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常用典故集錦
古詩中常見典故集錦
1、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藉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遊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鴻雁:《漢書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說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青鸞(青鳥):《仙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隻青鸞報信。後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11、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後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後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如,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後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8、風騷:原指《詩經》的《國風》,《楚辭》的《離騷》,後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1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後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如,李賀《南園十三首》: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當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20、鴻鵠:《史記 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後揭竿起義大澤鄉。後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飛。」
21、杜鵑:俗稱布穀,又叫子規、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後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22、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後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3黍離:《詩經·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後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照之處,後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26、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明製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後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7、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後來借指綠色。
28、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29、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遊時落了後,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於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後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30、關山月——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曲調名。如,「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在詩中,詩人由《梅花落》的笛聲想像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他當時的心境相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編的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昇平的景象。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33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後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34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徵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
推薦閱讀:
※在古代,什麼樣的大房子才能稱之為「府邸」,又是什麼樣的房子要稱之為「宅邸」。這之間有什麼區別么?
※講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南昌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茶盤上的那些茶寵,該如何養又有哪些典故來由?
※常見外國文學典故80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