽筋了,然後把句子給腰斬了,再揉碎,跟彩票開獎一樣隨機一排,還真以為自己是藝術家了。。。。。。。

。。。。。。詩人們果然抱團了。據說,還組織了詩歌朗誦會來說這事情。我還以為詩人都獨來獨往呢,原來也喜歡組團啊。通過對組團詩人們的言論分析,發現詩人們都有以下的特點

1:覺得詩歌是只有他們可以談論的,普通人,你只能說詩歌好,這樣可以給你一個趴地膜拜的位置,你要是說他不好,那你完了,無論你是各行各業里的什麼頂尖人物,你的人品智商和素質都是有問題的。

2:詩人覺得,他們是高人一等的。他們站在高高的山頭,俯視地上我們這些愚昧人群。當然,如果你崇拜他們又是一女青年,你是站在半山腰的。

3:詩人覺得,讀詩和做詩一定要有很高的思想的。基本上只有詩人自己能做到這點。所以只好內部流通。

大意就是這些。我怎麼感覺一旦進了詩人幫,就像進了邪教組織一樣,個個走火入魔了。當然,詩人是高我們一等的,我們只要腳踏在地上就行了,上吊的比我高,我也沒辦法。居然真有部分詩人覺得我「素質和認識」出了問題的原因是沒上過大學。難道詩人就這點認識?這就是他們「開放」的思想?現代詩這個表面上看似自由的文體,怎麼讓詩人都變的如此狹隘不堪。真是越自由,越禁錮。」

詩,就這樣脫出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主流,但是似乎,中國人自古以來由詩經和唐詩宋詞在心靈深處所種下的深層基因,依然不能阻擋對詩的本能般的喜愛,有一些現象也仍在強烈詮釋著社會大眾對「詩」的無比熱愛的感情——全國各地無數的詩歌協會(有政府背景的、自發的、民間的、學校校園、甚至農民詩會等等很多)、各種形式的詩歌朗誦活動等等,這說明,「詩」在人們心目中還是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

因此,不是「詩」和「詩人」的內涵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在某些方面,對「詩」的解構和作為「詩人」的定位走入了異化的極端,為此,我寫過一首《我不是詩人》的詩來試圖重新喚起詩歌創作的古老美好:

我不是詩人

我不是詩人

但是我在寫詩

寫詩不是我的職業

但我也絕不僅僅只是當作愛好

詩 已經刻進我的生命

它就是我的命 此生離不了

我沒有飄蕩的長髯和披肩的長髮

也沒有寬袖大袍的中式衣衫來夢回唐朝

我活在當代 跟隨如常的穿戴

西裝革履 短褲T恤 都是一樣的喜好

我沒有陷於精神極端的呻吟狂躁

也學不會行為上離經叛道的張牙舞爪

我就是一個正常的人

上班 工作 下班 吃飯 洗澡 睡覺

寫詩的時候不喝酒 都很清醒

清醒到是在和自己的靈魂對話

沒有斗酒詩百篇的放蕩不羈

也沒有醉卧東坡君莫怪的江湖笑傲

沒有仔細計划過準備要寫多久寫多少

在有感觸的時候就把詩的精靈尋找

不會刻意追求什麼樣的詩風

對於詩的潮流派別一概不知道

只記得古往今來的詩篇至少要有韻腳

只信奉中國的詩詞要有中國的味道

用今天的語言書寫我中華文化的自豪

不接受跟著西洋的風格瞎跑

我是在認真的寫詩

認真的把中國文字串聯成詩的美好

認真叩問著對這世界的真實感應

認真思索著人世蒼生下一步的精神落腳

確實,在我的樸素認為里,詩和詩人,應該是文字藝術中訴諸美好情懷的最高表徵!

