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先生玉器知識問答

古方先生玉器知識問答2008-02-07 20:20

  編者按: 近年來,古玉收藏日漸形成熱潮,很多古玉收藏愛好者迫切希望學習相關知識,得到玉器研究專家的指導。為此,本刊特約請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著名玉器鑒定專家古方先生以問答的形式撰寫系列文章,釋疑解惑。古方先生多年來系統研究考古出土玉器,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了解古玉收藏現狀,相信這組文章對廣大藏友會有所裨益。也歡迎讀者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編輯部將擇要提請古方先生公開作答。

  一、由於紅山文化熱,紅山玉器受到收藏愛好者的熱烈追捧。但目前有關紅山玉器的資料、書籍中的觀點雜蕪,由於利益原因,甚至有些資料有意誤導讀者,能否請您根據正規發掘出土的紅山玉器,談談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出土紅山玉器有哪些種類?各個種類數量如何?應該參考什麼權威的書籍?

圖1

圖2

圖3

圖4

  答:紅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豬龍(圖1)、C形龍(圖2)、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圖3)、勾雲形玉佩(圖4)、玉璧、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韝、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玉人、串珠等。紅山文化玉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考古發現才認識到的,雖然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玉器圖錄中偶爾可見紅山文化玉器,但那時人們並不認識這些玉器的時代,所以現在基本上見不到那時的仿紅山文化玉器。   據目前統計,博物館和考古部門所藏傳世及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總數大約在300件左右。相對來說,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中,玉豬龍、玉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於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數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梟、玉龜、串珠等則見於大小墓中,數量較多。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地區很多紅山文化墓地和遺址被盜掘,一些紅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場,其數量不詳,應該多於考古出土的數量,但在器形和紋飾上不會超出文博考古部門所藏紅山文化玉器的範圍。

  紅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參考書有:《中國玉器全集》(6卷,楊伯達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5卷,古方主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中國文物考古之美》(楊瑾、黃明山主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紅山玉器》(於建設主編,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4年)。

  第二,紅山玉器的玉質有何特點?在通過玉質鑒別紅山玉器時,要注意什麼?

圖5

圖6

  答:紅山文化玉器的玉質顏色一般呈黃綠色,亦有偏黃或偏綠者,溫潤度和純凈度較好。其硬度為6~6.5摩氏度,比重為2.9~3,成分為透閃石。這種玉料產於遼寧省岫岩縣偏嶺鎮細玉溝,塊度有山料和仔料(亦稱河磨玉)兩種(圖5)。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在山頂玉料露頭的地方和山溝里都可以採到玉料(圖6)。在通過玉質鑒別紅山玉器時,首先要注意玉料是否為透閃石。現在很多仿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料為廉價的岫岩蛇紋石或蛇紋石化大理岩(硬度為3~4莫氏度),這是降低製作成本的一種手段。可以用小刀(硬度為5莫氏度)在不起眼的地方劃一下,透閃石的硬度大於刀子的硬度,如果劃得動,就說明不是紅山文化玉器。其次,現在很多仿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是用粗結晶透閃石製作的,這種玉料為透閃石的圍岩或未發育好的透閃石,量大而價廉,其成分、硬度和比重與真正的透閃石相近,但玉質結晶顆粒較大,表面粗糙近似石質,溫潤度和透光性差,容易上色作舊。第三,真正的紅山玉器玉質溫潤、純凈而堅硬,沁色較少,而仿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多由人工染成黑色(用硫化汞)和紅色(用高錳酸鉀和鹼性橙)等仿古舊色,這樣的沁色是出土紅色文化玉器所沒有的。

  二、近年來的收藏熱使得收藏愛好者隊伍日益擴大。作為玉器收藏愛好者,在加入收藏者的隊伍之前,應該有哪些準備?  答:中國古玉有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文明史的縮影,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對中國人文理念、哲學思想和裝飾藝術影響巨大,2500多年前聖人孔子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論述。因此,隨著現代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加深和收藏素質的提高,古玉收藏會成為各類藝術品收藏中重要的部分。

