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吉祥經》講記第一講 明海大和尚

《吉祥經》講記 第一講

主講:明海大和尚

地點:柏林禪寺普賢閣

時間:2004年正月初九 晚7:30

聽眾:參加上元節吉祥法會的信眾

各位師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們寺院每年都要在這時候舉行上元節吉祥法會,大家在一起拜藥師懺。這個法會的意義今天早上我已講了就是為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為每一位與會大眾的身心安康、六親眷屬吉祥如意而祈禱,因此這個法會的主題就是吉祥。每年這個法會的晚上都要安排講法,今年我們選了一個跟法會主題相應的經典,大家一起來學習,這個經典已經發給你們各位了,就是手上的這部《吉祥經》。

《吉祥經》在佛經里是屬於比較短的一部經,其內容重點是講在我們現世的人生怎樣獲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種說法。

現在學術界認為佛教傳播到中國漢地始於西漢末年,從那時起直到元朝這麼漫長的時間裡,佛經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漢地,最集中的時間呢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宋朝也有,宋以後比如說元朝有一些佛經則是從藏地譯過來的,所以傳播最集中的時間還是在隋唐到宋這一段。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翻譯到我們漢地的佛經是很多的,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打個比方說就是佛經多得可以把房子裝滿,如果用牛去拉呢則拉得出汗。

中國古代的祖師對這麼多浩瀚的佛經其研究、學習、闡述是有側重點的,並不是所有傳播到漢地的佛經都給予了同樣的重視。這是因為當佛教傳過來的時候我們漢地已是一個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礎、很深厚的哲學基、很發達的哲學思維的國家。

佛經傳入漢地且在中國興旺發達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就是現在我們講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此形成了儒釋道三家。

眾所周知,在那以前中國儒家的思想已經比較完備了,此外還有道家的學說,所以中國祖師對佛經的研究闡述就形成了一個特點,就是對於人天乘這一部分佛法沒有特別地加以闡述,相反倒比較側重佛法出世間的這一面。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已經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礎,而儒家道家的思想可以說就是人天乘這個層面的法。

佛法本來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因為中國傳統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經比較完善和完備,所以佛經里釋迦牟尼佛關於人天乘的教法在漢地就沒有特別地受到重視。我們看中國古代祖師他們研究、講述的佛經,關於人天乘的這部分講得就不多。

現在我們要學的《吉祥經》,其思想內容主要就是側重在人天乘,當然後面也講到出離講到涅槃和八風不動心,但它的側重點是在人天乘。

要以今天的時代來看,人天乘的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們佛教徒重視和學習,並在生活里實踐的。

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佛教有誤會,一提及佛教說到佛法,他們很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這個層面上。實際上佛法是很完整的,從做人、現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設,到升天、出離、解脫,再到大乘菩薩行和無上佛道,它都很完備,一個也不缺。

事實上出世法和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礎之上的,單以每一個修行的人來說,沒有人天法的基礎就是說做人的基礎沒打好,要修出世間法就會很難,有時候甚至還會有諸多的障礙。我們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難多半就是來自於這些方面,所以我們現在應該重視佛經里側重人天乘法的這些經。

它們有很多,我們老和尚幾年前曾編過一本書叫《在家教徒必讀經典》,這本《在家教徒必讀經典》最早就是側重於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如《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兩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讀經典》的第二冊,這第二本主要的經典一個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間很多的經則是側重在人天善法,側重在我們怎樣建設我們的人生、現世的生活,以及怎樣先做好一個人和如何在生活里盡職盡責,把生活里的責任和義務完成好。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部《吉祥經》是在民國年間翻譯的,作者叫李榮熙,他現在已經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他過去呢也是出家人,他就是李榮熙居士啊。