「寫詩無門檻,詩人非職業,寫下心中的感動,聆聽心聲的震撼!」

「能誦方可傳,無韻不是詩,無病不呻吟,有病也不能呻吟!能懂不丟人,晦澀無人理。」

這是我開設微信公眾號《我詩寫我心》時倡導的關於詩創作的宗旨,提出「新復古現代詩」的創作思想,爭取喚回承繼自《詩經》以來的中國詩詞所蘊含的美好精神,採用現代語言的表達形式,維護中華文字的優美韻律,不矯揉造作,不故弄玄虛,平直鋪陳,態度真誠,追求美好!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為中華文字的主流存續而儘力寫詩!

下面,我用幾個關鍵詞來闡釋一下我對現代「詩」創作的看法:

能懂

無論怎樣的文學形式,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凡是形諸文字的作品,能夠讓人看懂,能夠明白創作者的表達意圖,這應該是一個最基本的準則。

白居易的詩大家都知道,叫做「老嫗能解」,用詞造句很簡單直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沒有多少複雜的文字,表達的意境和感情通俗易懂。

柳永的詞是號稱「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井水飲處,就是市井人家,也就是普通民眾生活的地方,都能唱起柳永的詞曲,能被傳唱,自然是能聽懂,明白其意思才能被普遍傳唱,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不可能一首歌大家都喜愛唱,但是意思卻搞不懂,這是不可能的。柳永的詞作,像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描述離別的難耐情感,很容易懂。所以柳永就是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之父,像《八聲甘州》里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美得不得了,又很簡潔明快!只要不是太傻的人,字兒認不全光聽也都能聽懂。

李白的詩也很好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幾乎是小孩子發矇時的基本學習詩句,牙齒都沒長全的孩童都能搖頭晃腦琅琅讀出。還有更簡單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描寫一位布衣好友汪倫送別他的情形,直接把自己和好友的名字入詩了,但是也並不顯得俗,反倒見其真誠。其他的詩也一樣,都是直抒胸臆,晦澀深奧的不多,「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多簡單易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更是有種氣勢奔騰的舒暢感!

王之渙的那首著名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多簡單直白,但是意境也很深遠,同時也是極其容易懂。

毛主席的詩詞如「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有評價說,這首詞筆調明麗、輕鬆,揮灑自如;節奏優美歡快,巧妙運用諺語、古人詩句。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一體,意境開闊、高遠。可以說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是現代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瑰寶。在6、70年代,全國誦讀主席的詩詞,不僅僅只是因為他的地位威望所致,也是他的用詞明快易懂!

杜甫的詩,也都很容易懂,如大家極其熟悉的幾首「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沒有一字一句存在疑難之處,讀來感覺場景歷歷在目,通俗易懂又志趣高雅! 而幾首大家不太熟悉的如「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雖然是抒發的愁苦情緒,但是並沒有故作深沉,依然是依照韻律和真情實感在鋪陳,理解起來也都不困難。

所以,吟詩作詞的用字和綴句,一定要能夠讓人看懂你的意圖,雖然詩是自己寫,但是也是寫給更多人看的,不能說我就是這樣寫了, 我寫的就是我自己的內心思想,不是說我詩寫我心嘛?哈哈,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你愛懂不懂!當然,這樣講可以,因為誰都有寫作的權力,言為心聲嘛,什麼樣的想法都可以寫!但是,看者也可以有選擇啊,你愛寫不寫,我愛看不看,看不懂的當然就不看,聽不懂的當然就不聽唄,那你寫詩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考慮讀者聽者的感受,就不能被很好的傳播,你的什麼精深意境、宏圖大義自然也就不能被廣為理解。

有些詩真的是讓人看不懂,咱們不妨看幾首這樣的詩:

1

失戀的水牛,像理想社會

球形的苦惱和雜草叢生的危房在相互吻

我看到,靜靜的氣體在談判,兒童裝在夢想著乞丐王國

酒會,教堂和運動衣,在一起沉睡著

擁抱吧呼喚吧述說吧吃喝吧,龐大的槍彈!

