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214期實錄 劉君祖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
文化頻道 > 燕山大講堂 > 正文講堂214期實錄 劉君祖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2013年04月19日08:22騰訊文化我要評論(125)字型大小:T|T轉播到騰訊微博
劉君祖(台灣儒學學者)燕山大講堂214期主題:劉君祖正解論語--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主講嘉賓:劉君祖 (台灣儒學學者、易學大師)時間:4月12日上午10:00-12:00地點: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希格瑪大廈演播廳主辦: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承辦:騰訊文化思想論壇組主持人:楊子云【要點1】不是「論言」,而是「論語」。「言」要審慎,要縝密作業才能公佈於世,要負言責。「語」不是,竊竊私語,兩個朋友聊天也是「語」,所以「語」告訴我們《論語》沒有那麼嚴肅,並沒有板著面孔說教,老夫子批評當代人物和歷史,聊聊人生和真理,以啟發見長,對真理大道有一個比較從容的解讀。【要點2】《易經》的主要思想是「對時機的掌握」、與時俱進,《論語》第一篇講「學而時習之」,要能夠拿你所處的「時」作為活的教材去驗證。《五經》、《四書》、《論語》,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時機變化,用英文講是「Timing is Everything」。這一點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儒家偏向於保守、與時代脫節有很大差異。【要點3】「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聽懂了,大徹大悟,晚上死都甘心,這完全錯了。 「死」不是肉身的死亡, 是指錯了能改,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舊日的過錯像死了一樣過去了,從善如流、改過自新。【要點4】慎跟獨,要開發自己深沉的內在,建立自己的獨特性,不盲從、膚淺的學一些軀殼的東西。但自宋朝後把「慎獨」當成黑屋子關注自己。自儒學跟科舉結合後,就變成知識分子當官一定要學的東西,對當代政權的穩定有好處。追尋先秦百花齊放時期的儒學原貌,還它思想本位很重要。【要點5】直接把儒家跟民主憲政結合有莫大的難度,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大規模的社會政治實踐制度一旦訂立後,經不起昂貴的外界實踐。儒家有深厚的思想資源,活學活用,是一個創造性轉化的問題;如果照搬,恐怕是沒有經過深刻了解的一種發言,這些決定一個國族未來的發展,需審慎對待。從「打倒孔家店」到「打掃孔家店」劉君祖:各位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騰訊燕山大講堂跟大家談談什麼是一個真正儒家的題目,儒家思想是中國博大精深文化傳統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發展到當代儒家的話題,我相信有一定的爭議性,有關儒家跟現代的民主憲政、以及跟工商社會後現代很多文化和傳統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談到儒家思想,當然不能離開創建儒家思想的中心人物先師孔子。在上千年中國更古老的傳統文化中他算是扮演著一個集大成的角色,在他那個時代有很多在「繼往」還有「開來」創新的思維,所以在今天的有限時間裡跟各位分享一下研習心得。打倒孔家店這句口號大家很熟悉。近五年、十年來海峽兩岸也好,海外的華人世界也好,都希望重新探討提煉中華傳統文化。過去7、8年前我看過一本書也談到這方面的問題,書名很有意思,把「打倒孔家店」這麼激情的口號改了一個字,叫「打掃孔家店」。這個「打掃」不是愚昧盲目的否定傳統,而是在傳統中經過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世界形勢的變動、人類文明的發展,看到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華夏傳統文化中畢竟有它歷久彌新、不可磨滅的東西,不能盲目的抹殺,可能要從學術、庶民生活的實踐等多方面做好好的整理和打掃,看裡面有什麼東西要清理,什麼東西要謙虛深入的探討,裡面有什麼樣的真諦,而不是長久的蒙塵。這首先表現在大陸內地,就我所知的是政府官方在海外建了兩、三百家以傳播孔老夫子文明的孔子書院,這個東西當然有文宣的性質,自中國富強後大家很清楚除了富國強兵的經濟改革等硬實力外,一個大國要和平崛起必須還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軟實力。既然談到軟實力,所謂文化底蘊、文化傳統,中華文明幾千年傳下來的東西我們應該看成豐厚的資源、老祖宗的智慧。