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儒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外學者座談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 光明日報 》( 2014年10月14日 16 版)

編者按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當天晚上,國際儒聯邀請於開幕式現場聆聽習主席講話的部分中外學者進行座談。本刊以紀要方式刊出學者發言,以饗讀者。

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安樂哲(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東西方研究中心主任):從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領導。我覺得中國愛好和平體現在儒家思想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包容性,一方面是和而不同。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儒學不是教條性的學說,而是一個發展性的、開放性的學說,不但自身要有創造和發展,而且要吸收外來的東西,把大同作為一個目標,承認別的文化的價值,尊重別的文化的不同。儒學既是昨天的文化,也是明天發展性的文化。我們應該積極推動儒學的國際化,和平的儒家思想對世界文化應該有它的貢獻。中國的聲音近150年來在世界上並不大,可是現在,一個強大的中國應該在世界文化的「桌子」上有她自己的聲音。

崗村宏章(日本國立島根大學教授):我想結合中日關係談談習近平主席關於這一點的論述。日本跟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這幾年關係卻不太理想。我個人認為中國跟日本是兩個搬不開的鄰居,兩國關係只能走信任與合作的路線。日本的歷史大家都比較了解,連日本人的名字都是漢字,只是念法不一樣。我們日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發展,但是基礎是中國文化。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應當求同存異。我為什麼要強調這些?因為在日本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漢學東漸,後來又發生了西學東漸,日本從近代開始向西方靠攏,跟中國背道而馳,之後導致了災難性的戰爭。日本國內有不少人至今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還沒有很好解決。英國牛津大學有個教授寫了一本書,叫做《被遺忘的朋友》,就是想客觀公正地評價甚至是重新恢復中國對於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突出貢獻,我個人很贊同並準備跟他合作做進一步的研究。我認為,中國愛好和平的理念應當被融入世界,世界也應當認同中國的和平理念。中國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應該把自己的文化實力,也就是國際關係學裡面經常講到的軟實力,這個是中國的強項,向世界宣傳和推廣。你看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對外沒有侵佔別人的一寸土地,這就是因為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世代相傳。如果把中國的和平理念普及全球,就可以像習近平主席引用的那句話所說的:「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我覺得習近平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提倡這樣的理念,他在處理外交問題時,一定是把和平放在首選的位置。我們兩國人民應當共同努力,掃清兩國關係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黛安娜·安潔雅·戈麥斯(哥倫比亞國立自治大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在習近平主席講話之前,有兩位外國前總統發言,一位來自南美,一位來自非洲。他們在發言中都表達了與中國相同或相似的一些價值觀,說明世界越來越重視中國文明,不但從經濟角度,而且從更廣闊的政治和哲學角度來理解中國文明。從兩位前總統的發言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孔子的思想是完全能夠促進世界和平的。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陳來(清華大學教授、國學院院長):什麼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界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社會上也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對這個問題作了一個非常精闢的回答。習近平主席這次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等十五個方面內容,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具體化了。我認為,這是習近平主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概括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系,揭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並代表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要全面而系統地繼承、發展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到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教化思想,這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要求我們繼承、發展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與治國理政結合起來。

張豈之(西北大學名譽校長):從世界史可以看到,儒學對世界的文明進步有重大貢獻。對於西方社會來說,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都受過儒學影響。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與儒學推崇備至,他認為,在奉行儒學的中國社會中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只管社會的風化,卻不會規定民間的宗教信仰。中國人用自身的道德倫理來協調人間的事務,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伏爾泰甚至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入法國最早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狄德羅認為,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在歷史、藝術、智慧以及哲學趣味等方面都遠遠優於其他民族。由此可見,儒學對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有貢獻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反對「自然法僅僅來源於上帝的意志」,他注意到了中國的儒學,甚至認為朱熹的哲學與他的多元宇宙概念有很大的相似性。20世紀,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儒學具有入世、平實以及中庸的精神,是值得西方文化借鑒的重要品質。

為什麼中國儒學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我想,這隻有從儒學本身去找原因。中華諸子百家之學中的儒學是以「人」為核心的道德文化,以「人本」為經緯的政治倫理學說。儒學宣傳如何做人,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擔當的「君子」;與人講誠信友善,講互相尊重,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人們只要努力踐行,即可達到成聖成賢的目標。

儒學本身不是宗教,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它和宗教可以並存,能夠吸取佛、道宗教中的某些優質,加以改造,使自身更加豐厚。

儒學是講愛心的文化,從「親親」到「泛愛眾而親仁」。儒學中探討「天道」與「人道」的關係,簡稱「天人之學」,最高人生境界則是「天人合一」。這是中華古代農耕文化的折射,也包含有關注生態文明的因子。