我是膽怯的星期日!我是深邃的地對地導彈!!

我是呼吸我要扭曲我要跋涉我要波動我還要鼓掌呢!

2

雞薄薄得鳥瞰

在嗱分數旁,我下降著..........

廣角鏡頭有營養得霧化

在那太空船隊旁,我拍手著..........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整齊得旋轉

在那金星旁,我發困著...........

鳥窩內向得晃動

在那希臘神殿旁,我抽泣著.........

3

噓,敵人在述說遺傳基因在迎接木屋

看獵戶星座是多麼高潔!

抄死人的有機玻璃從緯度飛來

耶穌在拍攝麵包

廣場和幸福鳥和軍服和落葉,還有垂直平分線,在一起低吟著......

4

紫紅的,無規律的和陰暗的......

我看到,紛紛揚揚的雅典在凝固,交響樂在挽著著衣服

5

對著無限大的少女,我拍手著.......

寬鬆,大,火熱.....

我要轉動我要握拳我要格鬥我要大笑我還要述說呢!

在這陰森的航線中,沒有滿月.只有苦酒

對著放射形的槓桿,我呼喊著......

愛鬧,人工合成,土色........

我要成長我要消沉我要發癢我要發困我還要起皺呢!

在這有靈氣的蠟燭中,沒有守夜者,只有燈

對著洶湧的計時器,我抖動著......

放射形,天真,飛快......

我要咬我要升華我要跑我要下降我還要廝殺呢!

在這酸的理想社會中,沒有游泳衣,只有午夜

對著生機勃勃的水窪,我腐蛀著......

短小,膽怯,x形.......

我要失明我要以光速奔跑我要接吻我要發誓我還要飛旋呢!

在這跑著的月亮中,沒有動脈,只有暖風

這幾首詩估計大家誰都看不懂,能看懂才怪! 因為它不是人寫的,據說這是一個寫詩軟體寫出來的,拿這幾首詩做例子可能有些極端,不具備普遍意義。 但是,現在有很多所謂的詩人據說就是在這樣寫詩,在電腦鍵盤上隨意敲幾個鍵,藉助輸入軟體的聯想功能,再間隔按幾下回車鍵,蹦出的字就算是詩了。當然,這畢竟只是極少數的極端行為,但是咱們再看這一首,這是真人寫的,基本代表了當前很多所謂的詩人們創作的大體樣態:

陽光如橙

雨水青綠

於黑夜的腹部

柔軟處熬煮

時間是一米陽光

長出兩隻手

當音樂響起

手緩緩的細碎

黑夜與光明交替

一些紋路

有山有水

長滿了植被」

這是我在網路的一些詩歌吧里隨意選的一首詩,創作者估計肯定是別有深意,但是估計也只有作者自己能解釋清楚其中的奧妙所在,詩中出現的一些「元素」之間的關係近乎猜謎,我反正是讀不出其精深大義來,估計大家也不太能懂。另外語句用詞也沒有韻律,讀起來毫不押韻。

還有這一首

「下雨了,但這不是下雨的心情

秋天了,但這不是秋天的涼意

一支樂曲在它不被演奏的時候

一種思想在軀體以死的頭顱中

生活的言外之意,真理乃密中之密

我的雙眼被白楊樹上的傷疤重複」

那到底下雨的心情是啥呢?秋天你說不是秋天的涼意,那是個啥?「以死」還是「已死」?是不是錯別字?也不敢糾正,生怕是作者特意為之。而最後生活的真理又是啥? 「密中之密」是密碼嗎?雙眼又怎麼被白楊樹的傷疤給重複了?我實在是怕怕,不敢解,所以也不想解,不想看,因為看不懂。想起當年有個相聲諷刺80年代的某些無病呻吟的朦朧詩的一些句子「月亮,你這白色的妖精,三角,拐彎。。。。。。」,與此倒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兩首都是隨手在網上選的,類似的這種網路原創詩作品還有很多。

我們再看一首

近冰梅—類域論

1980年7月

疏影橫斜近冰栽,

枝枝簪雪映照來.

