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欽老和尚智慧法語全集

【廣欽老和尚智慧法語全集】……(修行)==珍藏版!!

發表於 06-15 22:29來源:轉載瀏覽(30)評論(0)1、我們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就像山那麼高,如今來修行,就是要消這些業。若不好好修,反而更造新業,這座業障山就越堆越高,會使我們永遠無法跳出生死圈。2、修苦行就是在洗頭腦、換種子---洗掉貪嗔痴的凡夫種子,換上慈悲喜舍的佛菩薩種子。3、苦行不是簡單的!修苦行是修心,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行。4、修行談何容易,要想當一個修行人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貪嗔痴慢疑未斷,現在只是藉著領執事來磨練我們的心志,等斷了貪嗔痴,才能算入道。5、修道是要去貪嗔痴,使身口意清凈。6、不去除貪嗔痴的人,無法開智慧。7、如果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也是不能開智慧。8、帶來的業,善少惡多,所以才要修苦行,以期消業障。9、唯有去掉壞念頭,正念才能現前,才能斷煩惱。10、苦行是修道的助修,所以歷代祖師,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等,無不以苦行為行願。今天我們來修行,就應該學菩薩的願力,依菩薩苦行的願心去修。11、虛雲老和尚朝山時,赤足、一隻椅、背包袱,度飢過日,朝到哪裡算哪裡,明天的事明天再說,心無掛礙,所以龍天護法都在護持。我們就是沒有願力,如果有的話,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到。12、「野鶴無糧天地寬」,它隨處而飛,飛到哪裡就停到哪裡,是最「自在」的一種鳥,修行就是要像這樣,隨處而安,動靜無掛礙,心能寂靜,如如不動,才是真「定」。13、修行要有境界來才有得修,要能自己去參悟,去斷除煩惱,才能開智慧。譬如有人刺激我們時,心中自然平靜,不起煩惱,這就是修行。14、修行要「做人不做的」,才能消業增幅。所以要發心,要勇猛精進,不要和人計較「這不是我的事,我不願意做」,和世俗人一樣斤斤計較。修行不是「算行」,不是用算的,計較的,算算人家做多少,我做多少,這樣不是修行的意思,不能修福慧。15、修行是要找回我們本來的面目,也就是父母未生我們以前的「那個」。這你們還不能了解,因為智慧還沒有開,就象月亮被烏雲遮住了,本來的光明就顯不出來。16、修行不爭對不對,即使自己對,人家偏說你不對,你也要接受。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否則心不安,煩惱立刻跟著來。17、修苦行是要訓練自己能捨身。要體會出這個身是假的,一定會壞,再怎麼照顧也照顧不好,所以不要過於執著這個身體。再說「捨身」,捨身是什麼?就是要粗衣淡飯,生活簡單不追求吃好穿好。修行要先從這些衣食住的放下、淡泊修起。18、修行的路程要愈苦,才會開智慧,不是希望人家對我好,否則和世俗沒兩樣。19、修行要學吃虧,凡事忍讓不計較,才有進步。20、「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一個愈有修行的人,愈會發覺自己的缺失而覺得慚愧懺悔。21、修行要修到動靜無掛礙。什麼叫做動靜無掛礙?就是在動境中心不動,不被「動」轉;而靜時也沒有「靜」的念頭,不執著「靜」相。22、「念佛掃塵埃,蓮花朵朵開」,就是說修行人要有正念,隨時以念佛轉我們的心,把惡念都轉為正念。23、凡事要隨緣,任何事都不能擾亂我們修道人的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皆要放下,如此外緣清凈,心中智慧自然開朗。平常心就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也不起歡喜心,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24、修行要自己親身修,修到有體悟了,悟道娑婆世界的苦、輪迴的苦時,智慧就會開顯,悟到一條,就是一個靈靈覺覺的智慧光明。25、修行修到有智慧時,頭腦自然很清晰靈敏,無論碰到什麼事,都能做得圓滿無礙;所以要度化眾生,必須自己先自度,才不會誤導眾生,同時別人也會歡喜接受。26、修行要有恆常心,非一蹴即成,若沒有下點功夫,以念佛來除妄念,要想開悟證果是沒那麼容易的!要從日常生活當中去行持,信、願、行,一句佛號執持下去,自然會明心見性。27、修行人不管到哪裡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無掛無礙,清凈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點「自在」。28、修行要靠自己去行,才會有真實的領悟,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自己去行才會有真功夫。29、好的學起來,壞的擱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藉境修忍辱。因為修行不論是與非,有理與無理,是要看你碰到境時有沒有煩惱。30、若你己將地掃乾淨,師長卻說你沒掃乾淨,這時你若辯解,就是在論是非、爭對錯,還沒有脫俗。如果你能接受說:「好!我再把他掃乾淨!」這就是修行。31、依「忍辱」修行才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因為修忍辱能生德行,能度嗔恚,故人見生歡喜,自然能攝化眾生。32、要修忍辱!「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我見」不除,無法修忍辱。