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沐浴文化與傳統道德的關係

喬拯克

(北京新東方學校)

【摘要】中國古代儒家創始人非常講究沐浴,並把沐浴提升到文明高度,把它看成是一種禮節。在儒家文化思想視為正統思想的時期,沐浴被確定為禮儀規則:「沐浴而朝,齋戒沐浴以祀上帝」。儒家把沐浴與禮節、法律等融為一體,把沐浴看成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儒家沐浴文化的歷史內涵深厚。儒家對沐浴的認識極其深刻,「浴德」的內涵高深,既是一種重視道德的高級價值觀,也是一種追求儒禮完美的上乘審美觀。儒家沐浴文化史有2000 多年,積蓄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寧靜、柔順、和諧、儒雅的沐浴文化模式。禮(儒行雲):「儒有澡身而浴德。」本文試就沐浴文化與古代傳統道德關係進行說明。

【關鍵詞】沐浴,禮儀,傳統道德

水是萬物的本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有水的信仰。古埃及和巴比倫神話都認為:泰初之世,—切皆水,水為原始的混沌狀態,萬物皆由水生。古印度典籍《梨懼吠陀》中認為「水為一切之母,邃古之初,唯水而已」。古希臘神話中海洋之神奧克安創造了世界萬物,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前後的泰勒就提出了水是萬物本原的命題,女神阿芙洛狄忒就是從水中誕生的。中國各民族的創世神話認為水孕育了人類,彝族典籍《六祖史詩》就說「人祖來自水,我祖水中生」。春秋時期的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亦指出「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過之宗室也」。在古神話哲學意識的表述上,水是一種具有生殖力、生命力的物質,可以形成天地、孕育人類,水之所以被視作萬物的始原、創世的聖物、生命的本質,是因為水與植物的生長、水生動物的存活有直接關係,原始初民由此而推想到水與一切事物的生命息息相關,水是生命之源,天地萬物及人類皆由水生。所以遠古人類普遍都有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來源於水的認識。

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而與自然抗爭,生存下來,初民在炎熱的夏天,常在水中將身體降溫,這是原始的出於生存本能為目的的沐浴活動,而且只是少部分人這樣嘗試過。因而基本上沒有道德成分在其中,如同動物中的河馬有在夏天將身體泡在水中以形成的動物生理上的需求。商周始,沐浴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當時已經出現用以沐浴的器皿。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莊子·則陽》:「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其中的「鑒」就是作為洗浴的器具。古漢語詞典中的「鑒」的解釋有一條「古代青銅容器名。形似大盆。用以盛水或冰,大的還可用做浴器。盛行於東周」。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遂成定製。這時的沐浴已經不再被簡單的認為其只有潔身凈體的作用,而且被作為傳統道德禮儀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凡是重大事件之前都要進行沐浴,如在祀神祭祖中進行的齋戒時,前三日或一日,與祭者必須禁食腥葷,沐浴凈身,以示對神靈肅敬。這在《周禮》中有記載。

先秦思想家荀子對水作了概括,並且賦予它道德的屬性。《荀子·宥坐》在對水的多種屬性和功能進行讚美時寫道:「以出以入,以就鮮潔。」這說明水具有洗滌功能,它可以使物體變得純凈鮮潔。「在中國,3000多年前就有用藥物浸泡的溶液洗澡的習俗,尤其在唐朝以後,香水葯浴成了后妃嬪娥和閨閣千金保護皮膚的美容方法。」《九歌·少司命》寫道:「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是大司命和少司命兩個對偶神在咸池洗沐的表達。這些神靈在太陽升起或降落的地方洗頭是他們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人們將在洗髮與長生長壽聯繫在一起,將其視為超越個體有限生命的象徵。《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朝濯發於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也有同樣的表達。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沐,濯(洗)發也。浴,灑(洗)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從這看出沐浴在古代開始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完整而且詳細的生活內容。「沐」在象形文字里像雙手掬水洗髮狀,會意為沐,從字的組合來講又寓意原來洗澡所使用的工具為木桶,「浴」像人置身於器皿之中,並在人的兩邊加上水滴會意為「浴」。從字義上來講「沐」代表了禮節、宗仰,「浴」賦予洗澡更深層內涵,這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沐浴文化的解釋。