開為杏色偏芬冽,

幽為菊風冠群茝([chǎi]一種香草).

 

稀世終久非歧寞.

籬香於茲自主開.

紛紛誰解素宜主,

類群甲群天安排.

作者自己註解說,這首詩要寫的主題概念——類域論(Class Field Theory)是數學諸理論中體系最完美的一種。《數學百科全書》說她是現代數論的一門極重要理論,,現在已滲透應用到各分枝, 幾乎無處不涉及.。此理論由希爾波特(Hilbert)在1900年左右猜測出,,主要由福特汪格勒(Furtwangler), 高木貞治(Takdgi), 阿廷(Artin)至1927年給出證明。但象「類域構作」這樣的世紀性大問題,研究還遠無盡頭,是現代最激烈前沿之一。類域論理論系統深邃,定理異常豐富。

不管這個什麼「類域論」多高級吧,你可以去做專門的學術研究,寫學術論文去,但是把它用詩的形式來表達,既不能透徹表現出這個理論的高妙所在,也不能很好的在大眾層面推廣普及這個理論。詩,就是要讓人能看懂,我就堅持這麼一個很低的原則。詩的能懂要直接透過你的詩句體現出來,不能說加上一堆註解才能明白你埋伏在其中的深刻意境。也常有朋友拿自己作的詩跟我說,哥們兒,你再仔細看看,我這首詩裡面暗含著三套線索,分別用了什麼明喻、暗喻、借喻等好幾套手法,微言大義!我說哥們兒,你拉倒吧,不管你弄了多少條線索,我一條也沒看出來,我這樣的文化程度都看不出來,也就意味著大多數的人都看不出來,你這詩就算白寫了。詩,有的時候固然需要一些特別的解釋,包括有些特殊背景和人物關係等等,但是,在文字韻律和閱讀美感層面,應該是不知道這些相關背景也能夠感受到它的美好,並且在理解和接受上也不應該有太多的障礙。說到這一點,我其實想說一下,我是很反對在詩中太多用典故的,一旦有些典故讀者不知道,整首詩的理解都會受影響,李商隱的詩就有這個毛病,最厲害的詩作,還是採用現時的即時情景、運用當下的文字來創作出來。

所以,寫詩不是一個自己想怎樣就怎樣的事,不能自顯高深,搞得誰也不懂,似乎才有品位,這個不行,總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規則。第一個規則就是我所主張、並且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能懂!不怕直白,簡單的語義也能表現出想要傳達的思想,從古至今,前面已經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在此特別還要說一下,詩一定要能懂,這只是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不是說那好吧,我只要寫出能看懂的文字來就ok啦!詩也不是這麼不講究的東西,能懂的不一定就是詩, 最起碼不是好詩,好詩還要具備很多充分條件——如「立意不俗 用詞精妙 韻律合轍 邏輯通達 言之有物」等等。

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兄弟二人,也可能讀過幾本書、研習過幾篇詩作,時不時地也想吟詩作詞弄弄風騷,但可惜文采淺陋,總是寫出一些貽笑大方的東西。有一次,這兄弟二人在趕集路上看到泥塘中的鴨子在刨食,頓時詩興大發,二人合作吟出了這麼兩句「弟兄二人去趕集,遇見個鴨子呱嗒泥」,吟完後卻再想不出下兩句來,在趕集回來的路上,又路過這個泥塘,突然靈光一現,吟出了下兩句 「弟兄二人趕集回,遇見個鴨子還在那兒呱嗒泥」,湊成四句勉強可在體例上算是首詩吧,可語言內涵之粗淺庸俗簡直會讓人笑破肚皮!所以,不是說看到什麼用簡單易懂的話寫下來就是詩,往好了說最多能算是打油詩,或者充其量只是個順口溜,而像這兄弟倆的幾句,要我說,狗屁不是!

