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樹之戀》,那份簡單的純愛故事
「每個男人都想娶靜秋,每個女人都想嫁老三。」近日,被稱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的影片——《山楂樹之戀》備受熱議,幾乎掀起一場全民關於「純愛」的大討論。
《山楂樹之戀》,那份簡單的純愛故事
文/溫秀雲
因前部電影《三槍》而受到大家抨擊的張藝謀,其導演的新片《山楂樹之戀》還沒上映,就已有脫離電影本身的口誅筆伐了。直到9月16日上映後,儘管電影單薄,那段純凈而青澀的愛情故事也足以讓人們動容,至少在故事結局時還打開了我的淚腺。
但議論最多的還屬該片「純愛」觀,因為從宣傳伊始,張導和他的團隊就大打「純愛牌」,並稱之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甚至不久前為了宣傳造勢,張藝謀感嘆,現在清純的女孩太難找了;還撂出狠話,「現在的孩子越生越難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帥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闆、有錢人、老男人。所以現在的『90後』,真長得不行。」
上映後,「純愛牌」確實湊效,縱觀所有《山楂樹之戀》的報道和評論,簡直就是一場關於「純愛」的大討論。很多人感慨電影里的純愛已經很難在現實中找到了;也有「80後」、「90後」痛批《山楂樹之戀》是把無知當單純。
那麼,人們對純愛如何定義?難道當今時代真的就難尋純愛?
真實再現純真愛情
電影改編自作家艾米的同名文革小說《山楂樹之戀》,此次張藝謀將之回歸文藝片,沒有了《英雄》的華麗,沒有了《三槍》的嘻哈,張藝謀用最平實的方式講述了一段純凈而悲傷的愛情故事。100分鐘的電影,完全平淡,自然、樸實,沒有用任何特技,也沒有任何激情,但是很多人就是被這平實感動著。
《山楂樹之戀》的觀影效果很有趣,影片對於文革年代景象的還原,對知青下鄉生活方式的再塑,還有那個年代人物的服飾、語言,都讓一些中年觀眾感到親切,比如老三送給靜秋鋼筆時,說「我不是送你禮物,是為革命節約墨水」時,他們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片中,老師(成泰燊 飾)帶著教育革命實踐小組來到西坪村採風編教材。高中生靜秋(周冬雨 飾)被安排在老村長(李雪健 飾)家,村長媳婦(薩日娜 飾)介紹情況時,提到了一個名叫老三(竇驍 飾)的小夥子。他是地質勘探隊成員,平日作業,很少回家。
自此,靜秋對老三很好奇,終於兩人相見,以山楂樹為話題,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老三送她鋼筆,陪她解憂,慢慢兩人暗生情愫。但靜秋返城時,聽到老三有女友的傳聞,態度驟冷。靜秋的父親被打成右派,母親(奚美娟 飾)在勞動改造,她和弟弟妹妹課餘幫母親糊信封,生活很艱苦。為了能留校,靜秋還要辛勤打工。
越到後面,影片越是漸入佳境。被誤會的老三對靜秋的體諒與愛護,更是讓人心裡痛痛的。但他們的事被靜秋的母親撞見了。為了靜秋的前途,老三被迫一年後才能見靜秋。
故事中,老三和靜秋牽樹枝過河,靜秋給老三編小金魚,老三給靜秋洗腳包紗布,老三隱瞞病情,一直到最後的訣別,幾乎讓人哭到肝腸寸斷……
過來人懷舊那個年代
電影放映完畢,鏡頭定格在那棵開滿花的山楂樹上,隨著影院的燈光徐徐亮起,才發現不少人的眼圈都是紅的,他們多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50後、60後。
「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所以看著非常親切。電影拍得非常真實,影片中的很多片段都和我們當年上山下鄉的經歷一模一樣,我當年也是梳著和靜秋一樣的小辮,身穿草綠色上衣,深藍褲子,拎著洗臉盆、背著行李下鄉的。我當年在青年點還是文藝隊的,一看到靜秋她們跳那時候的舞蹈,我彷彿被帶回了那個純真的年代。」今年55歲的
曾經有過20年知青經
一位網友在博客中稱,「沒有什麼枝節,一切都在兩個人的對視中展開。一個笑容、一次同行、一塊大白兔奶糖……懵懂、純真,又那麼的堅定。即使有了誤會,也沒有那些慣常的爭吵和解釋。靜靜的,時間就化解了一切。這一段看得我眼睛濕濕的,為了裡面的寧靜、為了那份懷舊的感覺。」
在70後的記憶中,知青歲月模糊,但是對真愛的理解依舊深刻。觀影團中40歲的廣告人
這樣純真的愛情更是他們心中真愛的典範。一位中年女觀眾說,「我們那時對愛情的理解就是這樣子的。」今年35歲的
年輕人理解為「富二代戀愛記」
與沉寂在劇情中而不能自拔的老一輩或過來人不同,對「80後」、「90後」的年輕人來說,《山楂樹之戀》顯然沒有那麼大的感觸。
22歲的大學生小賈坦言劇情過於簡單:「我反而笑得比較多,把它當做一部喜劇片來看也未嘗不可。」
更有「80後」把《山楂樹之戀》解構成一部「富二代戀愛記」:「那個時候的老三就好比現在的富二代嘛,他對靜秋確實很好,但必須有雄厚的財力才行。見第一面,就送鋼筆,之後還託人給靜秋送去100塊錢,聽說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塊吧,而且後來說送鞋就送鞋,說去醫院就立刻搞來一輛自行車,臉盆一買就是倆。」
在一旁的朋友小王更搞笑:「我們歷史書上說當時一個月工資才30多塊,那時送鋼筆和洗臉盆就相當於現在送蘋果筆記本電腦和iphone手機,老三出手也太闊綽了吧。」