而且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這裡面必須有一個時代精神的審視,如何與時俱進。我所了解的孔子書院,目前為止還只是掛了孔老夫子的牌子,裡面即便有些什麼,但還是以教中文和語言為主。如果將來要落實,這方面要有精深的文化實質內涵。除了官方的文化方面,兩岸甚至包括在東北亞、東南亞大大小小的書院在各地,甚至在日本、韓國成立,因為中國民間講學的傳統、書院已經上千年,比如四大書院: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書院興建,這些年我們都有交流和討論,似乎方興未艾,如此多多少少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到眼前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從各方面探討和平永續之道的明顯跡象。在台灣,所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在中學教育中是必修教材或者選修,在島內有著很大爭議。我於1952年在台灣出生,祖籍湖南,我在台灣就是外省第二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我們念中學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一高二必修《論語》、《孟子》,大學裡有一些哲理的探討,但高中是《論語》、《孟子》必修,考大學有這方面的題材。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東西在島內有很多討論與爭議,我想這是我們目前所了解的形式。了解儒家,從《四書》入門孔老夫子過世後400年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一個漢王朝,中國史上第一個以帝王身份繼統的是劉邦。劉邦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不是一個文化人,而是一個有草莽豪氣的英雄人物。但他在定了漢朝江山後,漢武帝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劉邦時就開始了第一次的繼統。這樣的動作有什麼政治意義,天下穩定後政治文化經濟建設跟傳統文化什麼關係,他是怎麼思考的?自那兒後,中國不斷改朝換代,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主流一直傳了下來,我們也曉得天下第一家在《史記》有「世家諸侯王者」的列傳,孔子雖然不是王,但也列了孔子世家傳。世家是世代相傳,給他們立傳,但經過幾十年後就沒有了,統統灰飛煙滅了。但代表中國文化的儒家還存在,傳了下來,這值得我們思考。用一個長遠的眼光和心平氣和的態度,思考國族發展。儒學中心人物是孔子,從經典上理解就是但是大家所熟悉的四書,要了解儒家四書是第一手素材,四書自宋朝才把《大學》《中庸》從《禮記》中弄出來獨立,變成經書之一。現在讀《禮記》還有《中庸》、《大學》,兩篇非常重要的書。另外是孔子的《論語》,這是儒學第一手資料。當然,《論語》不是孔老夫子自己親自寫的,如果親自寫的話就不用「子曰」了,是大師過世後,文人弟子結集經過討論、爭議把先師重要思想和言論記下來,我想大家對《論語》比較熟悉。在《孟子》里羅列了中國文化上難得的典範,認為所有聖賢之中願學孔子,給了孔子一個稱號「聖之時者」。換句話說孟子思想跟孔子關係就是願學孔子,言必稱堯舜,孟子還是在孔子思想輻射的影響範圍內,《大學》、《中庸》更是了。如果照傳統想法,《大學》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參整理或者編撰,《大學》跟曾參的關係非常密切,他是孔老夫子重要的弟子之一。再是《中庸》,孔子的孫子子嗣,《中庸》這本書的集成,他是核心人物。所以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代表、中心人物,通過四書一定是一條正確的路子。《論語》這本書影響非常大,它後來跟科舉考試相關,那時社會的知識分子幾乎人人必讀,跟自己的前途有關,這對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很大幫助,但同時也有一些限制,因為跟整個政治結合在一起,是不是失去在先秦時代百花齊放、比較開闊、兼容並包的思想境界今天不詳細談。宋朝時有「半部《論語》知天下」一說,《論語》不必讀完,讀半部就可以知曉天下,這樣的話對中國文化的長期研習來講不是假話。換句話說中國很多學問,尤其以儒家為主體的是要積極用世、經世致用,不是空讀書。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先秦儒家的傳統學問都是要務實、能夠修齊治平、經世致用解決問題,而且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如果過分分工、學問是學問,事業是事業,肯定不是中國過去文化傳統強調的知行合一。