33、修行是向內修學,不是向外追求,要內心裡自然法喜,而不是外面環境好才生歡喜。所以要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讓這個「心猿意馬」去攀緣外面的環境,要修到「我沒有怎麼樣」,才是老實修行。34、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這樣才能引導眾生來信佛、學佛修行。35、如果有一個人修成就了,那麼其他人也會得到福蔭,而且人人都會起勇猛心向他學習。所以既然每個人都想修行,有緣聚在一起共修,就應該彼此互相提攜勉勵;否則是非、忌妒、愚痴心起,不但會擾亂眾人的「道心」,自己也不能安定修行。36、修行要修智慧,但也要修福。常存慈悲心,盡量方便幫助別人的困難,布施接濟,與人廣結善緣,福、慧雙修。37、修行要福、慧雙修,修到老時,福,慧具足,一切自然成就。38、要憐憫一切眾生,要想到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修行、來種善根的。所以要發慈悲心行菩薩行,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39、信徒拿東西到寺裡布施供養,是為了求福,不管拿的東西是好是壞,即使只是摘一根草來,我們也要以歡喜心接受。最重要的是不能對東西起分別,因為一分別,就會對好東西起貪念,對壞東西嫌棄起煩惱,甚至造口業而障道修行;應該隨緣處理這些東西,運用智慧把不好的東西做適當調理或處置,如此則福、慧雙修。40、要做一位菩薩,不可以存著「自己好就好,別人不管他」的心理。凡事以利益別人為前提,自己吃虧沒關係。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41、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菩提道果都是從慈悲中生出來的。42、以後師父不在,不必擔心修行沒有人指導,只要照師父的話---念佛修苦行,道心堅固,不執著六塵好壞,一切隨緣。能這樣做,就如同師父在時一樣。43、聽師父開示,覺得很好,但這個「好」是師父的境界。至於我們自己的道行,還是須要依照師父的開示,自己體會、去實修、去實證。44、聽師父開示不在於聽得多不多,而是在於聽得進或聽不進。即使聽進去了,也還要會隨境應用,才能實際得到法益。45、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鍊我們的身心,破除無明煩惱,洗滌俗染習氣,鍛煉各種能耐,並不是做了一點勞力事就叫做苦行。出家不要怕吃苦,不要怕逆境!只是在苦中才能歷煉我們的智慧。46、「無苦不成道」----修苦行要有真切願力。而有願必能行,自然對一切粗賤的工作,不會去分別計較,都會很盡心地去做,甚至不感覺苦;而這一切也都是在磨我們的傲氣,消我們業障。所以修行不要怕苦,有苦才有行好修,無苦就沒道行可言。4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及一切貪嗔痴的苦毒逼惱。一般人每天就是被這些無明煩惱業轉來轉去,痛苦不已。如果沒有以佛法來對治,從修行上下功夫,是無法得到解脫的。48、我們人道是四生中最靈的,若不懂佛法因果,為了一己的貪慾,想吃肉就任意宰殺,這樣會造下很嚴重的惡業。你看!當我們在殺那些動物時,他們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鳴。而這哀鳴就是怨恨,殺了它,我們就與它結下冤業,將來冤冤相報,生生相殺,永脫不出生死輪迴。所以學佛的人要戒殺、長養慈悲心,即是這道理。49、人身難得!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是要用來修行的,要藉這個人身來了生死、成佛做祖;不要再依這個人身又造貪嗔痴的惡業,貪好吃、貪美服、貪享受、貪子女兒孫,在六根塵中做夢,不知回頭修行。等到失去這個人身的機會時,輪迴就有我們的份了。要知道,畜牲道中,牛、馬、豬、狗等都是我們人去做的,地獄、惡鬼道也是我們人去投的,一切都是我們這個心所造成的。所以說,由這個人身可修行成佛做祖,亦可造業墮六道輪迴。既己出家,就該依著佛法,找到一條修行的途徑,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輪迴,脫離娑婆之苦。50、我們出家,是要身心都出家,真正發出離心,不要與世俗過份攀緣。譬如俗家父母親人來探望,我們應與之談論佛法,以佛法接引、度化他們,不可流於俗情。否則愛別離苦的情執不斷,俗心便不能除,以致僧不僧、俗不俗,成為障道因緣。51、這世間,什麼都要看破。不但財不能貪,名也不能貪,娑婆世界沒有一樣事物是可留戀的。我們出家人更要舍下世俗一切,粗衣淡飯修苦行。身做常住的事,利益大眾,心要寄托在道業上,才能妄念不起,業障自消,心無掛礙。能夠這樣安份地一天過一天,就是老實修行。52、修行要修心。心要怎麼修?就是不去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一般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修行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不管是耳朵聽到的,還是眼睛看到的,心都不可以起分別、執著,也不可以起煩惱,這才是修行修心。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則徒具修行的外表而己;像這樣身出家,心未出家,與道不相應。其實不管對不對、好不好,只要我們會感到別人不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就是我們的眼根不清凈,耳根不清凈,在分別好壞;而這種「分別好壞」直接入心,會使我們起煩惱,不能了生死。53、菩薩的度化眾生是沒有色相的,都是在默默之中,自自然然的感化。至於眾生是否能受到菩薩的度化,就端看眾生能否真實信願皈依。