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編程:修行應從何做起?

生命的編程師之四修行應從何做起?

我們明白了一念無明的產生根源,有志的朋友們當下就生起了奮發修行的誓願。不過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應該從何起修?這也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修行之前,我們還要問一問修行的目地何在?學佛重在發心,好比你要做一次長途旅行,別人問你要去哪裡?如果你答不上來,豈不是無的放矢?修行也是一樣,最忌諱盲修瞎練。有人說了,我要成佛。當然成佛是最終目標,但是你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長時間。這是佛經上說一個凡夫需要修證成佛所需要的時間。它看上去是一個長得沒有盡頭、不能想像的時間,但是,慧海大珠禪師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說了一句:「三大阿僧祗劫還有數乎?」這話什麼意思呢?所謂三大阿僧祗劫,應該是說三種未知數的時間。第一種是見道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實現禪宗所謂「明心見性」所需要的時間。第二種是指修道所需要的時間,就是所謂「言行俱到」,達到禪宗「到到」境界所需要的時間。第三種是指成道所需要的時間,就是成就法身、報身之後,應化度生,功德圓滿,開創一片凈土,感報形成莊嚴國土所需要的時間。每一種時間都是一個不能想像的未知數。它可以很長,長得沒有盡頭,也可以很短,短到彈指之間,今生就可以全部實現。而它的長短,全都取決於當事人的決心和努力。所以,慧海大珠和尚要說:「還有數乎?」三大阿僧祗劫,難道還有固定的長短嗎?成佛的時間長短,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決心和努力。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範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槃,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所謂的末日預言。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有一部經叫《彌勒下生經》,中國的外道如一貫道等,都假借這部經,號稱彌勒佛已經快要來了。其實彌勒下生還早得很呢!彌勒佛不是大肚子啊!那是他的化身,是五代宋朝初年在安徽的布袋和尚,他涅槃後大家才曉得他是彌勒化身,所以中國後來造彌勒佛的像,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像。彌勒菩薩的本像,同觀世音菩薩一樣,非常莊嚴。他現在在哪裡呢?在欲界的兜率天當天王,在那裡享福。那兒有個彌勒內院,就是禪堂,是清修的地方。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如此,每一個佛一生補處,在來到這個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六欲天中作天主。六欲天的天人,男女飲食同我們一樣,慾望享受是很嚴重的,但在這個中間能夠自己超脫,這就是菩薩的境界。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還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如果以我們地球的時間來計算,簡直就是遙遙無期。大乘佛教重在修心,當你破除了習氣的污染,撥開世間知識觀念的障礙,你完全可以當下證得法身成就。我們曉得在佛學裡,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因此有些廟子塑的佛像,同樣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這是說過去大陸上的大廟子。唐代以後,道教興起,也同樣仿照這個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這是談到宗教的情況。其實不論東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當程度的互相模仿。現在我們曉得成佛有三身,清凈是法身,圓滿是報身,千百億形像不同是化身。我們推開佛法的立場不談,專從佛學的觀念來看,法身就是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借用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切的能源。報身是所謂的現象,法身是體,所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就是不要把現象當作本體。至於化身,是他的變化的作用。換句話說,法、報、化三身,拿哲學的觀點來看它,就是體、相、用。宇宙間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體相用。譬如水是體、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這個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個水的本身性質是法身,是體;同樣的一滴水,變化各種不同的現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論上,這是我們必須先要了解的法、報、化三身。在佛法里講,修持成功的人,禪宗所謂大徹大悟,也就是金剛經上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悟是悟的什麼呢?是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經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金剛經的開經偈所說:「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體現,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無相的。