《史記·屈原列傳》:「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新浴者,必振衣。」中國古代貴族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儀容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紀下》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對沐浴格外鍾愛,還專門撰寫了三卷《沐浴經》大力倡導沐浴,可稱足中國最早的沐浴專著。為此在當時洗頭洗澡成為人們日常清潔衛生的生活環節。自先秦以來就已形成三日—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生活習俗,古人洗頭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無論男女均束髮覆巾,容易積累塵膩,所以必須勤洗頭。南期梁人殷芸《殷芸小說》記載了一則洗頭的故事:晉明帝為太子時,聞元帝泳,上啟云:「臣紹言,伏蒙百日沐頭,老壽多宜,謹拜表駕。」答云:「春正月泳頭,至今大垢臭,故力沐耳;得啟,知汝孝愛.當如今言,父子享祿長生也。」又啟云:「伏聞沐久,想勞極,不審尊體何如?」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極勞也。」說明了沐浴的重要性。

在家庭夫妻的禮儀中也同樣包含了一定的沐浴禮節。《禮記·內則第十二》:男女未成年時,「男女未冠笄禮者,」「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室)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P389)當男女結為夫妻以後,「不敢共湢(浴室)浴,」「禮始於謹夫婦。」生子後「…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P395)[①]詳細的說明了沐浴活動的進行並不隨意而發,而是有一定的講究,這便是婚前應互相尊重對方。男女婚前在沐浴上同樣授受不親,應遵照禮節。

沐浴中的尊老禮節固定很是詳細與具體,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倫理道,《禮記·內則》:「…五日則(tan)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潘請靧(洗臉);足垢,火覃 湯請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做晚輩的每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澡一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期間如果父母臉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所以在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老人沐浴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情,而且早已經被寫入中國古代的道德文化。

少數民族信仰中的包含的沐浴成分包含的意義十分重要,「每年夏末秋初,在中國拉薩的東南方上空出現「棄山星」時,藏民們便開始七天的沐浴節.沐浴節期間,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來到江河洗澡,每天黎明而出,日落而歸,同時還進行各種各樣的歌舞娛樂活動,歡度這一年一度的沐浴節。」[②]藏族的沐浴節來歷的傳說中有這樣的記載:「一面黃肌瘦、遍身創痍的姑娘,跳進一條清澈的河水中沐浴之後,病態全消,而且變得容光煥發,成為一個非常健康美麗的姑娘」,以示教化。[③]說明沐浴是一種少數民族的精神信仰內容,逐漸成為其民族特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古代傳統道德中的追求美好事物,自我塑造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的市井文化中,沐浴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寓意,我國揚州在明清時代由於鹽商富集。休閑享樂的飲食文化和沐浴文化都相當發達。當地風俗稱之為:「早上皮包水(指揚州人吃早茶的習慣),晚上水包皮(泡澡)」,形成淮揚的一大地方特色。

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通過沐浴而潔凈其身同樣體現的是對他人的尊重、熱愛。《周禮·儀禮聘禮第八》:「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④](P207)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澡一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是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賜食的尊重。《周禮·儀禮士虞禮第十四》:「虞,沐浴,不櫛。」(P248)[⑤]這樣的做法既顯示了主人的熱情大方對客人的尊重,有遵照了禮法而不失身份。

