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給你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的小妙招

作者/曉菲

勞拉博士3天的平和式教養法工作坊,帶給家長「Aha」的感覺,那是一種頓悟,一種貫通。問答環節,讓人如沐春風,那是一種溫暖,一種智慧。且聽我為大家娓娓道來。1、親密關係是自律習得的重要基礎培養一個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大概是每個父母都希望的。但是,什麼是孩子建立自律的關鍵呢?

勞拉博士引述了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把一群孩子帶到一個房間中,在每人面前擺了一塊孩子很喜歡的曲奇餅乾。研究人員說,我現在出去一下,馬上回來,如果你們現在想吃曲奇餅乾,沒問題,不過,如果你們能等我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兩塊曲奇餅乾。2歲的孩子,所有人都馬上吃掉了曲奇餅乾;3歲的孩子,有3%選擇了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會做一些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這些孩子身上其實就已經體現出了自律。4歲的孩子,60%能夠等待研究人員回來。可是有些孩子,直到6、7歲還等不了。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律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同時,為什麼有些3歲的孩子能夠表現出超過他們年齡階段的自律呢?研究人員通過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揭曉了謎底,自律的習得和父母的養育方式密切有關。

放縱型教養的孩子,馬上就跑過去把曲奇餅乾吃掉了。

嚴苛型教養的孩子,會看看四周,然後「偷偷摸摸」地把曲奇餅乾吃掉。孩子們的目標當然是想要吃兩塊曲奇餅乾,但是他們沒有控制住自己去實現目標。因為他們沒有形成內化的自律,他們的自律是外界強加的。這些孩子從來沒有做過選擇,他們的選擇都是父母強加的,是被動的。

而能夠展現出良好自律的孩子,他們所接受的教養方式就是勞拉博士所講的「富有同理心的引導型」。孩子們會自發進行選擇,因為他們希望獲得更好的東西,也就是和父母的親密關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事情,孩子們開始都是不能理解的,比如,為什麼晚上要上床睡覺,為什麼刷牙很重要,為什麼彈鋼琴很重要。但是,和不睡覺,不刷牙,不彈鋼琴相比,孩子們還有更珍惜的東西,那就是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如果孩子和父母的聯結是比較緊密的,孩子就希望能維護這種親密關係。這時候,孩子就會主動做出選擇,遵從父母的要求或引導。當我們不斷習練自律時,大腦就會形成並強化一個新的鏈路。最終,孩子就習得了內化的自律能力。

2、做孩子成長的教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需要父母「引導」的行為。那麼,怎麼進行引導呢?勞拉博士通過對「哥哥總是打妹妹」的一個案例,向大家演繹了父母要如何做孩子的教練。

一位媽媽曾經和勞拉博士諮詢,家裡的哥哥總是打妹妹,情況持續了很久,都沒有改善。父母嘗試了各種方法,把哥哥的玩具都收掉,不允許哥哥吃冰淇淋,但是都不管用;而且只要哥哥一打妹妹,爸爸媽媽就會打哥哥。

勞拉博士的第一個建議就是父母停止打哥哥的行為,父母的行為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打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接下來,父母可以怎麼做呢?下面是勞拉博士給媽媽的建議。

Step1:媽媽先平和自己的情緒。面對哥哥打妹妹的場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先要教訓下「做壞事」的孩子,但這時哥哥處在強烈的情緒當中,所以先安慰在哭的妹妹是比較好的做法,這時父母的情緒也會因為安慰的動作變得平和。

Step2:和哥哥建立親密聯結。這時候要用胳膊把哥哥摟在懷裡(勞拉博士對細節的處理讓人嘆服,雖然是很小的一個動作,卻能幫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聯結恢復親密。只有和孩子建立了聯結,孩子才能聽到父母所說的內容),然後進行下面的對話。

Step3:以共情的方式引導哥哥描述經過。

媽媽:「剛剛的狀況對你們兩個來說真是很不容易,你妹妹哭得很傷心,你也很生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裡,口氣非常重要,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會感覺到被媽媽理解,而不是被羞辱、被責備。孩子就會告訴父母發生衝突的原因)

孩子:「妹妹剛才拿走了我的玩具。」

媽媽:「哦,妹妹拿走了你最喜歡的玩具。你很希望把那個玩具拿回來。」(共情孩子,孩子又一次感受到被理解。)

媽媽:「那你當時是不是想不到別的辦法,就打了妹妹呢?」

孩子:「嗯」。

Step4:通過問問題引導哥哥想到其他解決辦法。

媽媽:「還有什麼辦法能拿回玩具呢?」

孩子:「我可以和她說『不要拿走我的玩具』或者叫媽媽來幫忙」。(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開始思考)

