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居士推薦的一本好書《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

靈山居士推薦的一本好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fa42501017ato.html

我想佔用大家一分鐘的時間來推薦一本書——姚仁喜君翻譯的《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這本書最近在台灣出版。它翻譯得太棒了,以至於我一看到它就忍不住推薦的慾望。你可能看過其他版本的普賢上師言教,但我認為,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本。它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姚仁喜是宗薩仁波切的御用翻譯。你看到的大部分宗薩仁波切的開示都是他的翻譯,你可能讀過的《正見》(也叫近乎佛教徒)就是出自他的翻譯。我希望大家購買它,閱讀它,照它說的做。這本書適合所有佛教徒閱讀,不管你是禪宗,格魯派還是凈土宗,我相信你都可以從中獲益。當你的老師不在身邊的時候,它是你最好的老師。它是你應該購買並終生閱讀的一本書。姚仁喜做了我一直想做而沒做的事——我一直想重新翻譯一下普賢上師言教,現在有了他的這本書,我就不用做了。

我希望不要有人問我到哪裡去買這本台灣出的書?假如你想買的話,你一定可以買得到。你可以去問谷歌仁波切或是百度仁波切,他們比我有耐心。

靈山居士

節錄

《普賢上師言教》(下)第二部內前行之第2章生起菩提心,大乘之根本獻給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上師

普賢上師言教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下冊)

巴楚仁波切 著

蓮師翻譯小組 英譯

姚仁喜 中譯

橡實文化 出版

目  次

————————————————————————————————————————

第二部  內前行(不共前行)

————————————————————————————————————————

第2章 生起菩提心,大乘之根本

依於大智慧,您已然證悟涅槃。依於大慈悲,您甘心擁抱輪迴。以善巧方便,您證悟輪涅不二。無與倫比之上師,於您足下我頂禮。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  (一)修持四無量心;  (二)生起菩提心,即轉向無上證悟之心;  (三)修持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戒律。

【一】修持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即無量的慈、悲、喜、舍。一般都會先從「慈」談起。但當我們為了修心而逐一修持這四項的話,我們應該從發展「舍」(藏btangsnyoms)開始。否則,任何我們所生起的慈心、悲心、喜心,通常都是片面的、不全然清凈的。因此,我們由觀修舍心開始。

【1】觀修舍心

  「舍」(藏btang snyoms)是指「捨棄」(藏btang)我們對敵人的嗔恨,以及對友人的愛戀,而以一種平等心(藏snyoms)的態度來對待所有的眾生,讓我們對親近的人離於執著,對生疏的人離於厭惡。

  目前,我們非常執著於那些我們認為和自己同屬一個族群的人,像是父母、親戚等;同時,對於敵人與他們相關的人,我們則感到無法忍受的厭惡。這是由於欠缺深入的探索,而造成的錯誤。

  現在被我們當成仇敵人的那些人,在過去世一定曾經與我們非常親近,在身邊愛護著我們,善意地照顧我們,也給我們許多無法想像的支持與幫助。另一方面,許多我們現在稱為「朋友」的人,在過去也一定曾經反對與傷害過我們。正如我們在講述「無常」的章節時所讀到的,無上的迦旃延尊者如此地描述:

  啃食父親肉,  驅逐親生母,  腿上逗弄者,  己所殺之敵,  妻啃夫之骨。  觀此輪迴戲,  令我啼笑非!

  另一個例子,是法王赤松·德贊的女兒蓮明公主(Princess Pema Sel)的故事。她在十七歲就早逝了,她的父親前去問蓮師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我認為我的女兒在過去世一定是行為純凈之人,」法王說:「她生為赤松·德贊王的女兒,又遇見了諸位如真佛本人的大翻譯家與班智達(大學者)。為何她的生命竟可能如此短暫呢?」

  「公主完全不是因為任何過去的純凈行為而投生為您女兒的。」上師回答道:「曾有一世,我與您——偉大的法王,以及偉大的菩薩堪布(寂護),投生為三個低種姓的男孩,我們當時正在建造嘉容·卡秀大佛塔(Great Stūpa of Jarung Khashor)。(1)當時公主投生為一隻昆蟲,在您的脖子上叮了一下,您用力一撥,不小心把它弄死了。因為那時你取它性命所欠下的債,造就它這世投生為您的女兒。」

  如果連文殊師利菩薩化現的赤松·德贊法王(2),他的子嗣都會因為法王過去世的業,而投生為他的兒女,更何況其他眾生呢?

  現在我們和父母親與兒女們非常親密地在一起,我們非常鍾愛他們,也對他們有很多期望。當他們受苦,或有任何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比自己親身經歷這些事情還要痛苦。所有這些都只是在償還過去世我們互相傷害的業債。

  所有我們現在的敵人當中,沒有一個不曾在過去世做過我們的父母。即使在目前,雖然我們認為他們與我們作對,但這不一定表示對我們會造成傷害。有一些人被我們認為是敵對的一方,但在他們眼裡,卻並不一定如此看待我們。也有一些人對我們有敵意,卻完全沒有能力對我們造成任何真正的傷害。同時也有一些人,目前看起來好像在傷害我們,但長遠來說,也許他們的所作所為能讓我們在此生獲得認可與讚揚,或讓我們得以親近佛法,因而為我們帶來許多利益與快樂。又有一些人,只要我們能善巧地去適應他們的個性,並以溫和的言辭來贏得共識,也許他們相當輕易地就能轉化成為友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有通常認為是最親近的一些人,譬如自己的子女等。但是子女欺騙父母或甚至謀害父母,也不乏其例。有時,子女會與父母的敵對者站在同一陣線,並與對方聯手來與自己的家人爭吵,以及圖謀家產。即使我們與親近的人相處良好,但是他們的問題與煩惱,比我們自己的困難更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為了幫助朋友、子女與親戚,我們累積了一大堆惡業,足以讓自己的下一世被惡業的巨浪衝到地獄去。當我們想好好地修持佛法時,他們又耽誤我們。我們無法放下對父母、子女與家庭的執著,因此,我們對於佛法的修持一再拖延,永遠找不到時間去做。簡而言之,這些人可能比敵人傷害我們更甚。

  此外,誰也不能保證今天的敵人不會是我們未來世的子女,或今日的友人不會投生為我們的敵人。只因我們將「朋友」、「敵人」這種短暫的顯相視為真實,結果我們因執著與嗔恨而累積了惡業。為什麼我們還要緊抱著這會將自己拖往惡道的大石磨不放呢?

  因此,要下定決心,將所有無盡的眾生都視為自己的父母與子女。然後,就像我們從過往先賢的生平傳記中所讀到的一般,學習他們將朋友與敵人一視同仁。

  首先,對於那些你完全不喜歡、令你生起憤怒與嗔恨的人,你應當以各種方法修持自心,讓你對他們的憤怒與嗔恨不再生起。將他們想成是與你不相關、中立的人,對你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傷害。然後如此反思:這些你對他們感到中立的無數眾生,自無始以來,都曾經在過去世做過你的父親或母親。觀修這個主題,如此訓練自己,直到你對他們生起慈愛之情,就如同對現世的父母一樣。最後,一直觀修,直至你對所有的眾生——不論你視他們為朋友、敵人或介於兩者之間,都感受同等的悲心,如同對現世的父母一般。

  然而,只是將不論是敵是友的每個人都想成是相同的,卻沒有任何特別的悲心或嗔恨等感受,是無法代替舍無量心的。那只是無心的舍,沒有壞處但也不會帶來利益。真正的舍無量心,其意象就有如偉大聖人所設下的饗宴。當古聖人饗宴時,他們會邀請所有的人,不論地位高低、有無權勢、或善或惡、特別或普通,都一視同仁,沒有分別。相同地,我們對虛空中所有眾生的態度也應該是一種廣大的悲心,同等無別地包含一切眾生。如此修持自心,直至你達到這種無量平等舍的境界。

【2】觀修慈心

  經由前述觀修舍無量心的方法,你對三界所有眾生都生起同等廣大的慈愛。你對他們所感到的慈愛,應該像父母照顧自己年幼的子女一般,不論子女多麼忘恩負義,不論面臨的狀況有多困難,都毫不在乎。他們獻出自己的每一個意念、言語與行為,完全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感到快樂、舒適與安逸。相同地,在這一世與所有的未來世當中,你應該將一切的言行與意念,都投入於幫助眾生達到幸福與快樂。

  所有這些眾生都在追求快樂與舒適,沒有任何眾生想要傷心或痛苦。然而,他們不了解快樂的因來自善行,反而讓自己降服於十惡行。因此,他們最深的願望與他們的行為正好相反——他們嘗試尋找快樂,卻只為自己帶來痛苦。

  一再反覆地如是觀修:「如果每個眾生都可以得到他們所渴望的快樂與舒適,那是多麼美好的事!」如此持續地觀修,直到你希望他人得到快樂,和希望自己得到快樂一樣地強烈。

  經典上說到「身的慈行、語的慈行、意的慈行」,它是指任何從你口裡說出來的話、手中所做的事,都應直截了當、溫和善良,並且不可傷害他人。如同《入菩薩行》中所說的:

  眼見有情時,

  誠慈而視之。

  即使你只是看著某人,也要面帶微笑而愉悅,不要怒視對方,或流露出生氣的表情。有許多這一類的故事,其中一個提到一位很有權力的統治者,他總是以極其憤怒的眼神瞪人。據說,他死後投胎到餓鬼道,靠著爐灶底下的剩菜過活。後來,又因為曾對一位聖者報以相同的眼神,繼而投生到地獄道去。

  你的身體所做的任何舉動,都要盡量溫和、愉悅,努力助人而不要傷害他人。你的言語不應帶有輕視、批評或嫉妒的態度,每一字句都要愉悅而真實。至於你的意念,幫助別人時不要期待任何回報,也不要虛偽地用和善的話語與行為,來讓別人視你為菩薩,只是單純地從內心深處希望別人快樂,只考量什麼對他人最有益處。一再如此地祈願:「在我每一生當中,願我對其他眾生毫髮不傷,也願我永遠幫助每個眾生」。

  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讓那些在你的權威下過活的眾生遭受痛苦,不論是鞭打他們,或是強迫他們做太辛苦的工作等,這包括你的僕人、所飼養的動物,乃至最卑下的看門狗。不論何時、何地,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在意念、言語與行為上祥和地對待他們。投生為僕役或看門狗,而被眾人輕蔑、鄙視,都是過去業成熟的果報,這是由於在過去世身處權位時,曾經輕蔑、鄙視他人的回報。如果你現在仗著自己的權勢與財富而輕視他人,你將在未來世投生為他們的僕役來還債。因此,你特別應當善待那些地位比你卑下的人。

  特別是對你的雙親或長期的病患,你所從事的任何身、口、意的幫助,都會帶來不可思議的利益。阿底峽尊者說過:

  慈祥地善待那些遠方來的人、長期的病患或年老的雙親,這與觀修空性是相同的,因為慈悲正是空性的本質。

  父母親對我們付出如此廣大無限的慈愛,若在晚年讓他們煩惱,這是極大的惡行。佛陀本人為了報答親生母親的恩惠,到三十三天去為她演說佛法。據說,即使我們肩上背著父母親環繞整個世界,也不足以回報他們的恩惠。然而,我們可以將佛法介紹給他們來作為報答。因此,應當隨時在意念、言語與行為上侍奉你的父母,並且找各種方法讓他們親近佛法。

  偉大的烏底雅那蓮師曾說:

  勿讓年長者煩憂,  關心尊敬照顧之。

  對待年長者時,你的任何言行舉止都要親切和藹。要照顧他們,而且盡你所能讓他們心生歡喜。

  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裡,無法不傷害到別人。但這個論點是完全錯誤的。

  很久以前,在於闐有兩個小沙彌在觀修無上文殊師利菩薩的法。

  有一天,文殊菩薩化現在他們面前說道:「我與你們無緣,你們在過去世與觀世音菩薩有緣。觀世音菩薩目前在西藏,以國王之身化現,(3)你們應該去見他。」

  當這兩位小沙彌到了西藏,走進拉薩城門時,發現有許多人被處決或監禁了。他們問當地的人這是怎麼回事,當地人告訴他們:「這是國王下令的處罰。」

  「這個國王鐵定不是觀世音菩薩。」他們自忖。同時,因為畏懼自己也受到處罰,就決定溜走。

  國王知道他們要離開,派了一位使者追上他們,把兩位小沙彌召來他的面前。

  「不要害怕,」他說:「西藏是個蠻荒之地,不容易馴服。因此,我必須製造犯人被處死、肢解等幻象。但事實上,我沒有傷害到任何人頭上的一根毛髮。」

  這位國王是雪域西藏的統治者,同時也讓四方各國的君主降服於他。他擊敗了入侵的軍隊,並維持了疆界的和平。他雖然不得不如此大規模地征服敵人,並捍衛自己的子民,但他竟能讓所有眾生毫髮無傷。比較起來,我們只是在照顧自己如蟻窩般小小的家,怎麼會無法避免傷害他人呢?

  傷害他人會帶來惡報,它只會製造今生與來世永無休止的痛苦,完全沒有好處,即使對此生的事物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從未有人因為謀殺、盜竊或其他惡行而發財的。他們最終都得付出代價,受到懲罰,並且在過程中失去所有的財物。

  用來形容慈無量心的一個意象是母鳥照顧雛鳥。母鳥先築出一個柔軟、舒適的巢,用羽翼遮護著雛鳥,為它們保暖。母鳥一直溫柔地對待雛鳥,保護它們,直到雛鳥能自己飛翔為止。如同母鳥般,我們應當學習以溫和慈善的意念、言語與行為來對待三界一切眾生。

【3】觀修悲心

  觀修悲心,就是要想像眾生受到殘酷的苦難所折磨,並希望他們能夠從中解脫。如俗話說:

  想著某人正在遭受極大的折磨——一名身陷地牢深處、等候問斬的人,或即將被屠夫宰割的動物。對這些受苦的眾生生起慈愛之心,有如他就是你自己的母親或兒女一般。

  想像一名被國王宣告處死而正走赴刑埸的犯人,或一隻被屠夫逮著而五花大綁的羊。

  當你想著臨刑的死囚時,要想像那個受苦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問問自己,在那種狀況下,你會怎麼做?如何是好?你無處可逃,也無處可躲,沒有庇護之地;也沒有人來保護你,你無法逃掉或飛走;你沒有力量,也沒有軍隊來保護。現在,就在此刻,所有對這一生的一切顯相都即將結束。甚至連自己所珍愛、用盡心思照顧的身體也必須拋棄,步向來世。這是何等地悲痛!將這位死刑犯的苦楚加在你自己的身上,以此修持自心。

  當你想著那隻待宰的羊時,別將它只當作是一隻羊,而是要真心地感覺他們所要殺的正是你的親生老母親。問問自己,在這種狀況下你會怎麼做?雖然你年邁的老母親並沒有傷害任何人,卻要任人宰割,你現在要怎麼辦?在內心深處體驗你母親正在經歷的那種痛苦。當你的心迸出必須馬上採取行動來拯救她的渴望時,你應反思:雖然這隻受苦的動物在今生其實不是自己的父母親,但在過去世它一定曾是自己的雙親,也曾經慈愛地撫育自己長大。因此,事實上它與你今生的父母沒有真正的不同。你可憐的父母親竟如此地在受苦受難!但願能讓它們即刻解脫痛苦,一刻也不能耽擱!讓這些想法,以不忍的悲心一再地觀修,直到你眼中充滿淚水為止。

  當你的悲心被喚起時,思索這些苦都是由於過去犯下的惡業所造成的後果。所有那些目前耽溺於惡行的可憐眾生,將來也都無可避免地會受苦。如此觀修,將你的悲心遍及所有因殺生或其他惡行而種下苦因的一切眾生。