喪禮中的沐浴禮規定紛繁,《禮記·士喪禮》第十二:「沐巾一,浴巾二,皆用浴,於笲(古代一種圓形竹器)。櫛,於簟。浴衣,於篋(小箱子)。」(P230)具體規定了死者沐浴的器物。「外御受沐入,主人皆出,戶外北面。乃沐,…」(P230)[⑥]具體了死者沐浴的程序。《儀禮·既文禮》:「御者四人,抗衾而浴,…。其母之喪,則內御者浴。」具體的說明了為死者沐浴的細節。《周禮·禮記曲禮上》:「居喪之禮:頭創則沐,身有瘍則浴;」(P285)[⑦]由此看出,當時人們將沐浴作為禮儀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古人相信「靈魂不滅」、「靈魂轉世」之說,在此觀念的支配下,傳統喪禮往往包含祈願死者「再生」或「轉世」的內容,以水舉行的喪禮儀式,就包含了祈願死者再生的意義,借水來「實現」死者的「再生」。正如向柏松在《中國水崇拜》中所說:「水的再生信仰,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由原始水祟拜所包含的水生殖信仰引申而來的。……因為生殖與再生都是生命產生的現象。」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治喪,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喪葬禮儀。為死者沐浴,以便讓死者潔凈返本,稱作「洗屍」,是喪禮中重要儀式之一,從周朝開始,歷代均有嚴格法式。《禮記 檀弓上》在談到為死者沐浴時云:「掘中霤而浴。」據唐人孔穎達疏解釋,就是掘室中之地作坎。架床於坎上,移屍隊上而浴,讓浴屍之水流入坎中。「故云掘中霤而浴也。」為了避免死者裸露,還須四人舉起布幅為死者遮擋,即為《儀禮 既夕禮》所云:「御各四入.抗衾而浴。」又據《禮記·喪人記》、《儀禮·士喪禮》等書記成,人死之後,在小斂之前受沫浴。 洗屍儀式,後代承周制而略有所變,唐代《開元禮 四品以下至庶人禮》云:「沐浴,掌事者掘於階間,近西南。其廣尺,長二月,深二尺。南取壤為塊灶於西牆下,以俟煮汁,新盆、盤、瓶、六翮皆濯之。陳於西階下。……沐巾一,浴巾二,用絺成紘、實於笄,櫛實於箱若簟,浴於實於篋,皆具於西序下。……主人以下既出,乃沐櫛,束髮問組, 用巾。浴則四人抗衾,二人浴。拭用巾, 用浴衣。……」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買水沽水》云:「欽人始死,孝子披髮頂竹笠,攜瓶甕,持紙錢,往水濱號慟,擲錢於水而汲歸浴屍,謂之買水,否則鄰里以為不孝。」因此這裡的沐浴的意義是對死者的尊重與懷念。

沐浴是人神交往過程中的重要準備,表達的是對神靈的崇敬。沐浴又是兩性交往的契機和紐帶,表達的是愛的需要。《孟子·離婁下》寫道:「西子蒙不潔,則人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這裡的惡人,指的是形貌醜陋者,先民在祭祀神靈之前要進行沐浴,通過潔凈其身來表達對神靈的虔誠和尊敬。《九歌·雲中君》等也有相關的描寫:「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王逸註:「言已將修饗祭以事雲神,乃使靈巫先浴蘭湯,沐香芷,衣五采,華衣飾以杜若之英,以自潔清也。」[⑧](P57) 從王逸的注可以看出,巫師在祭神之前要進行沐浴,不過這種沐浴不是用一般的水濯頭洗身,而是用香草水進行沐浴,使身上散發著芳香。在古人觀念中,芳香和潔凈是相通的,芳香的物品必然潔凈,並且是極端的潔凈,這是一種通感。用香草水進行沐浴之後祭祀神靈,這就把祭神活動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沐浴區別開來。由此可見,這種特殊的沐浴方式,是為祭神所作的準備,是人神交往的重要方式。對此,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凈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在橋下有個女人在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後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凈,長乳女人就會出現。」很顯然,主管緝私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太平廣記》卷六十六引《集仙錄》云:

東嶽夫人並來勸令沐浴,兼用香湯,不得令有乳頭香。又云:「天上自有神,非鬼神之神。上界無削髮之人,若得道後,悉皆戴冠.功德則一。凡齋食切忌嘗之,尤宜潔凈器皿。亦爾上天諸神,每齋即降而視之,深惡不精潔,不唯無福,亦當獲罪。

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凈,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河水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凈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凈身了。此事亦常見晉人常《華陽國志》、晉人干寶《搜種記》。[⑨]《周禮·儀禮士虞禮第十四》:「虞,沐浴,不櫛。」虞即虞禮,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祀禮。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

周制中的「湯沐邑」是諸侯朝見天子以後天子為表其忠,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可以看出沐浴在天子朝封中的重要性,天子用可供沐浴的封邑來寵信朝臣是很榮耀的事。《禮記·王制第五》:「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孔子沐浴而朝」,諸侯在專門的供以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表對天子的尊重與忠心。漢代時期,沐浴已經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官儀》云:「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云:「漢律:吏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云:「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註云:「《通鑒》胡註:漢制,中朝官五日—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天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和體膚的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到了唐代,「五日—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小、下,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計時的意義,—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新唐書·劉晏傳》云:」質明視事,至夜後止,雖休浣不廢。」

清人王初桐《奩史》卷五十七引《坤輿回說》云:「勿搦祭亞有溫泉,女子不育者浴之即育。」女子不育,只要在這溫泉水中沐浴之後便可懷孕生育。雲南哀牢山的彝族婦女在求子時必須到河裡沐浴一番。四川木里縣俄亞鄉卞瓦村的摩梭人在舉行「內考姑」(即鑽山洞)的祈子儀式時,求子的婦女也必須要在水池中沐浴。事實上沐浴是無法令人懷孕的,懷孕的秘密全在作為沐浴祈子活動組成部分的夫妻在外的野合。沐浴祈子習俗由來已久,《楚辭·九歌·少司命》中的少司命一般認為是主掌人之子嗣的女神,屈原說:「與女休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顯然就是沐浴祈子習俗的流露。沐浴祁子,在古代社會世界各民族中是常見的民俗事象。法國讓·謝瓦埃利和阿蘭·海爾布蘭合著的《世界文化象徵辭典·沐浴》中說:「除了滌罪和使人新生以外,水還能起受精的作用。由此產止了未婚夫婦例行的沐浴儀式。不孕婦女去某個湖泊或聖水池浸泡身體等習俗。這都是在三四千年的歷史長流中,從地中海直到遠東所常見的做法。」女子水中沐浴蘊藏著祁子的信息,正是水生殖信仰的—種表現。遠古人類普通認為女子水中沐浴,將身休浸在水中、通過身體接觸水,從而獲得水的生殖力量。這種神秘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思想意識中普遍存在,並且深信不疑。女兒國曾出現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保存了中華民族大量原始神話傳說的《山誨經》就最早記載了女兒國。《山海經·海外西經》云:「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此女子國即《淮南子·地形訓》所記海外三十六國之一,其民曰女子民。清人郝懿行《山海經箋琉》解釋說:「《淮南子·地形訓》有女子民。高誘注云:『其貌無有須,皆如女子也』。此說非也,經言丈夫、女子國,並真有其人,非但貌似之也。」清人郭璞在《山海經》中注「女子國」時云:「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若生男子,三歲輒死。周猶繞也。《離騷》曰:水周於堂下也。」傳說女子國在海中,四面環水,國中沒有男子,婦人在黃池沐浴即可懷孕生子。如果生男孩,到了三歲就死,所以女子國純女無男。《山海纖·大荒西經》云:「有女子之國。」郭璞註:「王欣至沃詛國,盡東界問,其耆老曰:國人常乘船捕魚,遭風見吹十日,東一國在大海中純女無男。即此國也。」《三國志·魏七·東夷傳》云:「沃沮耆老言:有一國亦在海中,純女無男。」說的就是女子國,《後漢書·東夷傳》亦云:「或傳其國有神井,窺之則生子。」《梁書·東大健》則說得更為具體:

扶桑東千餘里有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髮長委地。至二三月,競入水則妊娠,六七月產子。女人胸前無乳,項後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則成人矣。

再有《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萬引《外國圖》云:「方丘之上,暑濕,生男子三歲而死。有潢水,婦人入浴,出則乳(即懷孕)矣。」另外《異域志》也記東南海上有女人國,「乃純陰之地。」《詩經·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商民族自稱上天派遣燕子下凡,誕生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契。契是怎樣誕生的呢?《史記·殷本紀》有這樣的記載: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漢人劉向《古列女傳·契母簡狄》亦云:「契母簡狄者,有娀氏之長女也。當堯之時,與其妹娣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而墜之,五色甚好,簡狄與其妹娣競往取之,簡狄得而含之,誤而吞之,遂生契焉。」誕生禮中「洗三」儀式最為隆重。「洗三」禮俗自古以來影響廣泛,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謂之「洗三」,又稱「三朝洗兒」。「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滌污穢,消災免禍;二是祈祥求福、圖個吉利。清人石成金云:「兒至三日之後,俗例洗三」,是一種「三朝古禮」。洗三習俗歷史悠久,尋根溯源的話,來源於先秦時期「懸弧」風俗中的「三日姑負子,男射女否」。《禮記·內則子生》云:「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了設帆於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洗三是指在嬰兒誕生的第三天里為其洗澡。舊時嬰兒在頭七天里的死亡率很高,過了這一階段就比較安全。在洗三的程中,水要用艾草、菖蒲、布荊葉、槐枝、花椒等中草藥煎沸,浴盆中要放入一個雞蛋及銅錢(後改為硬幣)、金銀飾物。等水溫適宜後,祖母或接生婆等人將將嬰兒抱到澡盆中洗沐,…。一邊洗,一邊還要念誦「長命百歲」之類的祝詞。…嬰兒洗澡盆中的雞蛋經常送給祈子的婦女,傳說吃下之後可生男孩。[⑩]

嬰兒涎生後,為了祈求嬰兒健康生長,人們借水來為嬰兒舉行沐浴儀式,希望通過沐浴把水生力量傳到嬰兒身上,使嬰兒健康生長,猶如以水澆灌植物,促其生長一樣。於是形成了涎生禮中的浴嬰禮儀。宋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對初生嬰兒這樣說道:「須先洗浴,以蕩滌污穢,然後乃可斷臍。」《周禮·禮記內則第十二》:「妻將生子,……是日也,妻以子見子父,貴人則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浣。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P395)」[11]「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此,」(P396)「妾將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問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齊,見於內寢,禮之如始入室。」敦煌石窟遺書《諸雜略得要抄子》亦曾云:「小兒初生時,煮虎頭骨,取湯洗,至老無病,吉。」清康熙年間揚州人石成金《全嬰心法·洗兒法》云:

兒出胎浴洗.用益母草、苦草煎湯,入鹽少許。湯要調勻冷熱,若太冷、太熱,俱不相宜。必預煎收貯,俟溫取浴,勿入生水。洗畢拭乾。以膩粉研之極細,摩其遍身及兩脅下,然後綳裹,既不畏寒,又辟諸氣。今執三朝古禮,將綳裹之兒復洗,若兒之體怯,多致感冒、驚風。變通在人,只依此出胎便洗,甚為穩當。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和《全嬰心法·洗兒法》說到初生兒洗浴多是出於清潔衛生方面的需要,而民間浴嬰禮儀並非僅僅是一般的清潔衛生洗浴行力,而是包含著神秘信仰的祈求祝福新生兒健康成長的禮儀活動,洗浴的所有儀式都有嚴格的規定。洗浴還有一定的程序,先洗雙眼,叫「開天門」;次洗鼻子,叫「點龍鼻」;再洗嘴,叫「開龍口」;最後由頭部洗到胸腹及手足。俗信嬰兒經過這個洗浴儀式,就能順利長大,康樂幸福。