但是同樣簡單的場景,並不是就不能入詩,我們看看這首幾乎都熟悉的兒歌,就寫得比所謂的詩還要好「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 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也是在說鴨子,但是卻充滿了簡單朴真的童趣,高下自顯。而那首更著名的吟誦鵝的短詩——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大家都知道是出自幼年的駱賓王之手,文采之高,不輸成年人! 還有邵康節的這首詩,就是用從一到九的數字來作詩,但是內涵意境也並不簡單,勾勒出了一幅絕美的村落畫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個中意趣,躍然紙上!

所以,作詩是一件雅事,得有文采、情懷、意境的兼備,至於現在很多持著一味求簡單、放任的態度,過於隨意地用沒有任何意蘊的文字胡亂組合而妄稱是詩的現象,實在是壞了中華詩詞的精魂。

「賽江南嘀,辣得跳,是不能,把人,辣得一跳嘀,而是,把人,辣得,要昏掉。」,這是一位網友仿造近年大行其道、引起廣泛爭議的「某花體」自創的詩歌《辣不跳--在賽江南吃著名嘀辣得跳有感》。」是好是壞,我懶得說了,讀者自己評判吧,這連順口溜都算不上,我認為更不能叫詩!比那兩位吟鴨子的兄弟都不如。

當然,對於能懂的理解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作詩有言「詩無達詁」,百花齊放嘛,很多詩句的內涵意趣也不一定都是那麼的直白外露,保留一些想像的空間,也是詩詞美好的屬性特徵。因此在什麼程度上的能懂是一件大費思量的事情,但是這個度的把握應該是這樣的,一字一句也許不一定都做到能懂,而整體的韻味得讓人能感覺到你的意圖所指和精妙所在。

像晚唐李商隱的一些詩至今還有難解的,比如這首《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錦瑟》極受人們的喜愛,也是李商隱的一篇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對這首詩的解讀大體在於這些要點關節(引自網路評論):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學者周汝昌認為,它確是不同於一般的詠物體,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云云。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痴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幹什麼要有這麼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藉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於「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為「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元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但是不管作者的原始意圖和創作構思多麼的難以猜度吧,這首詩中所體現的人類普遍情感是都能感受到的,因此,能懂並不是簡單地說一字一句都要白居易那樣的「老嫗能解」,而是在某種藝術感覺和人類心靈上能夠達到互相溝通交匯的精妙意境,即使朦朧曲折,也不失探究咀嚼的意趣。

為什麼我把詩要能懂看得這麼重要,把這個作為基本要求放在第一位,說重了,這是拯救中國現代詩創作的第一要務!第一要緊的事!因為前文已經反覆強調過,現代的詩在離我們越來越遠,究其根本原因,最大的毛病就是現代的詩讓我們看不懂了!沒人去看、去讀,這門藝術只能越走越窄,如此下去,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那麼,為什麼文學殿堂里最為高貴的詩,會出現這麼個不尷不尬的弄到竟然讓人看不懂、敬而遠之、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局面呢?從先秦的《詩經》起,到盛唐、宋、明清,甚至中間被所謂異族亂中原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元人南侵,詩的存在和為人們所喜愛也一直沒有受到過影響,幾千年的傳承啊,何以至今天反而成了難以去親近之的無奈呢?