  再思維所有投生在地獄道、餓鬼道或在其他地方受苦的眾生,認定他們就是你的雙親或你自己,然後深刻地用心觀修悲心。

  最後,深切地反思三界所有的眾生,只要有虛空就有眾生;只要有眾生,就有惡行與其所帶來的痛苦。可憐的眾生一直只在惡行與痛苦中打轉!倘若六道中每一個眾生,都能從一切過去業所帶來的顯相、一切負面習氣與痛苦中解脫出來,而證得永久快樂的圓滿佛果,那該有多好!當你開始觀修悲心時,重要的是要先專註於個別受苦的眾生,一次一個,然後再一步步地訓練自己,直到能將一切眾生視為一個整體來觀修。否則,你的悲心將會模糊不清,而且只會是知識上的理解,並不是真正的悲心。

  尤其要反思自己所豢養的牛、羊、馬與其他家畜的艱難與痛苦,我們以各種野蠻的方式凌虐它們,所造成的痛苦可比擬地獄。我們刺穿它們的鼻子、閹割它們、拔其毛髮,還讓它們活活地流血至死(4),我們未曾有一刻想過這些動物會有多痛苦,但如果我們仔細反省,就知道問題在於我們還未培養悲心。仔細想想,如果現在有人拔你的一根頭髮,你就會痛得大叫,根本無法忍受。但是我們卻拔掉氂牛所有長長的臍毛,留下一塊傷痕纍纍、毛孔溢血的血紅肚皮。雖然這隻畜牲在痛苦呻吟,我們卻從未想到它在受苦。

  我們連手上起個泡都受不了。有時騎在馬背上旅行久了,臀部會痛到不能坐在馬鞍上,而只能側騎,但我們從沒想過馬兒可能會疲倦或痛苦。當它無法前進,跌倒在地而喘息不已時,我們卻認為它只是頑固任性罷了,還發脾氣鞭打它,絲毫沒有憐憫之心。

  想像某一隻動物,例如一隻正被屠宰的羊。首先,當它被拖出羊群時,恐懼得癱瘓無力,被用力拉扯的地方馬上就淤血了。然後它被翻轉過來,四肢朝天,以皮帶捆綁起來,並且被掩住口鼻,直到窒息而亡。(5)如果這隻歷經劇痛的動物死得慢一點,罪大惡極的屠夫還會感到煩躁。

  「這隻還不想去死!」說著還會打它一記。

  這隻羊往往還沒完全斷氣,就被剝皮挖腸了。在此同時,另外一隻畜牲正被放血,直到虛弱得無法直行。死動物的血與活動物的血混在一起,再利用先前切割出來的內臟做成香腸。(6)任何能吃得下這種食物的人,一定是真正的食人族。

  仔細想想這些動物所受的痛苦,再想像你自己經歷那種痛楚會是怎麼樣的感受。用手將你自己的嘴捂住,阻止自己呼吸,這樣維持一陣子,去體驗那種痛苦與恐慌。當你真正了解整個過程的感受時,要一再地思索,所有那些遭受如此可怕苦難的眾生,無有一刻得以喘息,是多麼地可悲。但願你有能力保護這些受苦的眾生!

  喇嘛與比丘們本來應該是最具悲心的人了,但他們卻一點也沒有,甚至比在家眾還更能令眾生痛苦。這真是佛陀教法進入末法時期的徵象啊!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尊崇食肉妖魔的時代了。在過去,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捨棄了他視如塵中唾液的轉輪聖王(7)王朝,而成為出離者。他徒步而行,阿羅漢眾弟子跟隨在後,手持缽與杖,四處托缽乞食。不僅阿羅漢不騎驢、騎馬,就連佛陀本人也沒有座騎。那是因為佛陀覺得讓另一個眾生受苦,並非佛法之道。難道是佛陀真的無法為自己找匹老馬來騎嗎?

  而我們的出家人,每當他們要到村子裡參加法會時,就先用粗繩穿過氂牛被挖穿的鼻孔,上了背鞍,用雙手用力拉扯那牽住氂牛口鼻的韁繩。這可憐的畜牲劇痛難忍,以後腿站立並向下倒。此時騎者就用儘力氣鞭打它,氂牛無法忍受側腹的疼痛,開始奔跑,卻又馬上被鼻上的韁繩拉回。鼻痛萬分,氂牛停了下來,又再被鞭打。前面一拉,後面一鞭,不久之後,這隻動物又痛又累。全身汗水直流,舌頭伸出,呼吸急促,它再也無法繼續走下去了。

  「它怎麼了?不肯好好走!」騎者生氣起來,反舉起鞭把,憤怒地用力抽打畜牲的側腹,直到鞭把斷成兩截。他將鞭把塞入腰帶,撿起一塊尖尖的石頭,在鞍上轉身而坐,使勁地將石頭砸在老牛的臀部……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因為他對動物絲毫沒有悲心。

  想像你自己是一頭老氂牛,背負重荷,鼻孔被韁繩拉住,側腹被鞭子抽打,肋骨被馬鐙刺得淤血,前後與兩側都感到燒痛。你得爬上長坡,走下陡坡,跋涉大河與曠野,一刻也不能休息。你每天被迫不停地工作,從清晨一直到夕陽的餘輝已完全消逝的深夜,連好好吞下一口食物的機會也沒有。想想這是多麼地艱辛與疲憊,想像你會體驗多少痛楚與饑渴,然後將這種痛苦承擔下來。如此,你無法不感受到強烈而不忍的悲心。

  通常,我們稱為「喇嘛」與「比丘」的人,應該是大家的庇護與幫助,應該是對眾生一視同仁的護衛與嚮導。但事實上,他們偏愛提供飲食與奉獻供養的施主們。他們替這些特定的人祈福,希望他們受到庇佑與保護。他們給這些人灌頂、加持;而且他們也經常串聯起來,驅逐那些因惡業而不幸投生惡道的餓鬼與頑靈。主持這類儀式的喇嘛們,顯現憤怒與做出打擊的手式,還發出「殺!殺!打!打!」之語。

  如果有人認為惡靈該殺、該打,我們可以確定,那是因為他的心被執著與憎恨所控制,而從未生起廣大平等的悲心之故。當你仔細思索,就會發現那些惡靈比任何施主更需要悲心。他們由於過去的惡業而成為有害的惡靈,投生於餓鬼道,身形可怕,其痛若與恐懼是難以想像的。他們唯一的體驗就是無止盡的饑渴與枯竭,對他們而言,所覺知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威脅性。由於心中充滿憎恨與侵略性,他們往往在壽終後即刻墮入地獄道。還有誰比他們更值得憐憫?施主們雖然生病受苦,但那會幫助耗盡他們的惡業,而不再製造更多的惡業。然而,這些邪靈以邪惡的意圖傷害其他眾生,會因此惡行而墮入惡道的深處。

  具足善巧方便與圓滿慈悲的聖者,設若他教導劇烈的驅魔或降魔之法,那是出於對惡靈的悲心,如同母親摑打不聽話的小孩一般。佛陀也准許有能力的修行者,對那些只造惡業的眾生施以解脫法,以阻斷其惡行之流,並將他們的心識遷往凈土。但是,迎合施主、比丘與其他所謂的自己人,而把魔或惡行者視為仇敵且排斥在外——因為執著與憎恨之故,保護某些人而攻擊另一些人,這難道是聖者教導的態度嗎?只要我們還被這種執著與憎恨的感覺所驅使,無論怎麼去除或打擊惡靈,都是無效的。他們的身軀是意生身,不會服從我們的指令,他們只會反過來傷害我們。況且,不說貪慾與憎恨,只要我們相信這種神靈真實存在,並希望他們消失,我們就永遠無法去征服他們。

  當密勒日巴尊者住在蝮谷(Chong valley)的寶窟大鵬洞(Garu?5?7a Fortress Cave)時,障礙製造王頻那夜迦(Vināyaka)製造了一個超自然的幻象。密勒日巴在山洞裡,看到了五個眼大如碟的阿咱拉(atsara)(8)。他向上師與本尊祈禱,但是這些妖怪並沒有消失。接著他禪定觀想本尊,並且念誦忿怒的咒語,但這些妖怪還是不肯離去。

  最後,他想到:「羅扎的馬爾巴上師指示我,宇宙萬物皆為自心,而心之本性是『空』(empty)與『明』(radiant)。若相信這些妖魔與障礙製造者是外在之物而希望他們消失,是完全無意義的。」

  以此見地,了知惡靈與魔羅單純地只是自己的顯相,尊者生起強烈的信心,大步地走回山洞。阿咱拉驚慌失措,雙眼直滾,消失而去。

  岩石女妖(Ogress of the Rock)對尊者吟唱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若你不識心本性,  習氣之魔由心生,  你叫我走我不離。  若你不識心是空,  除我之外更多魔!  若你識得心本性,  逆境反倒支持你;  乃至我,  岩石女妖亦聽命!

  如果不對這個認知妖魔都是自心的見地深具信心,我們又怎麼能用忿怒來降伏妖魔呢?

  當法師們造訪施主時,他們開心地吃著那些被殺來供養自己的羊肉,絲毫沒有遲疑;當他們主持特殊的儀軌以供養護法時,還聲稱必須有凈肉作為供品之一。對他們而言,這指的是剛被屠宰仍然帶血的鮮肉,來裝飾所有的食子與其他供品。這種令人畏懼的恐怖手法,只可能是苯教徒或外道的儀式,絕對不屬於佛教。在佛教中,一旦皈依佛法,我們就必須避免對其他眾生造成傷害。若所到之處都宰殺動物,享受其血肉,這怎麼可能不違反皈依的戒律呢?更進一步地說,依照大乘菩薩道的傳統,我們應該成為無邊眾生的依歸與保護者才是。然而,我們對那些應該受保護、帶有不幸惡業的眾生,卻沒有絲毫的悲心。相反地,應該由我們保護的眾生被殺害,它們被煮熟的血肉,擺在我們這些所謂的菩薩與保護者面前,被我們開心地大口吞食,舔著嘴唇盡情享用。還有什麼比這更為狠毒、殘忍的事呢?

  密咒金剛乘的法本說道:

  由於未依照法本備齊血肉供品,  而冒犯了本尊星哈(si?5?1ha)與查門(tramen)(9),  祈求聖地空行母原諒我們。

  注意此處「依照法本備齊血肉供品」的意思,是指要依照密咒乘密續法本所解釋的方法去準備齊全。而這些法本如何指示呢?

  五種肉與五種不死甘露,  是外薈供的食物與飲料。

  因此,根據法本供養血肉薈供,就是供養被認為適宜作為密咒乘三昧耶食品的五種肉,五種肉是人、馬、狗、象、牛的肉。這五種肉並未被惡行所染污,因為這些動物都不會被殺來食用。(10)把人肉、狗肉等視為不凈與卑賤,又把多汁而肥、剛被宰殺的動物肉視為凈肉,這種執著於「凈」與「不凈」的觀念,與法本所說的完全相反。這種態度就是所謂:

  將五味三昧耶物視為凈與不凈,或不經心地食用。

  換句話說,若有著「凈」或「不凈」的概念,就是違背了食物受用的三昧耶。即使是這五種適宜的肉,也只能在你有能力將所食之物轉化為不死甘露,而且你是在靜僻之處,為了特殊成就修行時才能使用。只因你喜歡肉的滋味而在村子裡隨意享用,就是所謂「違犯食物受用三昧耶的不經心食用」,這是違犯戒律的。

  因此,「凈肉」並不是指被宰殺以作為食物的動物肉,而是指「因過去業而死亡的動物的肉」。也就是說純粹由於過去業行,而導致年老、疾病或其他自然原因死亡的動物的肉。

  無比的達波仁波切曾說,如果把剛宰割、尚溫而帶血的肉品擺在壇城上,會讓所有的智慧本尊昏倒。也有人說將屠宰的動物之血肉供養給智慧本尊,就如同在母親眼前謀殺她的小孩一般。如果你邀請一位母親吃飯,而擺在面前的是她小孩的肉,她會喜歡還是會不喜歡?佛與菩薩照護三界眾生,就如同母親愛護她的獨子一般。因此,一隻受害於自己過往惡行的無辜動物,將其屠宰並以其血肉供養佛與菩薩,是絕對無法令他們歡喜的。如同寂天菩薩所言:

  如身著火者,  無樂可歡喜。  眾生受害時,  大悲者不樂。

  如果你修持供養護法等儀軌時,只用被屠宰的動物血肉來供養,那麼很確定的,依循佛陀教法的智慧本尊與護法們,由於他們都是清凈的菩薩,絕對不會接受這些如同擺在屠夫攤上的肉供品,他們甚至不會接近。相反地,喜歡鮮血與鮮肉,而且嗜好傷害的大惡靈,就會圍繞過來食用供品。

  這種「紅供養」儀式的修行者下了功夫之後,短期內人們也許會發現少許的利益。但因為這些相關的邪靈都持續在傷害他人,因此易於製造突發的問題與疾病。這種情況下,「紅色」儀式的修行者就再度出現供養血肉,然後又會有一陣子沒事。邪靈與「紅色」儀式的修行者,就如此成為不可分割的夥伴,永遠互相依賴。如同潛行獵殺的動物,它們浪跡四處,完全被啃骨噬肉的慾望所佔據,一再地尋找更多的受害者。而被邪靈控制的修行者,失去了先前對輪迴的厭離與解脫的渴望,所有以前曾有過的信心、凈觀與對佛法的興趣等特質,都完全消逝。即使佛陀本人從天上飛過,他們也不會生起信心;即使看見開腸破肚的動物,也不會生起悲心。他們永遠只在搜尋獵物,臉上火紅,全身憤怒地顫抖,毛髮直豎,如同殺手羅剎(rāk?5?3asas)赴戰場一般,而且為自己因親近邪靈所獲得的言語威力與加持力感到自豪。這些人一旦死去,馬上就會直接墮入地獄道;如果惡行尚未足以直墮地獄,他們就會投生到某邪靈之處,獵取其他眾生的生命力,或投生成為老鷹、野狼或其他肉食動物。

  赤松·德贊法王在位時,苯教徒以血肉作供養,為他祈福。當烏金第二佛、偉大的班智達無垢友、偉大的菩薩堪布與其他的大譯師、大學者,看到這些苯教徒的供品時,都非常憤怒。他們說:

  一法無有兩上師,  一教無有二修法,  苯教違反佛教法,  邪惡遠超俗惡行。  若你允許此修法,  吾等皆將歸鄉去。

  這些大學者完全不需要經過討論,就能獲得一致的結論。

  當國王請求他們演說佛法時,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甚至當國王要供養他們食物,他們也拒食。

  如果我們聲稱要追隨過去大學者、成就者與菩薩的腳步,卻以苯教徒的方式修持密咒乘深奧的儀式而傷害眾生,這不只破壞了至高無上的佛法教義,而且也玷辱三寶,更會讓自己與他人墮入地獄道。

  永遠選擇最卑微的位置,穿著簡單的衣服,儘力幫助所有其他的眾生。不論你做什麼事,專註於培養你的慈心與悲心,直到它們內化成為你的一部分。這樣的話,即使你不修持那些在形式上較為外在、明顯的法,譬如念誦祈請文、做善事,以及從事利他的事業等,對你還是很有用的。《正法集經》(Sūtra that Perfectly Encapsulates the Dharma)中說道:

  令欲修成佛果者,  不修多法修一法。  此法何耶?大悲心!  具者掌中擁諸法。

  有一回,有位比丘前來造訪敦巴格西。這位比丘是「三弟兄」(Three Brothers,即波托瓦、千格瓦、普瓊瓦[Puchun Gwa])與康巴·隆巴(KhampaLungpa)(11)的弟子。

  「波托瓦近來在做些什麼?」敦巴問這位比丘。

  「他在教授佛法,僧眾弟子有數百人」

  「善哉!善哉!那麼,普瓊瓦格西呢?」

  「他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以他與信徒所供養的材料,來建造佛陀身、口、意之像(12)!」