沐浴也象徵與代表著消災去病,祈福求祉的意思。兩漢魏晉時代,每年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是一個遍及朝野官民的盛大的歲時節令。三月暮春,百草始盛,香花襲人。人們結伴成群來到水濱澤畔,用清冷的川江之水,洗去身上的積垢,《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畔浴。(P70)[12]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應劭《風俗通·禊》云:「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於水上釁潔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分祉也。」漢代,不僅是士民百姓,就是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曾經常親臨河祓禊。如古書中記載,漢武帝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上中洗浴,以去不祥祈子。《漢書·外戚傳》:「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漢書》中注引孟康的話:「祓,除,於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引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郊外河中以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水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西京雜記》載:「高祖與戚夫人,……出百子池,灌濯一祓妖邪」。所以晉司馬彪敘述漢代上巳節風俗時說:「三日上巳,官民並禊於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為大潔也。」[13]東漢張衡《南都賦》云:「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東漢蔡邕《禊文》云:「洋洋暮春,厥日除巳,尊卑煙鶩,維士與女,自求百福,在洛之涘。」《南齊書·禮志》云:「三月三日曲水會,占禊祭也。」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關於沐浴有這樣的記載,傳說中帝俊的三個妻子之一娥皇,《山海經·大荒南經》云: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滎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晉人郭璞註:「言舜嘗在此澡浴也。」這就是說娥皇(傳說中帝俊的三個妻子之一)生了下方的—個國家叫三身國,一國的人都長著一頭三個身,姓姚,吃五穀,役使四鳥做他們的僕人。三身國有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水池,舜常常到這裡來沐浴。帝俊常在從淵澡浴乃上古神話中關於沐浴的最早記載之一,當看出人類沐浴歷史十分悠久。喜歡沐浴的帝俊不僅生了下方許多國家,更生了太陽和月亮,沐浴遺風亦傳給了太陽和月亮。義和,是偉大的太陽女神,她生了十個太陽兒子。《山海經·大荒南經》云: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義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義和,方浴日於甘淵。義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義和是東方人天帝帝俊的妻子,是十個太陽的母親。十個太陽住在湯谷,湯谷又稱餳谷、甘淵,這裡的水滾燙滾熱,是義和為十個太陽兒子洗澡的地力。據《淮南子·天文篇》載:「日山於 谷,浴於鹹湯,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爰始將行……」郭璞在「方浴日於甘淵」下注云:「 義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啟筮》曰:『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義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義和之子,出於 谷。』故堯因此而立義和之官,以主四時.其後世遂為此國,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運轉之於甘水中,以效其出入 谷、虞淵也。所謂世不失職耳。」義和浴日實為後世沐浴禮儀的濫觴。《山海經「大荒西經》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義,生月十二,此始浴之。」常義生育的十二個月亮輪流在夜晚天空值班,每個月亮值班回來,常義又總是為月亮用清泉洗澡,放鬆身體。或許常義海水浴月的緣故,人們認為月亮是從海中升起又是從海中落下的,唐代張兒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名句幾乎家喻戶曉。後世洗嬰民俗事象的源頭,當追溯義和浴日、常義浴月。母親為新生嬰兒沐浴,其原始之義與義和浴日、常義浴月差不多。俗信經過洗浴的新生嬰兒能獲得生長的力量。健康成長。而義和浴日、常義浴月也蘊含了這樣的觀念:浴日浴月的意義在於使新生的太陽月亮獲得生長的力量,用於浴日浴月的水則是生命力的象徵。沐浴在這種神人結合關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裡沐浴,其實質上根源於人們對水的生殖力、生命力的信,只不過通過這類神話傳說來形象地闡釋這一信仰。沐浴正是這類神話傳說的內核,如果撇開了這—內核,也就沒有天女與凡人結合繁殖後代的傳奇故事了。這也是人世間新娘沐浴習俗在神話傳說中的反映,民間有女兒將嫁之日先入水沐浴的婚俗禮儀,沐浴潔身,實在是象徵著一個具有很強生育力的出水芙蓉般的新人誕生。