我的分析也許有一些失之偏頗,但是導致現在這種現代詩看不懂的原因,始起源卻是由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當然這一次文化運動最大的功績是把原來高高在上的只存在於少數精英之間的文言文寫作,變成了大眾普遍可接近的白話文寫作,本來這是一次由「難懂」的文言文向「易懂的」白話文轉化的過程,但是,由於這次運動幾乎對傳統文化是採取了全盤否定的一種態度,甚至當時還有觀點說要廢除中國文字,恨不得全採用字母文字,說「中國文字是落後之根源」云云。運動的倡導者大多是第一批留洋的學生,一時間全盤向西方文化靠近,當時的「新生活運動」就曾經試圖推行過用拼音來寫句子,全然要把中國字都拋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詩」的創作更是受到直接的影響,從國外,包括泰戈爾、雪萊、裴多菲,這些西洋體的詩篇開始大量引入。 「現代詩的發展與演變是與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探索同步的,反傳統和全方位接受西方現代主義在當時是一種很不正常的正常」台灣詩人洛夫先生如是評價中國新詩的起源。

說句實話,這些引入中國的西洋詩比起傳統的中國古詩詞在格律規制方面有些過分講究、或者表現領域過於狹窄,總是在才子佳人相思、怨婦思春、田園、邊塞等領域,還有一些風光、詠物的詩詞等,顯得要自由開闊許多。讀中國古詩詞可能會有感覺,由於表現內容的限定,用詞也相對不太豐富,就那麼些個,比如說光「闌干」這個景物詞就多次出現在很多著名的詩句裡邊,發愁了倚「闌干」、相思了倚「闌干」、抒懷了倚「闌干」,悲憤了還是倚「闌干」。有好事者曾經總結出來一百個常用詞,按七言或五言的句式在一定順序下組合,都能成為一首不錯的唐詩:

1空 21一笑 41深處 61一片 81不是

2東風 22黃昏 42時節 62桃李 82時候

3何處 23當年 43平生 63人生 83腸斷

4人間 24天涯 44凄涼 64十分 84富貴

5風流 25相逢 45春色 65心事 85蓬萊

6歸去 26芳草 46匆匆 66黃花 86昨夜

7春風 27尊前 47功名 67一聲 87行人

8西風 28一枝 48一點 68佳人 88今夜

9歸來 29風雨 49無限 69長安 89誰知

10江南 30流水 50今日 70東君 90不似

11相思 31依舊 51天上 71斷腸 91江上

12梅花 32風吹 52楊柳 72而今 92悠悠

13千里 33風月 53西湖 73鴛鴦 93幾度

14回首 34多情 54桃花 74為誰 94青山

15明月 35故人 55扁舟 75十年 95何時

16多少 36當時 56消息 76去年 96天氣

17如今 37無人 57憔悴 77少年 97惟有

18闌干 38斜陽 58何事 78海棠 98一曲

19年年 39不知 59芙蓉 79寂寞 99月明

20萬里 40不見 60神仙 80無情 100往事

我簡單試了試,還真的可以弄出不少的詩句來,讀來都有幾分唐宋的味道。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說,中國古詩詞在內容表現領域上不夠開闊,有評價說,中國古詩詞在敘事性和思想性上都很缺乏,同時更比較缺乏關照個體內心的這種人性關懷的作品, 因為,過去認字的讀書人才會寫詩,而這些人又大多身在仕途,官做大的有王安石這種宰相級別的,歐陽修、韓愈都是高級官員;再小的也是個判官,你看很多送別詩都是寫「風雪送某判官去哪哪」,杜甫一生官場不得志,還弄了個工部員外郎乾乾,被稱為「杜工部」。所以,為官在仕途,家國情懷比較強烈,思考的都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不得意時也在寄情山水,實際還是在瞄著何時被啟用復出,真到陶淵明那心態的其實沒幾個。相對而言,對人生哲理的自我深度思考就較少了,你看一部讀書人、治國者奉為聖經的《論語》主要就是界定人際關係的,目的還是要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中國人不太想自己,情懷都很高遠,而自我認識的意識不強。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初開國門時,西洋詩中那種對生命、對自我慾望的那種訴求,一下子打開了當時很多有過留洋背景的人的眼界和心門,也開始比照西洋詩,創作我們現在叫現代詩的中國白話文詩。這當中,也確實有一些很不錯的,比如像最經典的徐志摩《再別康橋》、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斷章》等等,當然,這些新的現代詩在人性的自由、情感的刻畫上較之傳統的中國古詩詞來有了另開一面的感覺,既有西洋詩的優美人性自我展示,同時也還兼顧了中國傳統詩詞的文字和部分韻律,所以讀來很清新,耳目一新!直到現在,我們一到有詩歌誦讀的場合,還在誦讀著這一批詩,我姑且把這個階段叫做白話文後第一次中國詩的美麗高峰。

