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南亞有統一成一個國家的時候嗎?
東南亞主要由大陸上的中南半島和海洋里的馬來群島組成,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尼和東帝汶11國
歷史上東南亞幾乎呈現出小國爭霸的局面:幾乎每個東南亞國家都曾一度成為該地區的霸主,征服了周邊一些國家,但完全統一整個東南亞的國家從沒出現過,接下來不妨為大家一一回顧東南亞各國的擴張史:
越南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是什麼冊封國附屬國,而是實實在在由中原王朝統治的郡縣。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剛從中國獨立出來的越南其實只統治著位於北緯18度以北的地區,今天的順化、峴港、胡志明市在當時都在越南疆域之外,在今天越南南部地區當時存在著獨立的占婆國。1471年越南後黎朝滅占婆國,疆土逐漸向南擴張。1698年越南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柬埔寨)。19世紀法國殖民者侵佔了越南、寮國、柬埔寨並將三國合併為法屬印度支那,為反對共同的敵人——法國殖民者三國人民聯合起來組建了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的黨組織在其中扮演領導者角色。在取得抗法抗美戰爭的勝利後越南的野心進一步膨脹,試圖建立統一的印度支那聯邦。在向占婆、柬埔寨、寮國擴張的同時越南也屢屢和北方的中國爆發衝突:先後和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明、清四朝發生過戰爭,其中宋越熙寧戰爭越軍甚至一度攻入過今天廣西南寧一帶(當時稱邕州)。
柬埔寨建國於公元1世紀下半葉,歷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扶南王朝的國土大致相當於當今柬埔寨全部國土以及寮國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同時在周邊地區擁有一些屬國,其中較著名的是真臘。其後真臘日漸強大並成功滅掉了昔日的宗主國扶南,取代扶南成為統治柬埔寨的新王朝。公元802年柬埔寨建立了吳哥王朝,至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期發展至最高峰,版圖包括現今整個柬埔寨、部分泰國、寮國、緬甸及越南。13世紀中葉起—1434年吳哥王朝由於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入侵而衰落,此後逐漸淪為越南和泰國爭奪的對象。
寮國在公元1世紀至7世紀末葉隸屬於扶南國,後來又隸屬於真臘國。公元1353年法昂王建立瀾滄王國(也有翻譯為南掌王國的),為寮國歷史鼎盛時期:版圖由今越南奠邊府邊境起,沿湄公河直達今柬埔寨北部邊境,西接清邁、暹羅,東鄰越南和占婆。1428年越南黎利建國後南掌曾一度受其控制。曾為清朝的附屬國,常年處於周圍國家戰爭中,15世紀前期日本也曾對南掌提出了朝貢的要求。南掌於1694年分裂為占巴塞、琅勃拉邦、萬象三個小國。十六世紀又為暹羅所控制。1893年法國入侵,淪為法國保護國。清朝與南掌的宗藩關係也告終結。
1531年~1752年緬甸的東吁王朝興起,東吁王朝初興時緬甸處於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而身為今天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在當時並不強大。東吁王朝起先與白古、阿瓦結盟,16世紀時滅此二國,統一緬甸,又征服暹羅(今泰國)的阿育陀耶王朝。此外當時在今天緬北地區分布著木邦、孟養、孟密等國,這些國家其實都是當時明王朝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治理下的土邦(感興趣的朋友參考下圖,可以看見當時明朝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一直延伸到印度洋),但盛極一時的東吁王朝絲毫不給明朝面子——公然吞併木邦、孟養、孟密,由此引發了明與緬甸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朝和東吁王朝都滅亡之後仍由雙方的繼承者清朝和貢榜王朝繼續進行著,最牛逼的是緬甸在和北方的明、清兩朝交戰的同時還在和東南方的暹羅交戰並曾一度征服過暹羅。
公元1238年泰國素可泰王朝建立,立國之初的素可泰王朝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藩屬,後來卻趁吳哥王朝衰落之機大舉向柬埔寨擴張,疆域遠遠超過現在的泰國版圖。1350年素可泰王朝冊封的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又名大城王朝),不久吞併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征服了暹羅。其後泰國的華人將軍鄭信領導人民起義趕走了緬甸人,建立了泰國歷史上的吞武里王朝。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寮國境內的獨立小邦占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1778年萬象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持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萬象,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萬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暹羅逐漸佔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1782年鄭信的部將昭披耶卻克里殺鄭信並自立為王,史稱拉瑪一世,由此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在位期間征服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