我們所接觸過的,中華文化對東亞文化影響非常大,過去日本一些漢學界的學者推崇《論語》,也有類似這樣的話:把《論語》推崇成人間至高之書。四書的影響、《論語》的影響,儒家思想在過去整個民族發展中不只是停留在精英知識分子高層,而是深入到老百姓,老百姓不認識字,但其行為中滲透了儒家的教化。所以說「老少咸宜,雅俗共賞」,8歲讀《論語》,等你的生活經驗豐富了、深刻了,80歲還會有很多新發現,在自己的生命里可以得到很多印證。過去庶民、兒童啟蒙教材幾乎都受到四書、《論語》的影響。比如《三字經》、《弟子規》,還有高級知識分子專門談人物的一本書《人物誌》,裡面專門談人物理論,如果對這樣的書稍微深入一點,會發現裡面幾乎都在發揮四書里的核心觀念,所以其影響確實很大,大陸富強後要在全世界推廣最適合的人物,還是孔子。歡迎點擊進入:燕山大講堂首頁版權聲明:本講稿歡迎轉載。敬請全文轉載並註明文章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對於稍作刪節則據為己有的行為,我們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講堂214期實錄 劉君祖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2013年04月19日08:22騰訊文化我要評論(125)字型大小:T|T不是「論言」,而是「論語」為什麼書名是《論語》?過去有很多解釋。它不是一個整體的體系思維辯證分析,而是一則一則的。兩岸也好、社會名流、知識精英引用《四書》、《論語》中的一些話普遍有誤解,沒有真正搞清楚,覺得像《論語》這樣的東西、語錄這樣的東西不成體系,甚至覺得太簡單、支離破碎。這樣說可能太快下結論,沒有了解《四書》、儒學裡一以貫之的整體思想體系,於是有了一些誤解和武斷。但誤解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在社會上存在的時間非常久了。過去對《論語》的解釋就是「論道之語」,人生要追尋大道。孔子這樣一個思想家給文明留了怎樣的影響,對「道」怎麼體會,這個「道」怎麼落實。他們在討論,但沒有強制要求受教的意味。「語」在中國文字里程度比較輕,跟另外一個字「言」不同,有明確判分。「言」比較正式、比較嚴肅,要公開面對群眾甚至面對後人、後世,比如立德、立功,立言,寫一本書要負言責,所以不能馬虎,成體系的東西要建構起來。各個衙門、部門有發言人,政府與政府之間有重要的結盟活動,對外發表公報都是「言」的層次,要審慎,要縝密作業才能把這個東西公佈於世,因為它出來就有影響,要負言責。「語」不是,竊竊私語,兩個朋友聊天也是「語」,所以「語」告訴我們在《論語》中沒有那麼嚴肅,並沒有板著面孔說教,不是「論言」,而是「論語」。老夫子批評當代人物和歷史,學生提問題或者學生不提問題,老師主動的跟他聊聊人生和真理、人生大道,也沒有要強迫他接受,以啟發見長,對真理大道有一個比較從容的解讀。這是論語。但我們感覺《論語》還有做結論的意思,結論之語言。孔老夫子活到74歲,前面時間始終在奔波忙碌,始終不放棄周遊列國,在父母之邦魯國也做過實際的事,他的社會理想不能夠完全實現,他也可以在周遊列國之中看能不能實現他那一套天下為公、大道之行的可能,結果落空。於是在他過世前幾年大徹大悟,人的生命有限,既然當世不可能,孔子就回到魯國。在最後幾年裡,在超高的效率下整理「六經」,常講「孔子修春秋」,前面「五經」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作為一個人不僅是個人內心的修為,還包括治理國家、處理人群社會問題,那是一個最重要的思想體系。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整理,就像我們現在做一個重要的編撰工作一樣,要有一套編輯思維和一套邏輯,因為它的東西很多。他在晚年把六經做了整理,取捨、詳略都值得研究,經過孔老夫子整理後的經典,即便很多傳即便不是他親自寫的,但思想流傳下來對舊文化是一種集大成的整理。在整理中還有創新。這個創新就是六經中百分百原創的《春秋經》的經典。他以編撰者的觀點給後世傳達了重要的訊息,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春秋經》的經典有微言大義、很多社會政治經濟改革思想,有些東西甚至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眼光,這是《春秋經》相當專業的地方,過去通過《春秋三傳》的口說相傳。孔子把之前的文化傳統做了整理後,還針對那個時代眺望未來提出一些思想進行創作,不過那時的創作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忌諱和考量,寫得很隱諱,所以比較不容易被廣大的社會群眾或者沒有接觸到這一學脈的人真正了解。「論語」是結論之語,我們深深感覺到《論語》不能輕視,而且它的魅力非凡,一方面跟你從從容容的討論,沒有強制你的意思,另外一方面,對實事的評論、對歷史實踐的檢討、對人世真相的了解、大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這些思想是一個體系,只不過這個體系不是表面、很明顯的體系,都是結論。《論語》中很多話,一句一句,不知道上文的脈絡是什麼,下文因為什麼而來,而是很輕鬆的問答。