媽媽:「你當時可能非常沮喪,就什麼都忘了,這的確很難的。我很理解你。下次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呢?讓我們來演練一次吧。」

Step5: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共同演練解決辦法。

媽媽:「讓我們把泰迪熊想像成是你妹妹,它拿走了你最喜歡的玩具,那你怎麼做呢?」

孩子:「還給我。」

泰迪熊(假扮妹妹):「不給你。」

媽媽:「那你該怎麼做?」

孩子:「我要打她。」

媽媽:「試試這個。」(媽媽用動作示意把伸出的雙手在胸前抱起來,給自己一個擁抱。如果我們想伸手打人,這種方式對父母和孩子都是很有效的方式。)

媽媽:「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孩子:「我還是想打她。」

媽媽:「那你覺得還有什麼方法?」

孩子:「可以向媽媽求助」。

媽媽:「好好,來找我。」

孩子:「媽媽……」

媽媽:「我來了。」

媽媽過來後把孩子抱起來轉個圈。整個過程就像玩一場遊戲。孩子開心的笑了。當孩子一笑起來,孩子的感覺就很好,這時候學任何東西都很有效。整個過程太有趣了,孩子會要求再來一遍。重複幾遍,之後再遇到類似狀況,孩子的反應就會變成是自發的。

這個引導的過程,演練最為重要。我們常常也會和孩子想到下一次可以做得不同的方式,卻常常忘了演練環節。所以,真得再發生類似狀況時,孩子可能因為處在強烈的情緒里,就把之前想到的其他解決辦法都忘到九霄雲外了。所以,及時演練,甚至是重複演練是幫助孩子在大腦中形成並強化新的鏈路的關鍵。這就是父母要擔負的「教練」重任。

3、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的小妙招。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既要擔負養育的責任,還要兼顧職場的打拚,每天回到家可能已經筋疲力盡。有多久,我們沒有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了呢?

勞拉博士特別安排了一個環節,來介紹讓孩子開懷大笑的小遊戲。為什麼開懷大笑這麼重要?歡笑能釋放孩子體內聚集的壓力,與此同時,孩子體內的內啡肽和催生素被釋放出來,孩子會感覺到更加快樂和更加親密。即使幾分鐘的遊戲也能振奮精神。和孩子一起進行能夠開懷大笑體力遊戲,也是培養孩子和父母親密關係以及孩子自身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勞拉博士列舉了幾個遊戲:

* 躲貓貓、捉迷藏:幾乎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遊戲。

* 追趕遊戲:對於學步期的兒童,在後面追他,抓住他,或者假裝抓不到,像躲貓貓一樣。小提醒是:要確保環境安全。

* 騎小馬:把孩子背在身上,輕微地左右搖擺著走動,像騎馬一樣。

* 枕頭大戰:所有孩子都需要通過一種安全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情緒。這時,讓孩子獲勝,除非他要求你更加用力。這也是幫助孩子獲得力量的一種遊戲方式。

對我們平時喜歡的「撓痒痒」,勞拉博士也提出了她的一些建議。她說,撓痒痒會產生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效果。在生理方面:撓痒痒的生理刺激和騎小馬帶給孩子的刺激相當,有的孩子適應,有的孩子可能感到恐懼;在心理方面,孩子們一般都會哈哈大笑,所以,父母不妨「假裝撓痒痒」,可以一邊說「啊,媽媽要撓痒痒啦,媽媽要撓痒痒了」,一邊做出手靠近胳肢窩的動作,這樣孩子既能獲得心理上的快樂,又能避免生理上的恐懼。

3天的工作坊充滿了歡樂,也得到了滿滿的收穫。每天5點半的下課時間到了,大家都久久不願離開。這個夏天,勞拉博士帶給我們的理念和方法不僅僅讓我們能更好的養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從中收穫了寶貴的自我釋放情緒包袱、調整情緒反應的方法。從此,做一個更平和的自己,更平和的父母,培養快樂的孩子。「親子溝通如何說」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有愛更要有方法」,希望這個微信公眾訂閱號,能夠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變成彼此美好的經驗。


推薦閱讀:

卧室家居裝修圖:40個收納妙招 還你一個整潔時尚的專屬卧室
教你十妙招最簡便的解酒法
家居風水7妙招 讓你的事業步步高升
居家風水旺財妙招【值得收藏】
培養孩子注意力的36種妙招

TAG:孩子 | 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