因為菩薩有慈悲度眾生的「因」,而眾生要有受度化的「緣」,「因緣和合」,這就是所謂的「感應道交」。就像觀世音菩薩,每日端坐佛殿,似無所為,卻以大慈大悲,攝受了無數信心祈求的眾生,由信而入佛法大海。54、修道人不談佛法,而談俗事,這非出家人的本份。把在家的俗事----分別、計較、競爭拿來出家用,拿到佛門來論是論非,俗氣未斷,怎談得上修行?55、一般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子女長大成人後有所一番作為---讀大學、攻博士、賺大錢,吃好、穿好、住好,對兒女企望得很深切。可是等到做兒女的真有所成時,卻常見他們拋棄父母不顧,這時做父母的,希望就落空了。但很多人仍然不能就此覺悟,甚至到最後一口氣快斷時,還想著:「我的兒子,我的孫子!」哀哀怨怨地掛礙著兒孫。由於這種愛情愛別不能放下,六道輪迴之苦也就逃不了了。所以說做父母的人,對兒女的這種期待、執著、掛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源。56、「貪愛世間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一枝草代表娑婆世界的一個事物,貪著娑婆世界的事物,就要再來娑婆輪迴;一枝草也表示一個念頭,只要有念頭,就不能超出三界。所以即使所貪著事物,所動的念頭,只是一枝草那麼輕賤、微不足道,都會使我們再來輪迴。57、做人要惜福,不可糟棄任何可吃可用的東西。要以智慧、耐心,將壞損的東西做適當的處理,這樣來用心培福修功德,才是修福、慧。58、「未成佛要先結人緣」----我們修行人要「廣結善緣」,方便幫助別人,凡事忍讓不計較;再壞的人,甚至一隻小動物,也要以歡喜心與它結緣。沒有人緣,或是相見人不歡喜,皆是前世沒有和人結善緣所致。所以廣結善緣,將來才會有福報,才能人見人歡喜,也才有度化眾生的善因緣。59、你看彌勒佛布袋和尚,他的度量有多大,多慈悲!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話,就是沒有修行!60、一個修行人,如果不精進修持,不為常住、眾人效力,不修福德,不修戒定慧,則龍天護法必定遠去,自然業障現前,使身心不能安定自在,致滋生種種事端。相反的,如果守本份,精進用功,則善神戒神、天龍八部來相護持,自然心得清凈,安詳自在,才能真正安心辦道。61、什麼叫做莊嚴?不起無明,身心清凈,是名莊嚴;慈悲喜舍,行止如儀,是名莊嚴。62、修行人要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但在行願當中必須要先求自度,才有力量廣度眾生,所以對衣、食、住、名利等,各方面都要看破、放下。也就是要斷色、聲、香、味、觸、法,從這五蘊裡面來修,這樣才不會受慾望需要的束縛羈絆,而我們的「道行」就是從這裡增長出來的。63 所以出了家要安於清苦、淡泊,才好修行;也才能讓眾生自然的生信心、恭敬心,才堪做一位真正的人天師範,度化眾生、自利利他。64、「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我們修行,吃的苦有多少,了的業就有多少,但看我們修行用功的程度而定。所以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可以對外求來的。65、靜坐不是枯坐,更不能執著「我在靜坐」、「我在念佛」、「我在參禪」等,這些都是「我相」,「著相」修行。如果還有一個「我怎麼樣」,仍是妄想,不得自在;縱使枯坐千年,就像煮石蒸沙,仍如頑石,不能了生死,必須離一切相,心無所著,沒有「我在做什麼」。行、住、坐、卧也要如此,不著一切境,不著一切法,心地清凈,遠離分別,才能超出三界,跳出生死輪迴。66、這個人生就像演電視劇一樣,每個人都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隨著劇情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變化,情緒也隨著劇情忽悲忽樂,憂悲無常;而這些喜怒哀樂,其實不過是我們自己在分別而已。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這樣,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好的、壞的,心境常隨之起伏不定;再加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染習深重,總是見惡易隨,見善難從;所以看到惡的、契合自己習性的緣境,就心生歡喜,恣心縱意,遂順而去;而聽到佛菩薩「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作為,卻心生為難,認為那是佛菩薩們的境界,自己只是個凡夫,如何學得來,因此心生退卻,對佛菩薩只有空讚歎。結果最可惜的是,好的沒學到,壞的卻越染越深,這就是凡夫見地,本身沒有堅定願力的緣故。67、有的人不了解佛法,就隨便批評修行的出家人,也會有病苦,也有災厄,也是生死無常。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與外境上的災厄,雖然與世俗人等受無異,但是這靈性的昏與明則大不相同。世俗人在這般病厄災難時痛苦不已,怨天尤人,命終後靈光昏昧,為業所牽,輪迴於四生之中。而修行人卻能自在舍下這一身業塵,一點清澈靈明的心光,超越六趣,直往西方,這是大不相同的。68、今生能得富貴,是過去生中布施而得之福報。而此生在享受福報時,如果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歷煉,會很容易沉迷其中,不知醒悟,不知求出世解脫之道。等福報享盡時,便隨所造作的其他業緣,再受永無休止的輪迴了。69、修行要利他,因為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這樣才能使我們脫出人我的限囿,遠離執著我相、一切顛倒夢想、貪嗔痴等。