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圖」盧延山|試談詩詞歌賦中的「賦」

試談詩詞歌賦中的「賦」

我喜歡文學作品,甚至連一個文學愛好者也算不上。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心血來潮,也或許的鬼差神使,我動了說說「賦」的念頭,讓我自找苦吃。這樣的文章,要有文學史的知識,又要有一定的寫作功底。既然動了筆,又不忍半途而廢。寫來寫去,就胡寫亂畫吧,反正在自己空間出現,不需要審批,是真正的文責自負。就這樣吧。

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賦,斂也,從貝,武聲。「斂也』,說明它的原始意就有聚集、徵收的意思,是個動詞。「從貝」,應該是指財物,是個名詞。也可以說,「賦」字,在文字數量少、且讀、寫困難的古代社會,是集動、名詞於一身,是徵收財物的意思。

新華字典,也是分名詞和動詞兩種解釋。作為名詞時,1:有田賦、幣賦;2: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學體裁,詩詞歌賦中的「賦」。作為動詞時,1:有作、吟詠的意思,比如賦詩一首、「曹孟德操橫槊賦詩」;2:有授於的意思,如賦以重任。

一:作為動詞的「賦」

其實,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是後來的事情。其先,是作為動詞——吟詠而出現的。賦詩,不同唱詩,也不同於寫詩,更不同於說詩、念詩。也可以說,類似於今天我們的詩歌朗頌。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文字的出現和發展,人們在很多的場合,在言談話語中,就會以押韻、深刻、精闢、優美的語言來表達,也就是詩歌了。如果他們口氣和語調,抑揚頓挫,在介於「說」和「唱」的之間,也就是吟詠了。作為文學體裁的特點,詩歌是唱的、散文是讀的,賦和它們的區別,就在它能「不歌而賦」,適用於口頌朗讀。它的抒情成分、韻律、結構接近於詩歌,而鋪敘描寫、結構自由,又接近於散文。可能是為了和寫詩、唱詩的區別,就把用韻律、聲調錶現出來的賦稱為賦詩。

二:作為名詞——文學體裁的「賦」

(一):賦的起源。

現在,我們看到「賦」時,大部分人、基本上是把它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來認識的,所以,我就從文學體裁的「詩詞歌賦」中的賦,談一點我的看法。

詩歌,是我國古典文學的鼻祖,它比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形式,出現的更早。而詩歌,特別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都是被之管弦,用來歌唱的,在民間,老百姓們,不管是傾訴他們的愛情、怨恨和悲歡離合,都是以歌唱的形式來表達的;而上層貴族,也是以歌唱來娛神、祭祖和自己娛樂的。這樣,也可以說是唱詩。詩,主要是以唱的形式來表現的,而賦就不同了,在韻律方面,它是介於說唱之間的,而在句式等形式上,要比詩靈活、隨便的多。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有一段話說:「春秋列國朝聘,賓主多賦詩言志。即隨時口頌,不待樂奏也」。當時,這樣的把詩歌表現、或即席表現出來,不管你吟詠的是舊作,還是新章,就稱為「賦詩」。《漢書.藝文志》引「傳曰:不歌而頌為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當然,他不是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就不能說話,而是說,不能更好、更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作為一種通俗文學的形式,它在正式進入文學殿堂之前,是在民間廣泛應用和流傳的。慢慢的,它也進入了上層社會。事實也是這樣,當時,社會上層人士,他們在語言交流時,也和現在咱們用成語和警句格言一樣,喜歡用一些詩的語言來表達。我們在史書上也經常看到,特別是在一些外交場合,他們引用詩歌里很多語言,予以交流。

在漢魏六朝大儒的看法,認為「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是由《詩經》「六藝」中的「賦」,衍化、發展而來,晉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說:「賦者,數陳之稱,古詩之流也。古之作詩者,發乎情,止乎禮儀。情之發,因辭以形之;禮儀之首,須事以名之,故有賦焉。所以,假象盡辭,數陳其志。」

另外,賦的名稱的出現,也和《詩》有六義有關。南朝梁代著名文論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詩》有六義,曰:風、雅、頌、賦、比、興。其風、雅、頌為詩之體,賦、比、興為詩之用。其二曰賦。賦者,鋪采麗文,體物寫志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賦有鋪張揚歷的特點。傳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序則同意,傳說則異體。總其歸途,實相枝幹。劉向雲明不歌而賦頌,班固稱詩之流也。

