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三公」公開的三個「死角」

又到「三公」公開季。財政部今天已公布中央本級預算的總況,國辦等部門則率先公開了自己的賬本,其他中央部門的賬本想必會陸續抵達公眾眼前。  圍繞「三公」,大家已瞪大眼睛盯了好多年,有的人越盯越有勁頭,也有人開始審美疲勞,更有很多人只是看熱鬧、還摸不著門道。  「三公經費」的公開,是法律要求,沒人盯著也得照規矩來。何況這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到今天為止,中央政府部門已公開的內容,普遍比去年更詳細,呈現方式也更多樣,兼顧了專業性和通俗性。這是進步,首先要給予點贊。  「三公」的公開,也是一個改革進程。它不見得一下子就徹底到位,改革者的腳步有快有慢。那麼,目前「三公」公開工作,還有多少「死角」?這裡掰著手指頭數了數,至少還有三個:  「死角」一:只有總數、沒有「單價」的賬本還不夠細  這兩年來,很多部門已能穩定地做到公布「三公」的年度支出總額。但是,公眾固然可以在年度與年度的比較中,看出這個部門的公務接待、公車、公費出國等總支出的增減變化,卻還經常看不出「單個行為」的含「金」量。  比如,只公布去年本部門出國支出500萬元,但不告訴大家,這500萬元是多少人次花的。那麼,怎麼看出您「每一人次」的支出水平是增了還是減了呢?如果只公布本部門公車支出1000萬元,不告訴大家您單位有多少輛公車,那麼光憑這1000萬元,其實看不出個所以然。  怎麼判斷這是不是個「真誠」的賬本?先看看:除了總數,還有沒有「單價」。  「死角」二:地方各級政府還遠未全部公開  實事求是地說,近兩三年里,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三公」公開水平,一直領先於全國。雖然其中還有一些部門「不夠真誠」,但總的看,各部門一年一個腳印,進步是顯著、紮實的。  而地方各級政府的公開水平,則明顯參差不齊。很多省份的地市縣一級,還沒有做到每年按時公開,更遑論公開的水平與真誠度了。上個月,在全國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記者會上,被問到全國三公經費總數有多少?他也只能含糊地回答說:「中央財政的三公支出是70億元左右,地方有多少我說不清楚,按中央地方財政總盤子1:6的比例推算,地方大概有四百多億元」。  財政部部長說不清全國的三公經費有多少。這不是他個人的尷尬,而是我國預算制度改革遠未到位的具體體現。從輿論場看,全國性媒體一般都把對「三公」的關注精力,聚焦在中央政府部門身上。而事實是,目前真正的公開死角,在地方。  「死角」三:「三公經費」與「三公消費」有區別  一般公眾是分不清這兩個概念的。很多媒體也忽略了它們的差別,經常混為一談。「三公經費」指的是列入財政預算的、由財政完成的「三公」支出。而很多人講的「三公消費」,恐怕既包括了財政賬本里的「三公經費」,也包括了一些政府公務人員花在「三公」領域內、來源卻在賬本之外的一些錢。  不可否認,兩年多來的黨風廉政建設,以及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已明顯壓低了各級政府的「三公經費」、基本做到了只減不增,更是遏制了廣義的「三公消費」。但是,那個「消費」與「經費」之間的差額,到底有多少,仍是未知數。公眾只能做定性觀察,無法做定量判斷。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監督缺口。財政預算只管「經費」,管不了「消費」。那麼,首先要帶著緊迫感去做的,就是切實加快財政預算公開的步伐,讓中央政府部門公開得更細、讓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儘快做到全公開,這才能把「經費」的實際數字搞清楚。  其次要在預算監督之外,繼續加強紀檢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不僅盯住「三公經費」,也盯住「三公消費」。  總之,把賬本亮出來、亮清楚,沒有最細,只有更細。不僅要強調態度端正,還要靠制度約束、法治保障。  文/央視特約評論員 楊禹  來源/央視新聞  本期監製/余偉利 主編/禤騰 編輯/王元 王爽 何應竹 張心怡  期待「三公」賬本曬得更細的請點贊↓↓↓
推薦閱讀:

網上公開課
轉] 梅花央射不傳秘法現由懂民楓公開
起訴書(唐菊英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公開版)
一定要救牠!寵物專家公開,狗狗與貓咪發出無聲的求救,12個訊號
蓋茨2017年度公開信

TAG:評論 | 三公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