而且那些「我相」所引起的種種煩惱,也才能漸漸得到解脫,自性中的無量三昧自然開顯;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為前提,一切以脫眾生苦厄為本懷,則自身得無事,心胸漸寬廣。70、出家人修行不要怕逆惡的環境,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不能適應、不是自在」的境。因為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成就我們的忍辱道行,使我們愈來愈無掛礙。而當我們的智慧開啟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伏那一個程度的煩惱,所以懂得修行的人,是不害怕逆境的。71、修苦行是從各種執事中去磨鍊。在工作之中要能吃苦、能忍耐,一次、二次之後,就不覺得苦,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除。若是越修越覺得痛苦煩惱,那就是業障在翻絞。就像菩薩己從苦行中磨得業障盡除,沒有苦惱的感受,做什麼事都很自在,而不覺得在做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72、太陽對萬物一視同仁,普照一切,好人也照,惡人也照。我們就是要像這樣;別人的好壞,是他個人的事,我們自己卻一定要心存平等慈悲。如果因為對方不好,我們就和他計較,那我們自己也是半斤八兩了。73、我們在做事時,不要認為是在為佛菩薩做事,或是為師父做,實際上是在為消自己的業障而做。老和尚說:「在我這裡沒有什麼給你們學的,只是叫你們掃掃地,做些苦行兒已。」不過掃地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掃不好,掃得起煩惱,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所以不僅要掃得好,還要能高高興興的掃,掃得三障無明煩惱盡凈,掃得智慧開朗,法喜充滿,才是真掃地。修行就是從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用功夫,斷煩惱、了生死。74、修行是在修心,心若清凈,則一切都無障礙。度眾生也是一樣,用這個「心」在度,不用攀緣強求;既不分別選擇,一切眾生,胎、卵、濕、化、貧、富、智、愚,都平等度之,也沒有感覺「我在度眾生」!75、曉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這樣才會很慚愧地發勇猛精進心,接受善知識的教誨。否則自視過高,自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就很難入道。修行就是要腳踏實地,從「一切境」中去調整自己,磨鍊自己,去除無明、煩惱習氣。要心能轉境而不被境所轉,才能入聖流。所以修行從心修,是在「修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若能調得自在,自能明心見性,智慧開朗。76、修苦行是去除妄念最好的方法。在難行難忍中,一切看破,萬緣放下,一心做去,就沒有分別,沒有煩惱,自然業障消除,無明不起,而法喜充滿。功夫日久,一切事情都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智慧大開。77、以前的祖師總是安份守己,不求聞達。因為越是默默無名、不攀緣的人,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緣,則意根散亂,心常驕慢,易致失敗,而道業不得成就,也枉費我們來出家。78、智慧勝過神通,神通只是智慧的妙用。智慧是光明,能善巧分別,明了一切事理,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了脫生死。若求神通而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佛道,仍然落在三界之內,六道輪迴當中。79、修行不是修給別人看的。表面功夫是不會有道行的,深淺別人一試便知曉。《金剛經》云:「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修行是「密行」,是修行自己的心,向內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是向外攀緣追求得到的。然而即使自己真有功夫,也不必故意讓別人感覺出來,這樣才好真實辦道。80、真正修行的人:「道心」很堅固,「願力」很堅強;當境遇越壞時,越能深刻去體驗,反而能培養堅忍的道行。所以說:「無苦不成道」。出家和在家大不相同,出了家是越苦越好修。81、修行和世俗不一樣,不是在爭對不對。以前有兩個徒弟在打坐,一個坐得很莊嚴,一個人坐得東到西斜;可是師父拿起香板,卻打那個坐得莊嚴的徒弟,目的是要看看他心中是否也莊嚴。如果不是真的很莊嚴,就一定會起無明嗔恨,二生煩惱;如果是內外都莊嚴的人,反而會很虛心慚愧地請求師父開示教導。所以說修行不是在爭對不對,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真功夫----即使你做得都沒錯,人家卻硬說你不對,你也能接受。82、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才會有參學磨鍊的機會。否則一二個人住在一起,沒有叢林規矩的約束,很容易變成我行我素,隨心所欲,而失去磨鍊的機會。83、在世俗社會,有分貧富貴賤,但佛門中就沒有這種分別。無論是貧是福、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對待。因為「未成佛要先結人緣」,要與眾生廣結善緣,將來度眾生才有法緣。84、「三皈依」要好好去體會。譬如皈依法「智慧如海」,什麼是「智慧」呢?