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窮,就別站在富人堆里

日本有位叫手島佑郎的學者,窮其一生研究猶太人經商法的思維和猶太人商業行為習慣。30多年的研究,成就了他將猶太聖典《塔木德》和猶太商法結合在一起的暢銷書《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他在書里這樣寫到:「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就是要汲取富人的思想,調整好最佳的心態,以嶄新的視角快捷進入致富的入海口。」

手島佑郎曾應北京某大學邀請,做過一場有關猶太商法的專題演講。他在演講中說道:「有一種窮人算是窮到了家。他們寧願位列一支窮人的隊伍之首做一輩子窮人,也不願跑到一支富人的隊伍之尾去做一會兒富人。」「窮人只有站在富人堆里,汲取他們致富的思想,比肩他們成功的狀態,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

手島佑郎說的話雖有幾分道理,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窮人站在富人堆里,就一定能成為富人嗎?也許還真有,但我可以肯定,那絕對是鳳毛麟角。對大多數窮人而言,站在富人堆里只能讓他們顯得更窮,他們的生活也會更不幸福——在富人堆里做窮人,和在窮人堆里做窮人,那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

美國研究人員對鄰里關係進行了一項長達兩年的研究,研究被稱為「鄰居的負面影響」。這項研究顯示,與富人住在一起不僅會引發失望情緒,還會對鄰居產生嫉妒心理。不能「趕上鄰居的生活水平」是導致產生不幸福感的一個主要的原因。美國國家經濟調查局公布的這一調查結果顯示,富裕的鄰居會讓那些經濟拮据的居民對自己的「住房、經濟和閑暇時間」等各方面都更加失望。

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埃爾佐·盧特默說:「我們的幸福與我們鄰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有的鄰居包圍著,你就會感覺不幸福。如果鄰居都是窮人,那我們的慾望也會低;反之,如果鄰居都比我們富有,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標準提高,一旦達不到目標,失敗感就不請自來。」

研究人員把幸福感分成不同的等級,他們發現那些認為自己的幸福指數低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方式比不過鄰居,由於處處不如人,所以心裡就覺得鬱悶,幸福感自然就差。

這項研究解釋了一個被稱為「海辛絲·巴凱特現象」的理論。這一現象來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劇《保住面子》,一個叫海辛絲·巴凱特的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總是喜歡觀察她的鄰居們,看一看他們又有什麼收穫。每當發現鄰居的財富或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她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窮鄰居面前,她又會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感到幸福。

海內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鄭逸梅(1895~1992),為報紙副刊寫了一輩子的隨筆、趣聞,總字數超過1000萬字,人稱「補白大王」。老先生生前有個座右銘:「不比為貴。」他說:「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自感不貧不賤,就能常處樂境,於身心有益。」正因為有這種良好的心態,儘管一生充滿坎坷,他卻始終保持坦然、樂觀、淡定的精神,活到了98歲。

別與富人為鄰,即使「不幸」為鄰,也別跟他們走得太近,最好別知道他們都富到什麼程度了。生活中,也不要動輒與俊男靚女比美貌,與富商巨賈比財富,與達官貴人比權勢。這種比較,不僅會讓你情緒低落,甚至還會因欲壑難平而走上人生歧途。

幸福是需要比較的,但不是「比上」,而是「比下」。電影《求求你表揚我》中,王志文扮演的記者問:「什麼是幸福?」范偉扮演的農民工答:「幸福就是我餓了,看見別人拿了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那他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個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

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其實,那些被「氣死」的人是活該,是他們自找的,一點兒都不值得同情。我們不僅要敢於跟別人「比」,而且要勇於跟別人「比」,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但我們不能拿自己的短處與弱點跟別人的長處與優勢相比,「比」也是需要智慧的。

「唯有時間大家是一樣的,別的比不贏他,那我就要活得比他的時間長,我要做到看著他比我先死去。只要我比他活得長,我就贏了。」說這句話的是新東方創始人、「中國最富有的教師」俞敏洪,這樣的「比」無疑是智慧的,因為它不會讓你感到不幸福。

窮,就別站在富人堆里。富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錢。窮人如果站在富人堆里,就等於是以「短」比「長」。這樣的比較顯然是不明智的,比較的結果也只能是自取其辱。珍惜幸福,遠離富人!

推薦閱讀:

你沒窮過你不會懂,你沒富過你也不會懂
垃圾很臟,但錢不臟!揭秘窮人如何成為富人
為什麼說「窮人喝酒,富人飲茶!」
富人心理學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窮人和富人

TAG: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