  「善哉!善哉!那麼,貢巴瓦(Gonpawa)呢?」

  「他成天只是坐禪,其餘什麼都不做」

  「善哉!善哉!告訴我,康巴·隆巴在做什麼?」

  「他獨自閉關,不斷地掩面哭泣。」

  這時,敦巴脫下帽子,雙手合掌於胸前,流淚而嘆道:「啊!這真是太好了,這是真正修持佛法!我可以告訴你他有多好,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會喜歡我說。」

  康巴·隆巴一直掩面哭泣,是因為他不停地念及在輪迴痛苦中受盡煎熬的眾生,而為眾生觀修悲心之故。

  有一天,千格瓦正在解釋慈心與悲心為何重要。朗吉·塘巴聽了,對他行大禮拜,並且說從此之後,他只要觀修慈心與悲心這兩項。千格瓦脫帽致敬,連說三次:「真是太好的消息了!」

  沒有什麼比悲心更能有效地凈化我們的惡業與蔽障。很久以前在印度,阿毘達磨(Abhidharma,論)的教法曾經有三次受到外道的挑戰,而且幾乎要消失了。有位名為「明律」(Prakā?0?2a?0?2īlā)的婆羅門女尼想道:「我此生是個女人。由於我低賤的地位,自己無法將佛陀的教義發揚光大。因此,我將與男人結合,生下兒子,讓我的兒子弘揚阿毘達磨的教法!」

  於是她與一位剎帝利種姓(古印度之貴族與武士)的男子生下聖者無著(Asa?5?3ga),又與一位婆羅門生下了世親(Vasubandhu)。當兩個兒子長大成人,他們問母親,各自的父親是做什麼的。

  母親告訴他們:「我生下你們,並不是要你們去追隨父親的腳步。你們是為了弘揚佛法而出生的,你們必須學習佛法,而且成為阿毘達磨的老師。」

  世親因此前往喀什米爾,跟隨眾賢(Sa?5?3ghabhadra)學習阿毘達磨。無著則去到了雞足山(Kukku?5?3apāda Mountain),開始觀修彌勒佛,希望可以親見他,跟他求法。雖然他努力禪修,但六年過去了,卻連一個吉祥的夢也沒有。

  「看來我是不會成功的了。」無著想著,氣餒地離開了。

  下山的途中,他看到一個人用柔軟的棉布磨擦著一支大鐵棒。「你這麼磨著,是要做什麼啊?」無著問此人。

  這人答道:「我需要一根針,所以,我要把這根棒子磨成針。」

  無著想:「他用這麼軟的棉布來磨那麼粗大的鐵棒,是永遠也磨不成針的。就算一百年內可以磨成,他能活那麼久嗎?

  如果一般人能為這麼微不足道的理由都花費這麼多精力,那麼顯然我在佛法的修持上還不夠堅持!」

  於是他回到山上去修行。又修了三年,還是沒有任何徵象。(13)

  「這回我相當確定自己是不會成功的了!」說著,就又打包上路。他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一塊高聳入雲的巨石。在巨石下,有個人用沾濕的羽毛在拍打著巨石。

  「你在做什麼?」無著問他。

  「這石頭太高了」,這人回答:「我家就在石頭的西邊,照不到陽光。所以我要磨掉它,讓它消失」

  無著抱持著與三年前一樣的想法,又回到山上修行了三年,但還是連個好夢都沒有。

  無著徹底地失望,對自己說:「不論我怎麼修都不會成功!」於是再度離開了。

  這回,他在路上遇見一隻母狗,它的一隻後腿殘廢,下半身潰爛,還爬滿了蛆子。儘管如此,這隻狗仍然極具攻擊性,它用前腳拖著下半身,企圖去咬他。無著不禁被深刻不忍的悲心所打動,於是,他切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來餵食那隻母狗。

  然後,他決定要幫它清除下半身的蟲子,卻又擔心如果用手指去抓,會把蟲子掐死,他心想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舌頭去舔掉它們。但是,看著這隻狗的身體潰爛,又長滿了膿,他怎麼也舔不下去。於是,他閉上眼時,伸出舌頭……

  結果,他的舌頭沒舔到母狗的身體,反而碰到了地面。

  他睜開眼時,發現那隻母狗不見了。在同個位置站著的竟是光環圍繞著的彌勒菩薩。

  「您真不仁慈,」無著哭道:「這麼多年來,都不現身!」

  「不是我沒現身,你、我從未分開過。但是你自己的惡業與障蔽太過深重,所以才會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已經使得業力稍微減輕了,所以才看得見那隻母狗。而剛才,因為你的大悲心,把障蔽完全都凈化了,所以你才能親眼見到我。如果你不相信,把我背在你的肩上,看看別人怎麼說!」

  於是,無著把彌勒菩薩擺在右肩上,走到市場,逢人便問:「你在我肩上看到什麼?」

  每個人都回答肩上什麼也沒有,除了一位老婦人,她的顯相比較沒有被習氣蒙蔽。她說:「你背著一隻腐爛的狗屍。」

  彌勒菩薩於是帶了無著到兜率天,並且教授他「彌勒五論」(Five Teachings of Maitreya)[14]及其他法教。回到人間之後,無著便廣傳大乘佛法的教義。

  由於沒有任何修行像悲心般能凈化我們所有過去的惡業,也由於悲心能無礙地培養殊勝的菩提心,所以,我們應堅忍持續地觀修悲心。

  觀修悲心的一個意象,就有如一位沒有手臂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小孩被河水沖走。這位母親的傷痛是多麼地難以忍受,她對小孩的愛如此深切,卻無法用手臂去抓住他。

  「我現在該怎麼辦?我能做什麼?」她自問。她唯一的念頭就是要找到救他的方法。她的心都碎了,一面追著他,一面哭泣著。

  與此完全相同的,所有三界眾生也都被苦難的河流衝到輪迴大海,席捲而走。不論我們有多麼不忍的悲心,都無法將他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如此觀修,並思索:「我現在能做什麼?」並且在你心底深處,祈請上師與三寶。

【4】觀修喜心

  想像某人有著高貴的出身,身強體壯,有錢又有勢;想像他處於善道,享受著舒適、快樂與長壽;他極為富裕,周遭還有許多僕役服侍。我們對他沒有絲毫的嫉妒或敵意,而且祈願他們愈發榮耀,享有更多善道的富足,免於所有危難,開展出更廣大的才智與其他完美的能力。然後,一再地告訴自己,如果一切眾生都能過這樣的日子,那該有多美好!

  開始觀修喜心時,首先想著一個易於令你生起好感的人,例如親戚、好友或你親愛的人,此人成功、滿足、安詳,而你也為他感到快樂。當你生起了這種快樂的感覺之後,嘗試在跟你無關的人身上培養相同的感覺。然後,再專註於所有曾經傷害過你的各種敵人,特別是任何令你感到嫉妒的人。把不能忍受別人擁有如此完美、富足的邪念追根拔起,並且對別人享有的每一種快樂,分別培養喜悅的感覺。最後,安住於離於任何概念的狀態中,以此結束禪修。

  「喜」是指擁有一顆離於嫉妒的心。因此,你應該以各種方式嘗試修持自心,避免嫉妒的惡念生起。尤其是菩薩,已生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應該努力成就所有的眾生於永久快樂的佛果,以及短暫快樂的天道與人道。因此,菩薩怎麼會為了一些因為過去世業力而享有榮譽與富貴的眾生,而感到不高興呢?

  一旦人們被嫉妒心所腐蝕,他就再也看不到別人的好處,而且自己的惡行也會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當密勒尊者的事業與榮耀四處散播時,有位邏輯學教授塔洛(Tarlo)非常嫉妒他,就開始攻擊尊者。儘管在很多狀況下,尊者為他顯現出各種天眼通與超自然的力量,塔洛對尊者都毫無信心,反而只以邪見與批評回報。他後來投生為一個大惡魔。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例子,可以告訴我們嫉妒心的威力。例如另外一位邏輯師雜普瓦(Tsakpuwa)格西,想毒害密勒尊者的故事。

  即使佛陀本人現前,他也無法引導一個嫉妒的人。一顆被嫉妒染污的心,無法看到別人任何的好處。而由於看不到別人的任何好處,因此連最微弱的信心都無法生起。而沒有信心,就無法接收悲心與加持。提婆達多與善星比丘都是佛陀的堂兄弟,他們兩人都飽受嫉妒心的折磨,而拒絕對佛陀生起絲毫的信心。雖然他們一輩子都陪伴在佛陀左右,但佛陀還是完全轉化不了他們的心。(15)

  再者,就算只是對他人存有邪念而未造成實質上的傷害,但對存有這種念頭的人來說,還是會產生極大的惡果。從前有兩位有名的格西,彼此敵對。有一天,其中一位知道另一位有個情婦。

  這位格西告訴他的侍者:「去準備好茶,因為我有一些有趣的消息。」

  侍者備好了茶,倒茶水時便問道:「什麼消息啊?」

  「聽說,」格西回答:「我們的仇家有個情婦!」

  當昆龐·扎甲(Kunpang Trakgyal)聽到這個故事時,據說他臉色下沉,問到:「這兩位格西當中,哪位犯了較重的惡行呢?」

  一直處於嫉妒與競爭的情緒當中,不僅增進不了自己的優勢,也傷害不到對手,它只會累積毫無利益的惡業。我們要拋棄這種卑劣的態度。別人有成就與好運,不論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健康、財富、知識或其他方面,我們都要真誠地替他們歡喜。反覆地一再思索,你為他們是這麼優秀的人才、這麼成功與幸運,而真正地感到高興。思索他們如果變得比現在更好,獲取所有可能得到的力量、財富、知識與其他好的品質,更是多麼美好!從心底深處如是觀修。

  作為喜無量心的意象,是一隻母駱駝尋回走失的小駱駝。

  在所有動物當中,駱駝被認為是最具母愛的。相對地,如果母駱駝失去了小駱駝,它的悲傷就會極為痛切。但要是它尋回了小孩,它的喜悅則是無邊的。這就是你應該試著去培養的「喜」心。

  四無量心對我們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有絕對的幫助。因此,很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去培養它們,直到這四無量心真正地根深蒂固。

  要讓這些觀念簡而易懂,我們可以將四無量心濃縮成為一句話:「仁慈的心」。一心一意,訓練自己隨時隨地都有顆仁慈的心。

  有一天,阿底峽尊者手痛,他把手放在仲·敦巴的腿上說:「您這位心地仁慈的人,請加持我的手!(16)」

  阿底峽尊者總是特彆強調慈心的重要性。跟人打招呼時,他不問:「你好嗎?」反而是說:「你的心對人仁慈嗎?」

  每當他教導時,都會說道:「要有顆仁慈的心!」

  我們的行為是正面或負面、強大或脆弱,都是由於我們的發心仁慈或不仁慈的力量所造成。當背後的發心是善的,我們的行為或言語就都是正面的,就像那個人把鞋底放在「擦擦」上的故事一般。當背後的發心是惡的,任何行為不論看起來多正面,事實上都是負面的。因此,不論在任何況下,都要學習時時保持仁慈的發心。有此一說:

  若發心良善,道與諸地(17)善;  若發心不善,道與諸地惡。  一切依發心,確認常為善。

  為什麼說如果發心是善的,那麼道與諸地就都是善的呢?

  從前有個老婦人牽著女兒的手渡河,但兩人竟被急流沖走。

  母親想道:「我被水沖走無所謂,只要女兒能活命就好!」

  同時,年輕的女孩正在想:「我被水沖走無所謂,只願母親不被淹沒!

  最終,她們兩人都遭到滅頂,但是由於她們對彼此存有善念,因此都投生於梵天的天道。

  另一則故事,有六位比丘與一位信差搭乘渡輪過佳撒可河(River Jasako),船從岸邊出發。

  走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旅程時,船夫對大家說:「我們太重了,如果有會游水的人,請跳入水中遊走。要不然,我就自己跳下去,你們其中一人來掌舵好了。」

  然而,沒有人會游水,也沒有人會掌舵。

  這時信差往船外跳,一邊哭道:「讓我一個人死,總比所有人一起死好!」

  天空頓時出現彩虹,落下花雨。信差雖然不會游水,但他還是安全地被衝到岸上。他不曾修習佛法,這是他一個單純的善念所帶來的即刻利益。

  而為何說如果念頭不善,道與諸地就會不善呢?

  從前有個乞丐,躺在皇宮的大門前,想著:「我希望這個國王的頭被砍掉,換我來當國王。」

  這個念頭一直在他的腦中打轉了整個晚上,快到清晨他才睡著。正當乞丐熟睡時,國王乘著馬車出門。這時,馬車的一個輪子壓過乞丐的頸部,乞丐因而身首異處。

  除非你以正念與警覺牢記你追隨佛法的目的,而且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否則強烈的執著與憎恨,很容易讓我們累積非常嚴重的惡果。雖然老乞丐的心愿永遠不會實現,但他念頭的果報卻馬上發生。國王舒適地睡在皇宮裡鑲嵌珠寶的大床上,有可能頭就突然掉下來嗎?縱使他被砍頭,王儲繼位的可能性不是比較大嗎?即使因為某種原因王儲不繼位,難道那些如虎、豹、熊般的大臣們不會去搶奪皇位,反而輪到這粗穢的老乞丐嗎?除非你仔細地檢查自己,否則就連這種荒誕的惡念也會生起。因此,如同夏哇巴(Shawopa)格西所言:

  不要去統治那些可能性不斷增長的想像王國!

  有一天,某位施主邀請佛陀與弟子們到家中供養。當時也有兩位乞食者在場,一位是剎帝利青年,另一位是婆羅門青年。這位婆羅門在佛陀與弟子們尚未受到供養前,就先過去乞食,因此沒得到任何東西。而剎帝利乞食者則等到每個人都受到供養後,才從大家的乞食缽中接受了許多好吃的剩飯、剩菜。(18)當天下午,兩人在路上就聊起這件事來。

  「如果我有錢的話,」剎帝利青年說:「我會一輩子以衣食供養佛陀與他的弟子。我會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供養他們,以示尊敬。」

  「如果我是個有權勢的國王,」婆羅門青年說:「我會砍下那光頭頑固分子的頭來,並且處決他所有的同黨!」

  後來,這位剎帝利到了另一個國家,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休息。當其他的樹影都隨著時辰移動時,這棵樹的影子卻仍然靜止不動。而這時,此地的國王正好駕崩不久,由於國王沒有子嗣,所以人們決定將王位傳給當地最具品德、最有力量的人。正常他們在搜尋新國王之際,遇見了這位睡在樹下的剎帝利青年。雖然午時已過很久,樹蔭卻還遮蔽著他,他們於是喚醒剎帝利,封他為王。從此,他便如願地一直尊敬供養佛陀與他的弟子。

  至於那位婆羅門青年,據說他躺在十字路口歇息時,被一輛過往的車子碾過,身首異處。

  如果你學習永遠只存善念,你此生所有的願望都會實現。仁慈的天人會保護你,而且你也會受到所有佛與菩薩的加持。你的一切所為都會是善的,而且在臨終時,你不會有痛苦。在來世,你也會投生在天道或人道,直到你最終證得究竟圓滿佛果為止。

  不要只是匆忙倉促地、未檢視自己的念頭與情緒下演出善行大戲,例如大禮拜、繞佛、念誦祈請文、持咒等。相反地,重要的是要時時檢查自己的態度,並且培養一顆仁慈的心。

【二】生起菩提心(19)

【1】依三種程度的勇氣分類

【1-1】國王的勇氣

  國王的首要任務是征服敵手、獎賞支持者,並且宣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只有在達成這些任務之後,他照顧子民的心愿才能實現。同樣地,希望自己先證得佛果,然後才帶領眾生成佛的這種願望,稱為「以國王之道」生起菩提心。