儒學為「君子」樹立了認識論標準,這就是排除極端,踐行「中庸」之道,反對「過」與「不及」。儒學講「王道」,反對「霸道」,在社會觀上倡導和平、和諧。

儒學不是封閉的文化學說,它主張「和而不同」,倡導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儒學重視教育,相信人們經過教育和自身努力,都可以成才;它不是少數天才的文化,而是中華民族整體的思想文化。

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

朱漢民(湖南大學教授、嶽麓書院院長):聽了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是從全球文明的視野來看中國,談儒學文化,談孔子思想的,這是講話很鮮明的特點。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都有很大提高,但現在確實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文化問題。隨著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提高,中華文明在當代世界文明中應該採取一個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習主席提出了四條原則,即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這四條原則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不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準則。任何一種文明作為世界多元文明的一員,都有它獨立存在的價值,各種優秀的文化可以共存,而不能用一種文明消滅一種文明。文化是各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既要尊重、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文化,也應當尊重、珍惜和維護別人的文化,進行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和借鑒,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自己的文化不斷發展。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文明不是封閉的,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一方面弘揚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學習、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這一點很有啟發意義。各個文明之間沒有高低之別,也沒有優劣之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優長,我們應該善於吸收借鑒各個民族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加豐富我們的中華文明,只有這樣中華文明才能苟日新,日日新,才能永世長存。

季塔連科(俄中友協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遠東研究所所長):習近平主席對國際文化交流,對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立場和觀點非常正確,他的四項原則的提法是符合世界文明進步的方向和潮流的。文明的對話、文化的交流已成為當今世界全球性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俄中之間的文化關係和文明對話以及隨之密切的雙邊政治合作、經濟互補和其他領域的共同攜手產生了巨大、全面的積極和建設性的影響,是有目共睹、令人欣慰的。

其實,300年前,俄中兩國就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影響。俄羅斯文化中最傑出的代表:普希金、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他們的思想中都有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成分。拿托爾斯泰來說,1891年,出版商М.М.萊德爾利問托爾斯泰,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在他成熟階段對他的影響最大?托爾斯泰認為,除了西方其他的哲學家之外,東方偉大的孔子和老子都對自己的成長有著巨大和難以磨滅的影響。托爾斯泰認為《中庸》是一項道德原則,並且清晰予以科學的註解:內部平衡是人類一切行為美好和諧規律的根本,並且只會存在於平衡與和諧的快樂中——如此人們會協調世界秩序,世間萬物就會繁榮發展。托爾斯泰與孔子的世界觀十分吻合,進一步證明了孔子的教誨已經具有了世界的影響力。這位偉大的作家反覆在其日記中引證孔子的名言,並詮釋其意義。列夫·托爾斯泰以儒學自我教育過程來「凈化」和完成「內心的至善」,最終獲取「真知」。現在看來,托爾斯泰對中國古代聖賢道德哲學的研究創造了文明的真正溝通交流,是俄羅斯和中國關係中不可多得的創舉。

當今世界上,我們不應該說哪一個文化是最好的,哪一個文化怎麼樣不行。蘇聯解體之後有一個時期,俄羅斯有人認為俄羅斯文化很落後,應該吸取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到底是什麼?他們認為世界文化就是美國文化。我不否認美國文化是符合美國實際的,但是把美國文化照搬到俄羅斯的結果怎麼樣?你們都看到了。我認為,世界文化就是各個文明、文化、每個國家優秀的東西結合起來,大家都能利用。比如孔子、耶穌、佛教、伊斯蘭教都有大體相同的說法,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說的,古希臘哲學家同時期也說了類似的話,過了五百年之後,耶穌的聖經上也有這樣的話,再過幾百年,伊斯蘭教也說了這個話,這就成了世界文明的精華。俄羅斯有125個民族。如果有人說俄羅斯民族的文化是最高的,其他民族的文化都不行,那我們125個民族怎麼能在一個國家裡麵糰結起來,怎麼能有和睦的關係?每個文化都應該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學習,互相補充,互相豐富。所以我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提法,不僅是對中國有利,也應該對世界有利,建設文化的人應該好好學習和參考。

黃金泉(印度尼西亞孔教總會主席團主席、總統大學校長):習近平主席關於各種文明交流交融的思想,在我們印度尼西亞就有實際的表現。印度尼西亞的華人不多,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信奉回教。但是去年我們進行了儒家思想和回教的對話,大家表現都非常踴躍。印度尼西亞回教徒很想知道儒家究竟有怎樣的思想,他們覺得信奉儒家思想的華人更成功,就問為什麼你們的生活更好?我想這與我們華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應該把儒家思想傳播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讓他們也能從中受益。

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阿根廷羅薩里奧國立大學教授):我認為習近平主席講話的核心內容是提出了四項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是針對當今國際秩序,針對文明多元性提出來的。我們大家都知道蘇聯解體以後,國際上需要一個可靠的或者一種新的理論來解釋當今的世界。我有時會問自己,儒家思想能不能為此作出貢獻?從儒家思想的內涵來看是有這種前景的。