你們有的可能知道現在有很多人學那個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師叫李中鼎,人們叫他母音老人。李中鼎的師父叫王香鹿,好像是天津人,王香鹿的師父就是這個心中心密法的開創人,他出家的法號叫大愚,人們叫他大愚禪師,大愚祖師就是李榮熙居士的父親,李榮熙居士則是大愚法師在俗的時候的兒子。李居士在他父親出家以後也出家了,他也曾經是我們中國近代第一批到斯里蘭卡留學的。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蘭卡去留學,這個傳統其實在解放前就開始了,解放前太虛大師最早組織了五個比丘到斯里蘭卡去留學,這中間就有李居士!當然後來因為社會變動他示現在家相,可是他還在中國佛教協會工作,他是一個學問很好、佛學造詣很深、信仰很堅定的一個大居士。這個《吉祥經》就是他從南傳巴利文藏經里翻譯出來的。這一部經好像在漢地的藏經里沒有,漢地藏經里叫《吉祥經》的內容跟這部經不一樣,就是通常我們稱為《天地八陽神咒經》的,這部經有時也被叫作《吉祥經》,它翻譯於宋朝,是講關於念佛的。這是關於經的譯者的簡介。

這部經的題目很簡單,不用講太多,吉祥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僅是佛教徒,也可以說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主題,即該怎樣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

古代印度很多人探索和思考過這個問題: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裡?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時代哲學和各種宗教都很發達,在社會上和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經里常講九十六種外道,其實還不止這九十六種,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學流派也很多。這些宗教和哲學流派關於人生的價值觀以及如何生活得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樣的,因為大家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不一樣,落實到修行上方法自然也不一樣。有的對人生持斷見,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有的則對人生持常見,認為狗永遠是狗、貴族永遠是貴族、賤民永遠是賤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堅持苦行,認為通過折磨自己的身體能夠獲得幸福和人生的解脫;有的呢則堅持人生應該及時行樂應該放縱慾望。

應該說現代人關於人生的很多看法、觀點和傾向在古代印度的這些宗教流派、哲學流派里都涉及到了,現代人有時候認為自己的大腦很發達、智識很發達,其實呢很多思想和流派古已有之,很多基本觀點,我看在古代印度早都有。我曾經見過一個大學教授,他寫過一本書叫《順身論》,對於人生他認為應該順其自然順從於人的現狀,他以為有什麼新東西,其實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順世論和順世外道,那不是什麼新東西,古代的人早都想過啦。

釋迦牟尼佛關於人生問題的回答,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他是中道。

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在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人的命運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而改變,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打開我們人生幸福寶庫的鑰匙就在我們手上。通常我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話很簡單,但是它說明什麼呢?說明人生的善惡和善惡報應是由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造就,自己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來自於某一個神靈、一個主宰的神或者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於我們怎樣付出和現在怎樣做。

因此我們在學這個經文的時候,就要學習和體會釋迦牟尼佛教導給我們的人生觀是什麼?怎樣才算吉祥?不是說要我們在家裡掛上某一個神秘的符或者有一個秘密的咒語教給我們,我們晝夜六時就吉祥了。而是關鍵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怎麼做怎麼說怎麼想,怎麼完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怎麼尋求正確的信仰以及如何實踐這個信仰。這是我們在進入經文以前,簡單講的。

下面我們看經文。這部經的開頭因為是現代人翻譯的,所以跟以前翻譯的佛經的體例差不多「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佛經的開頭。據說是釋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問以後佛經怎麼開頭?釋迦牟尼佛說「如是我聞」,這是佛經開頭都有的。古代的祖師啊曾從很多角度去闡述這四個字的含義,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講就是表信,說下面的內容、下面的經文、下面的教導是我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說的,我就是這樣聽到的。因為佛經的結集是很多阿羅漢在一起,由阿難尊者誦出來,大家一致通過,表示確實是這樣佛陀確實這樣講過,你聽到我們也聽到了,沒有錯,所以「如是我聞」是表信。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陀園給孤獨精舍」,舍衛國是佛陀時代中印度的一個王國,釋迦牟尼佛很多佛經都是在這個國家講的。在這個國家裡釋迦牟尼佛有一個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但這個精舍跟現在的精舍不一樣,現在說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個小廟或者在城裡弄兩間屋子,所謂精舍就是僧團居住的地方。「祇陀園給孤獨精舍」,有時候我們在《阿彌陀經》裡面看到它被翻譯成「給孤獨園」,「給孤獨園」是一個濃縮的翻譯,展開就是祇陀園給孤獨精舍。