【1-2】船夫的勇氣

  船夫的目標是與船上所有的乘客一起到達彼岸。同樣地,希望自己與所有的眾生同時處得佛果的願望,稱為「以船夫之道」生起菩提心。

【1-3】牧羊人的勇氣

  牧羊人將羊群趕在自己前面,確保羊群有水喝、有草吃,而且避免它們受到豺、狼與其他野獸的攻擊,他們自己卻尾隨著羊群。同樣地,希望能使三界眾生先成就圓滿佛果,自己才成佛的這種態度,稱為「以牧羊人之道」生起菩提心。

  「國王之道」又稱「以大願生起菩提心」,是三者當中勇氣最少的。「船夫之道」又稱「以神聖的智慧生起菩提心」,比前者更具勇氣。傳統上說,彌勒菩薩就是以此法生起菩提心的。而「牧羊人之道」又稱以「無法比擬地生起菩提心」,是三者之中最具足非凡勇氣的。傳統上說,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以此法生起菩提心的。

【2】依菩薩諸地分類

  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上,「生起菩提心」又稱為「以發願的修行生起菩提心」。從初地到七地的菩薩地,稱為「以卓越完美的純淨髮心生起菩提心」。從八到十地的純凈地,稱為「生起圓滿成熟的菩提心」;[20]而在佛的果位,則稱為「離於一切障礙生起菩提心」。

【3】依菩提心的性質分類

  菩提心分為兩種:

  (一)相對(世俗)菩提心;  (二)究竟(勝義)菩提心。

【3-1】相對菩提心

  相對菩提心有兩個層面:

  (一)願菩提心;  (二)行菩提心。

【3-1-1】願菩提心

  在《入菩薩行》中,寂天菩薩提到這兩種層面的菩提心: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願行次第別。

  以前往拉薩的旅程為例。第一步是要發願:「我要去拉薩。」同樣地,相應於初發的念頭:「我將盡一切所能來確保所有眾生證得圓滿佛果。」這就是生起菩提心之「願」的層面。(21)

【3-1-2】行菩提心

  然後,你準備好必要的補給與馬匹,踏上了旅程,確實地行至拉薩。同樣地,你決定要修持布施、守護持戒、培養安忍、實踐精進、安住禪定,並以智慧修持自心,以便令一切眾生證得圓滿佛果。然後,你確確實實地修持此六度之道。這好比真正的旅程,也就是菩提心「行」的層面。(22)

【3-2】究竟菩提心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者都是相對菩提心(23)。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上,經過一段長時間修持相對菩提心之後,你終於抵達「見道」。此時,你會真實地體驗真如,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本然狀態。這就是超越一切戲論的智慧——空性的真諦。此時,你即生起究竟菩提心。(24)

【4】菩提心誓願(25)

  真正的究竟菩提心是依禪定之力所證得的,不依靠任何儀軌。然而,對我們初學者來說,要生起相對菩提心,則需要依循某些程序,一個讓我們能在心靈導師面前發願的儀式。然後,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以同樣的方法一再重新發願,使我們生起的菩提心不會退失,而且日益增長。

  如同你在作皈依修行時一樣,觀想佛、菩薩與眾聖尊在你面前的虛空中,讓他們作為你生起菩提心的見證,並如此思維:

  「在這廣大無邊宇宙中的所有無數眾生,自無始以來,在我們生命相續的流轉中,沒有一個不曾做過我的雙親。我可以確定的是,當他們做為我的父母親時,都曾溫柔地照顧我,給我最好的衣食,以愛心撫養我,他們都如同我現在的雙親一般地對待我。這些仁慈的父母親們,現在都翻騰於輪迴大海的波濤中,受盡痛苦。他們深陷於最黑暗的迷惑當中,既不知道什麼是修行正確的道路,也不知道什麼是應該避免的歧途。他們沒有真正的善知識來指引,沒有人可以庇護或保佑他們,沒有導師或同伴,也沒有希望與救援,如同在荒地中獨自流浪的盲人一般。我的老母親啊!我怎能獨自解脫而把您們都遺棄在輪迴當中呢?為了所有眾生,我要喚醒至高無上的菩提心。追隨並仿效過去菩薩們偉大的利眾之行,我要盡一切所能,付出所有的努力,直到完全沒有任何一個眾生留在輪迴當中為止!」

  持著這種態度,反覆念誦下面的偈頌,愈多遍愈好:

  5?1o(訶)!

  無數無盡諸顯現,  一如水中明月影,  眾生迷惑常流轉,  輪迴無盡鎖鏈中。  為令眾生常歇息,  光明本覺虛空中,  我以四種無量心,  生起殊勝菩提心。(26)

  在結束此課修之前如此觀想:依你的渴望虔敬心的力量,資糧田中諸聖尊一一化成光,自外而內,最後融入中央三寶總集的上師之中。然後,上師也化成光,融入於你,以此,皈依諸聖尊心中的究竟菩提心,得以清晰地生起於你自己的心中。然後如此祈請:

  珍貴無上菩提心,  未生之處願生起,  已生之處勿退失,  願其增長不止息。

然後,以此迴向福德:

  仿效文殊大英雄、  普賢與諸善知識。  我將一切諸善行,  圓滿迴向諸眾生。

  生起菩提心是聖者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有了這個法教,本身就已完整足夠,但是缺乏它,任何其他修行都無效,它是能治百病的萬靈藥。所有其他的法門,例如兩種積聚(積聚福德與智慧)、凈除染污、禪修本尊與持咒等,都只是令此如意寶——菩提心——於心中生起的方法而已。若沒有菩提心,單靠這些法門,無法將你引領到圓滿佛果的果位。(27)然而,一旦菩提心在你心中生起,你所修持的任何法門,都能引導你證得圓滿佛果。所以,要不斷地學習應用各種方法,讓菩提心在你心中生起,即使只是激起些微的火花也好。(28)

  以口訣教授指導你生起菩提心的上師,讓你得以邁向大乘之道,因此,他的恩德勝過任何給予你其他法教的上師。當阿底峽尊者提到他上師的名字時,他都會雙手合掌於胸前。但是當他提到金洲上師(Lord Suvar?5?5advīpa)時,他會合掌於頭頂,眼中含淚,他的弟子問他為何有這樣的差別。

  他們問到:「是因為這些上師的功德真的大小有別嗎?還是因為對你的慈愛有所不同呢?」

  阿底峽回答說:「我所有的上師都是真正的成就者,在這方面,他們的功德是相同的,但他們的慈愛之心就有點不同。我有的這一點點菩提心是來自於金洲大師的慈愛心,因此,我對他最為感激。」

  傳統上說,有關菩提心,最重要的不是去生起它,而是在於它已確實生起。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必須活生生地在我們心中。因此,光是念誦數百、千遍祈請文,卻沒把真義放在心上,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在佛與菩薩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願,卻不去持守,就等同於欺騙他們,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過失了。因此,也不要欺騙有情眾生,要時時培養菩提心。

【三】修持菩提心的戒律

  願菩提心的修持分為三個階段:

  (一)視他人與自己平等;  (二)自他交換;  (三)視他人比自己更重要。而有關行菩提心,則在於六度(六波羅密多)的修持。

【1】修持願菩提心的戒律

【1-1】視他人與自己平等

  我們自無始以來在輪迴苦海中流轉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無「我」之處堅信有一個「我」,在沒有「自己」之處深信「自己」真實存在,而且把那個「自己」當成我們唯一最鍾愛的對象。相反地,我們應該如此省思:

  「我們希求快樂可以持續,而永遠沒有任何痛苦。一旦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在身上,我們就難以忍受,即使只是被針刺到或被小小火苗燒到,都會讓我們痛聲大叫,我們就是無法忍受痛苦。背上若被虱子咬了,我們就會暴怒不已,會抓住小虱子,將它放在指甲上,然後用另一隻指甲用力把它掐死。即使虱子已經死去許久,我們還會一直憤怒地用力捏著指甲。時下大部分的人都不覺得殺死一隻虱子有什麼害處,但因為這是出於憤怒的舉動,所以,它就是造成投生於眾合地獄的確定因素。我們無法忍受這麼輕微的不適,而且以這種反應帶給另一眾生那麼多的痛苦,我們實在應該深感慚愧。

  與我們一樣,三界所有的眾生也都希望獲得快樂,避免任何痛苦。但是雖然他們都想要快樂,卻不知道只有修持十善行才能帶來快樂。雖然他們都不想受苦,卻將所有精力都投注於帶來痛苦的十惡行,所作所為完全與自己所希望獲得的背道而馳,因此一直都在受苦。在所有的這些眾生當中,沒有任何一位不曾在無始以來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如今我們已經被具格的心靈導師接受成為弟子,也接觸到真正的佛法,能夠分辨什麼對我們有利、什麼對我們有害,我們應該慈愛地照顧所有被他們自己的迷惑所困的老母親們;同時也應將他們與我們一視同仁,我們要忍受他們的偏見與忘恩,並且觀修敵友之間是毫無區別的。」

  將這些牢記心中,一再反覆地如此觀修。

  所有我們想要擁有的美好的、有用的東西,別人也都想要擁有。因此,一如你為自己的快樂與舒適而努力,你也要一直為別人的快樂與舒適而努力。一如你會試圖避免讓自己受到最細微的痛苦,你也要致力於避免讓別人承受最細微的痛苦。一如你為自己的幸福與富足感到喜悅,對別人的幸福與富足,你也應該感到發自內心的歡喜。簡而言之,視三界眾生與自己毫無分別,要想盡辦法讓每個眾生都享受現在與恆常的快樂,並將此視為你唯一的使命。

  當創巴·希那權(Trungpa Sinachen)向帕當巴·桑給請教,是否有一句話能包含所有完整的法教,帕當巴·桑給回答道:「任何你想要的來西,別人也一樣地想要。所以,就如此去做吧!」

  造成你拒絕別人、只顧自己的錯誤態度,是來自於執著與憎恨,你應當徹底將它去除。你應當將自己與別人完全一視同仁。

【1-2】自他交換

  仔細端詳一個確實飽受疾病、饑渴或其他痛苦折磨的人,如果找不到這樣的人,可以想像一個這樣的人就在你面前。

  當你呼氣時,想像把你所有的快樂與所擁有的最好的來西——你的身體、財富與福德之源,統統送給他,如同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上一樣。然後,當你吸氣時,想像自己吸入這個人所有的痛苦,由於如此,他變得快樂,離於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先對著某一個眾生開始觀修這個「給予快樂,吸納痛苦」的修持,然後漸漸地延伸,直到包含所有的眾生。

  每當任何不順心或痛苦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要對此刻正在三界輪迴中與你同樣承受痛苦的諸多眾生,誠心地生起深切廣大的憐憫心。立下強大的願望,願他們的一切痛苦不在他們身上成熟,反而在你的身上成熟,願他們都能離苦得樂。每當你感到快樂或心情好的時候,願你的快樂能夠擴展,為所有眾生帶來快樂。

  這個「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修持法,是所有步上大乘法教之道的人最究竟、最可靠的精要禪修法。如果你真正體驗那種交換髮生,即使只有一次,也會凈化你多劫累積的惡業與蔽障,並且會積聚廣大的福德與智慧。它會將你從惡道中解救出來,也會避免牽引你墮入惡道。

  佛陀在過去世曾投生於地獄道,在那裡的眾生都被迫拉車。他與一位同伴迦摩縷波(Kāmarupa)一起拉車,但他們兩人都太虛弱而拉不動車子。獄卒不斷地催促他們前進,並且用火紅熾熱的武器鞭打他們,使他們遭受到極度的痛苦。

  這位未來佛想道:「即使我們兩人一起拉,也拉不動這車子,我們兩人也因而都受到相同的痛苦。不如讓我來拉車,單獨承受痛苦,這樣迦摩縷波便可以解除痛苦。」

  於是他對獄卒說:「把繩套放在我的肩上,我要自己一人來拉車。」

  可是獄卒生氣了,說:「誰能做任何事,來讓別人免於承受他們自己業行的果報呢?」說著,就用棍棒對著他的頭部痛打。

  然而,正因為這個善念,佛陀馬上離開了地獄道而投生於天道。據說這是佛陀利益他人的開端。

  另一個故事提到,佛陀曾有一世投生為伐臘巴(Vallabha)船長的「女兒」(Daughter)。當時,佛陀再度由於真正體驗「自他交換」,而立即從惡道中解脫。從前,曾有個人名叫伐臘巴,他的兒子全都死了,因此,當他又添了一個兒子時,他決定將兒子命名為「女兒」,希望因此可讓兒子活下去。伐臘巴就出海去尋寶,但是船沉了,他也就淹死了。

  當這小孩長大後,就問母親有關父親的種姓行業。母親害怕說出真相後他也會出海,就謊稱他父親的種姓是做稻穀買賣的。於是「女兒」就成了稻穀商,每天賺取共值一個「嘎夏」(kar?5?3a)的四枚硬幣,奉養他母親。但不久之後,其他的谷商告訴他說他不屬於這個種姓,不適宜再從事這個行業。於是他被迫停業。

  「女兒」回去再問母親,這回母親告訴他父親是賣香的。於是他就去賣香,用每天賺取的八嘎夏供養母親。

  但是「女兒」再度被同行阻止,這回母親又說父親是賣衣服的,於是他成了衣商,每天給母親十六嘎夏。但不久,他又被其他的衣商逐出這個行業。

  有人告訴他說他的種姓是做珠寶生意的,於是他開始賣珠寶,每天可帶回三十二嘎夏給母親。這時,其他的珠寶商告訴他,他是屬於出海尋寶的種姓,而且這份工作是他一出生就註定要做的。

  當天,他回家告訴母親說:「我是屬於出海尋寶的種姓,所以我要航越大海,去做我該做的事!」

  母親說:「事實上,你確實是尋寶種姓的,但你父親與祖先們都因為尋寶而喪命於海上。如果你去,也會死在海上。拜託你不要去!就留在家裡從事別的行業吧!」

  但是「女兒」不聽從母親的話,他備齊了旅程所需的物品,準備離開時,母親抓住他的衣角哭泣,不肯讓他走。他非常生氣,叫道:「你的淚水只會讓我在航海旅途中帶來惡運!」於是,往她的頭踢了一腳,就走了。

  在海上,他的船觸了礁,整船的人幾乎全都溺斃。「女兒」抓住了一塊木板,被衝上了岸,他來到了一個名為「喜悅」(Joy)的小鎮。在一個用奇珍異寶建造的漂亮房子中,四個美麗的女神為他準備了絲質的坐墊,並且供奉他「三白」、「三甜」的豐盛美食。

  當他要啟程離開時,女神們警告他:「不要朝南行!否則會有大災難降臨!」但「女兒」不聽,就出發了。

  他來到另一個名為「歡喜」(Joyous)的小鎮,比前一個更漂亮,有八個美女服侍他。相同地,她們也警告他若南行必遇上大災難,但他還是置之不理,繼續出發。

  他又到了另一個更為美麗的小鎮,名為「迷惑」(Intoxication),有十六位非常標緻的女神迎接他。她們也是服侍他,並且警告他,但他還是充耳不聞。

  他繼續前行,來到一座白色的城堡,塔頂高聳入雲,此地稱為「梵天上師之城堡」(Guru Brahmā"s Castle)。在這裡,有三十二位驚艷脫俗的美麗女神邀他入內。她們為他準備了鋪滿絲墊的座椅,奉上「三白」、「三甜」的美食,並且懇求他留下來,但他執意要走。

  當他要出發時,她們告訴他:「不論你要去那裡,千萬不要走向南方,否則必定大難臨頭!」但他卻一意地想往南走。於是他還是朝南行去。

  不久後,他來到了一個鐵制的城堡,城塔高至雲端。在城門口,他看見一個黑人,瞪著一雙兇惡恐怖的紅眼,拳頭裡握著一根粗長的鐵棍。「女兒」問他城堡里有什麼,這人卻沉默不語。「女兒」往城內一瞧,竟然看見更多同樣的黑人。他心裡頓時生起一陣恐懼,渾身寒毛直豎。