至於圓滿報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們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有八十種隨於特殊相所生的隨形好。這個就是說,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這個色身就轉了,這是報身,也是肉身。為什麼講他是報身呢?一切眾生所有的身體就是報身,一生過的非常舒服,樣樣好,享福一生,是他善報所得的報身。有人很痛苦,很艱難的過這一生,這是他過去生所種的不善之因,招致有這一生的這個報身。至於修道有所成就的人,這個報身就轉了,道家一般的觀念所講卻病延年,長生不老,就是報身轉了。報身修道完全圓滿時,整個的人脫胎換骨,就具備了一切神通。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所以說圓滿報身非常難得。一般道家所講的修氣、修脈,打通奇經八脈,與密宗所講的修通三脈七輪等,多半側重在修報身開始。一般所講的止觀、念佛、參禪,多半側重在修法身上著手。至於報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這個肉體以外,同時有另一個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這是大致上法報化三身的情況。普通一般學佛的人,在理論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線,密教號稱要三身成就,因為三身成就的人,學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即身成就。這個裡頭兩個字不同,即「生」成就,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論上講,幾乎比這個即生成就還要難,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轉化父母所生的這個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轉化了,才修到即身圓滿成就。在華嚴境界來講,一切眾生皆是佛的化身,我們都是,沒有人是凡夫,也沒有人是佛。一切佛,十方三世諸佛,皆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代表的是法身。《梵網經》,其中的主佛,盧舍那佛,就代表報身成就佛,他在《梵網經》中所說的戒,是為千佛而說,所以一切凡夫眾生就是千佛的化身。禪宗也提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我們往好的方面來說,一切眾生就是佛的化身。化身是怎麼來的?這境界就和中國固有文化相同,「生生不已」。以華嚴境界說,在世間說法的釋迦牟尼佛,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說法的因緣滿了,所以化身就涅槃了,是有生滅的。但是他的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法華經》說佛在說法時,地下湧出多寶如來的無縫寶塔,因為佛的頂禮,寶塔開了,多寶如來在其中,請釋迦牟尼佛上來,分半座給他,代表肉身化身各佔一半。《法華經》所以是佛法中的大經,因為是修報身成就。我們此身雖然是幻化,但是這個身上也是多寶如來,還有很多用處,修持得好可以做到即身成就。當然這很難的,千古以來能修到報身成就的是少之又少。現在所謂修習密宗的人越來越多,大多是看到了密宗標榜即生成佛的招牌,而起了速成的功利心,妄圖超近路以便早日成佛。孰不知成佛的關鍵還在於做人的成就,正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修行的目標明確了,接下來就要從我們日常的一點一滴的行為做起。不僅是做事起行,乃至起心動念,都要誠意正心。說到這裡先放下佛學,拿起我們中國文化的大乘哲學:儒家文化來做一次心靈凈滌之旅。孔夫子的孫子孔伋在《大學》里開篇就闡述了大學至道的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於至善(覺行圓滿)。接下來講到了一步步具體的程序,也就是做人的標準:格物、致知(心物一元)、誠意、正心(閑邪存誠:閑:防備,禁止。約束邪念,保持誠實。)、修身、齊家(敦倫盡分:「敦倫盡分」的「敦」字意謂勉勵;「倫」謂倫常。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學佛發矇,當先明白做人的道理。以此為基,而後深信因果,防非止惡。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是印光大師對於行門次第的闡述。是吾輩學人的凈業明途。)、治國、平天下(慈悲平等、普度眾生)。可以說儒家代表了佛家的救世精神,開始是自覺階段,也就是小乘佛法的羅漢境界,先求自了。然後從聲聞乘修行至緣覺果位,喚起了自心本有的智慧,進而生起慈悲,看到世間眾生的苦痛災難而循聲而救。直到眾生都成就了佛的覺悟,大菩薩才最後成佛!從具體上說成佛的根本在於格物致知,就是了解心物一元,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是一體的。學佛明心見性,悟到自己的本來,是法身的成就。我們現在的肉體,有形像的是報身。山河大地物質世界,也不是與我們相對而立的,是報身的依報所依附的。(「正報」指有情的身心;「依報」指身心所依止的國土器物等。它來自於眾生個業及共業的果報。)研究哲學的人講心物一元,大體是講報身與依報之間的事,再進一步才談到法身本體。至於萬有一切,包括所有眾生,都是同一法身的化身。成佛的人,法報化三身一定都成就的。這就是法、報、化三身的大道理,是佛學的基本觀念。這裡講到了佛道究竟,真正學大乘佛法之人,雖然證得佛道,雖然自利成就,也能轉法輪利他,也可以隨時入涅槃,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兩句話:「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智悲雙運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證得,解脫了,般若、法身、解脫,三樣都圓滿了,(學佛有三樣缺一不可的:解脫、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脫,解脫圓滿了才得法身清凈。