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意拳淺說 姚宗勛 著

意拳淺說姚宗勛 著

意拳在1940年--1948年曾名大成拳,意拳為一代宗師王薌齋所創,王薌齋於清光緒年間就學於形意拳明師郭雲深,克承其教,盡得所傳。後遍游長江南北諸省,所遇名家甚多,切磋交流,以武會友,於二十年代中期綜合各家所長,棄者棄,立者立,去偽存真,針對尚花拳崇綉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傾向,為了道破其非,闡明拳學真諦而創「意拳」。名之意拳以強調意在拳術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王薌齋致畢生精力於拳術,不僅在中國拳術界享有盛譽,而且在香港,日本,東南亞以及英美法瑞典,阿根廷等國亦有較大影響。王氏門人眾多,但在技擊上有所成就者,方贈以名,如韓樵名道寬,卜恩富名道魁,已故者趙逢堯名道宏,張恩桐名道德。。。。等。僅六人而已。王氏對技藝之認真若是。    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包括試聲),走步,發力,推手,散手等訓練所組成。重在健身技擊兩個方面。站樁為意拳的基本功,由於 鍛煉的目的要求不同,所以站樁功分為健身樁和技擊樁(原名渾元樁)兩種。健身樁在鍛煉過程中強調精神訓練與意念誘導統率肢體同時進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使身體各部平均發展,側重在健身,故名健身樁。意拳健身樁簡單易行,只此平心靜氣一站,即可獲得明顯的健身祛病的良效,可以說是在運動中休息,在休息中運動,意拳健身樁以現代醫學為根據,主張順其自然,並無周天循環,外氣發動及周身冒光之說,且無流弊發生之虞,更不防偏糾差之舉,這已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事實。   渾元樁是學習技擊的基本功,在健身樁的基礎上,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建立「爭力」,進而使身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渾元力」,求得渾元力樁法名之渾元樁。   健身樁與技擊樁在鍛煉時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內在是聯繫的,若僅為健身祛病可不必練渾元樁,而渾元樁對增強人的體質也起很大作用。因此,這兩種樁法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意拳的全部訓練過程中,始終強調意念誘導以意念統帥肢體,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假借,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且使本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就是渾元力。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身體各部鬆緊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體,肢體與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在運動中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意拳認為「松」和「緊」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耐力,靈活,協調等身體素質都使派生的,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所謂鬆緊,既是肌肉的鬆緊,又是意念上的鬆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鬆緊,因此,意拳訓練始終要突出一個意字。任何運動都是肌肉的運動,而肌肉運動離不開意念的引導。運動技能形成的生理學機制是建立正確的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首先需要一個健全的中樞神經系統。學習一個動作,要不斷的重複練習,初學動作不協調做不好為泛化階段,進而上升到有時對有時不對的階段稱為分化階段,這時要不斷的強化正確的條件反射,克服錯誤的條件反射,最後到達自動化階段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項運動技能。自動化階段,也就是在拳術中所說的「不期然而然,莫如至而至」的高級階段。所以,掌握一項運動技能,不能只靠肌肉運動,而要靠意念的支配和肢體運動的統一。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的初學階段,都是由慢到快,由原地到行進逐漸練習的,欲速則不達。以投擲運動員為例:不能一上來就叫運動員馬上快速旋轉把鐵餅扔出去,而是先從基本姿勢慢慢原地做起,然後再慢慢旋轉,徐徐體會怎樣蹬地,怎樣旋體,怎樣送胯,最後出手是怎樣狀態。這中間,原地的模仿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動的情況下體會動作的要領和全身從精神到肢體的動態就是站樁。 所以學技擊入手方法。必須由此一站。