這樣的問答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碰到問題時發表一些看法,這個看法沒有推證的過程,推證的過程在五經中,但如果沒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五經,《論語》沒有那麼簡單。五經的根底,完全不知所謂,要理解論語的內容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是下結論。要找它為什麼達到這樣的結論就在經學的體系中。「學」字上面「兩隻手捧六爻」《論語》分成二十篇:第一篇《學而第一》,第二篇談《為政第二》。《論語》二十篇的篇章里都有它嚴密的體系,時間有限我稍微提一下。第一,《學而第一》講人生生下來要學習,終生學習。「學」在繁體字里,下面是一個小孩,上面是兩個「乂」,這兩個「乂」象徵嬰兒降生後會面臨世間層出不窮的問題,通過學習怎麼有效的思考和理解。《易經》的「卦爻」,「爻」這個字就是兩個「乂」,是人們用繩子綁繩頭代表人生疑難,經過長期思索哪個問題能解決就把那個結解開,碰到新問題再結。這是「爻」的意思,《易經》的卦就是懸而未決。「學」上面就是兩隻手捧玩六爻的像,在裡面體會思考人生的問題,然後去尋找恰當的答案。「習」上面是鳥的羽毛,像小鳥練飛,羽字之下應為自和日字的轉衍,小鳥要學會振翅飛翔必須靠自己日日勤練,「師傅領過門,修行在個人」。一定要自己學習,沒有誰能替代,愛莫能助。《論語》這本書沒有講形而上的大道理,學而時習之,「時」就是時代、時機、時事的意思,學任何時代東西,學古文、學西方都要知道處在什麼時代情況下,用那個東西去印證、體證才能把學問務實、落實,學能時習之,所以「習」不能脫離時代,必須與時俱進。孟子願意學孔子,把孔子稱之為「聖之時者」,單單挑一個「時」出來說孔子,說明孔子非常重視時代的變遷,窮則變,變則通,除了既往之外還有要開來的創造力,要跟上這個時代,甚至有時要超越這個時代,對未來要高瞻遠矚。儒家講求時機:Timing is Everything四書里《中庸》的「中」是用的意思,怎麼運用中道的意思,中國的中不是地理方位,而是中道的意思。但這個「中道」不是死的,是「時中之道」,不同的時代環境都有最高的智慧、最好行事的辦法,不走偏鋒,不走極端,所以一定是陰陽和合、剛柔互濟應對問題、解決問題,叫「時中之道」。滿載著孔子思想的《易經》的「傳」中,「易傳」解釋《易經》的思想就是「對時機的掌握」,與時俱進,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東西,大浪淘沙也不能一廂情願食古不化,一定要了解時代變遷,跟上時代,超越這個時代。《論語》第一篇講「學而時習之」,「而」是夠的意思,不要學成瘸子,要能夠拿你所處的「時」作為活的教材去驗證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才能帶來學習的真正快樂。從五經到四書到論語,儒家思想里非常的,用英文進是「Timing is Everything」(全部),任何一個東西時不對,更新就沒有用了。這一點可能跟世界對儒家普遍的理解偏向於保守、與時代脫節甚至東後有很大差異。另外《論語》篇章的編撰支離破碎或者不成體系嗎?不是。二十篇章里,是一些大弟子經過討論編輯的,哪些篇章在前,哪些篇章在後,就像現在理解一本書、掌握編輯的結構非常重要一樣,所以第一篇學而時習從「學」到第二篇為政第二就得落實、經世致用。關於學問跟政治,近代德國大師韋伯給德意志民族有兩篇公開的演講:一篇是《志業》,學問第一是人生為人,這是你的志業,形成你人生的主宰,心有譜。第二篇是《政治也是志業》,人生一定要做事,家事國事天下事,學跟做之間的貫通非常重要。《為政第二》,講為政要講德,德很重要。所以政治很麻煩,做事情在德上常常出問題。「學」也不是書齋子的學習,要時習,所以「學而時習」。所以《論語》第一篇、第二篇把儒家的知識貫穿其中。第三篇是《八佾第三》、第四篇是《里仁第四》。「八佾」主要談古代的一些禮法制度,而且絕大部分都是敬天地、敬鬼神,那是有意義的,有了「學」不能脫離時代,「為政」要重視德,不能借權謀利或者搞得民不聊生。這是呼應的。但做事一定要落實到典章制度層面,典章制度不光是人間世間的觀點,還包括人跟自然的互動都要建立可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把它真正落實,而不只是空的想法和政治理念,所以第三篇就探討制度。所有禮法的東西行久了就繁瑣,繁文縟節,一代一代傳下去形式化了,變成一個軀殼,偏離了禮法制度的本意。所以第四篇是《里仁第四》,仁為禮本與行禮為仁,談學、談政、談禮、談制度後第四篇就談人,不要形式主義化,一定要從制度上體會裡面所蘊含的仁愛之心。前四篇編撰的東西「人」部分比較少,當年的言論有一套邏輯,雖然是語錄式的東西,但也其編輯邏輯、層層推進。下面很多篇章,比如《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等等出現了大量弟子,以孔老夫子的弟子作為篇章,有很多人物評論,甚至孔夫子的大道,推崇堯舜大道之行,政權不是家天下世襲的,在第八篇就提到。對夏朝創建的大禹王有含蓄的批判,堯舜天下為公後,夏朝開始中國的世襲制就確立了。所以《論語》里批判是「至於禹而德衰」,華夏之德在堯舜時還有天下為公,政權不是私有的。