這裡面有一個典故,說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很多人跟隨他出家,僧團的隊伍越來越壯大需要地方住,舍衛國里有個非常有錢的老闆叫給孤獨長者,我們看他的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樂善好施、家裡富有而且喜歡做慈善,所以就被尊為孤獨長者。舍衛國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個很漂亮的花園。給孤獨長者看見釋迦牟尼佛每天帶著很多師父傳道講法沒地方住,就發心給釋迦牟尼佛找個好地方作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他通過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園,就是祇陀園。祇陀太子也很喜歡他自己這個花園哪,所以當給孤獨長者提出想把這個花園買下來送給釋迦牟尼佛時他就不願意,祇陀太子那時候還沒有信仰佛教呢,所以很貪著他這個花園,但是他也好像不好直接拒絕,因為給孤獨長者在他們國家也是很有名望的和影響的,相當於現在的大亨或者富豪、社會名流吧。於是祇陀太子就說啦,他說我這個花園你要買可以,但你得用黃金把這個花園的地都鋪滿,如此這個花園我才賣給你。祇陀太子以為他這樣講給孤獨長者就會畏難而退會放棄的,沒想到給孤獨長者卻說好,且馬上就招呼人往這個花園裡拉黃金。你們當然可以想像他是多麼富有,用黃金鋪滿一個花園對他來說簡直是小事一樁啊,那個富有的程度可能相當於現在香港的李嘉誠吧或者美國的比爾蓋茨吧,那比爾蓋茨有時捐錢一出手就是幾十億美元啊。當給孤獨長者用黃金把花園鋪滿後,祇陀太子被他的誠心感動了,他說地啊算歸你了,但那樹還沒有鋪滿黃金哪,所以樹呢就算我的,算我的名義供養給佛陀的。於是人們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合起來用以稱呼釋迦牟尼佛的這個精舍,叫「祇樹給孤獨園」,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地。你們看這個稱呼是非常注意版權的啊,哪個人捐了樹哪個人捐了地,在這個稱呼里都表現出來了。所以現在有時有錢人拿錢做希望小學,比如說明海吧,他出資的希望小學就叫明海小學,這種做法在古代就有的,不是現代的發明。用人的名字,以他的名字來冠這個地名,是因為他出過力出過錢啊。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住,「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一般其他的佛經前有一個六成就,也就是說佛陀在講法以前要有時間、地點、聽眾和講法的人,這個經呢有點特別,就是佛陀在夜深的時候,給一個天神講的,天神有時候叫天人或者天眾。根據《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時,我們常說晝夜六時恆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後日,晚上則是初夜、中夜、後夜,這個時間概念相當於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這是白天,晚上六點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是黑夜,夜三時,晝三時。戒律裡面講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後夜精進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這個指標來說,實際上就是休息四個小時,相當於晚上六點以後的八點到十二點。釋迦牟尼佛他這一天特別辛苦啊,白天不用講,白天他要遊行教化和指導僧團,要跟各種各樣的人講法回答他們的疑難問題,我們在佛經里看到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人可謂是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上起國王貴族,下到當時印度社會底層的賤民,此外還有良民百姓、商人、強盜、妓女、流浪漢等等。那麼到晚上呢佛陀休息的時間就非常短,大概只兩個小時吧,還要跟天人講法,——佛陀白天是教導人類,晚上則是教導天眾。在近代的泰國有一個高僧叫阿加曼,據說他已證得了阿羅漢果,他大概是在五十年代初去世的。阿加曼有個傳記叫《阿加曼尊者傳》,在這本書里他也講到一些關於天眾的規律,當然因為他是一個聖者嘛。像釋迦牟尼佛或者阿羅漢這樣的聖賢,有緣的天眾都會來親近和請教的,他們來親近佛陀和聖者的時間一般是在晚上。為什麼在晚上呢?因為夜靜更深的時候人們都休息了,另外就是人類的一些活動也停下來了,人類的活動當然有好的活動也有很多烏七八糟的活動,所以晚上這一安靜啊,我們這個地球就顯得比白天要清凈一些,《阿加曼尊者傳》里也提到尊者曾跟那些天眾有過對話,那些天眾也講到半夜是最安靜的時候。當然,現代社會跟過去不一樣了,現在的晚上有時甚至比白天還要烏七八糟。所以我們這個地球在天人的眼裡就像個垃圾堆一樣是非常骯髒的,我們地球上眾生所貪著的食物、生活方式等在天人的境界來看也是非常醜惡的。釋迦牟尼佛給天眾講法,在佛經里有很多次,不僅是這一次,而且往往是在半夜。