換言之,不得解脫,般若不會圓滿,法身不會清凈。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沒看到的話,也不會得般若,也不會得解脫。)因此可以不住三有。但是大乘菩薩念念在慈悲中,雖然證得法身而跳出三界外,因為悲心而永遠不入畢竟涅槃,生生世世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眾生。諸佛菩薩都是再來人,還是在三界中度一切眾生,又不壞法性,等於沒有來過,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才是菩薩行。說到最終,法身成就就是我們眾生的成就,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體!離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算是圓滿成就!所有三世無量一切諸佛菩薩都要來到這個世界修行,因為我們生存的南瞻部洲就是一個充滿煩惱的世界,以現在的科學觀點來看,這個地球在大乘的佛法里,只算是南贍部洲。嚴格講起來這個太陽系統才是娑婆世界,一個太陽系統才是一世界,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這個地球世界。雖然我們可能覺得除了煩惱痛苦還有快樂存在,但在佛的立場看我們都在以苦為樂!正因為這個世間布滿荊棘,眾生痛苦煩惱苦不堪言,佛菩薩才可以大顯身手,普度眾生以修功德。相反在我們這個欲界之上還有無數享樂空間,也許那裡衣食無缺、心想事成、無憂無慮,但沒有磨練的機會,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也用不著解脫痛苦煩惱,因此在他方世界學佛,成就得很慢,成就也不大。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這個世界的煩惱痛苦很多,眾生在這裡能夠忍受生老病死,正因為這裡有煩惱、有痛苦、有善、有惡、有磨練的機會,因此容易成就。為什麼說我們眾生以菩提為煩惱,一沾到學習思考就望而生厭,你要貪圖享樂、迷失五欲(財、色、名、食、睡),小心畜生道的果報!大乘菩薩偏偏以煩惱為菩提,把煩惱當做進步的階梯。同樣,做人就是成佛的基礎!基礎打不牢,你學佛想都不要想!學佛法是學作很平凡的人,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做事,在那做事的環境中如何利益他人,幫助他人就是修行。你不要以為修行有多難,就在日常的點滴之間。我們常說做工夫,工夫是二六時中起心動念之間,作人作事之間,喜怒哀樂之間,看他的心波波浪有多少,就是你的心波永遠沒有波浪,一平如鏡,對人以愛,一昧是祥和的、慈悲的、平等的!眾生和菩薩的區別在哪裡?就在大我與小我之間!菩薩戰勝了自己的私慾,擔起了眾生的煩惱和痛苦;我們眾生卻只在自私和慾望里打轉,不能自拔。有個回教的故事說,有位國王打獵射中一隻鹿,鹿帶著箭逃走,逃至一個山洞,有位老阿訇在其中修道,阿訇就用自己的衣服蓋住鹿。國王的隨從有位將軍追至,就問阿訇有無見到受傷的鹿。問了多次,阿訇都不理他。將軍就說,再不開口我殺了你。阿訇就張開眼問,你是不是某人(他直呼國王的名字)的部下?將軍大怒,說阿訇對國王不敬。阿訇說,國王也不過是我奴隸的奴隸,為何不能叫他的名字?將軍正想殺了阿訇時,國王駕到了,將軍把經過稟報,說阿訇欺君。國王就問阿訇為什麼這麼講。阿訇說,所有的人都作了慾望的奴隸,人當國王的慾望是要統治天下,國家強盛,你難道不這麼想嗎?而我這修道的已經不用聽慾望的了,它現在要聽我的。你這國王要聽慾望的,所以你是我奴隸的奴隸,並沒有錯。國王聽了表示同意。阿訇就說,那隻鹿跑了,不要再追殺它了,不要再作慾望的奴隸了。國王至此大為折服,就拜阿訇為師。這個回教的故事就可以用來說明塵勞煩惱反而可以促成道業的成長。如果我們懂得無明的根源,明了無常的虛幻。自己不要為情緒煩惱所困住,要把煩惱思想轉過來,將我們的煩惱轉化為菩提的動力,什麼是眾生平等?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是眾生一體,沒有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大乘菩薩都是無條件為眾生服務,將自己施捨出來,不問收穫,只知勤奮、默默地耕耘。如果你從此刻發心一心向大,將大乘的四攝法:布施(無所求)、愛語(慈悲)、利行(順人利他)、同事(摒棄小我,與他人共處)謹記在心,你也將加入菩薩的行列。

有一句話說:「一日成佛,百日築基」。比方有一個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宮殿,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沒有土地,想懸空蓋宮殿,是不可能的。這裡第一個秘密是,自己功德根心地沒有修好,免談佛法。本錢都沒有,根基都沒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嗎?白居易的詩: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根基何在啊!一切諸佛菩薩發願成就佛土凈境,不是光講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證到自性空,是不能談修行的。所以必須要先修證到性空,然後才能修緣起妙有。比方說,這有一塊地,上面蓋了棟千萬億年的老房子,房子裡面有毒蛇猛獸,還有糞便,各種塵垢都有。你必須要先清理乾淨,甚至把房子全部剷平,重新蓋個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講空,就是邊見,頑空。講實際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初步是空其念,空第六意識的妄念、業力的習氣。慢慢影響,才空掉第七意識我執,人空我空。最後是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也空也清凈了,空與清凈是一體的兩面。諸佛菩薩雖已證到空,也修成有的國土,自心還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著,依然入空。