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不具備大乘三皈-反思 印順「法師」

作者:釋迦獅子

為便於理解,列一論式簡明表達:

宗:印順法師不具備大乘三皈

因:印順法師於大乘三寶之實、德、能未能信入

喻:如佛寶

解釋:

大乘入門,須先皈依三寶,正信大乘,相信大乘三寶有不共於一切外道和二乘之實德能,於此能起凈心,深忍樂欲。印順法師(1906-2005)從人本經驗理性出發,洗鍊佛法,將佛本知見,轉變為人本知見。印順法師曲解龍樹菩薩「四悉檀」義,把第一義諦說為阿含教法及其其所宗之真實。「方便」意為方法、便利,諸法實相離言絕相,不可思議,須假方便而能得入。一切言說顯示無非方便。言說方便能夠通達離言真實,直入真實,便舍方便。故《金剛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華經》云:「正直舍方便」。但在印順法師那裡,「方便」成了權且一用的工具,通過曲解《法華經》之「正直舍方便」,砍削掉大乘不可思議之勝義諦。「方便」適應時代需要,到了不合時宜的時候就要捨去。大乘佛法中有很多不利於阿含,不利於他的「人間佛教」的學說,印順法師用其人本理性的剃刀,一頓削砍,把大乘佛教修理成他想像的樣子。

印順法師認為,阿含中也有方便,是隨順教法之「正」方便,而大乘菩薩道,尤其是中國佛教之大乘,是導入阿含的異方便。「異方便」一詞出《法華經》「序品」偈頌:「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印順法師說:「『異方便』在大乘中特別受到重視,如修塔供養、興建廟宇、畫佛圖像,乃至一低頭、一舉手、或一稱南無佛,皆可成佛道等。異方便很多,《法華經》所列舉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均屬之。異方便如過於發展,而不知抉擇,就會引生諸種病端,所以要有『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的智慧與勇氣。」(《凈土與禪》第93、94頁)印順法師所言之「異方便」等於世俗化、神秘化、虛妄化、乃至敗壞化的方便。此亦是對大乘方便之曲解。太虛大師說:「故知方便者,佛果位上之妙用,神通、三昧、辯才、智慧等等胥在乎是。」(《佛法總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一冊,180頁)。所言「異方便」,於大乘之理,如太虛大師所言,為「大乘特法」之方便,「異」有不共之義,非是不正之義。一稱南無佛,皆可成佛道,此一念種下金剛種,必證菩提無有疑。大乘之「異方便」依於世間因果,業報輪迴之法理和出世間種姓因果之甚深法義而得建立。印順法師對於世間之六道尚且疑慮,況復出世間甚深因果,對大乘法不能承受也是理所當然。

大乘佛陀,為無上正等正覺者,十號具足,法報化身一體。佛陀覺悟諸法實相,依法界實相為身,是為法身,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諸佛開顯如來藏無量性功德,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積聚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為萬德莊嚴之報身,並能隨法界性,應眾生心,稱性緣起,以大方便智,建立凈土,或以不可思議之化身,隨應赴感,救度眾生。此大乘佛陀難解難信之實德能,為印順法師所不取。印順法師認為十方諸佛及諸佛凈土,源自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弟子對其永恆懷念之理想化,蓮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諸佛及諸佛凈土是附會印度、波斯等神話傳說之所編造。印順法師信仰的是經驗理性意義上的有生死病痛之人性佛陀,於大乘佛陀之實、德、能不能認可。

皈依佛,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麼佛所說法是佛依所證實相,應眾生根性之無倒宣說。從佛口出,入弟子耳,故曰:「如是我聞」。皈依法寶,當皈依以音聲文字為體質教法寶;以諸法實相為理法寶;信受奉行菩提之道為行法寶;以轉染成凈之大涅槃與轉識成智之大菩提為果法寶。

印順法師不信大乘經是佛親說,未能皈依大乘教法;不信大乘之諸法實相,未能皈依大乘理法;不信大乘諸佛大方便智,六波羅蜜門、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菩薩諸地相應行,不能信入行法寶;不信諸佛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乃至諸智之體法界體性智,不信諸佛菩薩解脫生死又不住涅槃,於無量劫以大自在救度眾生之無住涅槃,不能信入果法寶。故印順法師於大乘法寶未能信入。

即便其所尊崇之聲聞法,印順法師亦未能全信,如對六道輪迴、佛陀為諸天鬼神說法等事相,或否定或懷疑,亦不相信。印順法師認為一些聲聞佛法和一切大乘佛法是後世佛弟子在佛的身口意三業大用加持下,從阿含經中抽繹而出,或佛弟子依時代共同意識創造出來的。依此邏輯,吾人亦可以在佛陀的三業加持下創造佛經,此為正信大乘者所不敢為。

印順法師認為聲聞是世尊教化之當機,菩薩道是「方便」道,否定「菩薩」一詞為佛經本有,亦不相信三賢十聖意義上的菩薩僧。印順法師說:「聲聞藏有菩薩一詞,在過去,菩薩是聲聞三藏所有的名詞,所以想定是釋尊所說。然經近代的研究,『菩薩』這個名詞,顯然是後起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125、126頁)。印順法師雖然有些菩薩甚至比聲聞更符合世尊之正覺精神,如彌勒、善財等。但許可的理由是菩薩可以在各種行業中修行,正面從事政治、經濟等活動,僅僅把菩薩道界定在人間善法上面,消解了菩薩道的出世間意義。當今信仰印順法師者亦認為這就是大乘菩薩道,不能認可大乘菩薩諸地的修行之理事。菩薩六度不依出世間般若波羅蜜為導首,布施僅僅是世間善法,持戒僅僅是世間倫理,忍辱僅僅是世間德行;精進僅僅是世間勤勇;禪定僅僅是世間不動業;智慧僅僅是世間聰慧,不可名為出世間之「到彼岸」,不能稱作「度」或「波羅蜜」。故印順法師於大乘僧寶亦不信入。

總而言之,印順法師不具備大乘三皈。

推薦閱讀:

澳媒:揭秘澳人眼中的「中國崛起」//澳媒:中國崛起使澳反思澳美同盟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Week 30
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別說我小》教學反思
如何解讀魯迅-《高老夫子》?

TAG:反思 | 法師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