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家書」 別讓孝心總在路上
06-10
元旦期間,蘇州三位老人帶著三幅用自己的白髮綉成的盼兒回家過年的「家書」現身蘇州山塘街街頭。這三位刺繡老人,分別是76歲的陳奶奶,80歲的王爺爺和72歲李奶奶。家書中的每一筆,都用自己平時收集的白頭髮,一針一針耐心綉成,前前後後共花去了四十多天時間。表達對子女的思念之情,呼籲過年回家。(東方網1月4日) 「每次打完電話,你媽總是捨不得先掛」;「別帶啥禮物,你就是最好的禮物」……家書雖然只有一兩句話,但三位老人以白髮為絲線,每一筆每一字綉出的都是思兒之情,都是對兒女滿滿的愛,令人動容,也戳中了很多網友的淚點。很多網友紛紛檢視自己有多久沒回家了,也有網友表示,趕緊定票,今年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陪父母過年。 最是親情暖人心。新聞圖片中那用白髮綉成的家書,相信觸動了很多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對家的思念,對父母的愧疚。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我們有多忙,始終有根線攥在父母手裡,那就是父母的牽掛。曾經看過一幅漫畫: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最開心的事就是陪著一個小孩子玩耍,看著他騎在自己身上採摘果實。孩子長大後離開了大樹,當他回來時,大樹開心地呼喚孩子過來攀爬樹枝、採摘果實,但孩子告訴大樹,樹上已經沒有果實了,而自己現在正發愁蓋房子。大樹於是開心地叫孩子砍下自己的枝蔓去蓋房子。過了很久,孩子又出現了,大樹依然開心地呼喚孩子來玩,孩子卻告訴它自己想要出去闖蕩,於是大樹開心地叫孩子砍倒樹榦做了一艘船。多年之後,成為樹樁的大樹看到已經老去的孩子,於是忍不住呼喚他過來坐在自己身上休息,孩子卻告訴他自己感到很冷,於是大樹高興地告訴他,可以劈開自己點燃了取暖! 父母的愛就像這棵大樹,何其深沉偉大。他們不計較任何報酬甚至勇於作出任何犧牲,最大的快樂僅僅只是看一眼自己的子女,這份偉大的情感令人溫暖,而其巨大的犧牲更令人感動。但在城鎮化的今天,對於一些人來說,因工作原因難圓父母的心愿「常回家看看」,也有很多年輕人對家的觀念越來越淡,親情越來越淡。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三成以上的京城白領記不起父母的生日,七成以上的白領一年中最多只回5次家(父母家在同城),九成以上的白領不想與父母同住,他們不願跟父母兄弟姐妹交流及獲得支持,更願意與朋友交往。尤其是對留守在家鄉的父母,只能在春節盼望孩子回家團聚。有的即便回到父母身邊,低頭玩手機成了普遍現象。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朋友圈裡曾看到有人總結何為孝: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體弱的父母、健康為孝;孤單的父母,相守為孝;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病患的父母,照顧為孝……不管是什麼樣的父母,事實上老人對兒女唯一的期待——無關功利、不需反哺,僅僅是「常回家看看」足以慰藉老人孤寂的心。但我們很多人的孝心卻總是在路上,那張回家的車票卻總因為忙、因為脫不開身的種種理由而擱淺在車站的取票機里。 三位老人用「白髮家書」喊兒女回家過年,他們不僅僅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兒女的思念,也希望喚起社會能對留守老人給以更加的關愛。目前,我國的老齡化進程日趨嚴峻,伴隨著這一進程,失能、高齡、空巢和獨居等養老服務重點對象大幅增加。其實很多父母吃喝不愁,物質條件充裕,只是日子過得寂寞,相比於物質慰藉,他們更需要情感寄託,需要精神慰藉,需要更多「平台」和空間。「子欲養而親不待」,已白髮蒼蒼的父母等不起,讓更多孝心抵達,不僅需要子女多抽出時間回家看看,也需要整個社會為子女盡孝提供便利條件,多幾天寬鬆的假期,多一張好買的火車票,這些都是對孝心的「贊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夢想,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的文字,只能「在路上」寫
※你即將準備去哪裡旅遊,都做了哪些準備?
※幸福,在路上
※為什麼不能像一條狗一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