所以佛經也稱空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說它空,它又不空,你說有,它又不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薩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欲渡彼岸,先學六度。六度,就是大乘修行的六個次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梵文叫六波羅蜜。波羅蜜的原義就是由這裡到那裡,人如何超脫人世的苦海,到達清涼自在的那一邊。中文翻譯是翻義,就用了一個字:度。佛教常說要度人,如何叫度?就是使人能夠解脫,能夠大徹大悟才叫度,不是說叫人信佛就算度了。六度就是六種成就佛土的方法:根據教理,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修福德資糧;般若是修智慧資糧。福德和智慧圓滿了,就可以成佛。這是從修行次第(就是層次)而說的,是漸修。大乘佛法上所講的六度,不是講漸修的次序,是講頓悟的。頓悟什麼呢?一乘道。沒有差別的。換句話說,六度所有的修持,乃至小乘大乘所有的修持,就是為了一件事,為了得一切智而成佛。不過要注意,一切智是教理的名稱,或者稱為根本智,是見到本性,也是禪宗所說的開悟,明心見性。1.布施,一切能舍的眾生才有資格往生佛土。修布施就是為了迴向一切智。普通把布施和迴向一切智分成兩邊,事實上布施這個行為的自性,就是迴向一切智。教理上講布施有外布施、內布施、無畏布施三種,我們在前面都介紹過了。布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這就是學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時,讓一步路給人家先走都是布施。中國文化也講「施恩不望報」,給人家好處不希望人家回報。但是反過來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一點點幫助,永遠不要忘記。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很快就被接受,因為它同我們本位文化完全一樣。布施的道理,就是為善不求人知,這是學佛的人應該有的心理。我們學佛都明白供養三寶。布施同供養意義有何不同?都是出錢,可是心理是兩樣的。供養是下面對上面恭敬供獻,讓上面滋養之用,同樣的行為,卻是兩種不同的心理。假如出錢幫助窮苦的人,可不可以認為自己在供養?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供養一切窮苦的人,就等於供養一切佛。布施就是舍,是學佛的第一步,因此學佛的人要萬緣放下,名利一切都放下。放下就是布施!有人說打坐時思想放不下,你布施嘛!把思想給狗吃了,就放下了。假使我死在路旁,這個肉體給狗吃了也蠻好,跟狗結個緣嘛。一輩子雞鴨魚肉吃了那麼多,死了這個肉體給螞蟻吃給狗吃,一樣也是布施。如果發不起布施的心,也就不用想有什麼成就。像時下很多年輕人,幫人家一個忙都不肯,有時在公共場所看到有老弱病殘都不願意把自己的座位讓出來。我說真正有病的人就是你啊!這就是不肯布施。除了財布施法布施之外,還有無畏布施。給人精神支持就是一種無畏布施,例如有人遭受到很大的挫折,我對他說:沒有問題的,我看了你的相,馬上就一切順利了。其實我是信口說說,但是他很可能因為聽了這番話而得到鼓舞,這只是無畏布施的一種方便,其實布施方法是很多的。但是,布施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迴向一切智。這又是什麼個講法呢?我們放下一切,舍掉一切,是為了成佛。一念放不下,所以不能得道。你打坐在那裡搞氣脈,任脈通了沒有,督脈通了沒有……為什麼?氣脈通了身體會好嗎?這就是放不下身見,這一念放不下,怎麼能夠得一切智?四大皆空,身見先要放下。所以布施是為了迴向一切智,得了一切智就成佛了。怎麼樣是迴向呢?這個問題嚴重了,我們都認得這兩個字。古人為什麼翻譯成迴向?意義是非常深刻的。你若是懂了輪迴,就會懂迴向。宇宙萬物是旋轉的,起點也是終點,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迴向也是這個道理。布施出去,我就沒有了,其實正是你的有。你覺得什麼都犧牲了,正是你的成就。不過你如果因此存著要回收的心理去布施,那就糟糕了,反而不會迴向的。如果你無心布施,它自然就迴向。例如有人問我,要怎麼念經迴向給父母,這很簡單,你只要起這一念就迴向了,這就是心念的力量,不用再念出來這是為了誰為了誰的。學佛第一步要心念空靈,無所希求,只有施出去,只有幫忙人家的,不用希求拿什麼,自然就迴向了。我們學佛是求自己成佛,布施是一切放下,它的本質就是迴向一切智。普通人不了解,把布施當作一段,迴向當作一段,當作兩個相對的。你說我沒錢,就內布施嘛,內心一切皆空,沒有錢不能布施的這個念頭也要空掉。一切放下,放下的念頭也放下,自然成就一切智。所以說:「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中國有句老話:「為善最樂」,這是真的,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純粹勸人的話。你可以就這個行為體會一下,我自己的體驗是如此,你真做了一件善事,幫了人家解決了一件大事,那真舒服。這個道理是什麼?善行是喜的,惡行是憂的。喜的東西是陽性的,憂愁的東西是陰性的。真做了好事,不只是精神上會感到非常愉快,身體都會舒服的。就有那麼大的功效。所以我對孩子的教育要日行一善,善行不論大小,慢慢的再擴而充之。同樣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迴向一切智。因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要靠智慧去做。我常說做好事非常難,是要有智慧去做的。沒有智慧,你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實會增加別人的煩惱。所以六度萬行以智慧為主,學佛法是智能之學,不是迷信。智慧是指普通的聰明,一切智是悟道的智慧。清楚了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世間的行為,就是修出世間法,修出世間法要能夠入世。