但是,雖然這一次白話文運動產生了一些不錯的現代詩,卻也種下了太過自由、不講音律的惡因,這樣導致的惡果在其後的近百年時間裡慢慢累積,終而形成我們今天大規模的詩歌創作無規無矩、恣情泛濫的局面。對此一味效法西洋詩歌的現象,華北電力大學鄧程先生的論述極為尖銳「西方詩歌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向來很低。在宗教理性的大範圍內,文學的地位本來就低,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就更低了,向來排在小說戲劇之後,可以說,西方詩歌對西方人來說,是無足輕重的。西方瘋狂錯亂的現代派詩歌由於它的反理性性質,它是不可能占居主流地位的。可以說,對西方人來說,現代派詩歌就像一個玩意兒,有興趣了看一下,沒有興趣就懶得管它變成什麼樣。只有現在的中國學術界把它當成一個寶,拂拭終日,供奉起來,誰也不能碰。悲夫!」

其後的一段時間,中國社會進入到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改天換地時期,披瀝著戰火硝煙一直步入到新中國成立和生產建設,氣魄宏大的詩篇喚起了中國詩詞創作的又一次新的高峰。許多國家締造者把他們的革命情懷傾灑在了大氣磅薄的詩句里, 像毛主席、陳毅(陳老總的詩我後面會說)、朱德的詩,以及許多文化工作者像賀敬之、郭小川的詩,內涵豐富,語句流暢,文學藝術水平很高,讀懂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毛主席的這首《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重慶談判期間發表,震驚了當時的文壇政界!賀敬之的《回延安》(「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郭小川的《青紗帳與甘蔗林》(「看見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紗帳! 北方的青紗帳啊,你至今還這樣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紗帳,我怎能不迷戀甘蔗林的風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動戰士的衷腸。」)都很優美,感情真摯,而且易懂,不認識字都能聽懂!我把這段時期稱作白話文後第二次中國詩的美麗高峰。當然,這中間也有一些為了宣傳目的所做的歌頌詩篇,但摘去其他因素,並不影響很多優美詩歌的存在和中國文字之美的傳承。

一直到70年代末期,經歷了一段動亂歲月的中國文學,在詩詞創作上出現了一批感情真摯、反思人生,又關照社會、激勵上進的詩詞,鮮明的代表即是集中體現在這個年代時間段出現的朦朧詩,北島、顧城、舒婷等朦朧詩的作者成為了一代人的精神偶像。我認為,朦朧詩其實並不朦朧,與民國初的西洋化相比,它回歸了中國詩的人文傳統,在韻律的詞句的優美上又重新回到了中國文字的美好上來。像舒婷的《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食指的《相信未來》(「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北島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這些詩我認為是白話文之後第三次中國詩的美麗高峰。

台灣詩人洛夫說到這段時期的詩的創作時,他說,到了20世紀80年代,詩人們覺悟到,一個中國詩人在移植的土壤中是長不大的,必須尋找更有利發展的因素,那就是回到本土,回到自己家園來挖掘,這在當時被稱為「回歸傳統」。洛夫強調的則是「回眸傳統」,他認為,應當重新評估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美學的參照價值,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詩歌意象永恆之美。「我們放棄了格律陳陳相因的語法,陳舊的審美思維模式,但不應放棄古典詩中那種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美的意象」,洛夫如是告誡詩的創作者。

