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拿豆包當乾糧,別拿「對你好」當愛情

朱軍在《藝術人生》里訪談當時還單身的王志文,問他都40了怎麼還不結婚?王志文說沒遇到合適的,朱軍就問:「你到底想找個什麼樣的女孩?」王志文認真地說:「就想找個能隨時隨地聊天的。」

朱軍說這還不容易?

王志文說, 「不容易。比如你半夜裡想到什麼了,你叫她,她就會說:幾點了?多困啊,明天再說吧。你立刻就沒有興趣了。有些話,有些時候,對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說了。找到一個你想跟她說,能跟她說的人,不容易。」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王志文有個逼婚的媽,他媽可能會這麼說:

祖宗!你省點兒心成不?聊什麼天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娶個媳婦,趕緊生娃,我得抱孫子!我和你爸沒話好說,不也好好地過了一輩子?你也老大不小的了,別想那麼虛的事了。你王姨給你介紹那女孩,長得多白凈,對你多好,天天給你探班,知冷知熱的,你倆正合適!愛情?愛情那東西能當飯吃?當初我和你爸,都是服從組織安排... ...(以下省略一萬字。)

(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絕對巧合。)

天下的父母們、七姑八姨們、閨蜜們,那樣想其實都沒錯,因為時代雖然已經進入移動互聯了,但是思想有可能還停留在農耕時代。有人覺得生活不就是這樣?「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老婆孩子熱炕頭」。至於要求複雜尤其是要求到精神層面的人,他們不能理解,會覺得此人肯定有病,而給人治病是個高尚的事兒。

有些人要什麼,自己也不清楚。有人對自己好,好著好著也習慣了、感動了,然後就在一起了。

嚴格地說,這種把「對你好」當成愛情,進而延伸出「應當結婚」,是典型的概念混淆和推論錯誤。

不過麻煩就在於,很多人的確是分不清楚,或者說,根本不想分清楚,也沒能力分清楚。

分清楚的時候,往往也就晚了。這一輩子,說不定就將就下去了。

父母最常持有這種想法,因為想要照顧好孩子,但又知道不可能照顧一輩子,所以要找一個幫自己照顧孩子的。

身邊同齡的朋友呢,心智其實也差不多,雖然旁觀者可能清,但情感是最私密的事,往往不能越俎代庖。

當事人自己,最大問題,就是對愛情有可能判斷失誤(別人愛不愛你,你愛不愛別人)。別人對自己好,以為那就是愛了。尤其是缺少愛的人,更容易被人趁虛而入。

人如果一直在成長,心智上會發生變化,於是需求也相應變化了。比如以前只想要個知冷知熱的人,後來想聊天了,而且聊天還不只是鄰里八卦,還想談談人生,於是麻煩可能隨之而來,因為會做一手好菜的人不見得會談人生,而且人生有很多談法... ...還有就是,當伴侶想談談人生了,你說:幾點了?多困啊,明天再說吧——這也是個問題。

說了這麼多,面對各種混淆,有沒有解決之道?

當然有。

最關鍵的一點是在於增強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分辨是非的前提,也是自知和知人的前提。

什麼是什麼,各安其位,這是最基本的。要釐清概念,愛情是什麼?婚姻是什麼?別人的說法對不對?有沒有參考價值?為什麼有為什麼沒有?

你需要什麼?(現在需要什麼?未來可能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人考慮問題,不能脫離時代。父母的成長環境,和孩子不一樣,小時候是接受教育,長大了以後也得反向教育,讓父母、長輩認清楚現在的事實,不要活在古舊的觀念里。比如以前女性地位低下,不容易自立,所以需要依附男性,所以「穿衣吃飯」很重要,但現代社會,很多事情都可以由商業市場來解決,想吃飯可以叫外賣或者出去吃吧,大董的菜總比家裡做的好,不想打掃衛生可以找家政,病了在醫院有護工,用錢買來的服務可能不如自家人貼心,但也使得家人的照顧並非不可或缺。一個人如果需要照顧,可以選擇照顧,如果需要更多,可以追求更多,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時,從中選擇一樣。

(當然有人會反駁我說沒錢怎麼辦,沒錢就接受命運唄。你沒錢,我能有什麼辦法?我要是勸你去買微信課微博課先學會賺錢,你還會說我廣告呢。)

人若無主見,容易被他人的意見左右。別人說的,會覺得有道理,或者雖然似是而非,但是說不上來為什麼。

成長和成熟就是讓一切含糊的東西慢慢清晰分明起來,無論是思維還是言行。並不是說只有黑白不要灰,而是那個灰度也是經過設計,才是生活的藝術。選擇也是如此,到這個時候,會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多艱難的選擇,不會再猶豫不定、前後搖擺,在奮鬥與妥協間,取得平衡。

其次是增強溝通和說服能力。

溝通是為了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想法,說服是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不是打仗,不需要先把自己和對方放到對立逆轉營。

無關緊要的人的說話,不需要去理會,不用在這方面花費太多時間。溝通和說服,主要是對自己在意的人。

當別人說,「那個人對你多好,你為什麼不選擇ta?」你如果不贊同,你怎麼回答?

如果是我,可能會嘻皮笑臉地說,「黃世仁對喜兒也很好啊,那喜兒為什麼不喜歡他呢?」(適用於從舊時代過來的人。得用別人熟悉的事例來說服。)

無知的人不容易擁有很強的說服能力,因為很多事情壓根兒都不知道。如果面對無知的人,想展開說服也不容易,因為你說的道理對方都不認可。這樣的時候,避之大吉也是一種解決之道。

明智的家人和朋友,對別人的情感最好不要插手,你建議的愛情,未必是別人需要的愛情。你建議的生活,也未必是別人所需要的生活,有時候,自己的建議,其實是拉低了別人的生命品質。

(文/蕭秋水)


推薦閱讀:

《Doctors》中女二是誰?
不惑愛情
七夕專訪 | 論如何做好一隻合格的單身狗?
喜歡你,就是寵愛你
30條痛徹心扉的經典愛情語錄

TAG: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