那麼這一天這個天神啊就在夜深的時候來到佛陀住的地方,佛陀在半夜給天眾講完法也會稍事休息躺下睡一會的,然後在很早的時候就起身入定,觀察他今天將會遇到的眾生以及這個眾生的根器、善根是否成熟,該用什麼方法接引他,然後就開始他一天非常緊張的生活。佛陀每天的生活就是這樣。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啊,在他老人家圓寂以前,他已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獻給了眾生,就像我們現代的許多高僧大德一樣,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獻給了眾生。不過從佛的境界來說釋迦牟尼佛的奉獻自有他非常殊勝我們普通人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說他的休息,我們凡夫認為他是在休息,其實呢他也在度眾生;當他在一個地方給一些眾生講法時,我們通常認為他只會在這一個地方講法,其實呢他同時也會在很多其他的地方講法,這當然是佛陀作為已成就無上佛道的覺者教化眾生的方式了,拋開這一方面不提,單以我們凡夫的眼光來看作為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其實就是一個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獻給了弘法、奉獻給了眾生的一位覺者一個人啊。

這天晚上到祇陀園來的這一位天神啊,「殊勝光明,遍照園中」。《阿加曼尊者傳》里講到,那些天眾非常講禮貌,那個行為舉止啊非常優雅,他們進出的時候都是排著隊井井有條的,他們在聽法以後或者見到他們歡喜的人喜歡讚歎:「善哉」!漢語是「善哉」,巴利語、梵語是「sado」,你們要是聽過南傳佛教的師父念經就知道,念完了他都念「sado」,「sado」就是「善哉」。這個天人很懂禮貌啊,另外也非常講信用舉止也優雅。經上沒有具體描述這一位天神,只說他是「殊勝光明,遍照園中」,還說他「恭敬禮拜,站立一旁」,這就是這一位天神的教養啊。

那麼大家要問,這一位天神是天上哪一層天的神呢?經文上雖沒有講,但我猜想他應該是屬於欲界天的天神。下面我簡單地把佛教關於天的一些知識給大家介紹一下。前面我們也講到佛陀有五乘共法,其中有天乘法。天乘法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我們按天乘法去修行,就能夠升到天的境界里。

佛教里講的天的境界分三層,第一,欲界天;第二,色界天;第三,無色界天。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眾,從他們修行的因來說各有自己的因。

欲界天的因是五戒十善,如果我們嚴持五戒、修行十善法圓滿,我們就能夠升到欲界天。

那麼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呢?除了修五戒十善外還要有相應的禪定,當然這個禪定是要穩定的。色界天的禪定就是我們說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五戒十善的功德再加以相應的禪定功德,就能升到色界相應的天的境界。無色界的禪定叫四空定,四空定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定有四空定的功德,加上五戒十善的功德,就能升到無色界天的境界。

欲界天一共有六重,其中有兩重天不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地居天」,佛教講一個小世界中心有一個須彌山,須彌山有日月圍繞,欲界天最低的兩重天中的第一層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第二層就是忉利天,這兩重天在須彌山的山腰和山頂,故稱作地居天。忉利天又叫帝釋天,以中國傳統的文化來說,玉皇大帝大概相當於這個忉利天,玉皇大帝啊在佛經里有時候翻譯成帝釋天,有時候則用它的發音來翻譯「釋提懷因」,「釋提懷因」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帝釋天王。在忉利天之上是夜摩天,夜摩天之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樂天,化樂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六天。