智慧是空性,是從修行中自然修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而且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可以指出來說那是「智慧」,因為智慧是「無色相」的,譬如佛陀所說的經典就是智慧。在日常行持當中,我們所做的一切事能達到圓滿,就是智慧的運用。85、社會的「境」很多,但「境」從那裡來?從我們的「心」所生,你若不去感覺它,就什麼「境」都不存在。86、我們現在都是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當中,真艱苦!因為做人「艱苦」,墮畜牲也「艱苦」,但是也只有在六道輪迴當中,從這個人身來修,才能成佛;若是沒有經過六道這個「苦」,沒辦法修行。然而六道中雖然很苦,但我們自己苦,可以去體諒別人的苦,體諒一切眾生的艱苦,可以讓我們來行菩薩的「六度萬行」、慈悲忍辱、自利利他,就是來過這個苦劫。這樣漸漸修,積功累德,而究竟了生死,證無上道。87、修行要怎麼修才會有正念呢?就是先從衣、食、住方面來簡單化,不去貪它,執著它,無好無壞,可以過就好。雖然這衣、食、住,三歲小孩都會講,但行起來較困難;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從這方面下功夫,去除我們的貪念。這樣自然會產生正念,到臨命終時,意不顛倒,才會「靈靈覺覺」地現出光明。88、「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這個功夫就是不會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隨緣,這叫做「天人供養」。山上有什麼就方便吃,所以不會有貪念。89、有的人雖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執著「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不但引起煩惱、顛倒想,到最後竟說自己很有修,說自己「得到什麼,得到什麼…」;其實已經錯誤了還不自覺,甚至影響別人,這些都是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90、出家修行不要「好事相」,要真正為修行而修,這樣道心才會堅固,每天心才會安定。修行也不是求相安無事,要能吃苦,但這個苦不是只是做事情的苦,還包括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考驗。所以當你有感覺「艱苦、煩惱」的時候,就是在考驗了。這時你必須運用智慧來降伏心念上的障礙,拿出修行的精神來克服萬難,因為「有境才好修,無境不成道。」91、老和尚一生都念佛,出家時,方丈轉塵上人看老和尚的根基很好,就教他念佛。有一次寺內在聽學講經,當時老和尚亦趨前要學,轉塵上人卻對他說:「去!去念佛,去做你的苦行,要聽什麼?」老和尚當時聽了心裡難過,想著:「出家就是要學經,竟然不讓我聽!」不過老和尚畢竟是有根基,有善根的人,雖然感覺難過,但心裡會轉境,立刻說:「好啊!師公叫我怎樣,我就怎樣!」所以直心就是道場,老和尚就去做他的苦行,去念佛!就這樣一門深入,邊做事邊念佛,福、慧雙修,才有今天的成就。他一心專註地念佛,所以也教我們念佛,教我們對凈土深入的修行法門;這是最直接、最穩當、也是最契合我們現代人根基的修行法門。92、《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自在」是什麼呢?就是觀這個心,讓他「自在」,不管什麼境界來,或是妄念紛飛時,同樣保持「寂靜」。佛號抓緊,沒有好、沒有壞;沒「好」念,也沒「壞」念;沒「高興」,也沒「生氣」。時時觀住這個心,就是「觀自在」。所以說「觀」呢?不是「一直去觀」,一直去想「怎樣、怎樣?」而是當我們「心猿意馬」,妄念紛飛,壞念頭起來時,我們就把它「觀住」。不可以被這些幻化的妄念轉走,就是在觀這些東西,讓這個心能時時都「自在」、「清凈」。所以在行、住、坐、卧方面,不論是念佛、禮佛或在禪堂內外都一樣。這個自在心不可以被「境」轉走,就是「觀自在」了。93、修行一切法門都是講這個心,我們行持也是在「行」這個心。這個心若有定力,就會像清凈的水靜靜的時候一樣,如如不動,物影投映,無所不現。所以當我們的心很清凈的時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們念佛就是要將這個心念到像水一樣的清凈寂靜。心若散亂,不清凈,就如同濁水般的污穢;壞念頭很多,會去分別好壞,什麼東西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著在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里。因此念佛念到這個心很清很明,無雜無染時,自然不會執著「五蘊」;這樣六根對六塵不起作用,煩惱斷盡,五蘊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現出自性光明智慧,通達甚深微妙法。94、我們出家就是要來斷這「七情五欲」,但是要斷這「七情五欲」不可執著。如果執著不吃不睡,會造成虛火上升,擾亂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身心散亂、四大不凋、體衰氣弱,甚至會吃不下、睡不著;當不能吃、不能睡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念,很容易走偏路。所以我們在修行受持當中,不要執著「不吃不睡」,或要「怎樣、怎樣?」畢竟還要這個身體來修行的,應以「平常心」來行持,行、住、坐、卧取「中道」,這樣來保持我們的身心,安養我們的身心。因為修行取中道,就可以行持我們要走的路程,自然在修行的路程上比較不會有障礙。95、信佛要怎麼信?就是要皈依三寶。因為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而法是什麼呢?