  他想:「危險!這一定就是她們警告我的危險之地了!」

  他進入城內,見到一個人,他的腦袋正在被頭上旋轉的鐵輪絞碎。

  「你究竟做了什麼事而要受此懲罰?」「女兒」問道。

  「我踢了母親的頭,這就是完全成熟的果報啊!你呢?你為什麼不留在『梵天上師之城堡』中享受他們供奉給你的安樂呢?你為什麼跑來這裡找苦吃呢?」

  「我想我也是被業力推到這裡來的吧!」「女兒」想道。

  這時,忽然有個聲音從天空中響起:「讓受困者自由,讓自由者受困!」

  忽然,鐵輪跑到「女兒」頭上,他的腦袋就像另外那個人一樣被旋轉的鐵輪絞碎,令他感受到萬分難忍的痛苦。那種痛苦喚起了他對一切有著相同遭遇的眾生強烈的悲心。

  他想道:「在輪迴諸界當中,有許多其他眾生像我一樣,因為踢了母親的頭而遭受痛苦。願他們所有的苦楚都在我身上成熟,讓我獨自來替他們全部承擔。願他們在任一來世都不再承受這種痛苦!」

  說時遲,那時快,鐵輪立即飛到空中,他的痛苦消失了,他也飛到了七株棕櫚樹高的喜樂之境。

  「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修持,是獲得證悟不可或缺的究竟法門。事實上,昔日噶當巴大師們都將它作為主要的修持。有一次,已經精通諸多新傳、舊傳法教,並且熟知因明論的切噶瓦(Chekawa)格西去見恰辛瓦(Chakshingwa)格西。他看到格西的枕頭上有張小紙條,打開來一看,上面寫著:

  將收穫與勝利獻給他人,  將損失與挫敗留給自己。

  「真是殊勝的教法!」切噶瓦自忖,於是他問恰辛瓦,這個教法的名稱是什麼。

  「這是《朗吉·塘巴之修心八頌》(The Eight Verses of Langri Thangpa)。」恰辛瓦說。

  「誰持有這個教言的傳承?」

  「朗吉·塘巴格西本人。」

  切噶瓦決心要親自領受這個教法。於是他先到拉薩,花了數天繞行聖地。有一天傍晚,有位來自郎塘(Langthang)的麻瘋病患者告訴他,朗吉·塘巴已經圓寂了。切噶瓦便問他誰是傳承的繼承人,患者告知可能有兩位——向雄巴(Shangshungpa)與多德巴(Dodepa)。但是,這兩位卻無法就繼承傳承之事達成協議。然而,他們並不是為了競爭而爭吵。

  向雄巴告會訴多德巴:「您較年長,就由您來繼承吧!我會把您當作朗吉·塘巴本人來服侍。」但多德巴會回答:「不,您較有學問,您來當繼承人吧!」

  儘管他們兩位對彼此都持有凈觀,切噶瓦認為他們無法同意誰來繼承是一個缺點,兩者都不足以做為朗吉·塘巴的教法持有者。他繼續尋找誰是最適合的傳承持有者,而每個人都告訴他應是夏拉瓦(Sharawa)。

  夏拉瓦正好在為數千名僧眾傳授一部很長的教法。切噶瓦聽了好多天,卻沒聽聞到他想尋求的法教。

  「他似乎也沒得到此教法的真傳。」他想:「但是我會去問他,如果他有此教法,我就留下來,否則我還是離開比較好。」

  於是切噶瓦前去面見正在繞塔的夏拉瓦。他鋪了塊布在地上,邀夏拉瓦坐下,說:「我有事請教您。」

  夏拉瓦說:「尊貴的比丘!您有什麼問題?我自己總是在打坐的墊子上找到答案的。」

  「我讀到了這段文字:『將收穫與勝利獻給他人,將損失與挫敗留給自己』,我非常喜歡。這是不是一個深奧的教法?」

  夏拉瓦回答道:「尊貴的比丘!不論您喜不喜歡這個教法,除非您不想成就佛果,否則缺少不了它。」

  「您是否持有此教法的傳承?」

  「是的,這是我主要的修持法門。」夏拉瓦答道。

  「既然如此,我請求您教我這個法門。」切噶瓦說。

  「您能長時間留下來嗎?如果可以的話,我就教您。」夏拉瓦說。

  夏拉瓦根據切噶瓦的親身體驗(29)引導他,切噶瓦整整六年持續地修心。由於精進的修行,切噶瓦終能完全去除每一個自私的念頭。

  不論是要去除此生的疾病與痛苦,或是要降服鬼靈、惡魔或障礙製造者,沒有比這個「自他交換」菩提心禪修法更殊勝的教法了。以恆心毅力如是禪修,永遠不要持有「自己最重要」的負面心態,如同遠離毒藥一般。

【1-3】視他人比自己更重要

  「也許我處於輪迴之中,也許我會投生地獄,也許我會生病或由於不幸的遭遇而受苦,但我會一一承受。願其他眾生的痛苦在我身上成熟!願其他眾生獲得我所有的快樂,以及我善行所得的一切善果!」

  在內心深處生起這個念頭,並且實際付諸修行,仿效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慈瑜伽(Maitrīyogī)與法護(Dharmarak?5?3ita),以及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曾經生為蓮花王(King Padma)、大海龜與寶冠王(King Ma?5?5icū?5?7a)的例子。

  有一次,阿底峽的上師慈瑜伽正在說法,附近有個人向一隻狗拋擲石子,上師忽然痛聲大叫,從法座上摔了下來。在場的人看見那隻狗沒事,還以為上師一定是假裝的。慈瑜伽知道大家在想什麼,就轉過身來,只見他背上清清楚楚地留下了狗背被拋擲石子所引起的腫痕。大家這才眼見為真——上師親身替狗兒承受了被石子打中的皮肉之痛。

  法護上師最初是毘婆沙部(Vaibhā?5?3ika,分別說部)的聲聞班智達。雖然早年未曾聽聞過大乘的教法,但他卻與大乘傳統十分有緣,自然而然地充滿了大悲心。

  有一回,在他住的家鄉有個人身患重病,醫生說只有活人的肉當葯才能治這怪病。如果吃不到人肉,就沒希望了。

  「如果有用,就把我的肉給他吧!」法護說著,就切下了自己大腿的肉給那個病人。那人吃了,結果痊癒了。

  法護此時尚未證悟空性,所以,此舉令他的身體承受極大的痛苦。但由於大悲心,他一點也不感到後悔。

  「你感覺好一點了嗎?」他問那個病人。

  「是的,我的病已好了,但是看看我給您帶了多大的困難啊!」

  「如果能為你帶來快樂,我就是死亡也都願意忍受啊!」法護說道。

  但他實在很痛,根本就無法入眠。最後到黎明時分,他才累得打盹入睡,並且做了一場夢。

  有個身著白衣的人出現在他面前,對他說:「凡是要獲得證悟的人都必定經歷這樣的考驗。你做得很好!」這人吐了一口唾液在他的傷口上,用手塗抹了一下,傷口就癒合了,完全未留下任何疤痕。

  當法護從夢中醒來,發現傷口真的痊癒了。這位白衣人原來就是大悲聖者(30)觀世音菩薩本尊。此時,法護心中頓時生起對本然狀態的真實證悟,而且口中不斷念誦著龍樹菩薩的「中觀五論」(Five Treatiseson the Middle Way)[31]。

  很久以前,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投生為蓮花王。當時爆發了嚴重的流行病,許多子民都病死了。國王就召集大夫們,詢問應該如何治癒此病。

  「食用洛伊達(rohita)魚的肉便能治療此病,」大夫們說:「但是這個疾病障蔽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無法想出別的療法。」

  國王選了個吉日的早晨,沐浴後穿著新衣,舉行了懺悔與凈化的法會。然後對三寶作了豐盛的供養,並懇切地祈求道:「願我死後馬上投生為尼微塔河(River Nivrītta)里的一條洛伊達魚!」

  然後,他就從皇宮一千多腕尺高的塔樓跳下,並立刻投生為一條魚,還以人語大叫:「我是洛伊達魚!起快來取我的肉,吃我吧!」

  於是每個人都來吃它。當魚肉被吃完一面之後,魚就自己翻過身來將另一面給大家吃。當大家正在切割魚肉時,前面剛被吃完的的肉又長了回來。就這樣,大家吃了這面又吃另外一面,每個有病的人都被治癒了。然後,魚開口跟大家說話了。

  「我是你們的國王蓮花,我捨棄了自己的生命投生成洛伊達魚,為的是讓你們的傳染病得以治癒。請你們從此不再做壞事,盡自己的能力做好事,以示你們的感激之心。」

  大家都遵從蓮花王的勸誡,從此再也沒有任何人投生惡道。  又一次,釋迦牟尼投生為一隻大海龜。當時,有一艘載有五百個商人的船海上遇難。

  當所有的人都快要溺死時,大海龜以人語對他們叫道:「快爬到我的背上來!我會背著你們安全上岸!」

  海龜將所有的商人背上岸,然後累得睡倒在海邊。就在睡著時,飛來了一群八萬多隻的果蠅,並且吸食海龜的血。海龜醒來,看到有那麼多的果蠅,它意識到不論是回到海里,或是在地上滾動,都會殺死所有的蟲子。於是,它就留在原地靜靜地躺著,把生命獻給了它們。  後來,當這海龜成為佛陀時,這八萬隻果蠅即是前來聽聞佛法並了知真諦的八萬天人。  又有一回,佛陀投生於具處國(Sāketa),是金冠王(KingGolden Crest)與悅美(Queen Joyous Beauty)王后所生之子。  在他頭上有個肉髻(32),內有珍寶,會流出甘露,能化鐵為金,因此,他被稱為「寶冠」(Ma?5?5icū?5?7a)。他出生時,天上下了各種奇珍異寶之雨。他擁有一隻名為「妙山」(Excellent Mountain)的莊嚴寶象。他在位時,以佛法治理國家,總是慷慨大方地布施給窮困的人,因此,國內沒有貧窮與行乞的人。  有位仙人布利古(B?5?5ighu)把女兒嫁給了寶冠王。她自蓮花之中出生,具有各種吉祥的特徵。他們生了一個很像寶冠王的兒子,名為「蓮花冠」(Lotus Crest)。  有一天,國王決定舉辦一場大供養會,邀請了許多貴賓,包括布利古仙人,與一位難忍王(King Du?5?3yanta)。這時,帝釋天想要試探國王的發心,就化身為羅剎。他從供品的火中跳出來,快步邁向國王面前,要求食物與飲料。國王就奉上了各式各樣的飲食,但他全拒絕了。  他冷笑地說:「我只要剛剛被宰殺眾生的血肉!」  國王感到有些震驚,想道:「我不可能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取得這種來西,即使他把我殺了,我也不會去傷害其他的眾生。然而,除非我給予他要的來西,否則他的願望都將落空。我該怎麼辦呢?」  他於是決定,這是將自己的血肉作為供品的時候了,便說道:「我把自己的血肉供養給你好了!」  眾人一陣驚慌,他們試圖勸阻國王,卻都無效。國王切開他的頸部靜脈,把血供奉給羅剎飲用。羅剎盡性地喝足了血,國王又割下了幾片自己的肉,任由這妖魔吃到見骨為止。侍從們都悲痛萬分,王后昏倒在地上,但國王仍然保持清醒鎮定。  帝釋天非常歡喜。  他說道:「我是帝釋天,我不需要食肉飲血,所以你可以停止你布施的善舉了。」他用天神的甘露塗抹在國王的傷口上,傷口即刻就恢復原狀。  後來,寶冠王將妙山寶象賜給了他的大臣梵車(Chariot of Brahmā)。這時,陽焰(Marīcī)仙人的一位已得禪定的弟子到來。國王十分恭敬地迎接他,並問他是否想要什麼來西。  他說:「為了感恩教導我《吠陀經》的上師,我想供養他一位侍者,因為他現已年邁,又沒人照顧。我來向您求請,以您的夫人與兒子來供養他。」  國王於是讓妻兒跟著這名弟子離去,把他們供養給他的上師。  與此同時,難忍王正垂涎於那頭寶象。一回到自己的王宮,他就派使者去要求寶冠王將寶象獻給他,但寶冠王回復大寶象已經送給了一位婆羅門了。難忍王拒絕接受這個消息,並且威脅寶冠王如果交不出寶象,就要出兵攻打。當敵軍抵達城下,寶冠王不禁感到一股深切的悲傷。  他想道:「多麼令人傷心啊!貪婪竟然可以在一瞬間將自己最親密的朋友變成最仇恨的敵人!如果我準備跟他開戰,我可以輕易地將他擊敗。但是如此一來,許多眾生都會受苦,因此,我必須逃走!」

  這時,四位辟支佛出現,並且說道:「偉大的國王,您進入森林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於是國王避入他樂森林(Forest of Others" Enchantment),大臣們則去到陽焰仙人處,要求讓供養給了他的王子回來。陽焰仙人歸還了王子,於是王子率領軍隊作戰。難忍王戰敗,被逼撤退,而他的惡念與惡行,也為他自己的國土帶來了饑荒與疾病。  難忍王問他的祭司們如何能讓這些災難結束。他們說:「寶冠王的寶石是解除災難的妙方,您應該向他請求。」  難忍王回答道:「但他一定會拒絕。」  但祭司們堅持國王應該要去請求,畢竟寶冠王不正是因為不拒絕任何請求而聞名的嗎?於是他派了一位祭司前去請見寶冠王。  寶冠王此時正在森林中散步,走到了陽焰仙人隱居處附近。與此同時,他的王后妻子正在不遠處尋找蔬菜的根葉,卻被一個獵人攻擊了。  她哭喊:「寶冠王!救救我!」  她遙遠的哭喊傳到了寶冠王的耳朵,他於是前去看個究竟。獵人見他來臨,以為他就是仙人,唯恐被詛咒,就開溜了。寶冠王見到了過去在王宮中享受極度舒適生活的王后,如今竟是如此困苦,不禁悲痛萬分。  「多麼悲傷啊!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不可靠的!」  這時,難忍王派來的祭司正好來到。他向寶冠王敘述了發生的事情,並且跟他要求頭上的肉髻。  國王說:「把它切下來拿去吧!」  祭司將它切下帶了回去,在難忍王的國度里,所有的饑荒與疾病都結束了。  寶冠王因為傷口異常痛楚,生起了他對火熱地獄裡所有眾生的大悲心。他昏了過去。

  此時,群臣與眾天人因為看到吉兆而前來此處。  他們問到:「啊,國王!發生了什麼事?  國王坐起來,擦去了臉上的血跡,回答說:「難忍王派人來要我頭上的寶冠,於是我就給他了。」  「您為何會這麼做呢?」他們問。  「我自己並不想要得到任何東西,我唯一的願望就是解救難忍王國度里的疾病與饑荒。但是,還有一件我想要的東西是……」  「那是什麼?」他們問。  「能保護所有的眾生。」他回答。  「但難道您一點也不感到後悔嗎?」他們問到。  「不!完全不會。」國王說。  「看到您臉上的苦痛,實在很難相信您所說的話。」  國王說:「如果我真的毫不後悔把頭上的寶冠肉髻送給難忍王與他的隨從,就讓我的身體恢後原狀!」  果然,國王的身體恢復了原狀。他的隨從便乞求他回至宮中,但他卻拒絕了。這時,那四位辟支佛又再度出現。  「既然您這麼極力地幫助您的敵人,為何不也幫幫您的朋友們呢?」他們說:「現在,您應該回到宮中去了。」  國王於是回到王宮,為他的子民帶來許多利益與安樂。【2】修持行菩提心的戒律:六度  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都是善巧方便的修行。而第六度的智慧(般若),則屬於本初智慧的積聚。(33)

【2-1】布施度

  布施有三種形式:

  (一)財布施;  (二)法布施;  (三)無畏布施。

【2-1-1】財布施  財布施有三種:

  (一)一般布施;  (二)廣大布施;  (三)稀有廣大布施。

  (一)一般布施:這是指任何物質上的布施,甚至只是一小撮茶葉或一碗青稞。若是基於完全純凈的發心,物品的數量是無所謂的。《菩薩墮懺》(Confession of Downfalls)中談及「將僅是一小口食物布施給投生畜牲道的眾生,所得到的未來善果」。而諸聖者以大善巧與大悲心,據說可以用陀羅尼(dhāra?5?5is)(34)、咒語或其他方法的力量,只用一滴水或一粒青稞就能利益如恆河沙數的餓鬼道眾生。

  以白、紅供品做煙供能對遊走於空間中的餓鬼帶來大利益,而以攝取其他眾生生命來維生的神靈,也會因為嗅到食物煙供的味道,得到暫時的滿足,他們的心也會因為接受法布施而獲得解脫,(35)不再傷害別人,許多眾生也因而免於一死,這也成就了無畏布施。因此,修煙供包含了三種布施。

  既然水食子(水供)與煙供兩者都容易進行又很有效,因此,應該持續定時修持,無有間斷。若能每年供養十萬個水食子是非常好的。

  當人們有了一點物品或金錢,就會用一如臨終者抓緊的手,緊握不放,既不在此生使用,也不在來世運用。不論擁有多少,他們還是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且像是快要餓死了一般呻吟不已。這種行為,當下就會產生如同餓鬼道的經驗,即「與因相似的果報」。(36)

  我們要避免這種態度,並且以供養三寶或布施乞丐等行為,嘗試讓自己慷慨布施。如同密勒尊者所說:

  從自己口中挖出食物,布施到別人缽中。

  否則,如果你任由自己成為自私貪著的奴隸,那麼有一天,你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還會覺得不夠。而且,你不敢拿出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來布施,反而會告訴自己,要拿來布施給需要的人的物品,還得在未來或從別處取得。

  一般而言,佛陀所教導的財布施與其他有關物質財產的修持,主要都是針對在家菩薩。如果你是比丘或比丘尼,重點就是單純地減少貪慾,學習對既有的狀態知足。在山中隱匿處或僻靜之地,以堅毅的決心修持聖道三學(戒、定、慧的修持),並且欣然接受所有的艱困。

  有些修行者放棄他們精神上的修持,而去參與商業交易、農耕或其他謀生之道,並且以奸巧與欺騙的技倆累積財富。他們還為自己辯解,說自己是以所獲得的物品作為供養與布施之用,並以此來修行佛法。但這種人就是所謂的:

  當佛法的修持不依止佛法時,佛法本身就是投生三惡道之因。

  這些人的作法絕對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最重要的是,永遠要對自己所有的一切感到滿足。

  (二)廣大布施:這是指將非常稀有或對自己來說就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布施給別人,譬如自己的馬匹或大象,甚至是自己的兒女。

  (三)稀有廣大布施:這是指布施自己的四肢、身體或生命。例如大勇王子(Prince Great Courage)將他的身體布施給挨餓的母老虎,或如龍樹將自己的頭顱布施給禪陀迦王之子,或如蔓德賢公主(Princess Mandabhadrī)以自己的身軀餵食母老虎。然而,這種布施只應由已證得菩薩地的眾生來行持,一般眾生是沒有能力這麼做的。(37)目前,應在意念上毫無執著地奉獻自己的身體、生命與財富來利益他人,並且祈願有一天你有能力真正地將它們布施出去。

【2-1-2】法布施

  這是指利用給予灌頂、解說佛法、廣布經典等方法,引領他人趨入精神修持。然而,在自身私慾尚未消除時做這些利益別人的事情,也只不過是虛有其表的一場表演罷了。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問他,他們什麼時候可以教導別人,做利益他人的事,或替亡者修遷識法。阿底峽尊者回答道:

  當你已證得空性又具天眼通時,便可以指導他人。

  當你對一己之利(38)一無所求時,便可以為他人利益做事。

  當你已邁入見道時,便可以替亡者主持遷識法。

他又說:

  於此五濁末法時,

  非說誇張大話時,  心生堅定此其時;  非享崇高尊位時,  保持謙卑此其時;  非擁侍者弟子時,  獨自靜居此其時;  非欲照料弟子時,  照顧自己此其時;  非鑽字句研析時,  省思意義此其時;  非行四方遊走時,

  止居一處此其時。

  「三弟兄」問敦巴格西,是獨自閉關修行重要,還是以佛法幫助別人重要。敦巴格西回答說:

  對沒有體驗也無證量的初學者而言,嘗試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是沒有用的。別人從他身上無法獲得任何加持,就如空瓶倒不出東西一般。他的教言乏味而缺乏內涵,就像沒有壓過穀子就釀出來的啤酒一般。

  在發願的階段,有些人修行開始有點溫熱(warmth;藏drod)(39),但尚未建立紮實的穩定性,不能做利益眾生的事。他的加持力就像把某個東西從一個容器倒入另外一個容器,只能把自己倒空,才能裝滿他人。他的教言像油燈從一雙手傳遞到另一雙手,如果把燈傳給了別人,他就留在黑暗當中。

  但是對已經證得菩薩地的人來說,就能夠為他人的利益來做事。他的加持力就像是滿願瓶,可帶領所有眾生都成就,而自己不會幹涸。他的教言就像一盞中央大油燈,大家都可以獲得光線,他自己卻不會衰減。

  因此,在這末法時期,不是一般眾生向外去幫助他人的時候,而是要離群索居,以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來修心的時候。這是一個要遠離煩惱的時候。當一棵珍貴的藥用樹(40)剛剛發芽時,並不是去摘取葉子的時候,而是保護它的時候。

  基於這些原因,將佛法布施給他人是相當困難的。自己沒有親身體驗而對他人宣說佛法,對他們是完全沒有用的。至於以教授佛法而獲取供養與財富,那就是帕當巴·桑給所說的「利用佛法作為商品,以便致富」。

  直到你已經克服了自己對任何事物的欲求,否則最好不要匆忙地跳進去做利他的活動。相反地,應祈願那些傾向於善的神靈們,在聽到你祈請、持咒或念誦經文時,其心念得以獲得解脫。在水食子或施身法(41)儀軌文的末尾有一些祈請文,念誦這些來作為法供養,就已足夠。例如: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當你自私的慾念耗盡時,也將是完全為他人奉獻的時候了。此時,你對自己的平安與快樂毫不在乎,你的努力也不會有任何一刻的保留或休息。

【2-1-3】無畏布施

  這是指盡一己之能,實際去幫助有困難的人。舉例而言,這包括了對無安全住所的人給予庇護的處所;對無衛護者提供保護;以及陪伴孤苦伶仃的人等。無畏布施特別指諸如下列的舉動:在你能力所及的狀況下,禁止他人從事漁獵的活動;買回正要被屠宰的羊;以及救助瀕臨死亡的魚、蟲、飛蠅與其他動物。因為佛陀曾經教導,救助眾生性命是所有相對的善行當中最有利益的。  將各種布施綜合起來,就成了密續三昧耶中的最重要的一點。在《五佛部願》(The Vows of Five Families)中說道:  珍寶佛部三昧耶,  永遠修行四布施。【2-2】持戒度  持戒包含:

  (一)避免惡行;

  (二)從事善行;  (三)利益他人。【2-2-1】避免惡行  這是指一如抗拒毒藥般,拒絕所有對他人毫無益處的身、口、意十惡行。(42)【2-2-2】從事善行  這是指應當盡己一切所能去從事任何善行,為將來創造更多善的來源,不論它看起來是多麼地微不足道。  如同俗話說:「隨口、隨手皆可行善事,隨行、隨住亦會造惡業。」只有經由正念、警覺與謹慎,時時加以檢視,並且努力地行善、止惡,我們才能避免造作許多嚴重的惡行,有時這些惡行甚至只是在玩笑自娛時所造下的。  勿輕忽小惡,  認其無大害;  須知星星火,  亦足以燎原。  經常將這段勸誡的話付諸實踐,時時保持正念與警覺之心,你終究會於日常活動中積聚無可想像的善行資糧。當你經過一堆嘛呢石(Ma?5?5i stone)時,只是簡單地脫下帽子,由左側繞行以示敬意,並應用三殊勝法,就確定能將你引導至圓滿證悟的境界。俗話說:

  勿輕忽小善,  認其無大用;  長時點滴水,  亦能滿大缸。

  有個關於一隻豬被狗繞著佛塔追逐的故事;又有另一個有關七隻毛毛蟲隨著樹葉落入溪流中,被水流推著繞行佛塔的故事。這類的事件都足以引導這些眾生終究解脫。  因此,永遠捨棄最小的惡行,盡己之力行善,並且將一切福德迴向,利益所有的眾生。這包括了菩薩誓願中所有的戒律。【2-2-3】利益他人  如同前述,當你自己完全離於一切欲求時,就是你應用四種吸引眾生的方法(四攝法),從事直接利他事業的時候了。但是做為一個初學者,利益他人的方法,就是將訓練自己止惡、行善時所做的一切修行全部迴向,以利益一切眾生。這些都應以三殊勝法來進行。【2-3】安忍度  安忍包含三個層面:

  (一)被冤枉或錯怪時的安忍;  (二)為佛法而承受艱苦的安忍;  (三)無懼地面對甚深真諦的安忍。

【2-3-1】被冤枉或錯怪時的安忍

  這類的安忍應該通用在當你被攻擊、搶奪、打敗時,以及在當面被羞辱,或在背後被毀謗時。這時,不要以生氣或憤怒來應對,而應該以慈愛與大悲來正面回應。如果失去安忍心而為憤怒所屈服,那麼一時的嗔怒就能摧毀你千劫所累積的善行福德。如同《入菩薩行》中所說的:  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  一切諸福善,  一嗔能摧毀。(43)

又說:  罪惡莫過嗔,  難行莫若忍;(44)  故應以諸法,  努力修安忍。  切記嗔恨所帶來的壞處。因此,在面對任何的情況時,都要努力培養安忍心。帕當巴·桑給說:

  嗔恨敵人是業力造成的錯覺,  轉化你們仇恨的邪念吧,定日的人們!

阿底峽尊者又說:

  勿對傷害者嗔恨,  若對傷害者嗔恨,  何時方能修安忍?

  每當有人傷害你、侮辱你或不公平地指控你,只要你不對那個人發脾氣或心存怨恨,你就會消減許多過去的惡業與蔽障。運用這種狀況來培養安忍,可以讓你累積許多福德。因此,要把所有冤枉或錯怪你的人當作你的上師。有此一說:

  如果沒有令你生起嗔恨的對象,那麼你能對誰修持安忍呢?

  現今,我們常聽說某人是位非常好的喇嘛或比丘,可是卻有暴躁的脾氣。然而,世界上沒有比嗔怒更甚的缺失,因此,怎麼可能有人這麼好,同時卻又有這麼壞的脾氣呢?帕當巴·桑給說:

  你並不明白,由嗔恨所引起的一瞬間之行為,比由貪慾所引起的一百個行為還要壞。

  如果真正地已經將法教融會貫通,你所有身、語、意的行持,都應該如腳踩棉花般的輕柔,或如酥油糌粑湯一般的溫和。但狀況可能正好相反,你才做了一點善行或持守了一點戒律,就洋洋得意,非常自傲。或者每次只要有人才說了一個字,你就對他們說話的方式極度敏感;而當你認為自己被羞辱或批評時,就怒火中燒。你這種易怒的現象,表示你的心與佛法背道而馳,而且也表示佛法並未絲毫改變你的心。千格瓦格西說:

  如果在聞、思、修之後,我們的自我愈長愈大,安忍心也變得比嬰兒的皮膚還薄弱,比後藏的慊鬼還易怒的話,這就是我們的聞、思、修已完全走錯了方向的確定徵象。

  永遠要保持謙虛,穿著素樸,並且以尊敬的態度對待每個人,不論對方是善、惡或不善不惡的。以佛法馴服你的心,以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作為你的基礎,這無疑是所有修持中最為精要的重點,這比一千個對你自心毫無益處的「無上」的見解或「甚深」的禪修還要好。

【2-3-2】為佛法而承受艱苦的安忍

  為了修持佛法,你應該對酷熱、寒冷與所有其他的困難都置之不理。如密續所說:

  即使火獄刀海行,

  至死亦要尋佛法。

古代的噶當巴行者有這四個目標:

  以佛法為你心之根基,  以謙卑的生活為你佛法之根基,  以死亡之念為你謙卑生活之根基,  以空無為你死亡之根基。

  現今,我們以為自己可以一邊修持佛法,一邊從事世俗的活動,絲毫沒有必要下大決心(45)或經歷艱苦,還可以一直享有舒適、安樂與聲望。我們堅持這種想法,並且欽羨地說:「別人也這樣做到啊!看,那是位好喇嘛,他知道如何將佛法與世俗生活結合起來!」

  但是怎麼可能有辦法將佛法與世俗生活結合起來呢?那些聲稱這麼做的人,很可能是過著不錯的世俗生活,但是你可以確定他們不是在修持純正的佛法。聲稱自己能同時修持佛法與過著世俗生活,就好比說你能以雙頭針縫衣服,能將火與水放入同一個容器,或能騎著兩匹背道而馳的馬一樣。這些完全是不可能的。

  有任何凡夫能超越釋迦牟尼佛嗎?即使是佛陀本人,都無法一邊修持佛法,一邊過著世俗的生活。反之,他離開了他視如塵中唾液的王國,住在尼連禪河(River Nairanjanā)邊。他在那裡修持苦行長達六年,每年只以一滴水與一粒麥子維生。

  密勒日巴尊者又如何呢?他在修行時,沒有衣服可穿,也沒有食物可吃。他只靠吃蕁麻糊口,整個身體成了長滿綠毛的骷髏骨架。看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是人或是魔。他修持佛法到這種地步,如此堅持,又心甘情願地接受困苦煎熬,這確實證明追隨佛法又同時享有世俗生活是不可能的。難道密勒日巴尊者真的是太愚蠢,而不知道兩者結合的方法嗎?