可到禹王后拐彎抹角把王位傳給兒子,開啟夏朝到清朝幾千年的君位世襲的制度,所以他認為禹是始作俑者,「至於禹而德衰」,德不夠了,私心就來了。《論語》中能夠找到他推崇的謙讓、天下為公、以堯舜為例的頭緒,對大禹王有含蓄的批判,想批評。但後來大禹興修水利,解決洪水問題的功很大,看在功上不好批評他。這些的東西在五經里,尤其與《易經》、《春秋》里的中心思想、微言大義完全相合。《論語》十八篇也講到作為儒家的中心人物孔子周遊列國碰到道家人物,比如楚王,他們之間的對話很有趣。過去儒道兩家始終就中國歷代王朝的精神互補,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可能會遭受挫折,那道家的開拓、逍遙自在、自由、退一步與儒家有互補。而我看到儒道兩家代表人物有思想交匯的火花。歡迎點擊進入:燕山大講堂首頁版權聲明:本講稿歡迎轉載。敬請全文轉載並註明文章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對於稍作刪節則據為己有的行為,我們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講堂214期實錄 劉君祖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2013年04月19日08:22騰訊文化我要評論(125)字型大小:T|T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論語》最後一篇是《堯曰第二十》,為什麼要把這篇放在《論語》中最後一章,一個是代表他們紀念先師,孔子作為中國文化集大成角色,包括後來流傳很廣的「十六字」真言都從論語中出來了。有點像學佛的朋友讀很多佛經,最後交代希望廣為流傳佛法的精華給後代,希望能夠傳承下來。堯曰就是這樣的傳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我的同門師弟陳明哲(管理學大師),聽說他回到中國來,或者在其它地方講現代管理學、企業管理時一直標榜十六字之言的傳統。前幾個月在清華大學MBA班有長達一年多的課,我給專門講易學模塊,前面有儒釋道有歷史,一開始趨附辦儒學模塊,請到兩位師弟,其中一位是陳明哲。他回來給我看他給一些企業家的講章很有意思,直接將四書五經的核心觀念跟當代人談,這在過去比較罕見的。《論語》篇章里提出了很多孔子有名的弟子,環繞著人物為中心。在我提幾點觀察和了解。《史記》除了專門給孔子列傳外,還給弟子、賢士、精英人物立傳,真正要了解儒家思想,通過孔門諸賢是一個重要的角度。但有另外一點,在當時中國人口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夠開辦放民間講學,弟子有3000之眾,也許現在覺得不多,但當時的3000相當於30萬,那時的人口很少。3000弟子教一輩子學,但歷史上真正教出成才的只有72個人,這就給我們很大的警惕,以孔老夫子之門有3000弟子,而真正成才的只有72人,不到3%(2.4%)。換句話說瑕疵品很多,就像在資訊產業中有很多不良率一樣。72人以外似乎都白花力氣了。這樣一個教學事業期望值非常高,孔老夫子都只有2.4%,孟子幾乎掛零。孔子對孟子有什麼影響?是孔子死後,孟子也到處跑,也教學,但教出的連2.4%都沒有,甚至是零,所以教學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的。荀子倒是教出了影響整個天下事局的人物,比如李斯、韓非。孟子沒有,難怪孟子會感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樂也」。現在經學傳下來與孔子關門弟子傳經有很大關係。我的老師愛新覺羅·毓鋆兩年前過世(106歲),1947年他去了台灣,去台灣後跟政治完全切斷,主要教學,在台灣的影響力非常大,各行各業、士農工商都出自他的門下,但外面很多人不了解,非正式估計在那裡上學的有幾萬。在他生前我們一些師兄弟拜望老師,老師剛好心情不好,發脾氣:教學60年以上,弟子上萬,沒有一個成才的(現場笑)。而所謂經典的好處在於不管在哪裡,如果不能夠在現場或者當代真正教育出傑出的人才的話,借著經典的傳承有可能在多年之後找到自己,體會它仍然可以對未來的事情發揮影響。所以很多情形對教書匠來講有安慰。比如我在台北開班,孔子是2.4%,那我們這樣一個班40人就白教了,成材率零啊。按孔子的標準來講就沒有成才的,就算是白教了。但這些一上網,到了雲端,誰知道將來不會影響誰?這是經典的傳承和資訊發達的好處。周潤發跟周迅演的《孔子》不倫不類,很好笑。說顏回搶救人淹死,這是怎麼編出來的?我們知道顏回字淵。古人有名有字,「回」和「淵」是呼應的,淵是一潭水打轉叫「回」。顏回字淵,所以在電影就編顏回死在水裡?冉求字子有,越求越有。以前人單名的多,比如孔丘、孟軻、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以前為什麼有字?字是一個尊稱,有成就後人家尊稱你的字,對外不能直接喊名,家裡人可以直接喊名。比如曹操字孟德,外面人叫他孟德,家人可以叫他「操」,蔣干叫「干」。現在沒有這一套,以前中國字跟名之間有很大的奧妙。現在由於人口比古代多很多倍,重複率太高,所以慢慢取兩個名字。在《易經》時代、春秋經時代,取名都是單名,如果取兩個名字就是騷包,就受批判。