婚姻是人生大事,在人生禮儀中,婚禮的內容最豐富,也最引人關注。中國傳統的婚姻六禮被歷代人們奉為金科律令,每一禮都有其特定的內容和含義,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二程集·禮·婚禮》,對每一禮都作有具體的解釋。在婚禮中也包含有沐浴的內容,新娘出嫁前要沐浴,就是婚禮中常見的習俗。《水經注·濁漳水》云:「沐浴脂粉如嫁狀」可見新娘出嫁前要沐浴打扮一番。元人熊夢橡《折津志》記載士庶之家「聘女將嫁之明日,家人送女兒入堂中澡浴」,而男方之家「一應都散湯錢」。足可見沐浴已經融合進婚俗禮儀。《金陵雜誌》載:「男家欲迎娶,先將男女兒字,送星家諏吉,必使無沖犯無刑勊之良辰。以紅全柬上記新人沐浴宜何時,水傾何方,上轎何時,合巹何時,避忌何人,皆歷曆書之.送女家,謂之送日子。」在金陵婚俗禮儀中新人沐浴是與新人上轎、新人合巹一樣十分重要的儀式,沐浴的時間要由男方家請星家卜時,然後將時辰表送至女家。如果不卜時,則以為不吉。傳統的婚禮,新郎新娘都要沐浴,以示新人新生活的開始,此俗甚古。《儀禮·士婚禮》云:「夙興,婦沐浴, 笄,宵衣以俟見。質明,贊見婦於舅姑。」意思是說:「新婚之夜過後,天還未亮,新娘就要起來,沐浴更衣,梳妝打扮,做好拜見公婆的淮備。天亮時,由贊禮人引去拜見公婆,拜見公婆是新娘由外人過渡到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禮儀.這也是表示承認新娘成為家庭成員的一個標誌。在拜見公婆的禮儀中,新娘必須沐浴,大概是潔其身心以做新人罷。在傳統的婚禮的拜華堂禮儀中,新人先拜奠神祖必須沐浴:「引贊:新郎就位,新娘亦就位,迎神。通贊:新郎沐浴,進香燭。引贊:著水,沐面,凈巾。詣香燭所,捧香燭,詣神位前。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伏俯,興,平身複位,參神。」這裡「新郎沐浴」顯然是象徵性的,表示潔身凈心,拜奠神祖。古人祭祖必須沐浴,體現其潔,惟其潔方顯出虔誠敬意。

沐浴作為古代文化的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以它獨有形式展現其與傳統道德的聯繫,無論出於何種目的而進行的沐浴行為,都是積極的倫理道德的一部分。因此,沐浴是中含有傳統道德的社會生活行為,與古代傳統道德的聯繫緊密,是對水的崇拜、對人的尊重等思想的表現。因此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參考文獻】

《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9-090)》湯一介主編  《民俗風俗志》高丙中 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第一版

《中國沐浴文化》殷偉 任玫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1月第1版


[①]《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②]《世界沐浴大觀》張華 林芸(論文)

[③]《藏族「沐浴節」》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系 孫雨志

[④]《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⑤]《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⑥]《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⑦]《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⑧]《列子譯註》  嚴北溟,嚴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⑨]《中國沐浴文化》殷偉 任玫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1月第1版

[⑩]《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9-090)》湯一介主編  《民俗風俗志》高丙中 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第一版

[11]《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12]《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發行,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13]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引《荊楚歲時記》P27:嶽麓書社,1986年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弟子規》?
A在三年前救了B,B在三年後救了A。 請問 這能不能說兩人還清了彼此的恩?
佔據道德高地?
如何看待「摩托被偷後肇事 車主因未報案被判連帶賠償8萬」?

TAG:道德 | 中國 | 文化 | 傳統 | 古代 | 關係 | 沐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