圖7

  在收藏古玉前,作一些準備是必要的。第一,要具備基本的古玉知識。要掌握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各個歷史時期古玉的典型器形和紋飾,多去博物館看實物,有機會可參加古玉鑒定培訓班,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特別要注意,一開始一定先要看真品,而不是一頭扎到市場上看那些魚龍混雜的東西(圖7)。還要注意,基本知識來自於權威書籍,為保險起見,先不要看私人的藏品集。第二,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是不必諱言的。古玉價格不菲,沒有經濟實力作後盾,是不可能建立相對系統的古玉收藏的。很多人抱有貪便宜或「撿漏」的心理去收藏古玉,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現代社會的交通和信息極為發達,古玉的價格幾乎是透明的,「撿漏」的概率極低。第三,要有一定的空餘時間去欣賞、研究已收藏的古玉,不能把古玉當作純粹投資工具,買來後束之高閣。第四,收藏古玉要通過鑒賞,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自身的收藏素質,而不是一味追求古玉的增值效益。

  三、除了廣為人知的紅山、良渚、山東龍山文化外,新石器時期有一定數量玉器出土的古代文化還有哪些?各自特點如何?

  答:除了紅山、良渚和龍山文化之外,其他的史前玉器文化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相當於中原夏代早期的時期,即公元前2600年至前19世紀,包括齊家文化、新華文化、陶寺文化晚期及石家河文化等。

圖8

  齊家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及寧夏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出土玉器有璧(圖8)、璜、聯璜璧、環、琮、刀、斧等,玉質以青色和黑色為主,很多帶有糖色及白色沁。齊家文化玉器的存世量很大,但由於長期以來考古工作開展得不夠以及信息閉塞,以前很少有人了解齊家玉器的情況。據說在20世紀80年代曾有海外古玉收藏家專門到甘肅收購過齊家玉器。齊家玉器雖然沒有紋飾,但器形較大,而且大多保存完整,品相較好。近年來,有關齊家玉器的報道逐漸增多,很多收藏家把齊家玉器納入古玉收藏的範圍。

圖9

  新華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100年~前1900年,分布於內蒙古南部、陝北和晉西北,玉器有鉞、鏟、刀(圖9)、斧、環、等,玉色較雜,多帶有黑斑。20世紀70年代曾在陝北神木石峁和延安蘆山峁等地採集過一批玉器,數量很大,其時代至今尚有爭議。起初這批玉器統歸於陝北龍山文化,後來又定在商周時期(因為有玉璋的出現)。現在看來,陝北地區的玉器使用持續時間很長,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商周時期,新華文化則代表了陝北地區玉器的早期階段。

圖10

  陶寺文化晚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分布於晉南地區,玉器有鉞、圭、璧、璜、環、組合頭飾(圖10)等,多為禮制性玉器,玉色以青白色為主。晉南地區是古史傳說中堯、舜、禹活動的範圍,其遺迹和遺物與中華文明的誕生有密切關係,因此陶寺玉器對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義。

圖11

石家河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分布於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玉器主要有玉人頭和虎頭(圖11),還有龍形、鳳形玉佩及鷹形簪頭等,器形不大,玉色以黃綠色為主。石家河玉器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也反映出很高的文明程度,其造型和紋飾多為商代玉器所採用。

  上述各文化玉器可參考《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相關部分。

  四、玉器的收藏、交流中,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

圖12

  答:首先,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增加了「民間收藏文物」一章,其中規定了文物合法收藏的幾種方式,即:(一)依法繼承或者接受贈與; (二)從文物商店購買; (三)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 (四)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五)國家規定的其他合法方式。其次,要遵守當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高古玉(一般指唐代以前的玉器)的交易涉及到出土文物的管理,按國家規定是有嚴格限制的,如果要公開交易(如公開拍賣),必須事先徵得當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同意。

  五、為什麼說良渚玉器紋飾加工工藝是一個謎?  答: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國史前玉器發展的巔峰,制玉工藝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其玉器紋飾線條有的細如髮絲,寬僅1~2絲米,組成的圖案個體僅比黃豆稍大,要用高倍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圖12)。刻出的鳥眼睛,有的小如圓珠筆的滾珠,鬼斧神工,令人稱絕。這些紋飾即使用銅、鐵一類金屬刀具也很難刻動,因為青銅和鐵的硬度都小於玉,何況良渚時代還沒有出現砣具(圓輪狀可轉動的制玉工具),因此良渚玉器紋飾加工工藝仍是一個未破解的謎。有人曾根據玉器表面雞骨白沁色推測,玉器在雕刻前可能用火燒過,來降低玉器表面硬度以便雕刻紋飾,但現在證實雞骨白沁色是由埋藏環境造成的,而不是火燒的。也有人認為雕刻工具可能是鯊魚牙齒,但這只是推測,沒有證據。