那時人生,要重複很難,現在重複率太高。「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死」不是肉身的死亡《論語》在《里仁第四》有一個所有名流都會犯的錯: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在道場中聽道,晚上死了也就甘心了。我不斷閱讀兩岸華人的書經常看到這句話,發現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好像人只要一輩子了解了一些道理,早上聽懂了,大徹大悟,晚上死都甘心,這完全錯了。如果這樣,第一不符合人性,第二我相信沒有人敢到道場聽道,因為只有半天可以活。另外你聽道的目的是什麼?「聞」不光是聽,包括聽懂到一定程度,心會神通了才是「聞」。「聞道」要實現,如果懂了,半天實踐怎麼夠?所以當然要珍惜生命好好乾,把懂的東西做起來。如果孔子知道這個話引起後世這麼大的誤解肯定會被氣死。「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死」不是肉身的死亡,而是在你聞道後,了解了正確的是什麼,過去很都錯誤的行為都改了,半天就改過了,這叫從善如流、改過自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舊日的過錯像死了一樣過去了,今日種種今日生,改過新生。那個東西要舉學術上的根據,孔子的弟子曾子在《禮記》,但不是一般讀的小禮記,而是大的禮記里有一篇,白話的意思是,朝有過,夕改之;夕有過,朝改之。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有造之才,就是一個好的學生態度。也就是說白天了解了、悟道了,壞習氣晚上改過來;晚上悟道了,第二天早上改過來,就是這個意思。《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獨立成一章,其實前面三章看時是兩章,但編排時還在一起。前面講孔老夫子跟學生檢討人的過錯、犯錯的類型,人會犯形形色色各種不同類型的錯誤,重點是要改過。如果大家熟悉五經,會發現這樣的思維到處都是,顏回雖善於改過,而且同樣類型的錯誤,一旦他了解了,一定不會二過。所以跟《易經》中的「負卦」有關,改過更新。人生一定犯錯,所以孔子說到50歲以後可以無大過,五十歲知天命對人生會有深層的看法,不會犯嚴重的大過,不犯大過,代表聖人在50歲時小過不斷,但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是非常切近人情的。子路也是,他悟道後急於實踐,還沒來得及實踐又聽到新的道理,以前講究知行合一,這中間人一定會犯錯,在犯錯中成長,正是「小鳥練飛」的意思。在儒家思想中涉及學習改過的重要思維,大家對這個思維有明顯的誤判。「仁」,華夏核心的競爭力我來這邊上了百度,百度對很多東西做了解釋,包括「朝聞道夕死可矣」,平行列了好幾個解釋,第三個解釋稍微真實的,前兩個是胡扯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也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駁證,在這裡我提一下,那個「藝」不是指「藝術」,還是跟經世致用有關,甚至管理眾人之事,經緯萬端,要調理得恰當、調和頂端,治大國如烹小鮮,要很高明的能力。「游於藝」不是藝術欣賞,前面是一步一步來的,「志於道」——人生有一定的主宰;「據於德」——實踐的行為政於德;「依於仁」——要有核心的創造力,「仁」就像桃仁、杏仁,果實中包著核心的種子,千萬年裡面有生命基因、有文化基因,風吹雨打可以繼續往下傳,「仁」就是核心創造力的意思,每一個不同品種、生物,核心的含著基因的「仁」就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有它的獨特性,西方文化有它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不學,遺傳在你的血液中。我們可以世界大同,可以吸收很多東西,但不能夠把不是自己民族的東西硬搬過來直接套用,如此便是有問題的。而且任何生命種子,有那個「仁」,有獨特的核心創造力,這個特色是別的民族沒有,這需要我們好好發揮,不影響吸收現代知識。而且從國際競爭來講,如果沒有核心的創造力,沒有自我民族的特色永遠競爭不過別人。我們學西方文化,能學得到比西方學自己核心的東西還要高嗎?你一出手他就知道。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東西,一樣有文化障礙,外國人學中國經典(不管是通過翻譯還是其它)學得非常幼稚,一出招只有自己的東西或者華人清楚的,這個東西不是互補,而是回到文化本原後開放心態的創新。所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仁」除了仁愛、愛心之外,還有一個桃仁性的核心競爭力,這個特色在裡面。「游於藝」是代表處理人事的化境,這也要參考五經的《禮記》。很多人說提著東西去看人,這是對《禮記》的普遍誤解,對我們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理解中國文化是一個習以為常的障礙,而且不會感覺到五經跟四書之間四書是結論,所以絕對沒有一般文化人想像得那麼簡單。