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入門—善護因緣
你可能還沒看到來生,也還沒看到這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但是佛菩薩都看到了。從業果緣起的角度來看凡夫跟佛菩薩的區別,凡夫會把清凈的緣變成染污的緣、把法緣變成世俗的塵緣、把善緣變成惡緣、把順緣變成逆緣。
福緣變逆緣的人特別多,特別像現在社會,有很多人有錢了,家庭反而破壞了,一起做好事的朋友都沒有了,只有吃喝玩樂的狐朋狗友,特別是有錢後就離婚的人,基本上都屬於迷失的。
另一種迷失的人他會把善緣變成惡緣,人家勸他做好事他反而生氣,做了好事了會難受。比如到寺院去布施,要有歡喜心才有真正的功德,而你去布施時並不歡喜,只是礙於人情面子,一邊布施一邊心裡難受,這樣的善緣就變成了惡緣。還有,比如有人在吵架,你去幫忙勸架,勸了半天他反過來罵你了,旁邊圍著一大群人都沒有人敢勸他,因為一勸他就會一拳打過來,所以大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凡夫迷失了,他把善緣當成惡緣來對待。
同樣,迷失的人會把法緣會變成塵緣。法緣是指與佛法有緣。有些人在家裡很煩惱,就到寺廟裡親近善知識,見到師父後就學習佛法,學來學去把師父當成自己的父親、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當成情人了。有的年輕出家人去度眾生,度來度去就被度回家去了。我們說他是重新做人,本來是離開家出家的,現在又回去了,就是把法緣變成塵緣。
也有人把凈緣變成染緣。凈就是清凈,寺廟就是清凈的地方。但據我了解,娑婆世界的末法時期,寺廟裡的是非也很多。因為寺廟裡的這些凡夫眾生很難感受到三寶的尊嚴和清凈,到寺廟裡去時難免會帶著個人的情感、情緒,而且凡夫都是有自私心的,一旦自私心爆發出來,凈緣就變成染緣了。例如學習佛法學得爭論起來了;爭論起來後還生氣了;為了打坐、為了用功還在那裡煩惱生氣了;有的人拜佛要搶佔蒲團,怎麼辦呢?先在蒲團上戳個洞作記號,一旦被禁止了,他們又提前把毛巾、手帕先放上面,放上面怕滑走,就乾脆用別針別在蒲團上,結果那個蒲團被別得一個洞一個洞的。本來拜佛是要幹嘛?向佛菩薩學習,凈化你的心靈,現在卻產生了染污的心,把凈緣變成染緣了。
因為學習佛法而產生煩惱,是不是太划不來了?你去寶藏本來是為了采寶,結果不但沒有採到寶,還滑了跤,手還摔破了,不但空手而回還得不償失。這就是迷失的人生,好的東西到你手上也變壞了。
我們大家反省一下,在生活中多少好事情被自己一不小心破壞了?有時候一句話就把福緣變成逆緣、善緣變成惡緣、法緣變成塵緣、凈緣變成染緣。一個覺悟的人,他是深信業果的,相信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過去的努力、經歷和習慣力量導致的。所以現在即便有煩惱也不要緊,因為煩惱只是結果,現在的果是由於以前種下的因、現在如果快樂的話,就要更加珍惜曾經種下的善因。所以相信業果的人,他在當下都非常坦然,遇到好事情我們會珍惜;遇到壞事情,就知道這是過去世種下的因而出現的果,就像以前欠人家的錢現在還了,你的心裡就坦然了。以坦然的心面對人生,只把善的、快樂的因種下去,這就是深信業果、覺悟的人。
