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婚姻來得早不等於來得好 長輩勸婚得換位思考
每逢春節被逼婚,這些天筆者就沒少被長輩絮叨:也該找個對象了、不結婚可不幫你買房啊……
逼婚,不是今天才有的社會現象。過去、國外,都有。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里,祝員外硬逼女兒嫁給馬文才;莫里哀的喜劇《逼婚》里,一個老光棍被逼娶一個風流女。
但是當前的「逼婚攻防戰」大有升級換代之勢:父母親自上陣,代替兒女參加「簡歷相親」;有青年籌錢在地鐵站登反逼婚廣告;網上還傳出了「開明老媽將逼婚比作配種」的聊天截圖……
逼婚的苦口婆心,被逼婚的卻不領情,彼此之間鬧不好還有股火藥味兒。分歧究竟出在哪兒呢?
說到底,還是婚姻觀上有差異。在父母看來,早結婚早生子,兒女才能及早獲得倚靠。可在兒女看來,自個兒需要倚靠別人的日子還遙不可期,幹嗎那麼早放棄業已習慣的、自覺愜意的單身生活呢?換言之,長輩往往看到「保險箱」的安全,兒女則往往看到「保險箱」的禁錮。
傳統觀念有由來,時下觀念也有道理。只是自說自話,難以改變對峙的局面。破局辦法無他,還得換位思考。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沒必要操之過急。婚姻不是比速度的徑賽,而是比高度、比遠度的田賽,結婚越早,不等於婚姻越幸福、越持久。許多單身青年並不排斥婚姻,只是在等待恰當的時機與人選。如果不給他們思考和摸索的時間,就逼迫他們立下結婚「軍令狀」,則無異於拔苗助長,或給婚姻的生命力埋下隱患。
晚婚是工業化時代城市生活狀態決定的,註定和鄉村牧歌時代不同。新時代的問題,要用新方法解決。事實上,很多父母已經認識到,在技術層面上,與其用家長式的口吻逼婚,倒不如站在朋友的立場,做一些助婚的實事。光介紹「誰家孩子挺好」缺乏說服力,拿出詳細的圖文資料來做理性勸導不是更有力?光勸「多跟異性交往」不夠,把兩張演出票揣到孩子的兜里是不是更好?
歸根結底,在婚姻問題上,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擁有選擇的自由,才是幸福的前提。
推薦閱讀:
※如何訓練思維的深度和縝密度?
※理性是什麼?如何時刻保持理性?
※學會換位思考
※如何從一個到處求人、求資源的小白,變成一個別人求你的大咖。
※周圍的人與自己三觀不同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