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提了兩個請求?
孔所見的老子,並不是《道德經》的原創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輩的一個人,後世稱老聃。
這時,老耳留下的《老子》內容,已經被存入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孔子來見老聃時,有兩個請求。第一個請求最為高尚,說,我想恢復周禮。
孔子想恢復周禮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孔子有兩個偶像,分別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禮是周公所倡導的思想,周公是中國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
不過,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禮),和後世所說的「周禮「,特別是《周禮》這本書,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餘的相距甚遠。
周禮,即周公倡導的社會倫理制度,當時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當時人們心中的「德」,與現在說的「道德」二字無關,「德」的本義是順應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質,是順應自然,順應規律,以民意為大,所以說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周六所倡導的,不只是一種思想,而且通過他的推行,變成了一種制度,他認為民意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貴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為一家,皆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孫。而君王,只不過是上天的長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長來管里家中的各種事務。
作為長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為上要為其它人做表率,讓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時,做為君王,必須像家中的長子一樣,保護和疼愛自己的弟弟妹妹,並且虛心順從他們的意願,不要以長兄的威權處處壓制他們的意願、不要與他們爭利。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為家中的長子,上不知道照顧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體恤病弱與幼兒,中不聽手足意見,那麼他在這個家中只會變得越來越孤立,作為父母的上天,也不會讓你來替他管理這個家,而是會換掉。
因此,最初的敬長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體子民都要這樣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給其它人效仿的。
孔子所處之時,恰逢亂世,周天子的話,基本沒有哪個諸候聽的,而這時候。孔子卻提出要恢復周禮,無異於1944年左右,溥儀的謀士建議溥儀登基,讓天下人都來朝拜一樣。
老聃笑著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意思是說,你所說的周禮,當時提出他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這些言論還在,.而且君子懂得什麼時機運用它,如果沒有施行的環境,就把它藏起來也是辦法。意為,現在的社會環境,你覺得還有可能實行真正的周禮么?周禮是好東西,但時機不成熟,要把它藏起來,等待時機。
孔子道:雖然周王室勢力微弱,但我們一旦倡導周禮,必將迎得各諸候的擁護。
老聃道:呂尚曾因為華士不來見自己,認為這會使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輕視,便殺死了華士,周公很為反對。他說打比方說,做哥哥的,怎麼可以因為有個弟弟不理你,就殺掉他呢。但周朝剛剛建立,還要依靠呂尚繼續保持穩定,鞏固發展,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讓位於權力,如今你再要倡導周禮,我認為你的目的不在倡導周禮本身。
孔子還要爭辯,老聃道:好的商人,走路時會把貴重的東西藏好,好像什麼都沒有一樣,去除掉你過多的慾望和察顏觀色的本領吧,那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我所能給你說的,就這些了。
孔子知道自己想推行周禮的想法無法得到老聃的支持,便提出了他的第二個要求:說我想寫本書,完成後能不能被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收藏?
在今天看來,這是個很小的要求,但在當時,這個要求,基本上和要把我寫的書當成中央黨校的選修課是同等情形的。
老聃自是不答應,孔子求得沒辦法了,老聃便說「聖人述而不作。」
意為,你看你的兩個偶像,一個周公一個老耳,這兩個人都只說不寫,從來自己不寫,你也不用寫了的。
孔子出來後,弟子問談得怎麼樣,書什麼時候寫?孔子答道:聖人述而不作,我不寫了,你們寫。
大家問孔子對老聃的印象,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去時,《老子》(道德經)一書,已經被周王室所收藏了,那麼,老聃為什麼還要說「聖人述而不作」這樣的話?
因為,《道德經》思想出於老耳,但真正動筆的,卻另有其人,我們後面具體講《道德經》的作者為誰,到底講了什麼?
推薦閱讀:
※【易經解謎】38.孔子論《易》與朱熹一致嗎?
※我知道孔子姓子氏孔 那麼《論語》裡面的「子曰」應該如何理解?
※人必須而且只能是「心性人」
※孔子為什麼述而不作?
※孔子借傘,說透了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