佛菩薩不但不會把好事情變壞,還能夠把壞事情變好。釋迦佛最有智慧了,他能夠把逆緣變成福緣。曾經有一個人,他的弟子聽了佛陀的講法以後,跑過來跟佛學習了,好多弟子都跑過來以後,他心裡就空虛了。他想:這怎麼辦呢?結果一氣之下就跑到釋迦佛這裡破口大罵。而佛陀卻微笑著聽他罵,一邊還點點頭,意思說你罵得對。那個人很厲害,罵了三天三夜,佛是還點點頭,他到最後實在受不了,他說:「瞿曇你怎麼不罵我?」佛說,「輪到我說了啊?你家有沒有來過客人?有沒有客人給你送過禮?」他說有啊。「這個禮如果你不收的話怎麼辦呢」?他說那隻能帶回去。佛就跟他說:「你這三天的禮送給我,我都不接受,你只能帶回去吧」!那個人也很厲害,他一聽就覺得佛確實是有智慧。因為這三天佛陪著他、讓他罵,其實佛沒有煩惱、痛苦,卻是他一直在煩惱、痛苦,所以罵的人、生氣的人,其實是在感受生氣的因和生氣的果,痛苦不堪。所以他反過來被佛陀感動了,以後就成為佛的弟子,而且非常恭敬、非常精進。這就是把逆緣變成福緣了。
佛還能夠把惡緣變成善緣。什麼惡緣呢?佛的弟子提婆達多造了五逆十惡的惡業,跟阿闍世王相互勾結,他慫恿阿闍世王殺父篡位,要害釋迦佛,自己當新佛。他想盡辦法害佛,曾經把石頭從山頂上推下來,把佛的腳趾打破流血了,所以叫出佛身血,這是五逆之罪要墮地獄的。但是佛在法華會上《法華經》裡面講,提婆達多也是他的師父,過去世提婆達多做他的老師時告訴學生要修忍辱,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痛苦只有用忍辱去對待,是最有效的。釋迦佛當時就跟老師說:「我發誓現在開始修忍辱,但怎樣才能修忍辱呢?你能不能讓我感受到修忍辱的好處啊?」老師說:「行,我成就你。」他就給佛陀兩耳光,佛陀忍住了。從此釋迦佛開始生生世世修忍辱,提婆達多就跟佛陀作對。你有修行了,他就不讓你修行;你要得到什麼,他就來障礙你;一直到成佛度眾生,他還在障礙你。佛陀說:「他是我的老師,一直是在成就我。」你們要不要修忍辱啊?要不要我給你兩耳光?所以釋迦佛在法華會上跟弟子們說:「實際上提婆達多在地獄裡享受著三禪天的快樂。」你看看這裡面的奧妙!出佛身血下地獄,這是業果,因果絲毫不爽,但是提婆達多的發心是為了成就佛陀的忍辱、成就佛陀在人間的品格。因為佛陀在提婆達多這樣害他的情況下,還能坦然面對一切,慈悲心沒有任何動搖,弟子們看到佛陀這樣了不起的功德,就深信不疑,知道佛是最了不起的覺者。假如什麼逆境都沒有,到底有沒有修行別人是看不出來的。有人打你兩耳光了,你忍辱了,旁邊看的人自然就對你產生了無限的尊重,這就是忍辱的妙處。所以能把惡緣變成善緣反而是好事。
佛陀也能把塵緣變成法緣。大家都知道《楞嚴經》里阿難跟摩登伽女的那段故事。有一次阿難在托缽,路上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看到阿難以後心生戀慕,她母親用咒術把阿難騙到家裡。阿難看到她非常漂亮,加上被咒術迷惑,迷迷糊糊就跟過去了,差一點破戒。釋迦佛當時知道了這個情形,就念楞嚴咒讓文殊菩薩把阿難救過來。一念楞嚴咒,邪咒就失效了,阿難就清醒地跟文殊菩薩回來了。文殊菩薩不但把阿難帶回來,也把摩登伽女帶回來見佛了。所以我們大家如果業障重,特別是情執重的,學楞嚴咒或者念楞嚴咒心就能破情執。情執也是個魔咒,是無量劫來不知道是哪一世的因緣,西方講丘比特之神箭,情執就像是被神箭射中了,楞嚴咒正好破它的神箭。摩登伽女很厲害,真是敢作敢當,她跟釋迦佛理論:阿難是我的,你要把阿難給我。佛問:為什麼?她說:「這個世界上,最漂亮的男人就是阿難,最漂亮的女人就是我,我們是天生一對,誰也不能拆散。」佛陀一聽,說:「你很聰明,知道最漂亮的人要配最漂亮的人,但是你有沒有看到阿難不但是外表漂亮,他的內心也是漂亮的?他已經證得初果羅漢了,你的內心有沒有達到和阿難一樣的境界?如果一個漂亮的花瓶裡面裝了黃金,另一個漂亮的花瓶裡面裝了是糞便,說這兩個能搭配嗎?」摩登伽女一下子慚愧起來了。佛又說:「只要你把你的花瓶里也變成黃金,我就把阿難送給你。」佛是用她自己的邏輯來滿足她的慾望。摩登伽女就向佛請教:「我怎麼樣才能使心靈像阿難的那麼美?」佛就告訴她修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摩登伽女很厲害,修了七天居然證了初果羅漢,她證初果以後,就馬上跑來向佛懺悔說:「對不起,我不要阿難了。」因為她已經是一個覺者了。