班固是從賦的社會功用,來說明賦和詩的關係的。我們在讀「賦」時,看到其中的鋪陳刻劃,想像和誇張,就不由的想起了《詩經》中的《小戎》等作品。說明賦是從詩演變而來,也是詩的通俗、簡單形式。當時,賦就文學體裁來說,它和詩,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詩是入六經的,是當時上層貴族必學的知識,是雅正文學,而賦,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故當時的辭賦大家楊雄說,賦是「雕蟲小技」而「壯夫不為」。還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三):賦和散文的關係——駢文——散文詩

如果說賦是「詩之流也」 ,那麼,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散文,也可以說是「賦之流也」。因為作為文學體裁的賦,著重於鋪陳和描寫,接近於散文,行文是韻散間出,精潔簡練,文約而義豐,辭句華美流暢 ,排比對偶,可以說是詩的放大和發展。所以,到了六朝,就發展為駢文。到了現代,我們寫的散文詩,也可以說是賦的濫觴。

(四):賦的三體

1:騷賦。以抒情為主的,更接近於詩的,他們從屈原的《離騷》、《九章》等作品演變而來,我們稱之為騷賦。

2:詩體賦。是從《詩經》及屈原的《天問》演變而來的以四言為主題的詩體賦。

3:文賦。是從戰國縱橫家言及屈原的《漁父》、《卜居》,宋玉的《風賦》演變而來。

騷賦和詩體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抒情小賦。而文賦,也叫逞辭大賦,是賦的主要形式,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賦,也可以說是漢大賦,一般就是指這些作品。由於這些作品結構篇幅較大,意境深邃,描寫的場面宏偉,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且文辭優美,文采斐然。主要作家有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班固等人。主要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枚乘的《七發》、賈誼的《鵬鳥賦》、《吊屈原賦》、楊雄的《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等等。

(五):賦的發展。

當時,賦的出現,人們是沒有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來認識、來創作的,就連散文,也不是以文學體裁來認識和表現的。最早吸收民間這樣創作體裁的是荀子,比如,他寫的《成相歌》。後來,隨著它的社會實用性增加和創作的方便自由,就有越來越多的作品出現。

俗話說,北方多山,故人性格穩重,南方多水,故性體活潑。在北方人以詩來表情述意時,南方人也在這樣,不過,他們創作的詩歌,要靈活多變些,也就有了比詩更靈活自由的體裁——賦。所以,我們在談到先秦詩歌時,是把它單獨列出來,稱為「楚辭」。而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為代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精神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到了西漢,用以歌功頌德和描寫富麗堂皇宮廷活動的賦,大量的產生了,同時,也產生了一大批這樣的作家。

西漢時期,是歷史上賦創作的鼎盛時期,就和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元散曲、明清小說一樣。它相比較詩,體裁更長,形式也更自由,有更大的表達空間。同時,由於西漢王朝又是歷史上鼎盛時期,皇帝好大喜功,達官貴人也享樂鋪張,大量文人就投其所好,逞才斗奇、邀寵請賞。

但是,由於這些辭賦,大都是歌功頌德的無病呻吟之作,嚴重的脫離生活現實,只是一些漂亮文辭的堆砌,儘管也很有文采,終究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學理論就是:文學是蒼白的,而生活之樹常青。漢大賦的泯滅,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寫的比較好的、很少的一部分作品。

到了東漢,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主要是詩歌,就代替了作為文學體裁的賦的表現形式。其實,在西漢五言詩的出現,就顯露端倪了。

可以說是,漢大賦是「其興也勃焉,敗也忽焉」,在中國漫長的文學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了一下。

以後,就沒有好的賦體文學作品出現了,只有歐陽修的《秋聲賦》才大放異彩,可惜,只是這麼一篇而已,我最近見到了自然真人在博客上的一篇《關山賦》,寫的不錯,他還說明,因為不懂音韻,還想表達的內容豐富些,詩、詞寫不好,就以賦的形式來表達。

要畫蛇添足的是,漢大賦雖然泯滅了,漢魏六朝的駢文,是繼承了賦的一些寫作方法的,也是講究押韻、對仗、排比和文辭的華麗,也可以說是漢大賦的迴光返照吧。我們今天的散文詩和講究韻律、排比對仗的散文,也是它的餘音。


推薦閱讀:

文學天地 >> 詩詞歌賦 >>此情深處便成詩
【詩詞歌賦文】七律 詩潤樂晚秋(二首)(新年獻詞)
藝術時間 ? 司馬相如
你以為李白只是寫了幾首詩?那你就太天真了……

TAG:詩詞 | 美圖 | 詩詞歌賦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