「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來的道理;而佛悟出道理以後,再來度我們,讓我們依隨這個法來修,使末法眾生有依靠。「迷者眾生,覺者佛。」如果時時保持我們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時時在「悟」。96、眾生無始劫以來輪迴生死,一直到這一世雖然得到人身,但還是在六道當中。而無始以來的壞念頭、壞種子,依然如影隨身,所以我們要勤求懺悔,懺悔過去的業障。受戒也是一樣,盡量求懺悔,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才可以得到清凈戒。眾生皆有佛性,但必須要靠修行並懺悔業障,才能成就佛道。97、叢林以規矩為寶,出家修行要依規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頭再拿來佛寺繞圈子。一個守規矩的人,身心會自在、寬涵而無所掛礙。98、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無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這裡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所以不要把種種有相的吃、穿「觀想」到西方去,因為這也是貪,就是「著相。」如果著相修行,在靜坐時,你所想的念頭會現出這個「境」來,若沒有定力就會出問題,很危險!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到執著,「無色相」的境界不是我們所能想出來的。99、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無量無邊,而冤冤相報、相纏,使我們在修行過程間產生許多障礙;所以每天都要懺悔業障,更要發願,發願要了生死,要普度眾生,才能成就無上道。100、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可能不會有事情;有人就會有是非、有煩惱,有一切種種的事情、種種的念頭,所以遇到境時,「願」要更加堅強。要拿出願力來!不去感覺它,就能不起煩惱、執著,而心開意朗。101、六道輪迴裡面,我們今世做人是要來修行的。所以要把握這個人身的機會,不要自己「胡亂走」,「胡亂做」;不吃不睡,練「不倒單」,空頭很多,花樣百出,這都是「著相」修行;不僅會把這個身軀搞壞,還會造成身心散亂。若是還沒有修到那個境界,怎麼有辦法行到那裡呢?所以修行要有正念,「平常心」就是道!102、修行從「心」修,是要修這個心「清凈」。如果眼睛老是在看別人,注意別人好壞、別人怎樣,甚至與人說長說短,講得到處都是是非、煩惱,這樣就沒辦法修這個心,這個心就不會清凈。所以要「修心」,就要「觀自己」,觀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103、《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說要破除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執著世間上的形形色色,才能「看破、放下」,一直在「色、聲、香、味、觸、法」里打轉,對世間塵緣無法不起染著之心,所以不能了一切苦塵。104、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一直用「捨身」來成就佛道,度眾生,但這個「捨身」是自自然然的,不是用勉強的。要修行修到有定力,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的時候,自然不會有感覺。像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那個程度時,就是還有「我相」;一支針刺道我們,一隻蚊子咬到我們,都會感覺痛。這是定力不夠,還會隨境生心,觸境生覺。所以「捨身」不可用勉強的,否則就變成執著了。105、苦行不是說我們做不動的硬要去做,而是這個願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人家不吃的我來吃,人家不做的我來做。」106、信、願、行——「行」是從願來的,若沒有願力就沒辦法去行。像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他憫念眾生,慈悲喜舍的「宏願」就已經成佛了。所以行菩薩行的人一直在「利他」,而行持「利他」的內涵就是「無我」,這樣修持就是「自度度他」。雖然眾生尚未度盡,卻已經先自度了。107、我們雖然發願,但是願心不能堅固,如果境界來時,馬上會被轉走,這不是真發願。願有大小,我們要發大願,大願就是「無色相」的願。「願」不是用嘴巴講的,「願」要用心去行!無論什麼境界來,遇到任何事情,心能「不動」,無好無壞,這樣慢慢修持,就能伏煩惱,使身心自在。依你的願去行,諸佛菩薩成就佛道也是依「願力」去行,所以這個「願」是我們修行的「因」,有「因」就有「果」。如果願力不堅固,做什麼事都沒有辦法。108、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諸佛菩薩都有他們的大願,要度我們眾生了生死。但是眾生依然執迷不悟,輪迴在「六道」裡面不能解脫;為這些「七情五欲」,「貪、嗔、痴」,「色、聲、香、味、觸、法」,「愛別離苦」。種種的事情執著而不能醒悟;把這一切幻化的「境」都當做是真的。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憐憫眾生故,發這四十八大願來度我們,希望眾生趕快離苦得樂,橫超六趣。