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雄:腳有根腿夠力得有襠膝勁力功夫

有位前輩說:「太極拳重在腰腿功夫。」我認為此話符合練功習拳的實踐,太極拳的腰腿功夫確實是較為重要;倘若沒有紮實的腰腿功夫,再高層次的「精氣神」也是挨打的「精氣神」,或者是消極的「精氣神」,對技擊於養生都沒多少功效。我認為腰腿功夫的釋義是主要指腰、胯、襠、膝、踝、腳的功夫。馳名拳界「楊門三軒」之一又是楊澄甫宗師主要三大相手之一的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身上有著很高的武功和太極拳造詣,他老人家說:「虛領頂勁往上擔,松沉穩固座下盤,腳下沉穩,是以氣沉于丹田,注力於兩腳兩腿,達於地下,如地下有電吸著兩腳兩腿,使腳腿地三者成為一個整體也……鬆軟著練拳,可以使腳下松沉穩固,腰腿上有彈性的力量,無論對方用多大的勁衝來,我可以柔動之力給其化掉,我的兩腳是有根的,絕不會被其衝動。」腰腿之「腰」,不少太極拳愛好者都知道腰脊的樞紐妙用和沉頂對拔功夫,在此就不用多說了,想多說一點的是腰腿之「腿」。李雅軒先生說的「注力於兩腳兩腿」,也有位老練家對此說:「要練出腳有根腿夠力(指沉勁和彈力)的功夫。」 由此看出,腿有腿的技術要求,腳有腳的技術要求。腳有根,腿不一定夠力,說明松沉還沒完全到位;腿夠力,腳不一定有根,也說明松沉還沒完全到位;腳有根又腿夠力了,才能說明松沉練到位。從腰腿至腳,胯、襠、膝、踝、腳跟、腳掌、腳趾都與「腳有根腿夠力」發生關係。對腰的技術要求是松腰、塌腰、填腰、直腰等,對胯的技術要求是松胯、落胯、沉胯、塌胯、扣胯、開胯、托胯、挺胯、坐胯等,對襠的技術要求是圓襠、吊襠、裹襠、開襠(開襠不是兩膝越往外開叫開襠,而是會陰穴和腿前後都開才是開)等,對膝的技術要求是松膝、挺膝等,對踝的技術要求是松踝等,對腳跟的技術要求是與地面打通等,腳掌的技術要求是貼地等,對腳趾的技術要求是貼地、抓地等;以上手段的目的,就是從腰胯節節貫串的松沉至腳底,達到腳有根腿夠力的功用。

近代太極拳家的著述中有不少講解腰、胯的問題與練法,唯獨講解襠、膝的問題與練法卻較少見著,對此說得具體細緻的更是少之又少。楊氏太極拳名家牛春明拳藝精湛,身懷絕技,已臻爐純青之境。1902年牛春明拜澄甫公為師,由健侯師祖代子傳藝,追隨楊健侯楊澄甫父子習拳十七載,深受器重,賜名「鏡軒」。牛春明先生講解到襠的問題與練法時深入淺出的說:「弓箭步定勢時,虛腿胯根微向內掩,將襠提住;後坐步定勢時,胯根要微向內合。襠的位置是在腎囊兩旁,襠處的肛門和會陰部分是人體薄弱環節之一。所以在太極拳中,採取了吊襠和裹襠兩種鍛煉方法,用來改變人體這一薄弱環節,增強其抵禦擊打的能力……所謂『襠開一線』是指兩大腿要開襠,不要開大,只要意念一想開襠即開成一條線就夠了。因為襠開一線之後,兩腿中間好像變成圓形,襠圓之後,下盤就穩固,上盤也輕靈,所以開襠的當中還應注意會陰要虛,小腹要實。這時身形迴轉動作更加靈活。同時,兩腿進退成為有序的。裹襠的作用,在使兩腿保持緊張姿態,如襠不裹,兩腿便散亂,進退不能自如……吊襠系提頂相對而言,是頭頂百會穴與襠步會陰穴如有一線串,強頂可攜起全身,襠步首先給以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鬆開,臀部自然順溜,既不前挺,也不後突,襠部松垂,腰肌寬舒,猶晾吊一般。如此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頂吊襠,就易做到『立身中正穩固,支撐八面』。」(摘自《牛春明太極拳及珍藏手抄老譜》一書)以上所說「在使兩腿保持緊張姿態」的「緊張」,我理解是在放鬆基礎上的拉伸,並不要用較大的拙力,不是讓你肌肉繃緊了練。

對於的襠的問題和練法,不少太極拳初學者對此較為模糊,心中沒底。在文字上解讀襠的問題是容易的,為何感到模糊沒底?我想原因是體驗不到實實在在來自襠部的勁力,或許自己認為體驗到一點襠勁了,但覺得還是少了心中有數的什麼東西。我認為,關鍵是體驗襠的勁力與功夫。以馬步姿勢坐在凳上體驗開胯圓襠的勁力功用,是較為實在的,凳子高約42、43厘米,馬步姿勢是胯稍高於膝,如能身正不變形緩慢均勻的起來與落下,說明確有來自襠部的勁力。以「抽身下勢」蹲到底的姿勢體驗開胯圓襠的勁力功用,也不錯,讓人用喂勁的形式出點力按住自己虛腿的膝蓋,看看是否能用襠勁由虛變實的拱起來,注意的是不能用後腿向前斜上撐。

松膝,首先要搞清楚膝部的虛實,膝蓋是虛,不能用拙力或盡量少用本力;膝腘是實,吃勁受力就在膝腘位置,這是勁力走陰面的需要;膝關節可虛可實或實中虛、虛中實。松膝目的是這樣:一是為塌腰沉胯的往下移動讓出空間位置。二是接從上過來的勁力傳到腳底。三是保障下盤的穩固。四是支持勁力發於腳跟。欲達二至四點目的,就得挺膝使膝既堅實又有彈力,成為「一身備五弓」中的「腿弓」。後腿跪膝是懈軟的拳病,前腿弓膝是僵滯的拳病,直腿撐膝是硬緊的拳病;膝能圓中挺拔乃為真松。「挺拔」的「挺」,有開弓待射之勢的意思;「挺拔」的「拔」,以膝為中,上下對拔的鬆開又上下貫通勁道。先有「拔」勢,後上「挺」勢;「拔」勢的腳下力點與胯上力點形成預應力使腿變成弓把,膝是腿弓彈力的中點。如能使腳有根、腿夠力(既有樁的沉勁又有弓的彈力),乃為真松膝。

行拳走架實踐得知:身體站立或進步退步不穩的拳病原因之一是膝部過於鬆懈;如練到挺膝有力,則能解決這個問題。在此指出:挺膝不重在外形動作,而在膝內的挺拔,需要松腰、松胯、松踝的支持。比如「斜飛勢」轉換「提手上勢」、「單鞭掌」轉換「高探馬」的第一個過渡動作是身後虛腳上前小半步,不少人在身後虛腳上前小半步的過程中,身前實腿弓出較多,類似跪膝,這樣練法既不利於松沉又不符合力學的最佳支撐角度。在練時在塌腰落胯的松沉態勢下,應要控制身前實腿弓出盡量少,吃勁於膝腘,要領就是挺膝。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練九陰真經是什麼樣的體驗?
茶水錄(三十六)也要相信也要疑 用心付出自然成
形意功夫快速上身法
京劇中的蹺功由何而來?

TAG: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