圖13

  近年來,江蘇句容丁沙地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了260多件雕刻工具,質料為燧石、黑曜石、石英、水晶等,器身較小,長寬都在3厘米內。器表有多次打擊修理的痕迹,大多有鋒利的尖部或弧狀的刃部,可對玉料表面進行淺陰直線或曲線的雕刻(圖13)。當然,這種硬碰硬的雕刻是十分費力耗時的,需要有嫻熟的技藝和持久的耐力,甚至需要有相當精密的規矩角尺等原始儀器和工具。

  六、在收藏、交流藏品時,對古代玉器價值、價格的判定主要參考哪幾個方面?  答: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可見古玉的價值自古以來就很高,且不易判斷的。古玉是不可再生的人類文化遺產,很難用固定的市場價格來對號入座。但是,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任何藝術品只要進入流通領域,一定會有交易價格,古玉也不例外。很多收藏家將國內外古玉拍賣圖錄的成交價格作為古玉的市場價,這是片面的,因為拍賣價格是競價的結果,不能作為古玉市場價判斷的唯一標準。一般來說,古玉的價格主要受雕工、玉料、時代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將古玉價格從低往高排列的話,就雕工而言:素麵-陰線刻-剔地淺浮雕-透雕-高浮雕-圓雕;就玉料而言:雜料(地方料)-和田碧玉、青玉-青黃玉-青白玉-白玉-羊脂玉;就時代而言:高古玉:史前-商、西周、春秋-戰國、漢代;晚期玉:清末民國-明代-唐、宋、元-清中期(乾隆)。此外,古玉的品相、交易方式以及收藏者本身的經濟實力也是影響古玉交易價格的重要方面。

  七、能否推薦幾種適合玉器收藏愛好者的工具書?

  答:現在適合玉器收藏愛好者的工具書分兩種,一種是純圖錄性質的,以彩色玉器圖片為主,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這種圖錄的優點在於查閱起來簡單實用,玉器的玉質、沁色及細部特徵清晰可見,而且每件玉器標明現藏處,便於讀者按圖索驥查原件。這類圖錄值得推薦的有:《中國玉器全集》(楊伯達主編),收錄約2000件古玉,分新石器時代、商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和清代共6卷,既有傳世玉器,也有考古出土玉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古方主編),收錄約5000件玉器,時代從新石器時期到民國,按全國行政區劃分為15卷,所有文字部分均為中英文對照。由於所收玉器均為考古科學發掘出土,因此可作為鑒定的標準器看待。《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周南泉、張廣文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1995年),收錄玉器約700件,是從故宮3萬多件傳世藏品中遴選出的各個時代典型器,重點則是明清時期玉器,可窺見我國最大宗古玉收藏之精品。

  另一種是圖文並茂式的工具書,除配以大量插圖外,還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古玉各方面的知識,實際上也可作為教材使用。這類圖錄值得推薦的有:《古代玉器通論》(尤仁德編著,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以古玉發展歷史為主線索,介紹了各個階段玉器的器形、紋飾和使用情況,配有黑白插圖和線圖。《中國古玉器圖典》(古方主編,文物出版社,2007年),分為中國玉文化概述、玉料與產地、制玉工藝、器型與紋飾、鑒定與辨偽和古玉主要參考書目等6部分,並配有1800餘幅彩色圖版。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有一類所謂工具書,將私人藏品與文博考古部門的藏品混編起來放到書里,卻不標明文博考古部門的藏品出處,讓讀者誤認為書中所收藏品都是真品;或者毫無根據地將文博考古部門的藏品標出價格,這些都是誤導讀者的極不負責的行為。

  八、西周時期,玉琮的使用情況是不是個轉折點?仍然作為禮器使用嗎?從考古發掘情況看,西周玉琮有哪些主要特點和現象值得關注?