但是,在第三次中國詩的美麗高峰之後,隨著很多其他形式的文化藝術,比如流行歌曲的快速崛起,詩的創作不再是最高文字藝術的唯一呈現,許多有才華的文人被分流了,這當中,寫歌詞的分走了不少優秀的文字高手。像黃霑先生的《滄海一聲笑》「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 煙雨遙 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 王建先生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結尾歌詞「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 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都具有詩詞一般的美麗境界。 還有像林夕、方文山、羅大佑, 甚至像民謠的李春波們等等,都把靈感和才華用在了寫歌詞上。其實一定意義上說,歌詞也是詩,柳永的詞和蘇軾的詞不都是那個年代流行的唱詞嗎? 最早的《詩經》各國的「風」就是在鄉野阡陌間飄蕩傳唱的歌曲,只不過不是單獨分離出的詩的鮮明存在罷了。但是我覺得,歌詞和詩畢竟不是同一的文學類型,歌詞不能完全取代詩,在一首歌里,一般來說,曲要重於詞,因為一般來說,歌詞是配合曲調而作,所以在本身文字邏輯的嚴謹和自身文字音韻的節奏上不能單拿出來成為詩篇。

但是,畢竟歌曲更易於流行和商業化,其中暗含的經濟利益和文化成就感吸引去了一大批才情橫溢的弄文字者,自然,剩下來的寫詩人和詩的創作,在才華上就打了折扣(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還催生了大量的「段子手」,但是段子編得再好,畢竟跟詩比起來,自是雲泥之別!況且,段子的內容以譏諷、奚落、挖苦、搞怪為能事,與詩的發人深省、催人振作更是背道而馳)。再加上外國的詩歌文化藝術風格的進一步侵蝕,這些本來就為數不多的寫詩人,就有點漸漸偏離中國文字的詩作風範,路子從學西方到進而越走越窄,寫的東西,叫我說,是中不中、西不西,既失去了中華文字的韻致,在內容表現上也難說意境深深。即使中間偶有佳作,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等為數不多的類似創作,但這樣的句子也是僅見寥寥,大量的所謂現代詩作就成了我剛才說的,越寫越沒人能懂了。像一些充斥著暴力、性等低俗趣味的詩,完全失去了中國詩詞應有的美感和情操,成了個人情緒宣洩,說不好聽點,像廁所文學,怪力亂神當道。對於這樣的詩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也接觸過,在此也不想舉其例子了。台灣著名詩人洛夫先生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詩壇後現代詩歌的文本解構以及「口水詩」的特點,不但與我們的詩歌信念背道而馳,同時也使得一般讀者為之瞠目結舌、退避三舍。

而且還有一個現象,現在很多的詩人,還大多以處於非主流而自居,以落魄的生活狀況或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自嬌,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寫出詩來,才能寫出滿篇充滿了對生活、對社會的不堪和無奈的感覺來,詩作中透露出的格調和情緒更是極其的晦澀晦暗。最鮮明的標誌,就是我花了這麼大篇幅來陳述的,寫的詩過於小眾,大眾讀不懂!但實際上,詩人應該也是正常的人,需要正常的觀察生活、接觸民生,並通過文字創作從中提煉濃縮出富含人生積極意義的詩句來,唐朝頗有成就的貧寒詩人賈島也曾生活拮据,終日苦吟,雖「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卧故山秋」,但還是寫出了「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這樣意境優美的詩句來。

所以,詩,應該是有意義前提下的能懂、能解、能讀、能聽,發人思考、給人啟迪。

——摘自崔志剛詩集《我把聲音讀進生命》


推薦閱讀:

4個方法可以「降服」高血脂,現在知道還不晚!
熱議 | 現在買不起房?回到古代你也是買不起的......
這個阻礙力量出現在日支,標誌著你的 婚姻問題 快來咯
理釗|談一談現在的「孝」
潛藏的四化明現在其他宮位時出現的兆示

TAG:詩歌 | 詩人 | 現在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