「慎獨」,真心為慎,自信為獨《中庸》、《大學》里提出「慎獨」的概念,「獨」是名詞。《易經》中大量談到「獨」的概念,這個「獨」就是果實核仁里含的基因,桃子的仁就不會長成杏子,中國文化的「仁」就不會長成西方文化的外貌。可以去吸收,但生命的特色、獨立的主體性非常重要。可這樣的核心創造力是包在重重的果皮果肉的包裹下,沒有穿透力把外面的軀殼弄掉,就沒有辦法掌握真實的核心,而且所有開花結果都是由種子長出來的,了解種子、掌握核心精神非常重要。慎獨的「獨」是名詞,《中庸》、《大學》、《易經》、《易傳》上,甚至莊子、荀子、董仲舒都在談這個東西,「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在己曰獨」,可以人同此心,但沒有人同此理,任何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它的獨特性,如果能找到這個,這輩子量才發揮,大到組織、企業、國家,找到「獨」字的發揮才有特色,而且不會影響你跟人群的互動。「獨」是中國過去從內生髮的一個探討。但可能經過宋儒禮學家的解釋變成不是那個意思了,變成人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在黑屋子裡自己關注自己。這樣的東西不經意的培養了歷史上無數偽君子。從前的那個「獨」是探討了生命核心後,把它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用你獨特的地方。自儒學跟科舉結合後,就變成知識分子當官一定要學的東西,對當代政權的穩定有好處。追尋秦政以前,先秦百花齊放時期的儒學原貌,還它思想本位很重要,而這個話題這個時代仍在討論。真心為慎,自性為獨,自性是萬法,所有東西要找到根源開發出來。慎跟獨,唐朝以前都知道「慎獨」的「獨」是什麼意思,要開發自己深沉的內在,建立自己的獨特性,不盲從、膚淺的學一些軀殼的東西。但自宋朝後把「慎獨」當成黑屋子關注自己。大家曉得孔學裡的《禮運大同》,這在當代都非常啟發人,世界大同,大陸要和平崛起,兩岸統一都是現在的課題。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是和平崛起的,都是打仗打贏的,兩岸、台灣海島跟中原政權,從明政到康熙沒有是和平統一的,都是訴諸於戰。和平崛起史無前例,為什麼以前沒有做到?這是因為有文明發展上的惰性,所以老是在輪迴,沒有辦法突破大格局。換句話說,如果真的要在和平情況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又大國崛起,開歷史新章的話,中國傳統經學、經典思維,包括禮運大同、世界大同,王道思想不同於霸道思想,是真正的深厚思想之源,應該為精明的現代人體會、汲取,而且真正我們下一代人有幫助,甚至超越。可就現在這些東西來講,恐怕是悲劇。在此我不只是指哪一個單一的問題,因為思維上就不夠精純。我們知道禮運大同是孔子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維,這個思維的根底從《易經》而來,《易經》六十四卦中有同人卦、大有卦,講的就是「世界大同」的概念。由此《易經》當然比《論語》要早,所以孔子是集大成,是大同的思想。同人道是眾生平等,所以這個東西在《易經》里發揮得更高,孔子是作跟為總結,有更深的根源。同人、大有兩卦,只要同樣是人,就眾生平等,甚至這個東西在《易經》中還發揮得更高,除了世界大同之外,幾乎是孔子做的一個總結,形成《禮運大同》,他的思想根源從《易經》而來。而且《易經》里還談到,和平相處後,人跟自然的互動,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不是也要重視和諧,不會遭致自然的反撲。在這裡我就稍微提一下。傳統對儒家的誤解在《禮記》有一篇《儒行篇》,一個真正儒者的行為不是一般人誤解的那樣——保守的、依附於政權或者沒有創意,《儒行篇》是當時孔子跟魯國的魯哀公對話,標榜一個所謂的儒者精神。我們講了半天就是想返本開新、一以貫之的培養華夏核心的競爭力。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各位!歡迎點擊進入:燕山大講堂首頁版權聲明:本講稿歡迎轉載。敬請全文轉載並註明文章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對於稍作刪節則據為己有的行為,我們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講堂214期實錄 劉君祖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2013年04月19日08:22騰訊文化我要評論(125)字型大小:T|T習儒學,循序漸進,知行合一主持人:謝謝劉老師!《論語》很難在一兩個小時內講清楚,當年的論語,可以說就是給出的PPT大綱,這個大綱給後世留下了解釋空間,有精神層面解釋,有官方層面解釋,也有民間的解釋,劉老師回到文本本身討論了一些概念,非常有啟發,因為時間關係有一個簡短提問。網友1:謝謝劉老師!