顧名思義,欲界天的天眾還有淫慾,所以叫欲界。他們雖有淫慾但淫慾的方式不一樣,四天王天以及忉利天的天眾和人類一樣是以肉體的接觸淫慾;夜摩天呢是兩手互執,就是男女兩手抓的;兜率天的天眾淫慾的方式則是憶念,就是互相想念啊,在人裡面叫單相思;化樂天的天眾淫慾的方式是互相看,當然不是一般的看,「熟視」;他化自在天的天眾淫慾的方式是交談,就是在一起說話。這些是欲界天天眾淫慾的方式,另外他們的壽命、身體、享受飲食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總而言之,這些天眾生活的各個層面比人類殊勝的簡直太多了。比如說他們的身體吧,按照佛經里講的,忉利天天眾的身體可能相當於我們一幢三十層的大樓那麼高,而且越往上身體就越大壽命就越長,受用飲食的方式呢也就越殊勝。

色界天分四重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這與天眾他們的禪定功德是相應的。初禪天有三重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有三重即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三禪天有三重即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天多一點有八重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天的最高處,在佛經里有時不翻而是譯「阿加利扎天」,又叫無頂天,是色界最高的。

在色界天之上是無色界天,從低到高依次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色界天天眾的淫慾不現前。無色界天的天眾,通俗地說,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純精神的存在。

佛經里介紹,天上的天人壽命很長福報很大,想什麼有什麼,想到哪裡去就能到哪裡去,飛行自在,具有我們人類所不具備的很多神通,特異功能。但是他們的福報是有限量的,當福報享盡的時候天人也會墮落或者在天的境界裡面往下墮,或者由天道直接墮到畜生道、餓鬼道甚至地獄道。

我們往往不太理解這一點,就說天人墮落吧最起碼也是墮落到比天低一點或者是人道里,就象現在的一些高官貪污犯了錯誤,但處分來處分去也大小還是個官,但天眾則不然,他們那一墮啊有時候就直接到三惡道了,因為這取決於他現行的業,他天的福報享盡了後哪一個業現行。如果是極重的惡業現行,他就會墮落到人道或者在天道里從色界到欲界,從無色界到色界,從無色界到欲界,這都有可能。

天人在要墮落以前都有預感或者預兆,這個「天人五衰」,即五種衰相現前。我們人在臨死以前也有衰相的,但天人更為敏感。為什麼敏感呢?因為天人福報大報身殊勝啊,所以當這個殊勝的報身要失去的時候,在他們來說是件大事,大事件啊。

「天人五衰」有下面五種:第一,「衣服垢穢」。色界無色界的天眾當然不需要衣服了,而欲界天的天眾要墮落的時候,他們的天衣就會突然顯出不幹凈顯出髒東西來,應該說他們不會洗衣服吧,平時是不需要洗衣機的,應該是這樣的。但是因為業報所感啊,他們的福報要享盡的時候天衣就現出垢穢來;第二個「頭上花萎」。天眾都戴帽子的,平日我們看到的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戴的那個冠叫寶冠,天冠類似於寶冠,只不過是用種種的瓔絡和鮮花所裝飾。天冠上的花是不需要更換的且為福力支撐一直盛開著,但是當天人的福報要享盡的時候,天冠上的花啊就顯得衰落和枯萎了;第三個衰相叫「腋下汗流」,天眾的身體都很乾凈的,很香潔。當他要衰落的時候,打比方說吧,相當於人有狐臭一樣,你能聞出他的狐臭來了,腋下汗流嘛,腋下一流汗就會有臭的氣味;第四個,「身體臭穢」。因為衣服垢穢和腋下汗流,所以身體自然也不像以前那麼光亮、清潔、香氣四溢,天眾要墮落的時候啊身體就會有臭氣出來;第五個衰相叫「不樂本座」,天眾都有自己的寶座,特別是那些天王寶座都很高廣和殊勝,要是有福德因緣,這些天眾都很樂意把自己的寶座拿去供養佛,而平時他們則是安住在本座上的,只有當要衰的時候他們才坐卧不安,經常地離開他們的寶座。