  答:從目前考古出土情況來看,玉琮的使用在西周時期確有變化,主要體現在種類和數量大大減少,以及用途與文獻記載不符。從玉琮的使用史來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齊家文化是其高峰,到商周時期已進入衰落階段。準確地說,到商代晚期,玉琮在玉器品種中就很少見了,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西周時期,其原因尚不清楚。

  將玉琮作為禮器來研究,主要是根據《周禮》中關於玉琮用途的描述。《周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載西周禮儀制度的文獻,其中關於玉琮名稱和用途的內容很多,如「大琮」「組琮」「琮」等,其用途分別為天子、王后和諸侯的專用禮器。但是,早就有學者指出《周禮》成書年代應該在戰國晚期,是當時儒生的托古之作,很多禮儀制度(包括用玉制度)都是理想化或想像出來的,不一定符合真正的西周禮儀制度。因此,單純依靠《周禮》去研究西周玉器,恐怕會有偏差。

圖14

圖15

  古玉考古出土情況也與《周禮》不符。雖然西周王陵還沒有發現,但很多諸侯王墓里沒有玉琮。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1件玉琮,是用良渚玉琮改制的,而且是作為生殖器罩盒使用。陝西西安灃西遺址西周貴族井叔墓中出土1件玉琮,據說是用齊家玉琮改制的,刻上了西周流行的鳳鳥紋(圖14)。四川成都金沙遺址(西周早期)出土幾件玉琮,是仿良渚玉琮式樣,是否用於禮儀不得而知(圖15)。因此,若僅以考古發掘情況來判斷,是很難得出「西周時期玉琮作為禮器使用」這個結論的。

  西周玉琮數量非常少,器型和紋飾各不相同,似乎沒有統一形制;其次,一些玉琮是利用了史前時期的玉琮,並加以改制和刻紋。出土玉琮和文獻的關係正如考古學家郭寶鈞所言:「合之兩舛,分之兩真」,也就是說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分開來看都是對的,合在一起就有矛盾了。

  九、從常見的玉器圖錄看,對古代裝飾性的玉器紋飾的命名好像很複雜,如饕餮紋、捲雲紋、勾連紋、卧蠶紋、紋、谷紋、蒲紋,還有學者稱為蟠虺紋、渦紋、蝌蚪紋等等,能否用圖例解釋一下,這些紋飾的命名有無統一標準?能否重點介紹一下春秋、戰國和漢代玉器上的裝飾性紋飾,及其流行的年代?

  答:上述這些紋飾都是流行於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常見玉器紋飾。這些紋飾名稱的來源很複雜,大多數是宋代至清代古玉收藏家根據文獻記載、紋飾式樣以及青銅器同類紋樣命名的,還有一些是現代考古工作者以及古玩行約定俗成的稱呼。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些紋飾的特徵:

圖16

  饕餮紋:也稱獸面紋,用陰刻或浮雕技法琢出一隻猙獰兇猛的獸首,常裝飾於各種小型玉飾、玉璧、玉劍飾及玉鋪首上(圖16)。饕餮是一種貪食的惡獸。《呂氏春秋》中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商周時期的很多青銅器上都裝飾有獸首的圖案,宋代的《宣和博古圖》最先把它定名為「饕餮」。饕餮紋出現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時期,在戰國和漢代很盛行,基本特徵與春秋時大致相同,只是眼睛有的作圓形,牙齒有作一排整齊門牙等。

圖17

圖18

  蟠虺紋:蟠即盤繞,虺就是小龍,蟠虺是盤繞的小龍,在青銅器上也常見這種紋飾。以勾砌隱起的技法琢出一組組細密盤繞的龍紋,龍首均為側面,嘴唇上卷,眼睛為陰刻的圓形或橢圓形,還有細密的鬚髮,常裝飾於各種玉飾上,流行於春秋中晚期及戰國早期(圖17)。戰國至漢代的許多紋飾都是從蟠虺紋發展而來的。捲雲紋:由蟠虺紋發展而來,作C形雲頭狀,以剔地隱起技法琢出,常裝飾於玉璧、玉環上,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圖18)。勾連紋是由單體捲雲紋縱橫連接而成,單體呈丁字形,細密而整齊,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一些玉容器上通體裝飾有非常華麗的勾連紋。

圖19

圖20

  渦紋:以陰線刻出一個個形似漩渦狀的紋飾,排列整齊而細密,拋光後閃閃發亮,十分悅目,是戰國至漢代最常見的紋飾,常裝飾於片狀玉器上(圖19)。如果渦紋以剔地淺浮雕的方式琢出,形似球面狀穀粒,則稱谷紋(圖20)。戰國至西漢的谷紋上常有一條卷尾狀紋飾,如果尾狀紋飾長而捲曲,形似蝌蚪,則稱蝌蚪紋。如果尾狀紋飾長而寬厚,形似昂首的卧蠶,則稱卧蠶紋。

圖21

  蒲紋:六角方格形,形似蒲席,故名蒲紋,流行於戰國至漢代,裝飾於玉璧上(圖21)。有的蒲紋上還加刻渦紋。

圖22

  紋:又稱繩紋、索紋,裝飾於玉璧和玉鐲上,流行於戰國至西漢(圖22)。

  十、基於近年田野考古的成就,已經可以對東周玉器風格作區域的識別,能夠顯著區別地域特徵的東周玉器主要有哪些?各自特點是怎樣的?