網路上的評語就顯得含蓄多了,比如在豆瓣上,一位網友將之比作「富二代與文青女的藍色生死戀」。還有網友稱,對於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可用「非常韓劇」來形容,不過好在有個現實的底子,不會令人生厭。
「純愛」觀引爭議
最具有爭議的,還屬張藝謀打出的「純愛牌」宣傳語。影片的海報上赫然寫著「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而影片選角時張藝謀感嘆「清純女孩難尋」也引起了全國範圍的熱議。乾淨、清純、愛情——這些早已成為了當今社會的奢侈品,在當前物慾橫流,流行非主流、御姐和一夜情的時代,去電影院看這樣一部電影實在有些諷刺!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一位資深導演觀影后說:「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張藝謀用一部純愛影片折射出了現代社會愛情觀的淪落。」更有評論指出,在「星、性、腥」長期佔據著各大媒體頭條,「二奶」、「自曝性經歷」日漸成為「高頻」辭彙的今天,「柏拉圖」式的純潔愛情早已變成了令人倍感「陌生」的陳年往事,在此背景下,《山楂樹之戀》自然成了公眾寄託「純凈」與「美好」的「許願樹」。
總之,80年代以前的人的普遍論調是,《山楂樹之戀》中的純愛,忠貞不二、毫不勢利,與性愛無關,和所謂現代「墮落」的愛情觀完全相悖。
而「80後」則普遍認為,這種刻意營造的時代衝突實屬謬論。顯然,該片的純愛標準中最強調的是「無性」和「清純」。然而,這樣的標準本身就有問題。有評論指出,在那個缺乏教育,太多禁忌的年代,年輕人個個都很傻很天真。「無知」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青少年的主要特徵。所以才幹了那麼多不可理喻的事。靜秋在性問題上無知,難道那個懷孕的女孩魏紅就不無知了嗎?
此外,那時候也普遍缺少愛情。在80年代以前,不少年輕人的戀愛幾乎是通過組織安排的,愛情也是伴隨著階級感情、革命友誼。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年輕的姑娘們紛紛應徵入伍,目的則是解決新疆鎮守邊防軍人的婚姻問題。不能說他們之間都沒有愛情,但是顯然,這不是自由戀愛,沒有產生愛情的情況也佔大多數。在農村,婚姻主要還是由雙方親屬坐在一起談來決定,婚姻的基礎是家長意志,又哪裡是「純愛」?
再來說「純真」層面。都說現在的愛情墮落、腐化,被物質化了,但實際上,那個時代的擇偶也是有標準的。比如說在70年代,女青年的擇偶標準是「三轉一響」(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和「72條腿」(一套傢具)。另外,在成分上,還有這麼一個順口溜——「50年代找幹部,60年代找軍人,70年代找工人,80年代找大學生。」
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戀愛是被怎樣的因素左右的。上面說的這些,與「寶馬」或者「富二代」標準有什麼質的區別呢?
當今社會也有「純愛」
其實,嚴格意義上的純愛在中國社會從來都是稀缺品。而在每個時代,我們似乎又都能找到關於純愛的個案來頌揚。在古代有張生和崔鶯鶯、梁山伯與祝英台……而在現代社會也不鮮見,比如捨身救男友的鄭楠、4年來一直呵護著絕症女友的耿亮、汶川地震發生時一直陪著埋在廢墟里的女友的鄭光明……只是,人們顯然不能拿個案當普遍。
而在我看來,60歲的張藝謀拍此片也只是一個小小的懷舊而已。《山楂樹之戀》是以文革為背景,卻又無意彰顯文革的痛苦,那個年代的人是多麼單純,但總有個別的美好時刻吧。比如情竇初開偷偷摸摸的曖昧,比如唱「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的豪情,比如油菜花地里的田園生活和純樸的村民,比如黑白照片上像靜秋和老三那樣純真和開心的笑容……
現代人的愛情觀不是退步,而是進步了。那種「無知的清純」只有在一個封閉的社會才可能養成。現代信息社會所培養的「清純」,不是這種對人情世故的一無所知,而是在充分地認識了這個複雜世界過後,依然獨立、自強,相信愛情、相信美好。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人依然能夠保持一份純凈的心靈,真可堪稱「聖人」。
當然,現代人的愛情,亦存在很多讓人憎惡的扭曲,但這是由於人們還不夠自由造成的,而不是禁錮太少演變的。張導團隊懷念的那個禁錮年代,只是個傳說罷了。
再說,純愛是每個人戀愛時自己心裡的特有感受,誰說相愛的時候就不夠純真?在我看來,戀愛不僅是緩解壓力的藥方,在愛自己的同時,更能培養出愛別人的能力,並懂得寬容和理解,用愛的態度解決諸多矛盾。
最後,願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純愛。
推薦閱讀:
※編織我的山楂樹之戀
※[影視原聲] 原聲大碟《山楂樹之戀》歷久彌新煥發獨特韻味 返璞歸真的旋律 [MP3]
※絕美最新專輯《山楂樹之戀》精選連播下載
※連環畫《山楂樹之戀》(三)
※國內首張小說音樂專輯《山楂樹之戀 HD》 + 回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