位於今馬來西亞境內的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馬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全盛時期的馬六甲王朝一度迫使當時的渤泥國(今汶萊)臣服,今天泰國南部部分地區也屬於馬六甲王朝。
汶萊古稱渤泥:14世紀末臣屬於麻喏巴歇。15世紀初又臣服於馬六甲王國。同時開始伊斯蘭化。不久恢復獨立,建立蘇丹國。16世紀初第五世蘇丹博爾基亞當政,國勢昌盛,除加里曼丹島大部地區外,菲律賓南部的一些島嶼亦屬渤泥。
公元8~9世紀位於今天印尼中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將其勢力一直擴展到占婆,甚至入侵尚在中國統治之下的越南北部,並一度深入其內地,又滅亡真臘並征服位於今天蘇門答臘島上的室利佛逝王國。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印尼東爪哇國崛起,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並和由室利佛逝發展而來的三佛齊王國交戰,戰後吞併了三佛齊王國國都渤林邦,三佛齊王國被迫遷都詹卑。後來情勢逆轉:三佛齊王國取得了三佛齊與東爪哇之戰的勝利,東爪哇國國王穆羅茶亦被三佛齊王國所擒殺,在三佛齊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後被爪哇滿者伯夷國所滅。從1293年至1500年滿者伯夷王國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巴厘島,印度尼西亞開始成為統一政權的封建國家和東南亞強大的海上帝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外擴張,成為東南亞區域內的小霸主,但迄今為止沒任何一國曾統一整個東南亞,那麼原因何在呢?在我個人看來: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地形上的原因:東亞位於中國南部、印度東部,正處於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板塊的交匯處,由於兩大板塊的衝撞擠壓而形成了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強烈的地形特點。東南亞各國之間基本上是以高山、大河、海洋這種在古代難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為邊界的,這就使其擴張很難實現,即使一度實現也難以消化同化被征服地區。
其次是文化上的原因:東南亞地區受鄰近的中國、印度文化影響較大,但其實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大,難以完全整合——越南、新加坡基本上屬於中華文化圈,而歷史上曾存在過的占婆、高棉、寮國等國則受印度文明影響較深,緬甸、泰國基本屬於中印文化混合影響的地區,南方海島上的馬來西亞、汶萊、印尼普遍受伊斯蘭文明影響較大,菲律賓則是一個受天主教文明影響較大的國家,但其南部地區受伊斯蘭文明影響也比較大。
最後由於地形和文化上的原因,東南亞遲遲沒能整合成一個國家,倒是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為東南亞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契機:歷史上印尼的夏連特拉王朝、三佛齊王朝和滿者伯夷王朝雖然都曾是東南亞霸主,疆域遠超今天的印尼之外,但從沒統一過今天印尼境內的各群島,也就是說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蘇門答臘、爪哇等地根本不是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國家,恰恰是荷蘭殖民者構建了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也從來不存在統一的菲律賓國家,那時北方的呂宋島和南方的蘇祿島是分別獨立的國家,是西班牙人使其統一起來;英國將原本獨立的馬六甲、柔佛、淡馬錫、沙撈越、沙巴等地整合為馬來西亞;法國將越南、寮國、柬埔寨整合為法屬印度支那。恰恰是在西方殖民者的統治下東南亞各民族之間進行了初步整合,但由於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各自在東南亞都佔據著殖民地,所以實現整個東南亞的整合其實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盤點全球華人移民最多的十大國家,總數在三千萬以上
※最美的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
※美總統奧巴馬夫婦不顧國家形象
※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
※【話題】國家應不應該對於古代墓葬進行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