  偉大的成就者美隆·多傑(Melong Dorje,鏡金剛)修行九年後才獲得證悟,其間除了香附子樹(lakhe tree)的樹皮之外,什麼都沒吃。佛法遍知主宰龍欽·冉江(Longchen Rabjam)尊者,只靠二十一顆水銀丸(46)生活了好幾個月。每逢下雪時,他就會爬入一個粗麻袋,將自己包裹在這個既是床鋪也是衣服的麻袋之中。

  過去所有的成就者得以獲得成就,都是下定決心修持佛法,心甘情願接受各種困難,完全拋棄所有的世俗活動。沒有一位是一邊修行、一邊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同時享有舒適、安樂與聲望的。仁增·吉美·林巴尊者說:

  等到替自己準備了舒適的住處、豐盛的食物、暖和的衣物與大方的施主時,你還沒開始修持佛法,卻已經完全在修持魔法了。

夏哇巴格西說:

  要誠心地修持佛法,就應以窮困作為你一生的志願。在窮困的一生結束時,你應該就能面對死亡。有了這種態度,你就可以確定,再也沒有任何神、魔或人類能為你製造困難。

密勒尊者唱道:

  無人詢問我疾病,  無人悼念我死亡,  獨自逝於隱居處,  瑜伽士之大願也。

  無足跡於我門外,  無血跡於我門內,(47)

  獨自逝於隱居處,  瑜伽士之大願也。

  無人關心我去處,  無處特殊欲前往,  獨自逝於隱居處,  瑜伽士之大願也。

  屍首腐化為蟲食,  骨骸為蠅所吸干,  獨自逝於隱居處,  瑜伽士之大願也。

  因此,應將所有對世俗生活的渴求棄於風中,並且致力於修行,完全不在乎炎熱、寒冷或任何其他的困難。這是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

【2-3-3】無懼地面對甚深真諦的安忍

  如果你有幸聽聞到甚深空性之本然狀態的法教,尤其是超越一切行為與作意的本然大圓滿教法要點,或超越善、惡業果的《十二金剛笑》(Twelve Vajra Laughs),或《稀有八句》(Eight Great Marvellous Verses,或稱《八大殊勝偈頌》)時,你應該試圖掌握法教真正的意義,不要生起邪見。

  對這些法教有錯誤的見解或批評它們,就是所謂的「拒絕佛法的惡行」。這會讓你墮入地獄深處無數劫之久。如同一則懺悔文所說:

  我曾多次造下拒絕佛法的惡業,那是比五無間罪更有害的行為。於此惡行,我虔心懺悔。

  有一天,有兩位具足十二頭陀行功德的印度比丘來到阿底峽面前。當阿底峽對他們解說「自我」並無本具的存在時,他們很欣喜。

  但是當尊者解釋到現象也無本具存在時,他們驚呼:「這多可怕啊!不可如此說!」而當尊者讀誦《心經》時,他們就捂著耳朵拒絕聽聞。(48)

  阿底峽尊者極為失望,對他們說:「除非你們能修持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然後對甚深教法生起信心,否則單靠你們清凈的誓願,是無法帶領你們到任何地方去的。」(49)

  據說在佛陀的時代,有許多非常傲慢的比丘,當他們聽到佛陀教導甚深的空性時,都吐血而死,而且投生地獄道。有一些其他的故事也記載了類似的事情。

  因此,對甚深的佛法與教導的人持有誠心與虔敬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你因自心的局限而對這些不感興趣,至少絕對不要去批評。

【2-4】精進度

  精進可分為三種:

  (一)鎧甲般的精進;  (二)行動上的精進;  (三)永不停歇的精進。(50)

【2-4-1】鎧甲般的精進

  當你聽到佛、菩薩與偉大上師們的生平故事,他們所做的種種事迹,以及為了佛法而經歷的磨練時,不要感到氣餒。千萬不要認為因為他們都是佛、菩薩,所以才能夠成就這些作為,而你永遠無法做到。相反地,你要了解他們純粹就是如此行持,才能有這樣的成就。既然你是他們的弟子,雖然你不一定能做得比他們好,但是除了追隨他們的腳步之外,你別無選擇。

  我們既缺乏他們那種自無始以來就在佛法上的持續修持,又被過去世的惡業所拖累。所以,如果連他們都需要歷經這麼多的堅持與奮鬥,我們又怎麼可能會不迫切需要這些過程呢?

  我們現在具足暇滿人身,也遇見真正的心靈導師,並且有幸接受甚深法教。現在有這個機會好好地修持純正的佛法,我們應該從心底發願認真地去做,而且做好準備去接受各種艱難,承擔各種負荷,並且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即使失去四肢與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鎧甲般的精進」(51)的意思。

【2-4-2】行動上的精進

  雖然你有意要學習與修持佛法,但是你可能會一直延遲到明天或後天,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地耗盡自己的生命。你千萬要避免將整個生命浪費在「永遠計劃要開始修行」上。竹·貝瑪·卡波(Druk PemaKarpo)說過:

  人生猶處屠宰圈,  死亡每秒在逼近。  若你延緩至明日,  臨終床上落淚悔!

  不要等到下一秒鐘才去修行,要像膽小鬼發現有條蛇在腿上,或舞娘發現頭髮著火一般,馬上想辦法開始行動。徹底地離棄世間的活動,現在就專心投入佛法的修持,否則你永遠不會找到時間修行,俗事一件件像漣漪般,沒完沒了。只有在你下定決心,從今起要終止這些俗事時,它們才會停止。如同遍知的龍欽巴尊者所說的:

  世間瑣事無窮止,  直至死亡方時盡。  然而只要放下它,  即刻終止其本性。

又說:  吾人活動似兒戲:  持續進行它不斷;  一旦停止即結束。

  一旦你想要修持佛法,就連一刻也不要被怠惰或拖延所征服。馬上去做,以無常之念敦促自己。這就稱為「行動上的精進」。

【2-4-3】永不停歇的精進

  不要只做了一點點閉關,或少許的生圓次第修行,或幾遍祈請文,或一、兩件善行,就對自己感到滿意。要發願終生修行,並且下定決心持續不斷地努力,以大河般穩定的力量直趨向前,直到你證得圓滿佛果為止。

  古之聖者說,我們應該如飢餓的氂牛吃草般地去修行。氂牛在吃這一處的草時,眼睛就已經注視著下一處的草。相同地,你在完成一項佛法修持之前,告訴自己,一旦完成現在的修持,馬上就進行下一項新的修持。

  嘗試每天不斷地加倍努力,一刻也不能讓自己的身、口、意陷入懶散的狀態或與佛法分離。仁增·吉美·林巴尊者說:

  愈接近死亡時修行愈堅決,此乃佛法修行人未被寒霜(52)所侵之徵象。

  現今,那些被譽為是大禪修者或好喇嘛的人,常有人會對他們說:「現在您已經不再需要做大禮拜、念誦祈請文、積聚福德與智慧、凈化蔽障等了。」

  不久後,他們自己也開始相信這種說法,認為自己非常重要,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但是,就像無與倫比的達波仁波切所說的:

  當你認為不再需要這些修行時,就證明了你更需要它們。

  印度大師定光(Dīpamkara,即阿底峽尊者)每天都做「擦擦」,他的手經常沾滿了泥巴。

  他的弟子說:「人們都在說閑話,像您這樣的大師卻滿手泥巴。況且,您這麼做可把自己累壞了!為何不讓我們替您做呢?」

  「你說的是什麼話?」定光說:「是否不久之後你們也要替我吃飯了呢?」

  直到你證得圓滿的佛果之前,你都還有過去的業與習性需要清除,也還需要獲得更多修行上的功德。所以,修行不要懈怠,也不能時有時無,要打從心底精進地去修持佛法,切勿以為自己的修行已經足夠。

  一般而言,你是否能證得佛果,完全看你有多精進。因此,竭盡所能努力地修持這三種精進。資質聰穎卻只有少許精進的人,只會是個下等的修行者。但資質不高,卻異常精進的人,就會成為上等的修行者。倘若一點也不精進,那麼所有其他的優點也都會變得毫無用處。遍知的吉美·林巴說過:

  無任何天資權勢,  無任何財富力量,  能助無精進之人——

  彼若無槳之船夫!

  飲食不要過量,睡眠需要平衡,持續而穩定地努力用功。你的心愿該一如好的弓弦,既不太緊,也不太松。那種時有時無、斷斷續續的修行,是無法帶你到任何地方去的。

【2-5】禪定度

  如果不先捨棄讓自己刺激或放逸的事物,不到人跡稀少的地方獨處的話,是不可能發展禪定的。所以一開始,很重要的是要捨棄那些令你放逸的事物。

【2-5-1】捨棄令你放逸的事物

  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會消散。父母、兄弟與姐妹,夫妻、朋友與親戚,甚至於我們一出生就有的血、肉與骨骼,都註定有一天要分離。我們要了解,執著於短暫無常的親友是徒勞無益的,我們應維持孤身獨處。惹巴·希瓦·烏(Repa Shiwa O)說過:

  佛果單獨在己中,  縱然法友能助修,  聚三集四生愛恨,  因此吾要自獨處。

  想要擁有,是我們麻煩的根源。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而且愈是富足,我們的貪婪也就愈加增長。如同俗話說:「有錢就是吝嗇」或「恰似有錢人,你得的愈多,需要的也就愈多。」又說:「要擺脫你的敵人,就得失去你的錢財。」你擁有愈多的資源、財富與產業,就會面臨愈多的敵人、強盜等危險。你可以畢生投入於積聚、護衛與增長財富,然而,這隻會帶給你痛苦與惡業。無上的龍樹菩薩說:

  積聚護衛增財富,  令你精力耗費盡。  須知財富只引來  無盡破壞與毀滅。

  即使有人擁有全世界的所有財富與資產,也改變不了他只需要足夠一己衣食的事實。但是不論他們多麼富有,卻還是捨不得吃一口食物,或捨不得穿件足夠遮背的衣服。他們不在意惡行或痛苦,對所有的批評置之不理。他們甘冒此生之險,把未來世拋入風中。為了最微不足道的物資財產,他們不顧誠信與羞恥,不顧佛法或三昧耶。他們花所有的時間追求食物、利潤與社會地位,就像漂泊的神靈追逐食子一般。他們浪費了整個生命,從未享有一天的自由、幸福或快樂。最終,累積了所有的財富之後,他們也許被謀財害命,因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然後,窮盡一生所累積的財富,就任由敵人或其他人揮霍。錢財全都耗盡了,但是為了致富而累積如須彌山那麼高的惡行,全都還是屬於他們的。這些惡業會讓他們流轉於難忍的下三道深處,永難脫身。所以,趁你還有機會時,應該充分運用此生的些微財產,為未來世做足準備。能有少許的食物與足以擋風的衣物,你就應該滿足了。

  那些只是志在此生的人,在法本中稱之為「幼稚之友」(childish friends)。他們非但不會感激你給他們的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會以傷害你來作為回報。不論你為他們做什麼,他們都覺得不對,難以取悅。如果你擁有的比他們多,他們就嫉妒你;如果你擁有的比他們少,他們就鄙視你。你跟他們相處得愈久,你的善業就愈減少,惡業也就與日俱增。遠離這種朋友,跟他們保持距離吧!

  商業、農耕、工業、學術這類的職業,會讓你從事忙著許多活動,並且會帶來無止盡的放逸之源。這些瑣碎的追逐,會讓你一直為了不重要的目標而不停地忙碌。不論你付出多少心血,都不會有什麼意義。這種征服敵人、偏愛友人的過程,是無止盡的。

  如同塵土中的唾液般,放棄這種無盡的活動與放逸吧!離開你的家鄉,走向不知名之處,棲身在只有野獸作伴的岩崖下。將你的身心安住於自在之境,(53)不要在乎食物、衣著或別人怎麼說,在沒有人跡的荒地過活吧!密勒尊者說:

  無人荒野石窟中,  我心憂傷無休止。  時時刻刻我渴望,  三世諸佛吾上師。

  如果你仿效尊者這麼做,就會發現如同俗話所說的:「在孤獨的地方,禪定就會生起。」在這種狀況下,法道上所有的功德,包括:對輪迴的醒悟、出離輪迴的決心、信心、凈觀、禪定等都會自然生起。盡你的能力讓自己如此生活。

  在渺無人跡的森林裡,在過去的佛與菩薩們曾經尋獲寧靜之處,不會有什麼會讓你忙碌的事物。那裡沒有令你分心的事物,沒有貿易、田耕,也沒有「幼稚之友」;鳥類與野鹿是易於相處的夥伴,山泉與樹葉是苦行者的食糧。本覺自然清明,禪定也會自然生起。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你可以從執著與嗔恨的鎖鏈中解脫出來,這種地方有一切的好處。在《月燈經》(The Moon Lamp Sūtra)與其他的經文中,佛陀曾說:僅只發願前往無人之處獨居,並往那方向前行七步,比供養十方諸佛如恆河沙數劫之久還更有價值。更何況如果你真正前去這種地方居住,那麼更會有多好!又有如此一說:

  深山渺無人跡處,  任何行持皆是善。

  在這種地方,即使你不刻意精進地修行,也自然會生起對輪迴的醒悟、出離輪迴的決心、慈愛與大悲,以及其他法道上的各種殊勝功德。因此,你全部的生命都只會是善的。在繁忙之處所控制不了的執著、嗔恨與所有的煩惱,都會自然消減,就只因為你現在獨自隱居的緣故。在這種狀況下,你會很容易開展法道上所有的功德。

  以上是修持禪定的前行,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2-5-2】實際的禪定

  禪定有三種:

  (一)一般人修習的禪定;  (二)清晰明辨的禪定;  (三)如來的圓滿禪定。

  (一)—般人修習的禪定:當你執著於禪定中的樂(bliss)、明(clarity)、無念(absence of thought)的覺受,而且刻意去追尋它們;或者由於你被禪定中的覺受所吸引,而染污了你的修持時,就稱為「一般人修習的禪定」。(54)

  (二)清晰明辨的禪定:當你對禪定中的覺受沒有任何執著,並且不再著迷於禪定,但還是攀緣於空性作為對治時,這稱為「清晰明辨的禪定」。

  (三)如來的圓滿禪定:當你不再持有空性的概念作為對治,而安住於實相的無概念禪定時,這就稱為「如來的圓滿禪定」。

  當你修習禪定時,重要的是要以「毘盧遮那七支坐」(55)的坐姿,眼睛維持著恰當的視線。教法上說:

  身直脈就直;  脈直氣就直;  氣直心就直。(56)

  不要躺下,或倚靠著任何東西,端身正坐,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安住於不執著於任何事物的平等舍的狀態中。這就是禪定度的精要。

【2-6】智慧度

  智慧度包括三個層面:

  (一)經由聽聞而得的智慧;

(二)經由思維而得的智慧;

  (三)經由禪修而得的智慧。

【2-6-1】經由聽聞而得的智慧

  這是指聽聞心靈導師宣說佛法的一切文字與意義,並且在上師說出這些言語的同時,了解它們的意義。

【2-6-2】經由思維而得的智慧

  這是指除了聽聞與了解上師的教導以外,還在自己心中反省,經由思維、檢視與分析,清楚了解其意義,並對不明白之處提出問題。僅僅假設自己知道或了解某些特別主題是不夠的;你必須完全確定,當時候到來,你獨處修行時,就能夠自己處理,而不需要問任何人來澄清某些要點。

【2-6-3】經由禪修而得的智慧

  透過禪修,當你對概念知識上的理解獲得實際的體驗時,就會發展出對本然狀態的真正證悟,而毫無偏差。確定的信心會從內在生起,你會從疑惑與遲疑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並且見到本然狀態的真實面目。

  經由聽聞與思維去除了所有的疑惑之後,你會獲得禪修中實際體驗,並且視所有的一切為非實存的空相,就如同「幻相八喻」中所說:

  如同在夢境中,五官所感知的一切外相併不實存,而是由於迷惑所顯現。  如同魔術表演,經由因緣與條件的暫時性結合,而現出事物來。  如同視覺的恍忽,事物似乎存在,但事實上卻空無一物。  如同海市蜃樓,事物顯現但非真實。  如同迴音,事物可以被感知,但其實內外都無有一物。  如同尋香城,既無居所,也無人居住。  如同反射的影像,事物顯現,本身卻不具真實性。  如同魔術變化出來的城市,有各式各樣的顯現,但其實並不存在。

  如此看待你一切顯相的事物,你會了解所有這些顯現在本質上都是虛假的。當你直視這個覺知事物主體的本性(心)時,那些對它顯現的客體並不會停止顯現,但是認為它們具有任何真實性存在的概念卻消退了。將心安歇在對實相的了悟中,如虛空一般空而清明,這就是智慧度。若詳細解釋六度,每一度可分成三部分,總共便有十八個部分。財布施又分成三個部分,所以總計二十個部分。如果我們加上「方便度」,便成為二十一個部分;加上「力量度」,便成二十二個部分;加上「誓願度」,便成二十三個部分;加上「本智度」(本初智慧度),便成二十四個部分。(57)

  更詳細的話,每一度可分成六個部分,總共就有三十六個部分。我們可以用布施度的「法布施」作為例子,來了解這種分法。

  當傳授佛法的上師、所要教導的佛法、接受教法的弟子,三者結合起來時,教授佛法就是「布施度」。這位上師不為尋求榮耀或報酬而傳授佛法,而且其所作所為沒有被自大或嫉妒他人居於高位,或任何其他煩惱所染污,這就是「持戒度」。他不厭其煩地一再解釋同一法句的意義,不在意所有的困難與自身的疲憊,這就是「安忍度」。他準時傳授佛法,不會怠惰與拖延,這就是「精進度」。他在講解課題時毫無散亂,心念不離其文字與意義,沒有錯誤,不加油添醋,也不省略內容,這就是「禪定度」。在傳授佛法時,他安住於滿盈的智慧中,離於主體、客體與行動的概念,那就是「智慧度」。因此,所有的六度全都具足。