我看題目是「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儒家是一個龐大精深的學問,如果明天開始學怎麼學,先學什麼後學什麼,學習方法是什麼?謝謝!劉君祖:謝謝,我還是從我的老師在台灣民間教學60年的範例來講,我自己是學理工出身的,但跟中國文化有一些感覺、緣份,在台灣大學研究所時就有好機緣拜在先師門下。其實類似我這種文理法商背景跟著老師學習的有很多,有各界的精英,反而真正完全學人文、文史哲的沒有那麼多。很多人一開始想學《易經》,學《尚書》、學《春秋》,但那邊一定要先學《四書》,雖然很多結論是從五經中來的,但《四書》比較平易近人,大家之間討論問題。這樣的循序漸進後,看儒家的經典。方法上永遠是知行合一,不只是聽聽什麼道理。學完《四書》後自己有興趣去接觸更需要體系性整理的五經時,倒回來看會發現「四書五經」是渾然一體、一以貫之的體系。後來有人旁修老莊、管子、人物誌甚至旁及到印度的佛學,有這樣一個中國文化核心根底不容易迷失,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永遠是實學,這是中國文化一直所重視的,學的東西對社會有沒有用、對社會人群有沒有用。層次上是《四書》,尤其是《論語》(一般是啟蒙時),為什麼8歲讀《論語》,80歲還要讀?8歲讀了《論語》,等人生經驗多了,再看《論語》會拓展很多倍,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網友2:看你的書講天命裡面有一段,你怎麼解孔子在述而篇所說的:「丘之禱久矣?」諸多證據可見孔子素來敬天。但您在《四書的第一堂課》里的解釋,我看不到這層意思。劉君祖:「丘之禱久矣」是孔老夫子當年身體違和,他的徒弟要幫老師禱告。孔老夫子說不需要禱告,我平常的行為就等於在做形式化的禱告,如果該死就該死了,如果不該死,天未喪我(大意)。人不需要到災難來時臨時抱佛腳,跟你的平時的行為有關。孔子認為平常的作為就是敬天,所以面臨人生生老病死、不順時不在乎臨時燒香。我們所理解的這種敬天和平常好好做人沒有差別,天人合一。你說在我幾年前出的《四書的第一堂課》里的解釋看不到孔子敬天,不是這樣。孔子敬天、好好做人,在面對自己生病,拒絕徒弟禱告沒有問題。主持人:這裡面看不出孔子拒絕徒弟為他禱告,應該是徒弟說你生命了,我可以幫助禱告,可以這樣嗎?然後孔子說,原來這樣,那我原來天天在禱告。劉君祖:他那個禱告不是形式上的禱告,而是平常的作為等於禱告的同樣效應,他的禱告不是形式,假定真有天,也可以見他的道理,不在乎現在專門去做,所以他說學生不必來這套了。儒家結合憲政是烏托邦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您講了對慎獨的解釋可能是宋儒的歪曲,你說不要把所謂西方的東西、普世性東西一定要拉到自己的傳統中來,我想這是不是有一種隱約的儒家憲政的批評?劉君祖:這個問題很火也很關鍵,我的台灣師弟一上台人家就揭露他的師門,他講儒家。但他又是美國名校講傳統自由主義學習出來的,他講這個東西對他自己個人來講可以並行不悖,而且也很希望把自由主義比較好的傳統跟儒學的傳統能夠融合,甚至能夠在他的政績上呈現。但我們知道從學術探討或者東西方的爭議遠遠沒有那麼簡單,還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學跟習。回到大陸,大陸談儒家憲政的爭議,各門各派都有不同思想,有的直接把儒家跟民主憲政結合有莫大的難度,甚至說是烏托邦。其實我們見過面的蔣慶包括他們的一些東西都在思考,具體到制度化的設計,這個設計未必跟西方三權分立、議會民主一樣。裡面有一些東西當然有其思想淵源,但落實起來有難度,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這個東西可以討論。而且大規模的社會政治的實踐制度一旦訂立後,經不起實踐。如果你問我個人,我不認為台灣這20年在政治上受西方影響比較大,而未來西方三權分立、議會這一套是否真正適合中華大地,我不這麼看。但所有經典里培養的東西,不是直接抄之西方、抄之東方,抄之孔孟,而是怎麼培養我們自己核心智慧的問題。主持人:如果在當下實現憲政不一定要把儒家拉進來,不一定要在傳統中找一個東西硬塞進來,是不是這個意思?劉君祖:探討現代所謂民主憲政,刻意的把儒家排除在外沒有道理,儒家有很多活的思想資源,我們說窮則變、變則通,主要是活學活用,是一個創造性轉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難題沒有錯。如果直接照搬這個或者否定哪個,或者把哪個排除,認為他已經不合時宜,這恐怕沒有深刻了解的一個發言,這個東西決定一個國族未來,要審慎對待。歡迎點擊進入:燕山大講堂首頁版權聲明:本講稿歡迎轉載。敬請全文轉載並註明文章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對於稍作刪節則據為己有的行為,我們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用於現代早期教育是可行的嗎?
※如何祀门、祀户、祀灶?
※電視劇衛子夫中兄妹五個親密同坐,共同歌舞,不符儒家禮數吧?
※中國心性VS西方真理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