我今天還在說一位出家的同學,他光曉得出家修道,如果不懂世法的話,這道是白修了,不能起而行。只能空,空而不能起有之用。釋迦牟尼成了佛也還是要出來教化眾生,他什麼事都懂,例如他也懂放牛,乃至也懂裁衣服。他是得一切智的,就是世法要通啊,這樣就叫做入不二法門。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講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給自己,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哪一點給人家了?「一切能舍」不是光把錢布施了就是布施,這是外布施;還有內布施,內布施有一條,萬緣放下。萬緣慢慢放下多麻煩,一念放下就行了,打坐時連求靜的這個心都放掉,內布施掉就行了,可以成就一切智。問題是講得容易,你真能放下到什麼程度很難。有人說,放下就昏沈,那你要把昏沈也放下!嘿,這就是問題了,你怎麼把昏沈也放下?老實講,昏沈是習氣。例如佛也說過,人為什麼要睡眠?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生理疲勞,所以進入昏沈需要睡眠;一種是心疲勞,用腦子用思想多了,心理上疲勞了,也想睡眠。這個睡眠是一個境界,就是個習氣,能把這個習氣檢查出來,睡眠昏沈也放下,那是真放下了。放下了自然迴向得一切智,要把一切煩惱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舍的眾生,是絕對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的菩薩,才能做到一切能舍,才有資格來生佛國。2.持戒,學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沒有什麼了不起,怎麼說呢?它是個生活的規範,生活的藝術。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團生活的規範、道德、藝術,是一種民主社會的自我約束。因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範,這個集團怎麼樣帶領?除了根本戒律是屬於道德性質的規範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須有的規律。能堅持遵守戒性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難了。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戒律,但是那個戒律可不是教主規定的,你知道嗎?例如兒女或丈夫、妻子,違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麼擺的,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也是你的戒律。所以你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犯了你的戒律。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這不只是一個人認為是罪過,而是一切眾生都害怕這個行為,是根本戒。其它的生活戒律是為了團體的安全。普通的戒律是什麼?就是公交車後面寫的,「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你懂了這個,就懂了戒。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以後所見叫做解脫知見。學佛第一步要持戒,因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亂不昏沈,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無是處。「戒」就是莊子提到過,也是孔子對顏回說的「心齋」,從起心動念做起。齋同戒是一個東西,得了定才能真發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脫煩惱,煩惱解脫了,才能去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根根,由解脫所知所見,才能了一切之源。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麼是戒律?經典就是戒律。律宗認為所有經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環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矩。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代,又應該改了。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過去是點青油燈,現在是電燈;過去吃飯時蒼蠅蚊子一起來的,現在沒有;現在有自來水,過去叢林,早上四點鐘幾百和尚起來,一起在院子排隊,手裡拿了洗臉帕,輪流去巡堂和尚抬出來的熱水桶中,沾點熱水,擦把臉就下去,你現在講叢林,也這樣擦嗎?怕都擦成花臉了。過去叢林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戒。真的戒是什麼?此心隨護道意是真戒,念念隨護道意,念念隨護行為。講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不知有多少?可能普通人會有不知所從的感覺。開始學佛的人讀到戒律,對照自己行為好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幾乎動輒得咎、處處犯戒,於是變得謹小慎微,縛手縛腳,這樣學佛反而不能深入。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脫,學道家的第一步是學《莊子》的逍遙,但是我看了許多學佛學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脫又不逍遙,人生本來已經有很多條繩子綁得你解脫不了,因為學佛又加上些繩子,真是越學越可憐。其實你只把十善業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圓滿了。