圖23  答:依據考古材料,目前可以識別東周玉器區域風格的有秦式、楚式、越式等等。所謂區域風格,是指在這些諸侯國轄區內,玉器在雕工、造型、紋飾或使用上有獨特之處。秦式玉器指春秋戰國時期關中地區秦國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它們在造型和紋飾上比較獨特,比如帶有雲雷紋的玉璧、燈籠形玉飾等(圖23)。秦式玉器的雲雷紋線條呈方折狀,拙澀獃滯,透雕部分邊緣切割參差不齊,顯示出琢玉技術比較落後。

  楚國地處南方江漢地區,是個古老的國家,西周時期就已存在,但其用玉的風氣直到春秋晚期才形成,這可能與楚國早期與中原交流不暢,以及缺乏玉料來源有關。楚國的巫術很發達,這在玉器上也有反映,比如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的人形玉雕,3個巫師打扮的人如疊羅漢一樣站立,似在作巫術(圖24)。戰國時期楚國玉器很多與中原風格一致,但葬玉有所不同,比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玉覆面,是用一塊玉雕出人面形(圖25),與中原玉片組成的玉覆面不同。公元前 278年,秦將白起攻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楚國先遷都於陳(今河南),後遷都於壽春(今安徽天長),楚國國力雖下降,但玉器越來越精美,如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雙龍玉佩、安徽長豐楚墓出土的龍鳳玉佩等,為其他六國制玉工藝所不及。山東曲阜戰國晚期墓葬是楚國滅魯國後的楚墓,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雙周紋飾帶的玉璧(圖26),專用於喪葬,這種玉璧在漢代大量使用,說明楚玉對漢玉影響甚大。

  越國地處江浙一帶,是土著越族建立的國家。古越族以鳥和蛇為圖騰,因此它們的圖案多出現在越國玉器上,比如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出土的玉鳥和玉蛇紋帶鉤等。浙江紹興印山越王陵還出土有越國特有的、專用於喪葬的玉鈴和玉鉤。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越國攻滅吳國,一度強盛,此時越國玉器受吳楚玉器的影響,出現了中原地區常見的捲雲紋、龍紋等。

  另外,北方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和燕國還流行一種鑲棺玉版和玉飾,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漢代。

  十一、在古錢收藏資料中,一個重要內容是介紹該種錢幣的存世量,要註明珍稀程度,在古玉收藏的工具書中,卻沒有此項,是什麼原因呢?

  古錢幣作為古代商品交易的工具,歷代存世量很大,其品種、序列和演變也很清楚,個別珍稀的幣種一般在民間也有收藏。因此古錢幣的研究和著錄在清代就已經很完善了,收藏古錢幣的人也比收藏古玉的人多。古玉則不同,特別是對高古玉的認識,主要是靠考古發掘和研究來實現的。中國考古的歷史只有80年左右,而重要的玉器考古發現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比如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商代婦好墓、戰國曾侯乙墓、漢代滿城漢墓和南越王墓等,可以說對古玉的綜合研究才剛剛開始,而且致力於古玉研究和鑒定的專家也不多。若要清楚地了解各種古玉的存世量和珍稀程度,至少在目前還做不到,因為首先很多考古出土玉器的資料沒有完全公布;其次,20世紀上半葉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海外中國古玉資料還沒有開始進行收集工作;第三,改革開放以來,盜墓嚴重,古玉散失在民間,其狀況如何還不得而知。但是隨著古玉研究的深入,相信這個課題最終是會解決的。

分享舉報| 886 次閱讀 | 0 個評論
推薦閱讀:

玉器欣賞(二)
直播既是套路 也是出路
國博:商代玉器製作工藝紋飾特點
禪中有意的佛珠數

TAG:知識 | 先生 | 玉器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