站樁是強化條件反射的最佳方法,是通過精神假借,意念誘導,在無力中求有力,不動中求微動,靜中求動的方法。此外,從運動生理上來講,人體所表現出來力的大小,除了與肌肉的解 橫斷面的大小(肌肉的橫徑)有關以外,更大的程度上還取決於肌肉的生理橫斷面,所謂生理橫斷面,是指神經支配肌纖維工作的能力。一束肌肉有成千上萬的肌纖維,通常的情況下,大多數的肌纖維是不參加工作的,也就是不聽從神經的調遣。而通過訓練的手段,能夠提高神經支配肌纖維的能力。也就是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意拳站樁實際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實踐證明:站樁訓練可以達到從精神到肢體,由肢體到外界的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在運動中充分發揮本身內在的能量和潛力。    綜上所述,任何肌肉的活動都是靠神經支配的,神經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響,因此精神意志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所以要突出一個意字,其道理就在這裡。通過站樁訓練,能使人體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肢體間處處連通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呼應,即所謂「一動而不動」,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協調,並通過鬆緊轉化,培養整體的彈力,要求「無點不彈簧」,使之在技擊中發揮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全身皆法,「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的道理。 最近有人於報刊發表「大成拳技擊十八法」,並偽稱得自王老密授,實為作者所編造,已背離意拳原則。要說有法,只有拳術原則原理以為法,非枝節片面刻板之方法。這一點,稍有實踐經驗得拳家是不難理解的。在近年來開展的散手和推手比賽中,明顯地暴露出套路和固定招法在技擊實戰中的缺陷。如散手比賽,雙方尚未接觸前尚可從所立門戶中看出練的是太極還是八卦,但只要一交手,立即變成了拳擊加摔跤,正是「到廝打時忘了拳法」,不難理解的是:拳擊摔跤到底是從實戰出發的,沒有那麼多套路。從有關推手比賽的報道中看,也是平時訓練的技術用不上,只能以力取勝。這就說明平日訓練於實戰的距離太遠了。  試力是站樁在空間的延伸,體驗在站樁中所培養的渾元力,在肢體 有位移的情況下,是否仍能夠勻整得力和運用自如。訓練中要求不可用力,動作慢優於快,要靜中求動,進而在微動中求速動,還要照顧到整體,「一動而不動」,試力是拳術訓練中最困難一步,又最重要。王薌齋說:力由試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試力所試之力名稱很多,但不出力學範疇,如:螺旋力,三角力,槓桿力,斜面,滑車,輪軸等。意拳訓練是以現代科學為依據的。社會上傳說意拳發空勁能隔強打人,這是對意拳的不了解,意拳是一門腳踏實地的拳術,不是神拳。   「走步又稱摩擦步,是結合試力進行步法訓練。其原則要求是「上動而下隨,下動而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和整體協調,以有利於隨時發力。   「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隨即隨勢發力。   「推手」「散手」是意拳技擊訓練的兩種形式,推手是為補散手之不足,亦是試力和走步的具體化,推手訓練重要是解決當雙方肢體接觸時,要善於察覺對方虛實,強弱和力量的方向,並能牽制對方,施以有效打擊。意拳推手是結合實戰進行的。只有在實踐中掌握了的東西,才是真正有用的功夫,不能設想對方怎樣我再怎樣,那只是一廂情願。   散手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就其原始意義來講,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   意拳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同時也引起了國外一些人士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平凡而又獨特的拳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電視台多次專題報道了有關意拳的練功方法,許多省市體委科研單位設立專門機構對意拳進行整理和研究。   拳術是一門科學,是一門學術,學術如果沒有創新和發展,它的生命力也就有限了。意拳願與各拳種切磋交流,共同為繁榮武林,繼承我國武術傳統作出切實的努力。 說明: 本文是姚宗勛先生於1983年初在《中州武術》上發表論文,首次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意拳,就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些錯誤觀點予以糾正,是一篇重要的綱領性文章。


推薦閱讀:

少林拳正宗少林心意拳(全套)*
宋氏形意拳劈拳
意拳(又名大成拳)樁功闡微
[轉載]形意拳實用八掌
靳愛祥:盧忠仁傳形意拳法之函授講義(二)

TAG:意拳 |