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一)
「佛」的意義就是「覺」,即是「覺悟」的意思。 「佛者,覺也」。眾生皆有佛性,因為不覺的關係,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假使這念心,起貪、嗔、痴,造殺、盜、淫,佛性就變成獸性;這念心若是覺悟了,佛性又馬上現前。所以佛經中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本來就是一體的,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心。所以古德云:「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不是從外面去找佛,而是這念心覺悟了,心就清涼,就是佛;這念心迷失了,心隨境轉,心顛倒、愚痴,就是眾生。 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佛性就現前。所以,佛的意義,就是覺悟的意思;因為每個人都有心,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 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第一、見惑和思惑;第二、塵沙惑;第三、無明惑。惑就是煩惱。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故令眾生生死輪迴、不得安樂。 「見惑」:因為知見不正、觀念錯誤而產生的煩惱,即稱之為見惑。「思惑」:即是心中本具的貪、嗔、痴、慢、疑等種種煩惱。「見惑」是由於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產生錯覺而生。「思惑」是自己心中的貪、嗔、痴產生出來的。斷除見惑和思惑,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種煩惱是「塵沙惑」。菩薩欲普度眾生,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未能通達如塵沙般眾多的法門,即是塵沙惑。若破除塵沙惑,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就菩薩聖果。 眾生的煩惱惑業中,第三種是「無明惑」,即眾生本具的根本煩惱。佛性本具,無明也是本具的;無明漏盡,方能成就佛道。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例如歷史上有位白居易,一生下來就認識「之、無」二字;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因果,智慧不是這一生即具備的,是由於過去曾經熏習,所以一生下來就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後,對於過去的事卻完全忘記了呢?那是由於每個人過去的因不一樣;假使人人都能夠具足定、慧,就一定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 故知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只要髮長遠心,修習定慧,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煩惱惑業,定能超凡入聖,成就菩提道業。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釋凈空:成佛之道,常發菩提心這是關鍵
※念佛成佛的四大竅門
※師心歌
※凈空法師:經論學得再多沒放下仍是凡夫;徹底放下就成佛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那楞嚴能成佛嗎?
TAG: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