佛還能染緣轉成了凈緣,這是因為佛陀內在具足了無量的慈愛。佛在世時,有一個老太太,她兒子死了,她非常痛苦,精神已經失常了,挨家挨戶去找兒子,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了。有人問佛有沒有辦法,佛說有辦法。佛陀老遠見到那個老太太,就叫他媽媽,老太太馬上跑過來抱住佛陀,親佛陀的臉。等她心情穩定後,佛就讓她坐下來,告訴她觀察人生無常、苦、空、無我。等她觀察完了,腦袋就清醒過來,看見旁邊是佛陀,她馬上向佛懺悔,精神就恢復了健康。
可見無論遇到什麼緣,只要當下這一念心改變,不良的緣就能全改過來。大家有沒有看到,我們輪迴的生命,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執著,因為你不懂得業果,所以把當下的狀況糟蹋、破壞了。而一個覺者,遇到好的事情他會更加珍惜,遇到逆緣則將其作為成就忍辱、成就包容、成就德行的機緣,這也是好事。所以覺悟人生的第一點是深信業果。
大家要知道:天下之事,善利用者都是好事,不善用者全是壞事。以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茅蓬里修苦行,生活條件很苦,每天還要種菜、種地,但他們用功修行,道心提升很快。而現在大家有福報了,寺廟裡吃住的都有了,可還有人還為一點供養、一些事情爭執、生氣,甚至為了上鋪還是下鋪、兩個人住還是三個人住,條件好了,道心反而失去了。如果我們能善加利用,常住師父、護法居士那麼認真地把你的整個身體、生活所需供養得非常好,剩下的你這顆心除了感恩、除了倍加珍惜,還有什麼其它心態是修行人所應有的心態呢?!
所以覺和迷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對我們的身體、生命、我們的環境、團隊、乃至整個社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是作為一個覺者首先必須要把握的。把握了這一點,無論走到哪裡、無論遇到善知識還是惡知識,你都能在人生路上很好地往前走。善知識和惡知識、善法和惡法,就看你怎麼去對待。如果你的心已經深信因果,這就已經是一個善心、一個善法了。所以正人修邪法,邪法成正法,沒有邪法可言。起碼你不會去傷害別人、也不會受到負面影響、當別人遇到了邪法和惡緣,你能夠幫助他改善,這何樂而不為?
佛菩薩具足斷德和智德這兩種德行。斷德就是斷除自己的煩惱習氣。在好的環境中、好的生活條件下,消除不良的心態,不再煩惱憂慮,好好用功,這叫斷德。智德就是當你遇到了逆境、遇到了不良的、不利於修行的環境,你還能夠深信業果,坦然面對業果,這樣你的智慧德行就增長起來了。所以這兩者包含了所要面對的人生的一切境界,這樣就可以完美地處理所有境況。
《覺悟入門》選摘
推薦閱讀:
※法聞法師開示——覺悟生命從認識自己開始
※妙建法師:三寶聞思得法寶 福至心靈方覺悟
※如果有這6個覺悟 你就能賺大錢了
※說「我媽永遠是對的」的男人能嫁嗎?嫁人是需要覺悟的!
※八大人覺經略說.105(第五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