如果我們的願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臨終時就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109、一般人都好動,心靜不下來,但是修行要時時保持心「寂靜」,也就是這個心自己能靜,不靜自靜;如果一個人坐在那裡,能夠沒感覺什麼,也沒有什麼心煩的事情,自己這樣靜靜的很自在,就是上軌「道」。110、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有所求」的心,從「有所求」而產生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們「有所求」都是從這個身上來的,為這個身軀而生出種種的念頭來,而唯有「知足」才能止貪。「知足」這兩個字不是這麼簡單的,「知足常樂」,說出來沒什麼,但是行起來卻不是這麼容易。一個人若能隨時「知足」,隨時就沒有煩惱,不會執著,時時這個心都是清凈的,很自在。111、出家人若有知足的心,一定「無所求」,沒有種種執著煩惱;然而我們很容易「觸境生心」,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嘴巴所吃的,心裡馬上起念頭。雖然你沒有要求什麼,但是你有這個念頭就是「有所求」。所以能「知足」就是「無所求」,「無所求」在我們修行行持當中非常重要,如果時時能「知足」,這個心就不會被境所轉。112、我們修行人時時都要「放下」,這樣臨命終時才不會有掛礙,否則平常放逸心,臨終時一定很危險。所以沒事時,心能靜靜的,沒有好、沒有壞,這就是「對境無心」;「無心」不是不管,而是什麼事都沒有好、沒有壞,這才是真功夫。113、「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我們都是在貪吃、貪睡的五欲中流轉生死而不自覺。所以出家就是要修「心清凈」,來度這「七情五欲」的束縛。114、我們今天能夠「看破」來出家,這「看破」二個字很重要。到底要看破什麼東西呢?就是看破「七情五欲」!既不去貪這衣、食、住里的「色、聲、香、味、觸法」種種,還要看破一切情感——父母的情感、眷屬的情感等等,這些都要放下,要放得下!115、修行用功時,必須把身心全部放下。否則雖然在那裡靜坐,外表坐得很莊嚴,其實都在打妄想。要保持正念很不容易。如果心是「佛」,那麼佛就是「心」。要把身心世界全部放下,一心專註一句佛號,這樣才會有正念。我們平常就要保持這種功夫,到臨命終時才能保持正念;因為成佛在這個一念之間,而生死輪迴也是在這一念之間。116、修行就是要去除貪念,因為如果有貪念的壞種子在我們心裡,心會散亂,就不會有正念。一天到晚這個心都被這些壞念頭「翻來覆去」的,看這個也不對,看哪個也不對,無明煩惱一大堆,被轉得身心都不自在。117、素食不僅是修行的助緣,又可戒殺,免落因果。「吃人一斤肉,還人十六兩。」冤冤相報、六道輪迴、因果循環絲毫不爽。所以不吃殺生的東西,不貪口味,不但可以去掉貪念,不必每天為「口欲」的事情忙碌,又可以不造惡業,解冤釋結、長養慈悲心;同時我們的心也會清凈自在。這就是在修「色、聲、香、味、觸、法」對治六根對六塵的染著。118、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這裡面包涵我們眾生的一切習氣,一切的煩惱,還有過去世帶來的所有壞種子。而這些東西都是由「色、聲、香、味、觸、法」引起的,也就是六根對六塵的接觸,由六識起分別作用,產生出來的種子現前,所造出來的業,才有這個五濁惡世。119、修行要福、慧雙修,而「皈依佛,兩足尊」,這兩足就是「福、慧」。至於「福」從哪裡來呢?我們如果能吃苦、忍苦,苦出頭了,就有福;有福就能消業,待業障消除,佛智就會現前。所以「忍辱第一道」,能修「忍」的人,必能成就道業。120、出家要舍慳貪,從衣食住里「色、聲、香、味、觸、法」去修,才可以了生死。因為有這些六根對六塵,六識在分別起作用,所以生出種種貪念來。我們的念頭從這裡來,就要從這裡去斷,這是我們生死的根本,生死的路就是從這裡去走。121、世間一切都是「緣」,是我們過去結來的緣。如果過去世結「好緣」,這一世就感覺很好;結壞緣就是煩惱痛苦,所遇到的「境」會讓你很不滿意。所以學佛的人要了解這個「緣」字——「緣起性空」,當「緣」來時,他的自性是空的。因此,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時應將他想開。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千萬不要被這個「緣」轉走,應該依佛法來看破痛苦的事。122、今世我們有這個因緣得到人身,並且能到三寶門中皈依三寶,乃是過去世我們曾在寺廟禮佛、拜佛、供養三寶、布施、念佛等,在佛前種下善根,這世才有這個佛緣來皈依三寶。但為什麼要皈依呢?佛陀說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凡是做人,這八苦都是無法避免的。只有皈依三寶,來學佛修行,才能跳出娑婆世界輪轉生死的苦海。123、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因果循壞,不論在家出家都一樣;我們學佛修行,乃至宇宙的一切,也是不出這「因果」兩字。譬如我們就是過去世有種出家的善因,這世才能出家修行。而這世我們再來修行業是種未來成佛的「果」。所以以有「因」就有「果」。娑婆世界裡種種一切的事情,乃至心內一個動念,都是有因果的。佛陀所說的經典也都是在這「因果」的道理上解說,叫我們去行。有「正因」就有「正果」,出家的因要「正」,要為發菩提心出家,為解脫生死出家,不是為了某事或逃避現實或受到刺激才來出家。如果因為這些事情,因這些條件來出家,這個道心一定不會堅固,時時都會被壞念頭轉走,不會有正念。我們出家要有堅強的願力,意志要堅定!不論遇到多困難的「境」,多艱辛的障礙都可以克服,如果沒有這個願力就無法成佛。所以佛陀叫我們要「懺悔發願」,這條修行的路才會走得圓滿。124、我們每個人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殺業無量無邊,譬如單就食的一碗里就不知有多少眾生?