這就是天人的五衰相,我們了解天人五衰有一個意義就是大家可以對比觀照一下我們自己,這是我學佛學知識的一個方式:反觀一下我們自身,雖然我們不是天,但我們同樣也要避免這五種情況在我們身上發生,因為作為人有這五種情況也是一種衰相啊。比如「衣服垢穢」,很多天不洗衣服,很臟很油膩;再一個,咱們頭上雖然沒有花但蓬頭垢面的,特別是女居士,不洗臉不梳頭也是一種衰相啊;再看「腋下汗流,身體臭穢」,就是說長時間不洗澡,不講衛生;第五個呢我想就是指不安本位,該坐的時候坐不住該睡的時候睡不著,在自己家裡呆不住,老想到外面去東遊西逛,這也是一種衰相。那麼這些衰相的反面是什麼呢?應該是安詳,安心於你的本位,這就是聖相,不是衰相了。我們要引以為戒,以天人的五衰相為戒啊。

關於天眾的基本常識剛才給大家介紹了一下,現在我們再回到《吉祥經》上面。釋迦牟尼佛是天人師,當他在娑婆世界應化的時候,不僅人類眾生得益,天道眾生同樣也得益,於是那些跟釋迦牟尼佛有緣的天眾啊就在夜深來向釋迦牟尼佛請法。由此看來,這個來請法的天眾是一個很有福報的天眾哪。一般說,升到天道是不太有機會聽聞到佛法的,因為第一很難遇到佛出世,第二天眾容易耽著天樂。天上快樂的很,有點像現在的發達國家,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什麼都有,很舒服。佛經上常「富貴學道難」,人的物質條件豐富了就容易滿足,不懂得再尋求佛道了。但這一位天神顯然跟釋迦牟尼佛以前有甚深的因緣,所以他成了我們這個《吉祥經》的祈請者,下面佛陀講這個經都是因為這個天神的請問,他來開端啊,他不問我們也不知道,他一問佛陀一講,我們現在就知道《吉祥經》了啊。

「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天眾有一個特點是喜歡說偈子,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喜歡以音樂的腔調詩歌的語言讚歎對方。那麼他來請問佛法向釋迦牟尼佛發問便以一個偈子「白佛言」,下面是他問的:「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這一位天神不僅代表天眾而且也代表人眾來問,他說眾天神和人道的眾生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在思索什麼是幸福的人生,怎樣生活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給人生帶來幸福和吉祥。正如我前面說的,大家都在思考、寫文章、討論這個問題。顯而易見,我們世間的很多學問,比如哲學和學術中很大的一部分也是圍繞這一個問題展開的。這部經為什麼要天神來請問呢?它的道理很深啊,誠如我前面說的,它所開顯的是佛法中的人天乘法,就是說按照經上的教導去做最起碼能獲得人天乘的果報,因為後面也講到涅槃。

「世尊如是答言」,釋迦牟尼佛回答說。為什麼叫世尊呢?世出世間最尊最上,這是佛陀的另外一個尊號。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以偈誦來回答這個天神的請問,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有十一個,最後一個是總結前面的,核心的則是前面的十個偈子。

下面我們看第一個偈子,這是關於交朋友的。「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今天我們一起讀一遍,明天我再開始講,因為時間不多了。第二個,「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這個是關於居住的。第三個,「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是關於持戒和立業的。下面「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這是孝養親眷。「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勿瑕疵,是為最吉祥」。「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這有一個次第,下面就要接近信仰了。「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自製凈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這部經的經意比較淺顯,這些偈子呢也比較簡短容易上口和記憶,這是佛經中偈誦的一個長處,有概括性容易上口。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明天我們開始講這些偈子。現在我們迴向。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4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07
上本下煥老和尚開示
夢參老和尚佛七開示
乘一法師講解《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17)

TAG:大和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