楊朝明(曲阜中國孔子研究院教授、院長):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談到對於儒學文明,對於世界文明的看法,完全是站在全球文明的高度上來談的。他談到不同的文明之間是平等的,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特別提到文明應該具有包容性,這種文明觀明顯地高於文明衝突論,代表了習主席對於世界文明的看法,是一種新的文明觀。這種新的文明觀,將使人們平等地審視世界不同的文明,也是中國獻給世界的偉大禮物。

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季塔連科:習近平主席關於如何處理好革新和傳承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吸收利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建設關係的論述非常重要。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過去毛主席就說過馬列主義應該跟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並且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蘇聯解體之後,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經濟、文化各方面遭受特別大損失的教訓,證明了不考慮自己國家具體的情況,盲目從外國引進來人家用得很好或已經不用了的東西,是要吃大虧的。普京擔任總統之後,強調說蘇聯時期雖然有錯誤,雖然有值得批評的東西,可是也有很多值得我們保存下來,值得我們弘揚光大的寶貴遺產。今天的俄羅斯正在一步一步地恢復甦聯時期的好傳統。我希望中國朋友們以此為鑒。

張立文:當代中華文明是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實際的結合,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怎樣中國化?我想這是很大的問題。中國歷史上,佛教的中國化是一個典範,它找到了一個和中國文化的切合點。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需要找到和中國文化的切合點。這是習主席給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今後怎麼發展?應該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與中華文明相結合,這個方嚮應該明確。

布洛夫(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關於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關係,清華大學的錢遜教授寫了一篇文章,我翻譯成俄文,在《哲學問題》雜誌上全文發表了,在俄羅斯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儒學對於在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還是很有價值的。儒學是中華民族的根。沒有儒學,你們就發展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羅亞娜(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教授、漢學系主任):從儒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來看,二者有很多可以結合的地方。儒學裡面許多好的觀點,是跟社會主義思想相通的。至於二者的理論根據,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畢竟是基於唯物主義的典範,儒學、中國傳統的哲學是基於主體意識的一種典範,要結合這兩種典範並不容易。我覺得作為學者,應該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如果我們在這方面能得到新的啟發,找出新的途徑,那麼不但會解決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結合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西方和東方文化之間對話當中的問題。

張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習主席在講話中兩次談到經世致用的觀點,這應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儒學文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實用,學以致用,發揮實效,而不僅僅是空談。儒學不能高高在上,局限於學者的書齋里和講台上。要研究與普及並重。

王大千(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孔子基金會是一個社會組織,剛剛慶祝了成立30周年。在慶祝會上由我們發起,聯合全國40多個城市的儒學組織,形成了一個「曲阜共識」,聚焦在儒學的時代擔當問題,致力於習主席提出的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落地。我們的目標,是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加社會化、生活化,使普通的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我們還準備與國際儒聯一起設立國際普及傳播獎,來推動整個儒學的發展研究。

蘇費翔(德國特里爾大學教授、漢學系主任):我們德國有一個德國儒學學會,希望把儒家思想傳播給德國人。這個學會的活動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學術方面,這個沒有很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另一方面,即儒學的普及化,與一般的老百姓交流、傳播儒學。我看儒學在國際上傳播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怎樣處理好民族性與國際性的關係。我認為,一方面在中國國內必須強調儒學是中國的,但是在國外,剛好相反,要強調它是屬於全人類的。不管西方人能不能接受,他們還是需要接受這個東西。中國在世界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而且會越來越重要,西方人即使暫時不能接受儒學,最起碼要了解一下,這個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於建福(中國國家教育行政院教授):習主席的講話蘊含著豐富的教化之道。我們當代的教育應該根植於中國文化的沃土來獲得豐厚的滋養。習主席一年多來連續幾次講話中都強調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沃土,一個是滋養,這個滋養說的就是教化,就是要樹立傳統文化教育的根和魂。我們現在教育中的很多問題恐怕還是出在這個地方,缺乏自己本民族的根和魂,所以立不住。很多亂象,包括社會上的很多亂象,跟我們教育當中缺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滋養有很大關係。那麼這種滋養來自什麼地方?來自我們傳統文化的經典當中。也就是說,那些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有內涵的東西,其實都在經典當中。所以我們需要進行經典研讀、經典教育,通過學習經典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價值,來獲得豐厚的滋養。我們教育工作者貫徹落實習主席提出的教化思想,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錢幣
中國歷史上最妖嬈迷人的女子
古代中國,為何分久必合?原因其實很簡單
中國吟酒古詩詞集萃
錢不會喊娘 ■走不耳 中國軍網

TAG:中國 | 世界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