要殺多少眾生才有這碗飯吃!況且現在所種的東西幾乎都要灑農藥,而這也是殺生,雖然不是我們直接殺的,但是也有果報存在。所以這世如果不努力修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僅是這個殺業我們就沒法償還!125、出家修行要有願力,不要為了一些不如意的小事或身體微恙就心生煩惱。應該很慶幸這一世可以出家修行,這乃是我們過去世有種修行的因。如果因為身體不好,就影響我們修行的心,就是沒有智慧,被這個身體「度」走了。要拿出道心來!發菩提心修行克服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煩惱!有因就有果,不要再種這世間的因了,要種了生死的因;若能常念「阿彌陀佛」,心清凈,沒煩惱,就是時時刻刻都在種好的因,成佛的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既然我們有念佛的因,就一定有成佛的果。126、出家修行要「發心」,培養修功德:人家不做;人家沒看到而我們看到的地方,我們就去做。即使別人在休息時,尚未做完的事你看到了,也要隨時「發心」去做;不可以說:「哪不是我的工作,那不是我的事。」不要這樣想,否則不但沒功德,在修行上也沒辦法突破。應該隨時發心,因為出家這一法是無上法,如果沒有「常住」,不能成就佛道。127、打佛七是在打這個「不生不滅」,就是說打我們生死的路能夠清清楚楚,找回我們本來面目。128、打佛七時,大家要把願力、精神拿出來。這個心都專註在「阿彌陀佛」上,集中一念,一心念佛,不要讓這個「心猿意馬」跑到外面去。這個心不能被外境所轉,這個念佛的心不可讓他斷掉,要保持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129、打佛七就是要克服我們的心猿意馬,克服我們這個心不會去打妄想,一心都在「佛號」上面。所以打佛七的意思就是行、住、坐、卧念頭要「專一」。130、眾生無始劫以來種在八識田中的種子很多,「好的、壞的」都有,尤其是壞念頭無量無邊。我們打佛七念佛,就是在種好的種子來增長善根,將過去壞的種子徹底地從心田裡拔除盡凈。131、度眾生沒那麼簡單,須有佛緣及福報。而且自己修到有功夫,福、慧具足時,自然護法菩薩會擁護。否則想要度人,人卻不讓你度。132、業障就是煩惱、掛礙,如掛礙家中的男女老少等。每個人掛礙不同,但皆把自己的生死路忘記,甚至連臨命終時將去哪裡也不關心了。133、人若知道信佛、回頭念佛修道,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則必可承佛慈力業消障除。否則眾生隨業轉,各人業惑不同,若不覺悟修行,不能轉業,就得輪迴。134、打坐如果還有「怎樣坐、怎樣觀」的念頭,這都還不是,仍舊還有「我」,還是一個形式相,禪凈雙修須從六根清凈下手,這是禪的基礎。135、修行要用「苦功」,也就是捨身修苦行。不要顧惜這個假殼子,不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什麼事都先考慮對自己有沒有利益,要看破、放下!136、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在苦海里打滾,為了三餐食飽而勞苦,在苦中求生。山中的在山中尋食,海里的在海里找食,空中的在空中覓食;大食小、強食弱,最後不免一死,因此輪迴不斷。若不修行求解脫,就沒有「了出苦海」的一天。137、人的一生脫離不開生、老、病、病、死苦。既然認識人生是苦,就要設法離苦。而學佛是離苦最妥善的一途,要尋求解脫也只有學佛。138、有些居士不懂佛法,說錯了,我們出家人應該指導他,不可隨順他的意思,使他不能進步,否則我們就有過失。139、以在家人來說,靜修就很不簡單,自度已經很難,怎麼談得上度人?必須要先度自己這個「心猿意馬」,倘「這個」未度,怎能度人?我們帶著五蘊假體來就是要修「這個」。140、有人學佛了一段時間後,反而生出更多的煩惱,這是業障惑之故。須從身、口、意、三業清凈下手,才能消根本也障。141、念頭從何處來?念頭從「無明」來,從六根門頭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看、去聽、去分別時,念頭就來了。142、利人即利己,六根從「心」了,若貪一根草,還得再輪迴。143、要攝六根不使造業,惟有「念佛」。當念佛到一心時,一切音聲聽來皆是念佛聲。此外,還要修忍辱,忍辱功夫到家,則什麼事情都會悟出來的。144、所謂行住坐卧皆可參禪,端在心地清凈。先要放下一切,若有一絲掛礙,即非禪也。時人多來問如何修禪?然既有家室,又在名利中掙扎,哪能學禪?即如出家人,倘終日為名為利、為食為住奔波,其所修禪,又如何可得其中三昧?誠欺人也。145、出家人以「法」度人,而在家人以「心」布施,供養佛法僧,恭敬佛法僧。146、佛法不是問出來的,經書只是路徑,完全要靠自己苦修去「悟」出來,沒有說我要做什麼。147、世間「事」可以用學的,但是「佛」卻不是可以裝腔作勢「學」出來的。所以經典的實義也非以我們凡夫知見去研究就可以了解,即如你所想像測度的「經」理,只是個人的見解。縱使便覽一切經典,亦如「鏡花水月」,畢竟都不是自己所證悟。所以看經書不可執著文字相,在經文字句里徘徊思議,反而「著」在那裡,無法跳出去。《金剛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經典都是佛陀指導我們「了生死」的路,研究經典的目的是要我們以教奉行,老實修行,親自去體悟。這條「了生死」的路必須要自己苦心修持地走過去,並以「深信諸佛皆充滿」的信願,兼仗佛力加被,才能到達彼岸,開顯我們自性的無相般若智慧。
推薦閱讀:

[轉載]聞性到底是不是生滅法_還俗和尚
日常老和尚 | 頌辭法要-密集嘛
三輪體空布施行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揭秘少林寺和尚燃戒疤全過程

TAG:智慧 | 法語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