  我們再來看看財布施,例如施捨飲食給乞丐。當所施物、施者、受者都具足了,布施的行為確實完成了,這就是「布施」。不施捨較差或壞掉的食物,而施捨自己喜好的飲食,就是「持戒」。即使受者一再乞求布施,也不會感到煩躁,就是「安忍」。樂於布施,也不去想有多困難或勞累,就是「精進」。不讓自己因別的念頭而分心,就是「禪定」。知道主體(施者)、客體(受者)與行為(布施)這三者都沒有本具的真實性,就是「智慧」。在此,一切六度又都包含在其中。持戒、安忍等等,也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分類定義。

  密勒尊者如此總結了六度的精要:

  圓滿捨棄實存念,  再無其他布施度。  圓滿去除狡猾欺,  再無其他持戒度。  圓滿離懼真實義,  再無其他安忍度。  圓滿不離常修行,  再無其他精進度。  圓滿安住本然流,  再無其他禪定度。  圓滿證悟本然境,  再無其他智慧度。  圓滿行持皆修法,  再無其他方便度。  圓滿征服四魔羅,  再無其他力量度。  圓滿自他二利益,  再無其他誓願度。  認知煩惱根本源,  再無其他本智度。

  阿底峽尊者的三大弟子庫、鄂與仲曾經問他,修行道上什麼是最好的,阿底峽尊者回答道:

  知無實存義,最佳之學者;  已然馴自心,最佳之比丘;  利他廣大願,最佳之功德;  時刻觀己心,最佳之言教;  知無本存相,最佳之藥方;  不合世間法,最佳之生活;  持續減煩惱,最佳之成就;  持續退欲求,最佳之徵兆:  若能斷執著,最佳之布施;  能平息此心,最佳之持戒;  處卑微之位,最佳之安忍;  棄絕諸活動,最佳之精進;  不改變自心,最佳之禪定;(58)  不取物實存,最佳之智慧。

仁增·吉美·林巴尊者也說:

  布施存於知足中,  放下即為其本質;  持戒不令三寶惱;(59)  安忍正念覺知俱;  精進五度之所需;  一切執取之顯現,  禪定覺受為本尊;(60)  智慧攀執自解脫,  其中無念、無念者,  它離邊見非尋常,(61)  它能超越一切苦,  它乃無上大寂靜。  切莫對眾人訴說,  將其神聖存自心。

  如果將包括六度在內的整個廣大菩薩道的法教歸納起來,可以簡述為「以大悲為唯一精要的空性」。薩拉哈在他的道歌(Dohā)中說道:

  缺乏大悲心,

  空性的見地無法帶你至無上之道。

  只觀修悲心,

  你將駐留於輪迴之中,何能解脫?

  然而,若人具足兩者,

  彼不住輪迴,亦不住涅槃。

  既不住輪迴,也不住涅槃,就是圓滿成佛「無住涅槃」的境界。如龍樹菩薩所說的:

  空性以大悲為其精要,  唯獨屬於尋求證悟者。

  有一回,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什麼是一切法教的究竟。

  「在所有的法教之中,最究竟的就是以大悲為唯一精要的空性。」上師回答說。「它就像強力的藥方,是能治癒世上所有疾病的萬靈丹。而恰如那強力的藥方一般,證悟空性的真諦——實相,就是所有一切煩惱的療方。」

  仲·敦巴又問:「那麼,為什麼有許多聲稱證悟空性的人,他們的執著與嗔恨並不見得較少呢?」

  「因為他們所謂的證悟只在言語上罷了,」阿底峽回答道:「他們要是真正掌握了空性的真實意義,他們的意念、言語、行為就會如同踩在棉花上,或如酥油糌粑湯一般地輕柔溫和。聖提婆上師曾說,即使只是質疑萬物的本質是否是空性,就足以讓輪迴(62)崩解。因此,真正證悟空性,是包含了法道上一切元素的萬靈妙藥。」

  仲·敦巴問:「法道的一切元素怎麼能都包含在空性的證悟呢?」

  「法道的一切元素都包含在六度之中。因此,如果你真正證悟了空性,就能自執著中解脫。由於你對內在或外在的事物沒有渴望、執著或欲求,你就一直具足布施度。沒有執著與攀求,你就不會被惡行所染污,也就一直具足持戒度。沒有了任何『我』與『我的』的概念,你沒有嗔恨,也就一直具足安忍度。你的心因證悟空性而真正地歡喜,你也就一直具足精進度。因為沒有來自執著事物為實存的散亂分心,你就一直具足禪定度。由於你不將任何事物概念化為主體、客體與行為,你就一直具足智慧度。」

  仲·敦巴又問到:「是否所有證悟真諦者,都純粹是經由空性的見地與禪定而成佛呢?」

  「我們所有感知的一切形象與聲音等,沒有任何一樣不是自心中生起的。證悟此心是『覺空不二』,就是『見』(view)。將此證悟時時護持於心,毫不散亂分心,就是『修』(meditation)。在這種狀態中,如魔術幻相般地修持兩種資糧的積聚,就是『行』(action)。如果你能將如是的修持變成活生生的體驗,它就會在你的夢中持續;如果這種體驗能在夢中出現,那麼在臨終時也會出現;而如果它在臨終時能出現,那麼在中陰狀態也會出現;如果這種體驗在中陰狀態也能如是現前,那麼你確定會證得殊勝的成就。」

  因此,聖者所教導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促使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善巧方便,而這菩提心就是以大悲為唯一精要的空性。

  如果缺乏菩提心,那麼不管見地與禪修的法教有多麼深奧,對證得圓滿佛果將毫無用處。密乘的修法,如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等教法,以菩提心修持,可於一生中達至圓滿佛果;但若缺乏菩提心,那麼就無異於外道的方法。外道也有很多包含觀修本尊、持誦咒語、以及修練氣與脈等方法;他們也依循因果律。但是就因為他們沒有皈依,或未生起菩提心,所以無法自輪迴中獲得解脫。因此,卡拉·貢瓊格西說:

  除非你能將心轉離世間法,否則從皈依戒到密乘三昧的所有誓願,都是無用的。

  除非你能平息自己的傲慢,否則一直對他人解說佛法,都是無用的。  如果你把皈依的戒律擺在最後,那麼在修行上做任何的進展,都是無用的。  除非你能讓菩提心與修行相互結合,否則日夜不停地修持,都是無用的。

  除非你先以皈依與菩提心來奠定適當的基礎,否則,不論你看起來如何精進於聞、思、修,都只會像在冬天結冰的湖上建造九層高塔,再於其牆上畫壁畫一般,終究都毫無意義。

  千萬不要低估皈依與菩提心的修持,以為那是較為劣等的,或只是適合初學者修持的功課而已。依照著任何法道的加行、正行與為行的架構,完整地完成皈依與菩提心的修持。無論一個人是好是壞、是高是低,最重要的是要以最虔誠的努力,專註於這些修行上。

  當喇嘛或比丘接受信眾的供養,或受亡者之託而收取錢財,或舉辦法事引渡亡者時,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他們絕對要有虔誠的菩提心,這是不可或缺的。若是沒有菩提心,他們的修法與灑凈對生者或亡者都將毫無用處。在別人看來,他們似乎是在助人;但在內心深處,那些幫助總是摻雜著自私的發心。對這些喇嘛或比丘而言,他們會因接受這些供養而受到染污,而且會產生無盡的過失,於下一世將他們引至惡道。

  即使有人能像鳥兒般地飛翔,像老鼠般地在地底下鑽爬,能無礙地穿越石塊,或能在石頭上留下腳印或手印,擁有無礙的天眼通,並能製造各種奇蹟,但是如果這個人沒有菩提心,他頂多只是一個外道或被魔羅附身的人而已。剛開始時,也許他會吸引一些天真無知的人,因折服於他的能力而供養他;但長期而言,他只會替自己與別人帶來災害。另一方面,一個真正擁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他沒有任何其他的功德,也會為與他有所接觸的人帶來利益。

  你不會知道何處會有菩薩出現。據說許多菩薩運用善巧方便,甚至會顯現於屠夫與娼妓當中。所以,要看出某人是否有菩提心是很難的。佛陀曾說:

  除了我本人與如我一般者,沒有人能評斷他人。

  因此,你只要這樣想:任何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人,不論他是本尊、上師、同修或其他任何人,都應視他為真正的佛。

  每當你覺得自己在修道上,擁有了某種進展徵象的功德時,不論是證悟本然狀態,或具足天眼通、禪定、親見本尊等,倘若你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持續穩定地增長,那就表示這些徵象是真實的功德。相反地,倘若這些體驗反而導致你減少了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那麼你也可以確定這些修道上狀似成就的徵象,如果不是魔障,就是你走錯修行之道了。

  事實上,對本然狀態的真正證悟,一定會有兩種態度伴隨而來:

  (一)對於修行上比我們更成熟的人,存有特別的信心與凈觀;

  (二)對於修行上不及我們的人,持有特別的慈愛與大悲之心。

  無與倫比的達波仁波切曾經問密勒尊者:「我何時才有能力指導他人?」

  尊者回答道:

  「有一天,你的證悟會讓你非常清晰地照見心的本性,與你現在的大不相同,而且完全離於各種疑惑。到那時候,你會以一種非比尋常的方式,將我這老爹看成真正的佛。同時,你也一定會對所有眾生生起自然的慈愛與大悲之心。到那麼一天,你就應該開始傳法了。」

  因此,在修持佛法上,要結合聞、思、修三者,不要讓它們互不相干,而且以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作為根基。如果不先以「聞」來去除疑惑,你永遠無法「修」。有此一說:

  不聞而修,就如同無臂攀岩。

  經由「聞」去消除疑惑,並不表示你必須了知廣大無數一切能知的課題。在這末法時期,我們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暫的一生中做到的。在此所指的是,任何你想付諸實修的教法,都應該從頭到尾確實無誤地了解如何去修。如果有任何懷疑或不確定,你應該思維這些教法,並且將這些因素排除。

  當阿底峽尊者在聶唐(Nyethang)時,商地(Shang)的納瓊·敦巴(Nachung Tonpa)、齊永·敦巴(Kyung Tonpa)與朗藏·敦巴(LhangtsangTonpa)一起請求他開示有關不同的邏輯系統。

  阿底峽回答道:

  「非佛教的外道與佛教從本身,都有許多邏輯系統,但他們都只是一連串的分別妄念而已。我們實在不需要那些不計其數的概念,因為生命太過短暫,無法一一研究,現在正是將它們濃縮而取其精要的時候」

  「如何濃縮而取其精要呢?」商地的納瓊·敦巴問到。

  阿底峽回答道:

  「藉由對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以慈愛與大悲修持菩提心;藉由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而努力積聚兩種資糧;藉由將因此得來的未來善業之源,全部迴向所有眾生,令其一一得以圓滿證悟;最後,藉由認知到所有這些的本質都是空性,如同夢境與幻相一般。」

  如果你不知如何將任何修持濃縮到其精要,那麼不管擁有多少資訊、知識與概念上的理解,對你都毫無用處。

  當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時,他應邀前去探訪大譯師仁欽·桑波(Rinchen Zangpo)。他向譯師列出一長串教法的名稱,看他知道哪些。結果沒有一個是仁欽·桑波所不知道的,阿底峽非常高興。

  「好極了!」他說:「在西藏已經有您如此博學的人,我來此地實在是多餘的。那麼,當你坐下來修行時,如何將所有這些法教綜合起來呢?」

  「我依照個別法本上所解釋的教法,一個個地修持。」仁欽·桑波說。

  「糟糕的譯師!」尊者失望地說:「畢竟我來西藏還是有必要的!」

  「但我應該怎麼做才對呢?」譯師問道。

  「你應該找出一切法教之間共同的精要,然後依此修持。」阿底峽告訴他。

  要依據上師的口訣教授,尋求修法的重點,這是不可或缺的。一旦知道了要點,你一定要付諸修行,否則是完全無用的。密勒尊者說:

  飢餓的人光聽到食物並不會滿足,他們需要的是吃。同樣地,光知道佛法是無用的,佛法是需要去修持的。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對治煩惱與我執。密勒尊者又說: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從人的臉色有多紅潤,便知道他是否剛吃過東西。同樣地,你也可以從佛法是否對治了某人的煩惱與我執,看出他是否理解與修持佛法。

  有一回,波托瓦問敦巴格西,佛法與非佛法之間的分界線是什麼。格西回答道:

  若它能消除煩惱,就是佛法;

  若不能消除煩惱,它就是非佛法。

  若它不隨順世俗之道,就是佛法;

  若隨順世俗之道,它就是非佛法。

  若它符合經典與你所受的言教,就是佛法;

  若不符合經典與你所受的言教,它就是非佛法。

  若它能留下正面的印記,就是佛法;

  若留下負面的印記,它就是非佛法。

切貢(Chegom)上師說:

  相信業果,是一般根器者的正確見地。了悟內在與外在的所有現象是顯現與空性、本覺與空性的結合(顯空、覺空雙運),是較高根器者的正確見地。了悟見地、持見地者、證悟本身三者不二,(63)是最高根器者的正確見地。

  將心維持在完全專註於它的對象,是一般根器者的正確禪修。將心安歇於四種結合的專註(64),是較高根器者的正確禪修。於無概念(non-conceptualization)的境界中,其中無禪修的對象、無禪修者,也無禪修覺受,是最高根器者的正確禪修。

  對業果,如保護自己雙眼般謹慎,是一般根器者的正確行持。於行動中同時體驗一切事物如夢如幻,是較高根器者的正確行持。全然「無行」(non-action)(65),是最高根器者的正確行持。

  我執、煩惱、妄念逐漸減少,就是修行者「溫熱」的徵象,不論他是一般、較高或最高根器者。

無與倫比的達波仁波切在其所著的《勝道寶鬘論》(The Precious Supreme Path)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因此,學習佛法時,你應該知道如何獲得精要。偉大的龍欽巴說:

  學問無限如夜空星辰,

  能學之課題無窮無盡。

  直接掌握其根本精要,

  即為法身不變之城堡。

然後,當你思維佛法時,應該讓自己去除疑惑。帕當巴·桑給說:

  如母鷹尋捕獵物般,追尋上師指示;

  如糜鹿聽聞樂音般,聽聞佛法教義;

  如啞巴品嘗食物般,如是禪修法教;

  如牧者修剪羊毛般,反覆思維教義;

  如日自雲中出現般,直接獲得成就。

  聞、思、修佛法,三者應該同時進行。無與倫比的達波仁波切說:

  把佛法的聞、思、修攪合在一起同步進行,是正確無誤的要點。

  聞、思、修的結果,應該是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穩定,而且真正地增長,伴隨著我執與煩惱穩定,而且真正地減少。

  上述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教法,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也是所有法道的根本精要,這是無可或缺的教法。有了這個教法,就已絕對足夠。然而,缺少了這個教法,其他的都無益。因此,不要僅只滿足於聽聞與了解,必須從心底深處切實地付諸修行!

我雖聲稱喚起菩提心,

但它仍未生起;

我雖修持六度之法道,

但我私心尚存。

我與心胸狹窄諸眾生,祈請獲得加持,

祈願我等能虔心修持,無上之菩提心。

轉載自功德仙女
推薦閱讀:

[轉載]迴旋灸臨床應用推薦
Daisy|本周我喜歡
推薦給教牧人員的屬靈書籍
寵物蛇類的品種推薦
糖尿病友控血糖,營養師們推薦吃的6種水果 !

TAG:推薦 | 好書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