身三業:殺、盜、淫;心三業:貪、嗔、痴;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十個修行圓滿了,戒行自然清凈。真正戒行清凈了,就是菩薩的凈土。要內心自動自發地守戒,不是靠外在環境逼你。我們曉得佛法細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學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沒作好,基礎是沒有的。人沒作好,升天的資格都沒有,還想做到阿羅漢、得菩薩果?人乘的基礎,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礎,都建立在十善業道。能做到十善業道,然後以善果迴向一切眾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標準,然後可以往生佛國。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以後所見叫做解脫知見。3.忍辱,大家看到忍辱就以為是受人打罵,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真正的忍辱是八個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菩薩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剛經》上說過,佛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還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我們這個世界翻譯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這個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質環境痛苦的能力特彆強,因為世界並不圓滿。4.精進,什麼是真精進?一句話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一天二十四小時中不間斷勤修一切功德,易經上說:朝乾夕惕。就是要我們時世警醒自己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不僅僅在人前如此,即使在沒有人的時候,同樣嚴格要求自我,乃至起心動念都不能有一點馬虎。這就是儒家所說的「慎獨」功夫。做人要學儒家一板一眼,一絲一毫馬虎不得。做事要學道家靈活機動,隨緣方便。思想要學佛家,量同太虛,智周萬物!5.禪定,禪定的原則就是「攝心不亂」四個字,也就是制心一處,把雜念、妄想制於一處。比如修凈土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攝心一處,攝心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上。攝心不亂是修定的一個原則,我們打坐貪圖一個清凈舒服安詳,看起來是定,其實沒有一念專一,不算是真修定。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無心定。一般人好高騖遠,上來就想空,什麼都不管,坐著很舒服,以為這就是修定。這是細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腦子愈空白,愈修身體愈不好。有些人說,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體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錯了。四大的身體和思想的念頭,身心合起來是一心,一心不亂,要身也不亂,不用談氣脈而氣脈自然調和。我經常要你們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對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還是細腰身,沒有肚子,尤其胃沒有凸出來,更不是彎腰駝背的。真的制心一處,或者念佛的一念專一,這個時候,身自然也專一,這個叫做攝心不亂,初步得定。這種禪定的因,是菩薩凈土,這是講初步。那你可以問,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攝心嗎?當然不要攝心了,成了佛果是無功用道以後的事,不要用心去攝心不亂而自然不亂了,還是一心不亂。所以禪定是一切大小乘學佛的基礎,這裡說禪定是菩薩凈土,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有定力的眾生才能夠來生佛國。6.智慧,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聰明,世間的人有學問,頭腦聰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亂。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攝心不亂開始,到不須要攝心,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覺心,這是正定,一切菩薩成佛的時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夠往生佛國。修行就是永遠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動壞念頭,乃至不動念,意念如如不動。《金剛經》的精華就在三個字:「善護念」。什麼是善護念?就是護彼意,保護你的起心動念。心念永遠不散亂,隨時都在禪定的境界里,叫作「隨禪定」。「離眾過」,是身口意遠離一切的過錯。


推薦閱讀:

抑癌基因p53出現問題真的是癌症發生入門必不可少的環節?
雲水禪心:生命的色彩
最珍貴的資產:生命資產表
慶安槍聲:「小件寄存」是怎麼變成「平價超市」的? ?
你是我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TAG:生命 | 編程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