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奧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11月30日,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什麼能成功「申遺」?古人為什麼將節氣定為24個?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兩個,它是根據太陽運行位置來劃定的。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就形成了24節氣。古人為什麼將黃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數值呢?除了每月安排2個節氣利於農時較為科學合理外,還與古人對數字12的推崇有關。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個數字,如12月份、12時辰、12地支……形容雙方感情好得不能再好了,也會用到此數,稱是「十二分交情」。古人為什麼要迷信和崇拜12呢?《左傳·哀公七年》揭示了其緣由:「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大概意思是,周朝統一天下後,制定禮儀,上等的物品數量不過12,即最多是12,這是因為12是天界大數。周代「天之大數」慨念的形成,與古人對月亮和歲星這些天體的早期觀察和發現有關。太陽與月亮沿著軌道運行一周要會合12次,月亮有12次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人有12晚看不到月亮,便形成了12個「朔日」,相應的也有12個「望日」——月亮正圓之日。月亮有規律地變化12次,就是一歲(年)。在觀察月亮的同時,古人還發現木星公轉一周的變化也十分有規律。是12個歲,即12年(實際是11.86年),故古人稱木星為歲星。為便於觀察,古人遂將歲星每年運行的區間定為「星次」,12個星次完成了,歲星便公轉一周,即古天文慨念中所謂的「一周天」,也稱為「一紀」。歷史上24個節氣中出現的第一個節氣是哪個?「二十四節氣」的具體名稱分別是:農曆一月的立春、雨水;二月的驚蟄、春分;三月的清明、穀雨;四月的立夏、小滿;五月的忙芒種、夏至;六月的小暑、大暑;七月的立秋、處暑;八月的白露、秋分;九月的寒露、霜降;十月的立冬、小雪;十一月的大雪、冬至;十二月的小寒、大寒。在二十四節氣形成過程中,「冬至」是最早出現的節氣。冬至是農曆十一月的中氣。早在殷商時就出現了「冬至」的概念,不過那時人們叫冬至為「至日」、「日南」、「南日」等,這些詞語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均已發現。「冬至」出現最早可能因為古人對這個日子太敏感、太在意——冬至以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再過一段時間的嚴冬,天氣就漸漸轉暖。「冬至」不只最早出現,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首節:在秦漢時及以前,一年中的12個中氣里,冬至是起點,「小寒」則是12個節氣中的起點。故司馬遷《史記·律書》稱:「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當時,到冬至日官方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據《史記·曆書》,漢武帝劉徹當皇帝第七年(公元前104年)曾將冬至作為一年之始,並改年號,稱該年為「太初元年」。同時詔令要求大家過「冬至年」。《淮南子·時則》記載,在冬至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與後來過「正月年」春節如出一轍。現在人們還說「冬至大如年」,就是此遺俗。「冬至」還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測定的一個節氣。中國最早使用「土圭日影」法來測定冬至。《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古人最看重哪幾個節氣?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古人將24個節氣編成了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但24個節氣在農時和生活中的地位並不一樣,其可分為五類,一類表示寒來暑往變化: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二類象徵氣溫變化: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三類反映降水變化: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四類顯示物候現象:有驚蟄、清明2個節氣。五類說明農事要求:有小滿、芒種2個節氣。這些節氣中,古人最看重的是俗話說的「四時八節」,「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八節」即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8個節氣。8節之間大概相隔46天。古人為什麼認為上述8個節氣最重要?這從其命名上即可看出來。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四個季節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即立春和立夏,「閉」即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對應節氣中最重要的「八節」,還產生了民俗節日中最重要的「八節」,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冬至時太陽到達最南方,而夏至剛好相反,太陽到達最北方,即古人所謂「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因為冬至和夏至對生活影響最大,古人乾脆將其當作重要節日來過,分別為「冬節」和「夏節」,並編出了相應的《數九歌》,提醒人們注意生活、生產節奏,調整適應時序。但夏節始終沒有冬節那麼受歡迎,為什麼呢?這與帝王對兩個節氣的好惡有直接關係。漢蔡邕《獨斷》稱:「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君道衰,故不賀。」
推薦閱讀:

今日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丨春天,唯有愛你和春困掩飾不住
2010年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大寒
驚蟄節氣

TAG:節氣 | 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